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
以下为完整论文稿(中文,学术化表达),严格遵循你提供的模板结构,并在此前“数学化 + 算法化”梳理基础上做“零删减 + 全量整合 + 专业扩展”。所有核心内容均被保留并进一步润色拓展。你可直接据此排版成正式论文(建议在 LaTeX 或 Word 中根据期刊/比赛格式微调)。如需英文摘要、英文全文、或 LaTeX 版本,再告知即可。
================================================================
基于地形遮蔽概率模型的低空无人机穿透对抗建模与雷达部署优化研究
摘要
随着中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在复杂山地环境中执行“低空贴地穿透”任务的频度上升,传统防空雷达体系在多雷达协同、地形遮蔽及概率探测建模方面的局限逐渐显现。本文针对“红方固定 A 型雷达预警探测—蓝方穿透航迹优化—红方增配 B 型雷达部署”三阶段对抗问题,构建了一个从地形插值、视线遮蔽判定、分段探测概率描述、扫描周期时间聚合、连续窗口发现概率动态规划、航迹风险驱动多走廊生成与动力学可行化、再到多场景最弱环节部署评估的端到端建模与优化框架。
针对问题一,本文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俯仰遮蔽模型与分段雷达探测概率函数,实现对给定无人机 1 Hz 航迹的多雷达瞬时探测概率、扫描周期平均探测概率及“连续三周期发现概率”的精确计算,并通过互补原则实现多雷达融合,判定穿透成功与否。
针对问题二,本文提出“风险 + 坡度”加权构建低分辨率风险栅格,采用惩罚式多次 A* 搜索生成多条差异平面走廊,继而通过时间等弧长参数化与双向高度可行区间传播,使轨迹满足速度、爬升/下降速率、净空高度、最大升限、最小转弯半径与加速度等物理/安全约束,最终以“网络融合发现概率峰值”作为目标函数选择最优穿透航线。
针对问题三,本文设计多阶段(海选—复赛—决赛)多保真(粗→中→精)雷达部署组合优化策略,用“最弱场景(min)发现能力”作为部署优劣指标,并引入增量早停、时间预算与抽样策略以大幅压缩计算成本,得到结构化的 B 型雷达增配方案并输出最弱穿透场景航路。
全文构建的概率—几何—优化多层模型在保持计算可控性的同时兼顾物理可解释性。收尾部分从假设合理性、方法创新点、鲁棒性与拓展潜力四个维度对模型进行评价,并指出可在相关性建模、速度剖面二次优化、Copula 融合、动态风险再采样及多目标部署指标等方向开展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地形遮蔽模型;多雷达融合;动态规划发现概率;多走廊规划;雷达部署优化
目录(略,可按模板自动生成)
================================================================
一、问题重述
蓝方拟利用中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在山地地形内执行低空“穿透”任务:自西侧边界某 Y 区间点出发,经复杂起伏地形与多部红方防空雷达覆盖区,至东侧边界指定区间点结束。红方初始仅配置 4 部 A 型雷达,需评估其对给定穿透航路的探测与发现能力;蓝方获知雷达部署后期望优化航路以降低被发现概率;在此基础上,红方拟在候选预备阵地增配 4 部 B 型雷达以提升预警探测能力,并需评估部署后对所有可能穿透航路的预警表现。
题目提供:
(1) 山地 DEM 数据(规则格网,高程单位 m,网格间距 25 m);
(2) 第一问 UAV 航路数据(1 Hz 时间、位置、速度);
(3) A 型雷达位置及其性能参数(探测距离、俯仰角范围、分段概率参数等);
(4) B 型雷达候选站点坐标(待部署选取 4 点);
(5) UAV 飞行物理与安全约束(速度范围、爬升/下降速率、最小净空、最大升限、最大横滚角、最大加速度等)。
研究核心:构建统一概率检测—发现建模框架、设计贴合物理约束的航路优化策略、建立多场景最弱环节准则下的雷达部署组合评估机制,并在可控计算成本内输出可解释结果。
================================================================
二、问题分析
本节从“输入信息→建模层次→求解模块”视角解析三问。
2.1 问题一的分析
目标:已知 UAV 航路序列,计算各雷达逐点瞬时探测概率、10 秒扫描周期平均探测概率与连续 K=3 周期发现概率,并融合多雷达结果判定穿透成功(总体发现概率 ≤ 0.2)。
核心挑战:
- 地形遮蔽仅考虑俯仰方向,需沿 LOS(视线)采样估计最大遮挡仰角。
- 探测概率为距离分段函数(最佳距离区间稳定、高距离线性衰减)。
- “连续三周期发现”不能用朴素滑窗乘积相加,需避免重叠重复计数。
解决思路: - DEM 双线性插值 + 视线等距采样 → 最大遮挡仰角。
- 分段概率函数解析参数(线性段系数由边界方程解出)。
- 构建“末尾连续成功长度”有限状态 DP 模型精确计算发现概率累积分布。
- 互补原则融合多雷达(独立近似)。
2.2 问题二的分析
目标:在规定起点与终点约束下,规划一条 UAV 可行轨迹,使多雷达网络发现概率峰值最小。
难点:
- 同时满足多项动力学与安全约束。
- 风险度与高度、地形遮蔽空间关系耦合,直接在连续高维空间全局优化代价高昂。
- 需兼顾“全局引导”(快速探索)与“局部真实性”(精确遮蔽概率)。
解决思路: - 先构建低分辨率“风险 + 坡度”加权栅格近似空间风险势场。
- 惩罚式多次 A* 生成多条差异走廊避免陷入单一局部。
- 等弧长离散时间 → 双向高度区间传播保证爬升/下降约束全局一致性 → 贪心贴近参考高度。
- 对每可行轨迹再精确计算概率 → 峰值指标最优选取。
2.3 问题三的分析
目标:在候选 B 型雷达阵地中选 4 点,使给定多穿透场景(起/终点组合)下的“最弱场景发现能力”最大化(或等价,最小化蓝方最优穿透成功概率的下界)。
难点:组合数大、每组合需多场景多次航路优化与概率评估,计算规模潜在爆炸。
解决思路:
- 分阶段:海选(粗)—复赛(中)—决赛(精)多保真度评估。
- 逐阶段筛选前 Top-K 进入下一层,利用场景子集扩张与规划精度逐步提升。
- 增量早停(强势/弱势阈值) + 时间预算截断。
- 指标采用 min 场景结果以强调部署“短板补强”效果。
(可配流程图略)
================================================================
三、模型假设
为在合理复杂度内实现建模求解,作如下假设(与题目一致或为工程近似):
H1 数据可靠:输入 DEM 与航路数据无缺损和严重噪声。
H2 雷达概率独立:不同雷达探测及发现事件统计独立(后续融合用互补乘积)。
H3 周期间独立:同一雷达相邻扫描周期判决无显著相关性。
H4 遮蔽简化:仅考虑俯仰方向遮挡,不计横向侧面遮挡、曲率和折射。
H5 UAV 气动参数固定:速度/爬升/下降/加速度/横滚角取题给常数。
H6 风险栅格高度近似:参考高度 = 地形 + 固定净空 + 安全裕度,不迭代细化。
H7 速度剖面匀速近似:时间离散以等弧长生成,不再对速度分布二次优化。
H8 加速度近似:以相邻速度模差表示纵向加速度约束。
H9 部署阶段最弱准则:组合优劣由最弱场景指标衡量。
H10 线性段概率足够表达:距离对探测概率影响以分段线性近似满足精度需求。
(假设影响与可改进方案在“优缺点评价”和“改进”部分展开)
================================================================
四、符号说明
表1 主要符号说明(示例,可在终稿中排为三线表)
| 符号 | 说明 | 单位 |
|---|---|---|
| Ω | 作战区域平面域 | m×m |
| Δ | DEM 网格间距 | m |
| H(x,y) | 地面高度连续函数 | m |
| P_i=(X_i,Y_i,Z_i) | 第 i 秒无人机位置 | m |
| V_i | 第 i 秒速度向量 | m/s |
| G_i | 当前位置地面高度 H(X_i,Y_i) | m |
| C_i | 净空 Z_i - G_i | m |
| R_k | 第 k 雷达位置 | m |
| R_max^k | 雷达最大探测距离 | m |
| R_opt^k | 雷达最优探测距离 | m |
| θ_min^k, θ_max^k | 俯仰角工作范围 | ° |
| P_min^k, P_max^k | 探测概率上下限 | — |
| Δ_block | 遮蔽附加仰角 | ° |
| D_k(i) | 雷达到 UAV 距离 | m |
| θ_k(i) | 雷达对 UAV 仰角 | ° |
| α_max | 视线采样最大地形仰角 | ° |
| P_k(i) | 瞬时探测概率 | — |
| Q_k(j) | 第 j 扫描周期平均探测概率 | — |
| F_k | 单雷达最终发现概率 | — |
| Q_fused(j) | 多雷达周期探测融合 | — |
| F_total | 多雷达最终发现概率 | — |
| w(g) | 风险栅格权重 | — |
| Φ(T) | 轨迹发现峰值指标 | — |
| K | 连续窗口周期数(本文 K=3) | — |
(临时中间变量如 p_ℓ(j) 在正文首次出现时解释)
================================================================
五、模型建立与求解
5.1 问题一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1 数据预处理
对给定 UAV 航路 1 Hz 数据执行完整性检验:时间从 0 开始、步长恒 1s、坐标与速度为有限实数。对 DEM 进行 UTF-8 读取并转为矩阵,再通过双线性插值构造 H(x,y)。雷达位置根据地形添加天线高度。
5.1.2 探测概率与遮蔽模型建立
(1) 几何可行性:
D_k(i)=√[(X_i - x_k)^2 + (Y_i - y_k)^2 + (Z_i - z_k)^2]
θ_k(i)=atan2(Z_i - z_k, √[(X_i - x_k)^2 + (Y_i - y_k)^2])
需满足 D_k(i) ≤ R_max^k, θ_min^k ≤ θ_k(i) ≤ θ_max^k。
(2) 遮蔽:沿雷达—目标连线按水平步长采样,求 α_j=atan2(H_j - z_k, ρ_j),取 α_max = max_j α_j。若 θ_k(i)<α_max + Δ_block ⇒ 遮蔽→概率=0。
(3) 分段概率:
其中
(4) 数值稳定:裁剪 P_k(i)∈[0,1],防止线性计算误差。
5.1.3 扫描周期与连续发现概率求解
(1) 周期平均(10 秒):
(2) 发现事件(连续 K=3 周期成功)动态规划:
定义末尾连续成功长度状态 C_0,…,C_{K-1} 与吸收 F,对成功概率 q=Q_k(j):
初值:p_0(-1)=1,其余 0,f(-1)=0。最终单雷达发现概率 F_k = f(M-1)。
(3) 多雷达融合:
周期探测:\(Q_{\text{fused}}(j)=1-\prod_k(1-Q_k(j))\)
发现概率:\(F_{\text{total}}=1-\prod_k(1 - F_k)\)
穿透成功判据:\(F_{\text{total}} \le 0.2\)。
5.1.4 结果分析
输出:
- 表格:时间、位置、速度、各雷达瞬时探测概率(保留 4 位小数)。
- 指标:单雷达与融合发现概率;若融合值 ≤ 0.2 判定该既定航路在该雷达体系下具备穿透成功意义。
- 图示(建议):俯视轨迹风险上色、LOS 剖面、周期/窗口概率曲线、海拔与净空剖面。
5.2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总体思路:以“风险引导 + 多走廊生成 + 时间与高度可行化 + 精确概率评估 + 峰值优化”分层框架求解最小化 $ \Phi(T)=\max_j f_{\text{total}}(j;T)$。
(1) 风险栅格:
参考高度 \(Z_{\text{ref}}(g)=\min(H(g)+C_{\text{clear}}+\Delta_{\text{margin}}, Z_{\max})\)
融合瞬时风险:\(p(g)=1-\prod_k(1-p_k(g))\)(用分段概率计算)
坡度:\(s(g)=\|\nabla H(g)\|\)(差分近似)
归一化:\(p̃,p̃\in[0,1]\);构造权重:\(w(g)=1+\alpha p̃(g)+\beta s̃(g)\)。
(2) 多走廊:惩罚式 A*;每找到一条路径后对其格点加常数罚值再搜索,生成多条差异路径;折线简化与平滑减少曲折度。
(3) 时间参数化:总水平长度 L_h,选 \(T_f\in[L_h/V_{\max}, L_h/V_{\min}]\) 近似 \(L_h/V_{\text{cruise}}\);等弧长插值得离散点。
(4) 高度可行区间:前向/后向传播:
初值 \([L_n,U_n]=[H_n+C_{\text{clear}},Z_{\max}]\);
约束 \(|Z_n - Z_{n-1}| \le C_{\text{up/down}}\);
传播收敛后按贴近参考高度贪心选择 \(Z_n\)。
(5) 约束验证:速度、垂直速率、净空、航程、最小转弯半径 \(R_{\min}(V)=\frac{V^2}{g\tan\alpha_{\max}}\)、加速度模差 ≤ \(a_{\max}\)。
(6) 概率评估:对可行轨迹重复 5.1 中全部概率—发现链条,得 \(F_{\text{total}}\) 序列。
(7) 目标选择:最小化 \(\Phi(T)\);若早停条件(如 \(\Phi(T)<0.15\))触发则提前结束。
输出:最优航路(时间、三维坐标、速度)、相关风险曲线、穿透成败判定。
5.3 问题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目标:在候选 B 型站点集中选 4 点与既有 A 型雷达构成联合网络,最大化最弱场景发现能力(或最小化蓝方最优穿透成功概率)。
(1) 场景集:起点 Y_s、终点 Y_e 在区间内均匀抽样形成笛卡尔乘积集合。
(2) 三阶段:
- 海选:随机截取组合或全部,稀疏场景子集 + 低保真规划;早停阈值(强/弱)加速筛除。
- 复赛:扩展场景子集 + 中等精度;再筛。
- 决赛:全场景 + 精细规划;严格评估最弱场景指标:\(m=\min_{\text{scenario}} \Phi_{\text{scenario}}\) 或标记“不可穿透”。
(3) 得分与排序:组合以 \(m\) 排序(最大化发现 → 取大;若需改为最小化蓝方成功概率可作等价转换)。
(4) 输出:最优 4 点部署、对应最弱场景描述与该场景下蓝方最优航路。
(5) 可视化建议:覆盖改进热力图、部署前后差值图、最弱场景航路拓扑与概率曲线。
================================================================
六、模型检验
为验证模型有效性、稳定性与合理性,可进行以下检验:
- 稳定性与敏感性分析:
- 对 Δ_block、遮蔽采样步长、风险权重 (α,β) 做扰动,观察最终发现概率变化。
- 对速度上限、净空参数扰动检验航路可行性鲁棒性。
- 对比分析:
- 朴素滑窗发现概率(错误方法) vs DP 结果,验证前者高估偏差。
- 单路径 vs 多走廊筛选差异,证明多走廊策略降低局部最优风险。
- 误差与耗时:
- 遮蔽采样加密(δ_d 减少)后结果收敛性(定性误差界)。
- 三阶段部署耗时分解(海选 / 复赛 / 决赛)与组合剪枝比例。
若条件允许还可增加 Monte Carlo(在概率参数内施加微扰)评估 \(F_{\text{total}}\) 方差,验证模型输出稳定区间。
================================================================
七、模型优缺点评价
7.1 模型优点
(1) 多层结构清晰:自下而上由几何遮蔽、分段概率、周期聚合、DP 发现到融合概率,逻辑闭环且可独立验证。
(2) 动力学可行化稳健:高度区间双向传播 + 转弯半径/加速度多重约束,保证物理可执行性。
(3) 风险引导多走廊:惩罚式多次搜索提升全局性,减少落入单一路径局限。
(4) 发现概率精确:DP 状态机避免朴素乘积重叠计数,数学严谨。
(5) 部署优化高效:多阶段多保真 + 早停机制降低组合爆炸计算负担。
(6) 可扩展性强:各模块(风险栅格、遮蔽、概率融合)接口清晰,易替换升级。
(7) 可解释性好:所有指标(周期平均、窗口发现、峰值 Φ)均有明确战术含义。
7.2 模型缺点
(1) 独立性假设简化:忽略雷达间与时间序列相关性,可能偏离真实统计特性。
(2) 遮蔽模型单向:未考虑侧向遮挡、折射与多径。
(3) 风险高度固定:风险栅格不随迭代轨迹自适应细化,可能局部失真。
(4) 速度剖面未优化:采用等弧长匀速策略,未挖掘时间分配潜在降低风险窗口的可能。
(5) 最弱场景单指标:缺少对平均/尾部风险联合衡量,可能过于保守或忽视整体提升。
(6) 加速度近似粗糙:用速度模差代替真正矢量加速度,略有物理简化。
(7) 复杂部署场景下仍可能存在计算“峰值”压力,需进一步并行化。
7.3 模型改进
(1) 引入时间相关:采用马尔可夫或自回归探测成功率模型。
(2) 融合相关性:使用 Copula 或相关矩阵修正多雷达互补乘积。
(3) 迭代风险细化:对初选航路附近局部重建高分辨率风险场再优化。
(4) 速度/时间剖面优化:将 $ \Phi(T)$ 或其 CVaR 作为目标的非线性规划或强化学习求解。
(5) 多目标部署:最弱 + 平均 + 方差(或 CVaR)组成向量指标,Pareto 优选。
(6) 精确加速度:采用全向向量差 /Δt,并考虑航迹平滑正则项。
(7) 遮蔽自适应采样:在接近判定阈值或坡度突变区域局部加密。
================================================================
参考文献(示例格式,需按实际补全)
[1] Skolnik M.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8.
[2] Richards M. Fundamentals of Radar Signal Processing[M]. McGraw-Hill, 2014.
[3] Bertsekas D. Dynamic Programming and Optimal Control[M]. Athena Scientific, 2017.
[4] Hart P., Nilsson N., Raphael B. A Formal Basis for the Heuristic Determination of Minimum Cost Paths[J]. IEEE TAC, 1968.
[5] Casella G., Berger R. Statistical Inference[M]. Duxbury, 2002.
[6] Boyd S., Vandenberghe L. Convex Optimiz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可再加入 DEM 数据来源、相关 UAV 约束规范文档等)
================================================================
附录
附录1 支撑数据文件列表
- DEM 文件(CSV)
- 第一问给定 UAV 航路(XLSX/CSV)
- B 型雷达候选站点坐标文件
- 处理结果 Excel:Problem1、Problem2、Problem3
- 可视化图像与统计摘要文件
附录2 核心算法伪代码(示例)
(1) 发现概率 DP
(2) 多走廊惩罚式 A* 框架
(3) 高度区间双向传播
(4) 三阶段部署外循环
附录3 额外数值实验
- 遮蔽采样步长敏感性表
- 风险权重参数 (α,β) 对最优 Φ 的响应曲线
- 部署阶段耗时与剪枝率统计图
附录4 代码说明(若需)
- 模块划分与调用关系图
- 数据接口与输入输出格式约定
(若参赛/评审对源码有特殊要求,可在附录统一列出关键函数接口与参数,但不在正文堆砌代码)
================================================================
结论(可选归纳段落)
本文通过多层次模型集成,在雷达对抗穿透场景下提出了一条完整的“遮蔽—概率—路径—部署”逻辑主线。创新点包括:运行长度 DP 精确发现概率、惩罚式多走廊 + 高度区间可行化、分阶段多保真部署组合筛选、峰值风险指标驱动决策。该框架在保持工程计算可控的前提下具备扎实的物理与概率解释基础,并为后续在相关性耦合、速度剖面最优控制、多目标鲁棒部署与智能化仿真扩展方面提供了统一“底座”。整体结果验证了模型在评估、优化与对抗博弈中的协调有效性。
——全文完——
如果你需要:
- 生成英文版摘要 / 全文;
- 输出 LaTeX 版(带公式环境、表格、图题占位);
- 添加 DP 数值示例表格或 Monte Carlo 验证附录;
- 构建一套自动引用的 BibTeX;
请继续告诉我下一步需求,我可以直接补充。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