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

导航

网络拥塞控制(九) CUBIC

接上文,在BIC-TCP提出后不久,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根据BI-TCP的一些缺点后,再次提出了CUBIC的算法,CUBIC不仅仅是简单的对BIC-TCP存在问题的一些修正,它的整个算法都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

先看下BIC-TCP的缺点:首先就是抢占性较强,BIC-TCP的增长函数在小链路带宽时延短的情况下比起标准的TCP来抢占性强,它在探测阶段相当于是重新启动一个慢启动算法,而TCP在处于稳定后窗口就是一直是线性增长的,不会再次执行慢启动的过程。其次,BIC-TCP的的窗口控制阶段分为binary search increase、max probing,然后还有Smax和Smin的区分,这几个值增加了算法上的实现难度,同时也对协议性能的分析模型增加了复杂度。

CUBIC在设计上简化了BIC-TCP的窗口调整算法,在BIC-TCP的窗口调整中会出现一个凹和凸(这里的凹和凸指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凹和凸,凹函数/凸函数)的增长曲线,CUBIC使用了一个三次函数(即一个立方函数),在三次函数曲线中同样存在一个凹和凸的部分,该曲线形状和BIC-TCP的曲线图十分相似,于是该部分取代BIC-TCP的增长曲线。另外,CUBIC中最关键的点在于它的窗口增长函数仅仅取决于连续的两次拥塞事件的时间间隔值,从而窗口增长完全独立于网络的时延RTT,之前讲述过的HSTCP存在严重的RTT不公平性,而CUBIC的RTT独立性质使得CUBIC能够在多条共享瓶颈链路的TCP连接之间保持良好的RRTT公平性。

来看下具体细节:当某次拥塞事件发生时,Wmax设置为此时发生拥塞时的窗口值,然后把窗口进行乘法减小,乘法减小因子设为β,当从快速恢复阶段退出然后进入到拥塞避免阶段,此时CUBIC的窗口增长开始按照“凹”式增长曲线进行增长,该过程一直持续直到窗口再次增长到Wmax,紧接着,该函数转入“凸”式增长阶段。该方式的增长可以使得窗口一直维持在Wmax附近,从而可以达到网络带宽的高利用率和协议本身的稳定性。

窗口的增长函数如下:

W(t) = C * (t-K)+ Wmax, 其中C和β为常量。

t为当前时间距上一次窗口减小的时间差,而K就代表该函数从W增长到Wmax的时间周期,

当收到ACK后,CUBIC计算利用该算法计算下一个RTT内的窗口增长速度,即计算W(t+RTT),该值将作为cwnd的目标值,根据cwnd的大小,CUBIC将进入三种不同模式,如果cwnd会小于在标准TCP下经过上次拥塞之后的时刻t窗口将会达到的值(该值是通过标准TCP的窗口增长函数计算出来的),那么CUBIC就处于标准TCP模式,如果小于Wmax,那么位于凹阶段的,如果大于Wmax,那么处于凸阶段。

鉴于CUBIC比BIC-TCP更出色的表现,在Linux2.6.18版本后,CUBIC取代了BIC-TCP,成为缺省的TCP算法。

当然,CUBIC也有其缺点,比如在凸增长阶段的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网络流量的突发性,从而造成一定的丢包。

内核代码请参考/net/ipv4/tcp_Cubic.c,详细理论证明和伪代码实现请参考论文

posted on 2009-11-29 17:46  fll  阅读(7956)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