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练习

前面两道题目都需要更高级的知识,解释如下
第一道题目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计算softmax交叉熵损失的二阶导数和softmax输出的分布方差,揭示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并引导学习者理解以下关键点:

  1. 指数族分布与对数配分函数的性质
    在指数族分布中,自然参数的对数配分函数的二阶导数等于分布的方差。对于softmax生成的分布(属于多项分布,指数族的一种),其二阶导数(Hessian矩阵)的对角线元素对应概率的方差((p_i(1-p_i))),非对角线元素对应协方差((-p_i p_j))。这表明损失函数的曲率直接反映了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

  2. 优化与信息几何的联系
    二阶导数(Hessian矩阵)与Fisher信息矩阵一致,在自然梯度下降等优化方法中起关键作用。方差越大(预测越不确定),Hessian的值越小,说明参数更新步长需调整以适应分布的几何结构。

  3. 模型置信度的数学表征
    softmax输出的方差衡量模型对预测的确定性程度,而二阶导数通过Hessian矩阵量化了损失函数的局部曲率。两者的匹配表明,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动编码了预测不确定性的信息。

总结:题目通过具体计算,让你理解指数族分布的理论性质(自然参数与统计量的关系)如何直接体现于机器学习模型(如softmax分类器)中,并认识到损失函数的数学结构与概率分布的统计特性(方差)的统一性。这为后续学习高级优化方法(如自然梯度)和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道题目的分步解释如下:

分步解释:

问题1
当三个类别的概率均为1/3时,若直接为每个类别分配二进制码(如00, 01, 10),每个码需要2比特。但由于每个码被使用的概率为1/3,平均编码长度为:

\[\frac{1}{3} \times 2 + \frac{1}{3} \times 2 + \frac{1}{3} \times 2 = 2 \ \text{比特/类别} \]

但根据香农熵,理论最优平均长度为:

\[\log_2 3 \approx 1.585 \ \text{比特/类别} \]

直接使用固定2比特的编码效率低下,存在冗余


问题2
改进方法:通过联合编码多个观测值来逼近理论最优长度。

  • 单次观测:无法用分数比特编码,但多次观测联合编码可分摊冗余。
  • 示例(n=2)
    两个独立观测共有 \(3 \times 3 = 9\) 种组合,可用 \(\lceil \log_2 9 \rceil = 4\) 比特表示。
    平均每个观测的编码长度为:

    \[\frac{4}{2} = 2 \ \text{比特/观测} \]

    仍未优化,但若扩展到更大 \(n\),如 \(n=3\)

    \[\lceil \log_2 3^3 \rceil = \lceil 4.755 \rceil = 5 \ \text{比特} \implies \frac{5}{3} \approx 1.667 \ \text{比特/观测} \]

    接近理论最优值 \(1.585\)

核心优势

  1. 消除冗余:通过合并多个观测,减少每个观测的额外开销(如固定码长)。
  2. 逼近香农极限:随着 \(n\) 增大,平均编码长度趋近 \(\log_2 3\)

最终答案:

  1. 问题1:独立二进制编码需2比特/类别,但理论最优为1.585比特,存在冗余。
  2. 问题2:通过联合编码多个观测,如用 \(n=3\) 观测共用5比特,平均1.667比特/观测,逼近理论极限。此方法通过分摊冗余提高效率,属于无损压缩中的块编码策略。
posted @ 2025-03-09 14:55  最爱丁珰  阅读(4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