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解释】 (1)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厌,按任继愈说,可作阻塞解(见任继愈《老子今译》)。君不厌民则民生顺畅,民不厌君则政令通畅。这是双向的合作,所以说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2)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明于道而灵动因应为“自知”;扬名立万以显威现势为“自见”;欲求“没身不殆”、“子孙以祭祀不辍”、“成其私”、“成其大”为“自爱”;“立天子”,驱臣民天下如驷马田园为“自贵”。 【译文】 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的威压的时候,那么,反于统治者的大威协就临头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去阻塞人民,才不会有出之于人民的反阻塞。因此,圣人但求自知,不去自我炫耀;但求自爱,不去自显高贵。所以要有所取舍。 【评析】 本章对统治者提出警告,劝导他们为王朝的恒常稳定什,要切实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减轻人民的负担,要以慈临民,不去自显高贵。 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在此认识基础上,压倒或清除对立面并不是一种符合于道的选择,造反并不是一种明智的解决方式。因为当原先的对立面被压倒或被清除的时候,又势必是新一轮的对立相“威”的开始。当造反者坐上统治的宝座的时候,事实上已经是背叛的开始。当他们带着被虐的心态施展新到手的统治威权时,常常造成人类历史上少见的酷虐;当他们仍自以为代表着被压迫者时,又常常造成真正的“代表”的缺位。所以,以“威”压“威”只不过是造成了一种翻身换位或轮番坐庄式的历史死循环,而基本格局却并未改变。与此相比,老子更倾向于一种“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的双向妥协,或一种虽相反却相成的“不弃”、“不杀”。出于对剧烈的社会革命所造成的大动荡大破坏的避免,以及对“能敝而新成”的渐进变革的向往,老子把他的政治理想更多地寄托在对统治者的可能的成功劝诱之上。

posted on 2007-09-04 19:06  代码泪  阅读(1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