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练习
\((7)\)
解答:
开发一种新的噪声注入技术以替代暂退法,可从以下方向探索:
1. 高斯噪声注入(Gaussian Noise Injection)
- 方法:在每一层的激活值后加入零均值的高斯噪声 $ \epsilon \sim \mathcal{N}(0, \sigma^2) $,噪声强度 $ \sigma $ 可固定或自适应调整。例如:\[h_{\text{noisy}} = h + \epsilon, \quad \epsilon \sim \mathcal{N}(0, \sigma^2) \]
- 优化点:相比于暂退法的二值噪声,高斯噪声提供更平滑的扰动,可能增强模型对输入变化的鲁棒性。可结合层归一化(LayerNorm)稳定训练。
2. 自适应噪声强度(Adaptive Noise Scaling)
- 方法:根据层的激活值动态调整噪声强度。例如,通过一个小型神经网络生成每层的噪声方差 $ \sigma^2 $,使其与当前激活值的统计量(如均值、方差)相关:\[\sigma^2 = f(h; \theta), \quad \text{其中 } f \text{ 为可学习函数} \]
- 优点:自适应性能更好平衡正则化与模型容量。
3. 通道级噪声注入(Channel-wise Noise)
- 方法:在卷积层中,对每个通道独立注入噪声。例如,对第 $ i $ 个通道的激活图 $ h_i $ 添加噪声:\[h_{i,\text{noisy}} = h_i \cdot (1 + \epsilon_i), \quad \epsilon_i \sim \mathcal{N}(0, \sigma_i^2) \]
- 意义:通道级噪声能更细粒度地控制特征图的扰动,可能提升对空间不变性的学习。
4. 梯度噪声与激活噪声联合(Gradient-Activation Noise)
- 方法:在前向传播时对激活值加噪,同时在反向传播时对梯度加噪。例如:\[h_{\text{noisy}} = h + \epsilon_{\text{forward}}, \quad \epsilon_{\text{forward}} \sim \mathcal{N}(0, \sigma_f^2) \]\[g_{\text{noisy}} = g + \epsilon_{\text{backward}}, \quad \epsilon_{\text{backward}} \sim \mathcal{N}(0, \sigma_b^2) \]
- 优势:双重噪声可能提供更全面的正则化,但需谨慎平衡噪声强度。
关于“保持无偏性同时减少方差”的探讨
- 无偏性:若噪声均值为零(如高斯噪声),则期望输出不变,满足无偏性。
- 减少方差:可通过降低噪声强度 $ \sigma $ 或使用归一化手段(如 LayerNorm)实现。例如:\[h_{\text{noisy}} = \text{LayerNorm}(h + \epsilon), \quad \epsilon \sim \mathcal{N}(0, \sigma^2) \]此时,归一化会约束输出的方差,减少噪声对后续层的影响。
- 权衡:方差过小可能导致正则化不足,需实验调整 $ \sigma $ 或结合其他正则化(如权重衰减)。
实验验证建议
- 基准对比:在相同架构下,对比暂退法(Dropout)与高斯噪声、自适应噪声等方法在Fashion-MNIST上的验证准确率。
- 参数调优:通过网格搜索确定最优噪声强度 $ \sigma $,或设计自适应机制(如基于激活值的动态调整)。
- 统计检验:使用多次随机种子实验,计算均值与标准差,验证性能提升的显著性。
总结:高斯噪声注入和自适应噪声是潜力较大的方向。通过控制噪声分布(零均值)保持无偏性,结合归一化或动态调整减少方差,可在正则化与训练稳定性间取得平衡。最终性能需通过实验验证,但理论上有望超越暂退法。
性间取得平衡。最终性能需通过实验验证,但理论上有望超越暂退法。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