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魔草

  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首先是电磁波频段划分:

极低频 EL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3-30Hz
超低频 SLF (Super Low Frequency) 30-300Hz
特低频 ULF (Ultra Low Frequency) 300-3000Hz
甚低频 VLF (Very Low Frequency) 3-30KHz
低频 LF ( Low Frequency) 30-300KHz
中频 MF (Medium Frequency) 300-3MHz
高频 HF (High Frequency) 3-30MHz
甚高频 VHF (Very High Frequency) 30-300MHz
特高频 UHF (Ultra High Frequency) 300-3000MHz

超高频

SHF (Super High Frequency) 3-30GHz

极高频

EHF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30-300GHz

笔者研究的哨声波似乎属于VLF,在30kHZ以下,转化为波长就是,30μm~300μm之间,据说可以直接用音频设备听见,有兴趣的可以听听:

https://v.qq.com/x/page/h05064e66eq.html

然后影响哨声波的因素,一个是介质密度,另一个是色散指数

哨声波传播的介质是,大气层,具体分类如下:

对流层:

平均12公里,两极8km,赤道为17km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平流层:

 距地表约10~50公里  位于对流层之上,散逸层之下。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此层被分成不同的温度层,当中高温层置于顶部,而低温层置于底部。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5km之间的大气层  该层内因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中间层顶附近的温度约为190K;空气分子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后可发生电离,习惯上称为电离层的D层;有时在高纬度地区夏季黄昏时有夜光云出现。

电离层:

 60km以上的整个地球大气层  其中存在相当多的自由电子和离子,能使无线电波改变传播速度,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产生极化面的旋转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吸收。

外层:
 又名散逸层,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处。  
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
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通常把1000公里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公里。

然后附加几张电离层自由离子浓度变化图片,因电离层受太阳影响极大,变化极为复杂,网上查询到的规律也不尽相同,

以下列出部分笔者需要的数据图:

 

      朝阳面自由电子运动规律

 

 

     电离层高度与自由电力浓度 和 季节变化规律

 

posted on 2020-08-15 21:03  月光魔草  阅读(98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