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计网期末
一
3.灵活性与兼容性:IP层作为中间层统一了数据交换的标准,允许底层(如以太网、Wi-Fi等)和上层(如HTTP、FTP等)自由演进,只需适配IP协议即可互联
5.SMTP,POP3,IMAP
二
注意这是总线,所以传数据都是广播
-
从S1发送数据到检测到碰撞的最长时间
根据CSMA/CD协议,最长检测时间是信号传播时间的两倍。这里主要是理解题意- 传播时间 $ T_{\text{prop}} = \frac{500\ \text{m}}{250\ \text{m/μs}} = 2\ \mu\text{s} $
- 最长检测时间 $ = 2 \times T_{\text{prop}} = 2 \times 2\ \mu\text{s} = \boxed{4\ \mu\text{s}} $
-
最小帧长
帧的传输时间需大于等于 $ 2T_{\text{prop}} $:- $ L \geq 2 \times T_{\text{prop}} \times B = 2 \times 2\ \mu\text{s} \times 100\ \text{Mbps} = 400\ \text{bits} $
- 即最小帧长为 $ \boxed{400\ \text{bits}} $(或 $ 50\ \text{字节} $)。
-
这一道题目就是注意一下最后一个转发的时候,网桥是不会发到其他局域网里面的
三
计算子网掩码:
- 主机数 ≥12 → 需要 /28(16 个 IP,可用 14 台主机)。
- 主机数 ≥30 → 需要 /27(32 个 IP,可用 30 台主机)。
- 主机数 ≥6 → 需要 /29(8 个 IP,可用 6 台主机)。
从大到小分配:
- 主机数 ≥30:
xxx.xxx.xxx.64/27 - 主机数 ≥12:
xxx.xxx.xxx.96/28 - 主机数 ≥6:
xxx.xxx.xxx.112/29
traceroute命令或者ICMP(将TTL 值依次为 1, 2, 3…),其实后者就是traceroute的原理
4.
数不同的源端口
四
先利用Dij算出全局最短路,然后直接写表即可。表的特征为目标节点、下一跳和距离
2.
| 特性 | RIP | OSPF |
|---|---|---|
| 类型 | 距离矢量协议 | 链路状态协议 |
| 算法 | Bellman-Ford | Dijkstra |
| 更新机制 | 定期广播(每 30 秒) | 事件触发(拓扑变化时更新) |
| 收敛速度 | 慢(依赖周期性更新) | 快(仅在拓扑变化时计算) |
| 支持网络规模 | 小型网络(跳数限制 15) | 大型网络 |
| 度量值 | 基于跳数 | 基于带宽、延迟等可配置度量 |
| 协议开销 | 低(简单,但周期性更新增加流量) | 高(复杂,但收敛快) |
3.\(30/35/35\)
五
802.11 分布式协调(DCF:
- 核心机制:基于 CSMA/C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
- 冲突避免:因无线信道无法检测碰撞(CD),改用 RTS/CTS 握手 预占信道。
- 虚拟载波监听:通过 NAV(网络分配向量)记录信道占用时间,避免冲突。
- 特点:
- 自适应速率:根据信道质量动态调整传输速率。
- ACK 确认机制:接收方发送 ACK 确认帧,提高可靠性。
以太网 MAC(CSMA/CD):
- 核心机制:基于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
- 冲突检测:通过电缆直接检测碰撞,冲突后重传。
- 固定时延:依赖传播时延判断碰撞窗口。
六
1.主要是回忆一下最大吞吐量的定义
2.简述一下TCP即可(强调一下序列号)
七
主要是讲一下这个图。在时刻5的时候,发生了超时,于是ssthresh就变成了\(2\),所以时刻5到时刻6是慢启动,但是立马进入了拥塞避免,然后时刻10到时刻11发生了快恢复但是不是标准的快恢复,忽略了\(+3\)这个操作
3. 估计RTT的计算
给定初始EstimatedRTT = 100,α = 0.25,以及四个样本RTT值:106、80、120、102。
RTT估计使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公式:
逐步计算:
- 第一个样本 (106):\[\text{EstimatedRTT} = (1 - 0.25) \times 100 + 0.25 \times 106 = 0.75 \times 100 + 0.25 \times 106 = 75 + 26.5 = 101.5 \]
- 第二个样本 (80):\[\text{EstimatedRTT} = (1 - 0.25) \times 101.5 + 0.25 \times 80 = 0.75 \times 101.5 + 0.25 \times 80 = 76.125 + 20 = 96.125 \]
- 第三个样本 (120):\[\text{EstimatedRTT} = (1 - 0.25) \times 96.125 + 0.25 \times 120 = 0.75 \times 96.125 + 0.25 \times 120 = 72.09375 + 30 = 102.09375 \]
- 第四个样本 (102):\[\text{EstimatedRTT} = (1 - 0.25) \times 102.09375 + 0.25 \times 102 = 0.75 \times 102.09375 + 0.25 \times 102 = 76.5703125 + 25.5 = 102.0703125 \]
最终EstimatedRTT ≈ 102.07(保留两位小数)。
4. ECN与TCP拥塞控制相比的优缺点
ECN(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路由器通过设置包的ECN位为1,显式通知接收方拥塞,接收方再通过ACK通知发送方。与传统TCP拥塞控制(基于丢包检测,如Reno或New Reno)相比:
-
优点:
- 避免不必要的丢包:ECN在队列满前标记包(而非丢弃),减少重传和丢包引起的延迟,提高吞吐量。
- 更快的拥塞响应:显式通知允许发送方立即调整速率(如减半窗口),而不需等待丢包事件,缩短拥塞恢复时间。
- 更高的网络利用率:在拥塞初期即可调整,减少缓冲区溢出,提升链路利用率,尤其在高带宽延迟积(BDP)网络中更有效。
- 减少全局同步:避免多个TCP连接同时因丢包而进入慢启动,导致网络吞吐量波动。
-
缺点:
- 部署复杂性:需要全网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终端)支持ECN,且协议栈(如TCP/IP)需实现ECN协商机制,增加管理开销。
- 兼容性问题:中间设备(如老旧路由器或防火墙)可能不支持ECN,导致标记被忽略或包被丢弃,影响可靠性。
- 安全风险:恶意节点可能伪造ECN通知(如虚假ACK),诱使发送方降低速率,引发拒绝服务攻击。
- 额外开销:接收方需在ACK中携带ECN回显(ECE),增加头部开销;在高速网络中,处理ECN标记可能引入微秒级延迟。
总结:ECN提供更精细的拥塞控制,但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传统TCP基于丢包更简单但反应滞后,易造成吞吐量下降。
5. 高速网络中Jacobson's New Reno的缺点及改进
背景:数据中心网络带宽可达100Gbps,带宽延迟积(BDP)极大(e.g., 100Gbps × 微秒级RTT = 数百万比特)。Jacobson's New Reno(TCP拥塞控制算法,基于AIMD:加性增/乘性减)的缺点被放大。这个言之有理即可,比如可以说每次增加不是一个MSS而是多个MSS
缺点:
- 慢收敛和低效率:
- 窗口增长缓慢(每RTT增加1 MSS),在高BDP网络中需长时间填满管道;窗口减半(乘性减)后,恢复时间长,导致带宽利用率低(e.g., 100Gbps链路可能仅用50%)。
- 对丢包过度敏感:
- 依赖丢包作为拥塞信号,高速网络中轻微拥塞即导致大量丢包,引发频繁超时和重传,吞吐量波动大。
- RTT不公平性:
- 短RTT连接窗口增长快,抢占带宽;长RTT连接处于劣势,在高BDP环境中加剧不公平。
- 缓冲区膨胀问题:
- 为填满管道,需大缓冲区,但AIMD易导致缓冲区满溢,增加排队延迟(不利于低延迟应用如AI训练)。
- 不适用于微突发流量:
- 数据中心流量常呈微突发(短时高峰),New Reno反应迟钝,易造成瞬时拥塞。
八
勒索病毒不用管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