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

使用JAVA编程时,几乎不需要考虑“内存泄漏”的问题,这也是JAVA相较于C++的一个优点。

最近在看《Java编程思想》(第四版,听说第五版有点牛逼。。。。),里面讲到JAVA的回收机制,在这里记录一下。

书中首先说到的是引用计数:

  这是一种很“简单”,但是速度很慢的垃圾回收技术。这个机制就是说每一个对象都含有一个"引用"计数器,当有”引用“连接到这个对象的时候,计数器就会+1;当”引用“离开作用域,或者被置为null时,计数器就会-1。虽然这个计数器可能不会占用太多的资源(空间),但是这个过程贯穿了程序的真个生命过程。 垃圾回收器会在含有”全部对象“的列表上进行遍历,当发现某一个计数器是0的时候,就释放这个对象占用的空间。这个方法有一些缺陷,当A对象中引用了B对象,A对象的引用消失了,但是此时,程序并不会认为B对象引用也减少了,因而会产生一些”错误“,该被释放掉的没有释放。这种方式也从来没有被任何一种JAVA虚拟机实现。

然后是停止-复制:

  在这个模式认为,任何“活着”的对象,都一定能追溯到它存在于堆栈或者静态存储区的引用。这种模式下,程序会先暂停运行,然后将所有“活着”的对象从当前的堆中,复制到另一个堆。这个时候没有被复制并且放进新堆中的对象,都会被认为是垃圾。在新堆中,这些“活着”的对象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位置紧凑。

  这种方式的效率相对比较低,原因有两个:

  1. 这种复制的方式,需要两个堆,从一个堆复制到另一个堆去,需要的空间就是实际所需空间的一倍了。(有一些JAVA虚拟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会将堆划分成几块较大的内存,复制动作发生在这几个大块之间)
  2. 复制,也是一个问题。当程序稳定运行的时候,垃圾应该是很少的,或者说没有垃圾,但是此时,依然要执行复制,来保证清楚垃圾,不浪费资源。而复制本身就在浪费资源。

最后是标记-清除:

  这个模式的思路就是从堆栈和静态存储区出发,遍历所有的引用,可以找到“活着”的对象。找到“活着”的对象的时候,就会给这些“活着”的对象一个标记,此时暂时不在执行其他动作。当标记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清理才会开始。那些没有获得“活着”标记的对象将会被释放。但是这样做,却会造成内存空间的不紧凑,可能内存空间因为一些对象的释放变得不再连续。这个模式也是在程序暂停时才执行的。

 

  就停止-复制而言,垃圾回收器在回收那些无用对象之前,必须要先将活着的对象拷贝到新的堆中。这里假设内存被分成了多个较大的”块“。则复制行为发生在这些”块“之间,一些大对象会独自占有一个”块“,对于这些大型对象,他们不会被复制,而是他所在的块代数会增加,对于那些小型对象,就使用复制并且释放的方法。当大多数对象都趋于稳定的时候,垃圾回收器还使用这种模式就显的效率很低下,所以这个时候就会切换到标记-清除模式;同样,JAVA虚拟机这个时候也会监控标记-清除模式工作效果,当出现很多破碎的空间时,就切换到停止-复制模式。

  书中称到:这是一种自适应分代的停止-复制标记-清除 式垃圾回收器

 

posted @ 2018-11-06 00:29  EasilyAi  阅读(12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