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发展史(五阶段、六次革命、三大综合)

(一)重商主义(15世纪中期-17世纪中期

* 1、从流通领域考察经济问题

* 2、金银财富观(重金主义到重工主义)

* 3、重视国际贸易

* 4、国家干预经济

* 重商主义者(政府管理者、商人与学者三位一体)

* 以英国、法国等国为代表

(二)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 从流通到生产                                

* 从金银财富观到产品财富观

* 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三个思想来源)

* 主张经济自由

> 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76年发表《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看不见的手”

> 经济学发展的第一次“革命”

* 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1776)与《道德情操论》 (1759)

*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 (斯密问题)(价值悖论)

> 李嘉图(Ricardo)—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穆勒(J.Mill)----1821年《政治经济学纲要》,首创四分法(第一次大综合)

> 马尔萨斯(Malthus),萨伊(Say)(三分法)

        成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

    重农学派(魁奈、杜尔哥)

(三)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把边际方法引用到经济分析,形成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雏形。

* 奥国学派(门格尔)、数理学派(杰文斯与瓦尔拉斯)与英美学派(马歇尔与克拉克)

     经济学发展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新古典经济学的特点

* 边际分析方法(数量分析)

* 从供给分析转向消费与需求分析

*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取代劳动价值理论

* 主张经济自由主义

* 形成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边际革命→新古典经济学(续)

? 马歇尔(Marshall,1842-1924)《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二次大综合) 、瓦尔拉斯(Walras):

 

   19世纪末期,新古典经济学代表: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要素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无法解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四)凯恩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 背景:1929年世界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 凯恩斯(1883-1946):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 方法:宏观分析

* 理论:有效需求不足

* 政策:主张国家干预

* 第三次革命

* 著作三部曲:

* 《货币改革论》(1923)

* 《货币论》(1930)

*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

* 特点:多产(38大卷)多变、善辩、标新立异。反马克思主义者

(五)当代经济学纷争时期(20世纪50年代--

战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对立

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期

经济自由主义复兴时期

国家干预主义的重新抬头

战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变革

开新自由主义复兴先河的“货币主义革命”

古典经济学的复兴:“斯拉法革命”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理性预期革命”

 

 http://blog.renren.com/blog/236670687/365275451

 

 

 

 

 

 

 

posted @ 2014-07-04 15:50  daishuguang  阅读(429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