根据架构漫谈博客,我们首先知道以下概念:

(一)什么是架构

  1.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
  2. 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
  3. 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

  4. 根据 3,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

(二)如何识别问题

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人的问题。更进一步,架构师要解决的,基本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我们一定要明白,任何找上架构师的问题,绝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真正的问题的话,提问题过来的人肯定都能够自己解决了,不需要找架构师。架构师都要有这个自觉: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

一般来说,从问题暴露的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一定会找出来谁的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最坏情况就是当我们时间或者能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定位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比如系统出故障,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的范围。给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的问题。

(三)如何做好架构切分

当人们认识到要主动的去切分一个系统的时候,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忘掉利益这个原动力。所有的切分决策都不能够违背这一点,这是大方向。结合前一篇“识别问题”,一旦确定了问题的主体,那么系统的利益相关人(用现代管理学语言叫:stockholder)就确定了下来。所发现的问题,会有几种情况:

  1. 某个或者某些利益相关人负载太重。

  • 时间上的负载太重。

  • 空间上的负载太重,本质上还是时间上的负载太重。

  2.某个或者某些利益相关人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情况1是切分的原因,情况2是切分不合理而导致的新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情况1。对于情况1,本质上都是时间上的负载。因为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的事情?那么只有把时间上连续的动作,切分成时间上可以并行的动作,在空间上横向扩展。所以切分就要有几个原则:

  1. 必须在连续时间内发生的一个活动,不能切分。比如孕妇怀孕,必须要10月怀胎,不能够切成10个人一个月完成。

  2. 切分出来的部分的负责人,对这个部分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是对等的。比方说妈妈10月怀胎,妈妈有权利处置小孩的出生和抚养,同样也对小孩的出生和抚养负责。为什么必须是这样呢? 因为如果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等的话,会伤害每个个体的利益,分出来执行的效率会比没有分出来还要低,实际上也损害了整体的利益,这违背了提升整体利益的初衷。

  3. 切分出来的部分,不应该超出一个自然人的负载。当然对于每个人的能力不同,负载能力也不一样,需要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实际上就是运营。

  4. 切分是内部活动,内部无任怎么切,对整个系统的外部应该是透明的。如果因为切分导致整个系统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变化不属于架构的活动。当然很多时候当我们把问题分析的比较清楚的时候,整个系统的边界会进一步的完善,这就会形成螺旋式的进化。但这不属于架构所应该解决的问题。进化的发生,也会导致新的架构的切分。

原则2是确保我们不能违反人性,因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每个人的本性。只有权利和义务对等才能做到这一点。从原则2的也可以推理,所有的架构分拆,都应该是形成树状的结果,不应该变成有向图,更不应该是无向图。很多人一谈架构,必谈分层,但是基本上都没意识到,是因为把一个整体分拆为了一棵树,因为有了树,才有层。

(四)什么是软件

我们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包括我们自己本人都一起虚拟化到了计算机中。而人则演化成了,通过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控制计算机中的自己,来完成日常的工作,以及与其他人的沟通。也就是说,软件一直以来的动力,始终都是来模拟人和这个社会的。比如模拟大气运动(天气预报),模拟人类社会(互联网社交),模拟交易,包括现在正在流行的VR,人工智能等等。模拟的对象越来越高级,难度越来越大。

不管如何发展,模拟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一个大的趋势。也就是说,软件的主要目的,还是把人类的生活模拟化,提供更低成本,高效率的新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软件主要依赖的还是人类的生活知识。软件更多的是扮演一个cost center,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软件代工。

(五)什么是架构师

当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处于社会的分工的一环,需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并且按时解决别人的问题成为我们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时间压力,潜意识里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对时间的恐惧。这个恐惧在潜意识里面会想方设法推动我们采用各种手段,以便及时的完成工作,换取报酬。甚至会加班加点,不择手段。
如果我们还生活在这个恐惧下面,是不可能成为架构师的。要成为架构师,必须要超越这个恐惧才能够看清楚,我们要解决的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完成工作的问题。因为仅仅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也并不一定就解决了别人的问题。如果别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即使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完成了——我们的工作实际也没完成,因为我们工作是否完成,是别人说了算的,不是我们自己。

架构师是要去平衡别人的利益,甚至会调整别人的利益的。一旦架构师是全心全意的为别人的利益服务,自然而然的架构师就拥有了强有力的影响力,肯定会是一个leader。但是只是民意上的leader是没有用的,不能完全发挥架构师的能量。
架构师必须是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有权利调动这个组织的架构,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架构师的作用,更好的把利益的调整落到实处。所以很多公司设了很多架构师的职位,但是并不具备调动组织架构的权利,那么这个架构师的职位一定是形同虚设。架构师只能够通过建立某些流程来行使架构师的权利,比如强制架构review,反而会造成很多内部不必要的冲突,最终都会导致这些流程流于形式,得不偿失。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经历过这些,但似乎很少有人回去探讨这是为什么。

技术总是在人类解决对业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目的也是为了获取更大更好的利益。所以:

  1. 技术是为了解决业务的问题而产生的,没有了业务,技术就没有了存在的前提。

  2. 有了更好的技术,效率更差的技术,就会慢慢的被淘汰,消失,一切都遵从人类的利益诉求——也就是业务。有人会问,不用钻木取火了,但是弓弦加速转动木棍还可以用啊? 没错,因为弓弦转动木棍这个技术,不是来生火的,是用来加速木棍转动的,所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但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合理结合起来,会更好更有效率的解决业务问题。

  所以技术与技术之间,有两种关系:

    1. 在解决同一个业务问题的前提下,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技术,会淘汰低效,高成本的技术。这是人类利益诉求所决定的。

    2. 一般刚开始解决根本问题的技术(钻木取火)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只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这一点上来说,技术才是业务的enabler)。然后就会有提高效率的需求出现,要求改进这个技术。这个技术的低效率部分就会被其他人(或者技术发明人自己)加以改进,这部分就会形成新的技术。

posted on 2022-02-26 17:04  sean1246  阅读(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