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创业路

我的十年创业路

记十年创业的心路历程和我的创业思辨

导读

1 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2 详细的总结和思辨
    2.01 感恩
    2.02 为什么创业
    2.03 十年流水账
    2.04 经历了哪些失败
    2.05 重要的职场基础
    2.06 持续的学习和进步
    2.07 创业与兴趣
    2.08 价值观的碰撞和选择
    2.09 合作与合伙
    2.10 企业管理的奥秘
    2.11 重构的魔力和力量
    2.12 品牌和名字
    2.13 创业与家庭,创业与女人
    2.14 融入法治社会
    2.15 融入信用时代
    2.16 如何处理政商关系
    2.17 软件业务还行不行了
    2.18 丢不掉的龙虾梦
    2.19 创业与身体健康

3 下一个十年
    3.01 想有更大的平台锻炼
    3.02 想做真正的技术应用
    3.03 想做一些自媒体工作
    3.04 想继续卖龙虾

1.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虽然09年才毕业,但遥想08年第一次在学校和同学搞情侣合租房中介网站,距今已有10年。从捣鼓软件开发给别人做网站,到尝试建设完整的系统工程,再到去学习经营一个公司,创业路也走了整整十年,一路过来跌跌撞撞,有开心难过,有成功失败,还发生各种有趣和惊叹,更多的也有五味杂陈。

    狂奔的第10年,激情仍在,梦想依旧,但成长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在春节期间,写下这篇文章,对过去的十年做一个总结和思考,想给20-30岁的回忆留下一些印记,对下一个十年步伐做出指导和规划,也希望这样的分享给同样走在或者即将走向创业路的青年们能带来一些帮助。

2.详细的总结和反思

2.01.感恩

    刚创业时,信心满满怼天怼地,创业中,尔虞我诈敌我厮杀,自负起来的时候,觉得所有人都要围着自己转,自私起来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才最重要。但回头看看,发现最缺的其实是感恩,创业永远不可能是1个人在战斗,而我的创业更是依托了无数的支持和支撑,当脚步放慢回头看时,不经意间已经欠下了太多的感恩。

    在这里,向所有支持过我的亲人、同学、朋友们说一声感谢,向与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说一声感谢,向曾经的和现在的所有的合伙人、投资者说一声感谢,向不管是愉快的还是不愉快的合作伙伴们说一声感谢。也给所有被我造成过困扰的人们说一声抱歉。

    最大的感恩还是要给到父母,我是典型的败家排行榜第一名-卖房创业,在父母的支持下09年买的房子13年就卖掉了,后续又用光家里两套小商铺的拆迁款,前前后后算下来,父母支持了200-300万,我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父母是普通的小商业经营者,在相对比例上,对我的支持已经做到了极致,这还是在不认可我的创业路的情况下。他们原本希望我在体制内有稳定的工作和发展,后来也希望我用庸俗的金钱成功带来光环和荣耀,但这些,暂时都没有做到,这么多年来,留给父母更多的是烦恼的事情和不耐烦的态度,当我迈入30岁的大门时,忽然醒悟了,无论如何,但愿晚到的感谢还不算太迟,也希望在未来,给父母更多的是安心和安逸。

    发自内心的感恩和不屈的性格并不矛盾,感恩不是性格的磨平,也不是丢人的屈服,而是一种成熟的教养,是更高级的聪明和智慧。

2.02.为什么创业

    我想这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对我来说,创业的目标和方向一直有变,但初心从未改变。

    最早的时候,创业是新鲜、刺激、好玩、猎奇,能够不受约束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到后来,创业是漫长的知识学习、技术研究和经验增长,持续挖掘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而现在,创业有了更为准确的目标和更多的责任,希望能做出很多人用的产品,希望有完整而凝聚的团队,希望公司业务和结构可持续发展,希望能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健康,甚至希望更大能力的自己也可以给世界做出贡献...

    当然了,创业也一定希望赚到钱,财富自由,在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下,用金钱可以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而我也坚持认为,在更加信息通畅和法制健全的今天,只要创业路是合理和健康的,赚钱是迟早的事情。

    那么初心是什么,庸俗一点点,应该就是想在自由的空气里呼吸和奔跑吧。

2.03.十年流水账

    十年里里做过什么,时间再流逝的话,恐怕都要慢慢忘记了,借此机会就先流水账的把主要内容记一下吧

  • 【2003-2007】 其实上学期间就有了点商业火苗,在寒暑假期的时候,经常在家里电脑上搭建传奇给网友玩,隐约觉得这就是我走创业路的启蒙之一。

  • 【2007-2008】 在学校和同学李大本事买QQ信,扫信扒装备卖钱,拿QQ号肉鸡群发木马网页继续盗号(这些行为在今天应该是N年以上有期徒刑了吧...),记得有扒出来的装备价值1000多元..

  • 【2008-2009】 在学校和同学蒋公搞了一个大学生日租房信息检索网站,网站开发完了,传单也发了,正准备进货一批避孕套售卖的时候,发现网站在一个讨论大学生校外开房的热点新闻里曝光了,怂到直接放弃。

  • 【2009-2010】 在校园招聘里拿到某国有银行科技部的offer,在市级分行科技部干了半年,这半年内参加了银行的培训,熟悉了银行的基本业务,学习了机关单位的基本工作方法。

  • 【2010-2011】 从市级分行科技部调往省级分行科技部,随后工作了两年不到,在这期间,进一步熟悉了银行各业务条线。学习并参与了诸多软件项目管理。全程深度参与了总行自上而下的全国大数据分析系统的需求调研、需求评审、软件开发、部署上线、日常运维等,并在上线后联合各业务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建模和数据挖掘。平时还探索开发了一些办公用的小软件小程序。

  • 【2011-2013】 从银行离职,正式开始创业,原本的方向是给人做软件,一念之差(贪),在高中武同学的建议下,和他开始做地产策划,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一年半的时间内,给上海大X地产,南京万X地产,浙江绿X地产等,做了很多的售房暖场、年会庆典等活动,也给一些机构提供办公物料设计和供应等。在这期间,也招募了几个开发人员,接洽了少许的软件外包项目,闲暇之余,也着手开始构建自己的软件开发框架,初见雏形。这期间结婚了,然后还离婚了...

  • 【2013-2014】 地产策划业务回款异常困难,低利润加上动辄5个月以上的账期,最终入不敷出,停止了地产策划业务,和同学拆伙。然后保留了部分传媒业务,继续与银行老领导的朋友小陆总合伙,正式开启了软件外包业务,同时在政府科技园内入驻,参加了南X市32X科技项目。软件业务上主要做了和微信有关的事情。在这期间还作为科技园的推荐人选,参加了一次创业真人秀电视节目,其实和非X勿扰差不多,都是表演,回想起来也挺尬的...在这期间和政府的创业园机构合作不顺畅,还遇到园区主任去世的情况,最后因为房租纠纷不愉快收场。

  • 【2014-2016】 从政府科技园搬离,入驻了南京软件谷内更加市场化的科技园区,多了一个有多年经验的资深软件人老金总合伙,继续从事软件外包业务,并且跟老金总学习了人力外包业务,在此期间,项目数量持续增加,项目规模也在变大,应对了更多的项目类型,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也琢磨和实践了不少创新的想法,做了一些和电商、餐饮有关的自营尝试,有找宝XX丝袜公司合作在京X卖丝袜,有找网红小美女胡XX拍微电影卖了朋友李XX做的手工棒棒糖,甚至亲自开了实体店卖了龙虾。这期间还参与了有趣的政商关系,发生了很多幽默荒诞的事情,这是很丰富的三年,回忆满满,成长多多,但在2016年年中的时候,因为在公司运营的资金使用策略和方向上,与合伙人发生了严重分歧,又一次拆伙。然后,这期间第二次结婚了,很快又第二次离婚了...

  • 【2016-2018】 继续做软件,带着一帮团队,缩窄了业务方向,专注行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策划、研发和实施。少了事情,更多了专注,这期间在技术上做的更深了,持续更新迭代自己打造的开发框架,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各类云服务,也有幸经历了500-1000万体量的系统架构和实施,感觉对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解与把控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机缘巧合下,和江苏地区的美X外卖代理商李X总还开展了松散式的合作,涉足并深入学习了解了餐饮、外卖行业的经营模式和行业规则,又一次打磨了龙虾店,还新增了酸菜鱼业务,这一次亲自参与了物资采购、菜品研发和厨房管理,在此基础上,设计研发了一套我想象出来的中央厨房架构以及对应的前后端软件应用。这三年是更快速成长的三年,无论是项目复杂度,还是公司经营遇到的问题,都是创业以来最难的。在17年也做了一年非常高兴的事情,就是花了3万元为设立的初码品牌买到了chuma.cn的域名,算是一个挺好的品牌化起步,不忘初码,聚栈前行。

  • 【2018-2018】 在2018年初,已经在考虑新的创业转型,觉得自己的积累够了,想正儿八经的来做产品了,做自主研发的互联网产品,能有持续的用户和收益,自循环发展。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机缘巧合遇到了老牌互联网公司XX胡同的老刘总,交换了想法,策划了方案,很快一拍即合达成了深度的合作,将公司团队主要人员转入XX胡同,我在XX胡同担任副总裁,负责团队管理建设以及所构思的新产品的研发推进。虽说XX胡同属于没落的互联网老兵,但也手握一定流量和品牌资源,正当我准备猛施拳脚大干一场的时候,就像电视剧情节一样,XX胡同发生了内斗,用一段话来描述就是:3年前因为吃拿卡要和性骚扰女员工而被开除的原赵X副总,得到他的情人相好-XX资本合伙人同时也是XX胡同董事长的周XX女士的支持,回来篡夺了总裁岗位,而董事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开除了服务XX胡同15年的Hunter老刘总,且不说开除是否合理,又或是原老总干的好与坏,就这背后的人物故事关系着实狗血,满满的恶意,和老刘总好不容易推进的计划和初见雏形的新团队,就这样给冲散了。18年是运气倒退的一年,又一次的十足路口,我要做出新的选择了。

2.04.经历了哪些失败

    分享出来的经验是成功的总结,但成功往往站在失败的肩膀上,先说一说我所遇到的这些失败。

1、没有获得普世意义上的成功

    父母总是问我,别人家老板都好轻松,安排手下人拼命做事,自己每天睡的多,到公司指挥一下就行了,每年存钱自己买车买房,你为啥搞的这么辛苦这么累。确实,回想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业务流水也做了数千万,从来没存下过钱,有了钱都是再投到公司里或者花在数码产品上,甚至合伙时也没给自己发过工资。公司的结构和业务始终在调整,也没某个特别好的业务能走向自循环的路线。对于这样的成功,我没有特别的渴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认可这样的成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保障一定厚实的底子,这其中包括钱包厚度和温饱程度,那么再多的创想都会如履薄冰。不过忙碌倒是相对的,只要做喜欢的事,再忙都是开心的,这不算是失败。

2、性格决定命运,过渡自负带来灾难

    钱迟早会赚很多的,但性格上的问题一定要反思,自负是我的一大特点,因为自负而造成的失败和负担,在创业历程中,数不胜数。

    有一段时期,我会对员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培训后就宽松放养,但却忽略了对员工的成长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追踪。等到项目出问题了,达不到我想象中的工作效率,没有使用最佳的工作方法时,便会对员工不留情面的发飙痛骂,即使这样,我还会觉得是为他们好,是直戳问题痛点,不需要留情面。但事实证明,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脸面,即使我100%说对了,我也做错了,并没有做好提前量和缓冲量,方法也不得当。

    也有很多时候,我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突然增加业务或者突然中止项目,当我的思考过程很复杂的时候,又嫌解释太累,干脆说大家相信我就行,这样单方面的强势,容易造成误会误解。而一旦结果如果是我决策错了,更会瓦解团队信任。

    同样的处事法则,我还常常用在对我好的人身上,越是亲近的人,我越不以为然,自信觉得可以多让他们担一些风险,多一些忍耐,几乎不去交流沟通,发起脾气来也说话更冲更凶,殊不知最亲近的人,才最需要沟通。回想好朋友、父母总是给我各种支持,但很多时候,连我在做什么他们都不知道,重大决策也不商量通知。在这一点上,幸好我及时领悟过来了,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点问题能改进和弥补。

    反思起来,过于自信自负的性格和和我的成长路径有关,印象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几乎没怎么听过老师讲课,作业也少做或者不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也屡屡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对于如何学习一个东西,如何做成一件事,总是能自上而下看得深刻见底。但无情的社会还是打了我的脸,就像再强的当世大脑,也无法完全预测复杂的经济走向。我的自负在没有顺风顺水的运气加持时,碰壁许多。不过也幸得如此,最近2-3年,我也在经验和变化中不断调整,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既要继续坚信扎实的客观积累能带来预判和领先,也不要让过渡的自负遮蔽了双眼。

3、创业不相信仁慈,考虑人情的决策就是失败

    因为仁慈造成的决策力差,是在创业初期和中期,困扰我很大的一个问题,设计方案、开展项目、落地合作都可以很快,但一旦牵扯到人情世故,决策就成了浆糊。

    在客户这,明明说好的需求,在重大变更时,一句兄弟,一句帮忙,就难以再要求书面变更通知,改就改了。说好的付款日期,一句出差,一句关账,就继续苦苦等待。明明还没到时间点,一句我们老板在催我,要给我扣工资了,然后就超额安排加班提前完成。

    在员工这,有老员工又迟到了,想想算了吧,就不扣钱了。“怎么这次又没做好,按照规定和要扣工资的,算了,跟了我这么久了,这次就算了吧,下次改正哦”。

    在合伙人这,“说好的资金计划你怎么能挪用呢?”,“我有其他困难,先一起扛一扛吧”,“好吧”。“找来的关系搞砸了,是我朋友,这次算了吧, 损失我们自己认了好不好”,“这不公事公办吗?好吧,那就算了吧”。

    在这种畸形的决策观下,说的很多的一句话就是,“虽然和我没啥关系,但是没事,我来承担吧”。可一旦承担不了时或者承担得不漂亮时,责备、误解甚至指责接踵而至,为啥,你说承担的嘛。

    还有发生过更极端的事情,做A项目,其中1/3部分的需求客户不需要了,因为有较深的裙带关系,软磨硬泡,在A项目中额外又多做了2/3的非合同内容的新增需求,还没有补充协议。然后在A项目回款之余,出于对人情的支持和对新合同的期许,额外又做了没有合同的B项目、C项目,最终越搅越乱,等到回款不畅,客户拒不付款的时候,那1/3没做的部分竟然成为了对方有利的撕逼武器。这一幕回想起来都觉得荒唐至极,人情世故影响决策实在要不得。

    好在这样的决策失误导致失败的教训已经足够多了,已经吃到饱,不会再犯了,同时我也坚信,只要遵循正确的规则和方法,公开透明处事,仁慈并不是决策的对立面,是可以共存的。

4、不要迷信感觉,要相信规划和预算

    相信创业的人经常会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承诺延后、项目延期甚至计划失败,而我在此类问题的处理上,也经历过非常痛苦的过程,纵使在项目动员时有天大的热血激昂,只要是结果意义上的失败或延期,最终总会对内对外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规划和预算。

    规划和预算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在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将所要开展的事情考虑周全,计划完整,当提前思考和规划能覆盖未来大部分边界时,风险自然降到最低。而这种主观上的忧患意识、容错意识、提前量意识,是创业者特别需要的,也是一个扎实的管理者的优秀品质。

    道理我都懂,可是有时候还是会感性战胜理性,在不做深度预算的情况下做出不合理的规划,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改善。

2.05.重要的职场基础

    虽然毕业后短短两年的银行从业生涯不长,但这两年,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在我看来,是幸运的,是不可或缺的,极大的厚实了我的内涵和基础。

1、完整了解了社会基本运转规律

    依然记得入职后不久科技部总经理给我电话时,没有谈事情,而是教育了我一番“你知不知道接别人电话要多说一句你好,而不是光秃秃的喂”,场面略尴尬,但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知道,这和在学校不太一样了,自己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也有了边界。

    入职再往后,接触的新鲜事越来越多,接触一个学习一个,慢慢的,对职业培训有了概念,对管理层级有了概念,对部门分工协作有了概念,对OA办公体系有了概念,对例会制度有了概念,对述职有了概念,对晋升考核有了概念,对项目管理有了概念,对项目评审有了概念,对需求讨论和产品设计有了概念,对办公室这个角色有了概念,对招投标有了概念,对档案管理有了概念,对书面通信和文书有了概念,甚至对工会后勤也有了不少概念,太多太多的新概念,这是学校里面没有的,也是自己无法想象出来的,加上我的猎奇心,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新概念背后的运转步骤和规律。

    再往后跟着业务部门对外洽谈业务,和政府合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和国企私企合作,上至北京级,下至区县级,于是,我又对政府组成部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公检法系统,财税系统,国资系统,组织系统等等,很快的熟悉了这些体系的运作方式,甚至对政府机构架构、公务员级别体系、党内各项运作和规律也谙熟于心。

2、有幸学习和实践了诸多金融业务知识

    得益于在科技部工作,日常会和所有业务管理部门以及下级经营部门打交道,我又很快的对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包括个人金融业务、公司业务、信贷业务、同业业务、风险合规,计划财务,会计处理,人力资源,渠道管理等等。到如今,这样的学习积累给我带来的成长,开玩笑的说,甚至在专业素养和部分管理素养上,已经可以胜任国有银行二级分行行长。

3、现代化企业运转的印象烙印

    在职期间除了对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运转印象深刻外,还见证了所在银行经历上市重组的过程,也就是那个时候,对现代化企业运转又有了初步的概念,对法人治理架构知识也有了初步接触。虽然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公司架构和管理模式不是教条的,公司成功也非完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驱动的,但这样的启蒙,让我获益良多。

    自己创业后,总是会听到前辈们说创业最好有一定的积累,若干年后,回想这段银行的工作历程,我终于能够明白其中的真正价值。积累帮助我更加准确的理解社会现象,积累让我更为全面的思考各类项目本质,积累让我在架构设计、模式创新上更接地气、创造力更强,可靠度更厚实。

    感谢这段在银行的工作积累,也庆幸是在这样的积累后才进行的完全创业,同样的建议也给到每一个考虑创业的小伙伴,可以考虑在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大型机构工作3-5年后再创业,成功概率要高很多。

2.06.持续的学习和进步

    当今世界是在快速变化的,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通畅,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而在创业中应对变化较为有效的办法,我认为就是持续的学习,从高中开始我就养成了每日的读报习惯,阅读并吸收各类报刊杂志的最新信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阅读的载体一直在发生变化,从纸媒到网媒,从门户网站到细分的行业资讯网站,再到社交应用、知识应用,再到自媒体。而我始终坚持每天2个小时左右的阅读量和阅读后的消化吸收思辨。

    在软件开发上也是如此,从大学开始,每天坚持2小时左右的技术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在软件、框架、插件的检索和使用上,坚持做琢磨,坚持琢磨的深。

    回想起来,这样的学习积累让我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不同行业的各类复杂业务场景,快速的进行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和模型设计,也让自己特别有安全感,从来没有担心有不能胜任的项目,也不担心在普通应用层级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所以持续的学习和进步,也是给到创业小伙伴的重大建议,学习和创业不冲突,相信那么多在绞杀中活下来的创业公司,除去资源和运气因素外,绝大多数都是善于学习的CEO和团队们。

2.07.创业与兴趣

    整个10年内,除了被同学带偏做了1年多的传媒业务外,其余创业业务都和软件开发以及信息技术有关,这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而在创业过程中,有不时地有看到周边的朋友们换着花样做新业务,甚至不停的跨行业发展,诚然,我知道风口和资本的力量,也在其中看到了很多跨行业跨专业成功的案例,更不排除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存在。但回到创业本质上,我想,最好的创业还是应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能够做出业务闭环并且赚到钱,再加上一定的责任心和理想情怀,这样的创业所驱动出的产出是最佳的,这是我对兴趣和创业的理解。

    在信息极度通畅,工具特别多样的今天,很多兴趣领域的自媒体创业成功,也进一步印证了强大的兴趣力量。当风口退去时,兴趣驱动的团队一定是更耐操的。见过很多创业,完全没有感情,为了创业而创业,什么火搞什么,什么不火了就放弃什么,我想这样的投机,在深夜时,内心一定是空虚的。也希望每一个创业者,工作辛苦之余都能收获兴趣的喜悦。

2.08.价值观的碰撞和选择

    在创业过程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会遇到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人,有的人爱财如命,有的人惜时如金,有的人钻研技术发狂,有的人工作为家,有的人家庭第一,我想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正是多元世界的魅力所在。但碰撞归碰撞,有些价值的底线,我想在创业过程中是需要坚守的,这包括不投机、不作恶。

    而当我更加成熟后,我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投机就是更少的创造价值和更多的不公平转移价值,归根结底,这也是作恶。而且并不能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小聪明、假智慧。

    依然记得在创业过程中无数次的价值选择。说两个印象深刻的事情,在2012年前后,微信推出了公众号和对应的开发平台,那时我也跟风做了公众号服务平台相关的内容(现在流行叫SaaS平台),就在我还愁怎么推广怎么找用户的时候,做类似事情的大团队已经经历了好几轮产业升级,就拿比较有名的微X来说吧,先做出了完整的服务平台,但是随着用户增长带来的技术负载成本增高,加上同业竞争激烈,不是特别好卖,在这种情况下,顺势就出现了加盟和会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产品本身已经变得不重要,甚至出售源码,下放社区自由发展。而在业务上转而专攻县城土老板,3-5万的代理费用,宣传口径是一片蓝海,赚到手软。然而事实情况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领域的竞争激烈无比,售后服务繁琐无比,淘宝甚至有10元源码加全套的部署服务,在这样的激烈竞争和市场并未完全接纳微信服务的情况下,代理费用确实赚到手软,但风险却由这成千上万的加盟商承担了,据我所知,这些代理商,除了又继续做下级代理的,其他几乎全部都血本无归。我曾亲眼看到微信平台的会销现场5万一个的代理资格成交50个以上,这种销售在业内一度传销化,组织者难道是真心的认为代理商会赚到钱吗,显然不是,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商业模式里的风险共担。在明知50%以上概率没有代理盈利闭环模式的情况下,同时经过半年1年的实践后发现代理90%没有盈利可能的情况下,还在继续销售代理权,那这就是投机的骗!这种堆积在血肉和伤害上的发展模式,我是非常不认同的。纵使有千万种成功后的说辞和辩解,都无法挽回之前造成的批量伤害,如今微X以及一些类似的机构甚至都做上市了,也许如今他们的代理商亏损比例已经从90%降到50%了,也许他们又转向了其他的服务和产品,但回想这样一些人血历史,不知道CEO们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的。事实上不仅微信服务平台如此,国内目前大量的SaaS服务商们,在发现几乎毫无胜算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代理和合伙分担风险的模式,不知道这些CEO们在模拟沙盘时发现代理商也无盈利模型的情况下,还在用心策划宣传海报,还在用大饼去发展代理商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踩在人血上的创业Leader,我想总有一天会被自己反噬的。

    另一个更典型的案例-区块链和ICO领域的欺骗与自我欺骗,当得知技术圈也有人搞这个时候,我是惊讶的,什么时候做软件的人也不单纯了,依然记得16-18年间他们的癫狂,“区块链解决一切”、“巨头已经合作了还不快来”、“去中心化就是我毕生的理想”、“你看涨了几百倍了”。等到潮水退去,热度降温后,妖魔鬼怪都现了形,到头来就是一场财富转移的游戏,我不知道那些曾经拉自己朋友、同事买币的程序员们,如今的内心是怎样的,不知道他们是否知道这种投机的帽子和背后的人设和人品,一扣就是一辈子,再也摘不掉了!(详细内容有兴趣的伙伴可以看一下我写的这篇文章《看得懂的区块链,看不清的ICO人心》

    价值观是处处相通的,13-15年有一段时间,我在诱惑面前走过一段很长时间的资源投机弯路,妄图用不对等的自身能力换取原本不属于我的社会资源和资金,很幸运的是,纵使少赚或者没有赚到一些钱,但最终自己回过了头, 选择了相对正确的价值路线。

    包括在软件开发领域,不止一次有同行传授“先进经验”:给客户讲述功能的时候夸大功能和实施能力、在讨论需求的时候不透露风险点、在使用率低的开发模块上不进行测试节省时间等等,在我看来,这些投机都是作恶。在很多年后,当我可以很自豪的说:“纵使和客户有过百种纠纷矛盾,但在软件开发本源上,是一直用心和诚心的”,我想那时的感觉一定是很棒的。

2.09.合作与合伙

    我曾经不是一个好的合作者和合伙人,过渡的智商优越感和过于良好的自我认知,让每一个和我合作的人都倍感压力,我会不留情面的指责对方的问题,也会用小聪明隐藏自己的问题,当这种不平等遇到业务不畅或者资金不畅时,矛盾就会激发和放大。

    而当我真的学会了如何合作合伙时,才发现性格优缺点并没有那么重要,合作者之间的能力差别和差异也不是大问题。制度才是那把密钥,我所探索出的合作关键有3点

  • 1、提出问题,预先判定    无论是走过的弯路带来的经验,还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得出的可能性推论,两个或多个合伙的人,在正式确定合作前,最好把好的、坏的、可能的、不可能、有可能的各种问题,充分进行交流,甚至多次交流,甚至包括价值观念也应当进行交流。预先提出的问题越多,以后的合作风险越低。

  • 2、订立规则,遵守规则    而一旦问题都明确了,合作就更加通畅了,可以对合作后的每一个经营环节进行非常细致的规则订立,包括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业务经营规则、销售规则、团队建设思路等等等等一切可能出现的合作场景,特别是每个合伙人的权责范围更是需要细化到尽善尽美,这样的规则体系一旦订立,就只剩下执行力的问题了。就我自己遇到过的、新闻里看到过的、道听途说来的所有合伙障碍,都逃不出两点:
        1、矛盾发生的内容未事先讲明,发生后权责和利益扯不清楚,各执一词;
        2、矛盾点有事先讲明,但执行力极差,无法落实,造成不可逆的问题和矛盾,事后相互推诿责任;
        一旦能够解决这两点,合伙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就已经降到最低了

  • 3、价值统一,相互扶持    在规则制度层面都已完善的情况下,价值的统一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做着同样兴趣的事情,好的时候一同乘胜追击分享收益,不好的时候相互扶持打气度过难关。

    正如我前文所说和心中所想,有时候性格差异不一定是坏事,强势作风也许也是团队优点,一旦做好制度驱动的技术性合作框架,任何合作都可以很稳当,牛鬼蛇神的投机合作分子也将无处遁形远离身边。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寻梦。

2.10.企业管理的奥秘

    正常来说,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是创业的主要内容,应当着重笔墨,但其实越是创业久了,亲身经历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案例多了以后,越对企业经营管理充满敬畏,因为实在太复杂了,不同的行业领域、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时间时代、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背景和资源,这些不同带来的企业管理法则和经验都大相径庭,完全不同的管理方法可能在同一个公司都取得成功,同一套管理模式在不同的行业也有可能结果有天壤之别。甚至管理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公司也完全不一样,甚至有不需要管理驱动也能长久稳定的公司,而这些也正是创业的魅力: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而对我来说,分享两条这么多年所领悟出的管理奥秘,和业务无关,和方法有关

  • 1、话先讲明,权责明晰    在日常企业管理中,无外乎是人的处理和事情的处理,而大部分矛盾来源都是扯皮和讲不清,有的时候工资绩效发放讲不清,老板生气员工怨气;有的时候项目出问题,互相推责无人承担;有的时候人凑够了资源给足了,事情却没做好;和合作合伙的道理其实完全一样,都是要把话说在前面,把权责提前细分,当一开始的考虑能够覆盖所有的复杂结果时,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说一个特别典型的场景,总是有创业公司的员工抱怨老板在一开始画饼,忽悠加班,最后赚到钱了也不多发点奖金,不涨点工资,下次不这么傻了,其实每次看到这样的抱怨,我都觉得特别可惜,在这样的案例中,老板和员工都没有把话提前讲清楚,把权责提前明确清楚,这些“清楚”包括:“入职前明确的工资构成是什么,要完成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的边界是什么,责任范围是什么,权限范围是什么”,“弹性工作到底是什么?是明确没有加班费,还是希望员工不拿加班费也多工作最后创造效益分成,如果这样多创造的效益怎么计算,怎么分给员工”,“涨薪制度是什么,能不能细化到数字模型,是否可以落实在劳动协议中”,“你想不想加班,如果不想加班但是我逼你加班了,那你继续认真工作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如果公司效益不好,1个月不发工资你会如何做,你会不会又拿着工资又开始偷懒干活寻找下家,还是明确告知要延发工资第二天就会离职”。看到没有,其实很多扯不清的问题都可以提前沟通清楚,开始不沟通最终一定是扯皮和尴尬。

  • 2、技术驱动,高效法宝    时代在进步,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哪怕仅仅是管理层面所遇到的事物和事务,都在不停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官僚的优势会一直放大下去,说两个典型的场景: 【招聘】,一个企业需要招募人才,传统的管理模式是,CEO对招聘主管下达任务,招聘主管对招聘员工下达任务,最终发布招聘需求招募人才,按照招聘结果逐级问责。而技术驱动的新型管理模式是,CEO和招聘主管均对招聘行业现状有所了解,知道智联、51JOB等传统招聘网站的服务和流程,也知道Boss、拉钩等互联网招聘应用,还知道领英、脉脉等社交招聘玩法,CEO召集招聘主管和项目组,对招聘需求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最后确定了详细的招聘计划,在不同的招聘平台使用差异化的招聘方式,甚至做了自己有趣的H5页面吸引人才,这样技术驱动的招聘过程,在当下的时代无疑是领先的。又如更加典型的 【传统企业的ERP建设】,在我这么多年的软件外包生涯中,遇到和经历过众多的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升级过程,无一例外在ERP建设上走过弯路,这背后的缩影就是老板乃至各业务主管甚至信息主管,都不是技术官僚,当他们遇到技术瓶颈需要升级信息化体系时,唯一能够指导决策的就是三样东西:ERP厂商的知名度、销售的那张嘴和最终的价格,这样的决策过程,无一例外的在ERP实施过程中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效率的极大降低,相当多的大型集团企业因为ERP难用到无以加复,甚至影响了业务运转和发展,最终需要放弃后推倒重建。而技术官僚下的ERP建设则要轻松容易多了,他们知道销售所说的每一个功能是否用的到,也知道考虑前瞻性询问ERP是否支持某些新业务的扩展,还知道云服务、数据等新概念新理念,最终让ERP建设从厂商卖软件回归到企业认真建设信息化这样的本源来,那结果自然也是高下立判。总的来说,所谓技术官僚的驱动过程,就是能够将公司内的每一个事物与事务都可以自上而下的理解并看得透彻,这样模式下的管理效率,是极高的。

2.11.重构的魔力和力量

    做软件架构的人都知道,重构是会上瘾的,一次又一次的对细节或整体进行迭代优化,甚至推翻重来,每一次的重构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公司也是如此,做每件事和每项工作,都可以吸取上一次的教训,达到更好的下一次,在战略和整体规划上也可以进行思考和革新,甚至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择优的重构。

    当新一次的招聘说辞更加优秀时,当新的合同格式更加合理时,当新的官网内容更吸引客户时,当新的团建安排更加吸引员工时,当报销审批制度更加健全时,这些的这些叠加起来,就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更好的公司。重构的奥秘在于并非随心所欲的改变规则推翻规则,而是在人人都能看明白的正确路径上随时修正快速前行,善于对细节重构的公司,是尊重规律的,是尊重员工的,也是更有力量的。

2.12.品牌和名字

    起名这玩意乍一看有点玄学,但其实看过的公司样本多了以后就会发现,成功真的和名字没有太多关系,就像你觉得有些名人因为名字起的别致所以一帆风顺,但实际上随便翻一翻政府网站,厅级省部级干部中,王李张开头的普通名字是最多的。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讲技术层面的事情,那就是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名字本身不重要,但名字背后的配套很重要,也就是一系列的企业信息形象与品牌形象,包括最基本的名称、Slogan、域名、官网等,也包括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还包括在分类查询、行业社区的信息录入等,还包括这一些列的形象在网络上的曝光处理以及日常更新运维。完整的名称闭环,可以在对外商务或者社交接触时,让别人看到一个完整和健全的企业初步印象与画像。这些建设是非常值得投入的。

2.13.创业与家庭,创业与女人

    这么多年的创业路中,对上没有处理好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对下也没有构建出和谐的下一代环境,女儿至今处于被我周期性关注,长期性放养的状态,这是我的创业和性格带来的家庭处理上的遗憾,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去经营,而无数的事实也可以证明,创业和家庭和谐完全不矛盾,更好的家庭关系也是对创业的有利助推。

    而我所理解的家庭关系,更多的是与父母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但如果考虑到夫妻关系,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我所感悟和总结的就是,如果夫妻两人,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志向理想甚至是处事风格上能做到统一,并且相互充分信任和理解,那这样的夫妻家庭关系是极好的,在创业过程中是能够相互扶持互相促进的,但如果这其中有任何不统一的地方,甚至由于不统一而带来进一步的猜忌和怀疑,那对创业则是巨大的负面影响,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在第一段婚姻中,夫妻双方加双方父母,累计持有各类房产至少在5套以上,工资收入也较高(合计>5万/月),而当我离职创业后提出房产抵押贷款计划时,对方以及对方父母如临大敌,天塌下来一般,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而在之前3年多的相处中,从未有过对如此观念的交流讨论,当问题出现后,关系冰冷如山倒,这样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仅仅是观念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差异,创业是否合适,就需要慎重再慎重了。价值观和习性有迥异的合伙人之间,可以通过协议与规则来约束,但夫妻的相处,远不是协议能控制的,也不适合这样的模式,我们看到新闻里有诸多创业巨子婚姻失败,组建新的家庭,除去男人有钱变坏的本质外,背后的东西是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去思考的。

    创业者多为男性,那么女人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我自己来说,用普世价值来判断的话,我似乎是较为躁动和不安分的, 女人缘好,常有女生来交流沟通,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上下大脑,这些都是我遭遇过的状况,但这里不是要自我批评,也不是妄谈男女关系。还是在技术层面,想讲一讲创业过程中男性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从为别人工作到为自己工作,从规律而简单的家庭生活转向复杂多变的创业生活,和女人的相处模式上也一定会发生巨大转变。可支配的时间和资金变多了,遇到漂亮女人的机会变多了,开始接触酒桌饭局,开始出入夜店、会所、洗浴中心,开始发现在肉体上得到漂亮女人变容易了,开始有更多机会聊骚和搭讪了,甚至发现自己的权利和位置有时候也能带来在和女人交往上的便利,是的,价值体系都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新鲜到刺激再到反噬其中的创业者不计其数,我没有出过那么多状况,却见过太多周边的案例,如果说我的年龄和阅历还不足以在此类问题上发表太深刻的总结和见解,那我就给出4个诚恳的建议:1、男人无论何时何地,不要让下半身指挥自己。2、不要在工作和业务繁忙紧张时,倾注时间在无谓的男女关系上。3、尊重女性,尊重爱。4、凡事都要有价值底线和行为边界。

2.14.融入法治社会

    有时候一说这种标题,有些人就情绪激动,但今天不是来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法治异同,也不是为某些社会上的司法不公现象辩解,而是想告诉创业者,想要更好的创业和融入社会,基本的法理知识和常见的司法实践,是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况且当下的法治进步速度,纵使再有制度上的缺陷和影响,也是以眼见的惊人速度向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个知法懂法的企业家,在社会大浪中,一定是更加如鱼得水的。

    我有一些建议如下:

  • 1、了解公检法体制与运转    了解并熟悉我国公检法体系和其运转模式,这一门学问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入门容易,深刻理解很难,在掌握基本知识后,实践中方可出真知。作为创业者,最基本的一些概念需要掌握,例如公安局、法院、检察院都有哪些部门,具体是干什么的,有哪些是和企业日常经营有关的。又例如打官司的流程是什么,请律师的流程是什么,法院判决过程如何决策,基本的费用和费率是如何的等等。

  • 2、关注企业家的司法    在我国复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企业家是有原罪的,即使在越来越法治透明的今天,依然存在非法经营罪这种口袋罪,就像许多年前很多培训机构、销售机构习以为常的买电话号码群发群电客户,如今遇到某地侵犯公民信息专项治理的话,一不小心就沾染牢狱之灾,出狱后留下刑事犯罪记录举步维艰,又如很多在电商领域大施拳脚的网红女生,一不小心就触及了偷税走私行为边界,甚至我自己在上学期间和同学对买盗来的QQ号洗出Q币自己用也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作为创业者,关注和企业家有关的司法实践,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这种关注有很多方法,包括多留意新闻中和企业家有关的司法新闻以及法院出台的各类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包括闲暇之余可以浏览裁判文书网这样的资讯网站去解读各类司法判例,甚至还可以通过搜索去学习法律法规中和企业经营有关的具体法律条文,特别也可以多专注和自己的经营领域相关的以上各种信息,所谓有备无患,不管创业是艰难困阻还是越做越大,这种知识的储备是特别有益的。

  • 3、建设公司的法务体系    创业过程中,并不是规模大了才需要法律保护,才需要法务体系,法务建设应当是潜移默化融入经营理念中的,可以找一个合作的律师或者律所机构,甚至在资讯特别发达的今天,好学的创业者也完全可以脱离律师自学相关法律知识,包括合同起草、风险规避,包括业务往来中的法律规范和资料存留,包括经营过程中的财税合规、用工合规,可以说企业经营是完全无法离开法务处理的,从小到大的法务体系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带来的就是高效和省钱。

    出了问题和纠纷后嘴上很硬的创业者蛮多,左一句律师函右一句告你,但大部分人都浮于表面一知半解,甚至说出来的话在专业人士看来啼笑皆非,被无良律师、讼棍坑害的创业者也不计其数。其实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在法治社会下做好提前的知识储备,注重日常的法治实践和学习,那一定是极好的。

2.15.融入信用时代

    顺着法治社会往下说,这几年国内的信用体系建设,可以说不亚于高铁速度,在技术和政策双驱动下,运动式的大跨步信用建设甚至有点矫枉过正。但不管如何,总体方向是向好的,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信息通畅后又一次更加公平竞争的机会,坏人无处遁形,好人美名积香,融入信用时代已经必不可少!

    我有一些建议如下:

  • 1、了解信用体系    先说个体信用,创业者大部分是公司法人,少部分是股东,不管是什么身份,都需要了解个体的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央行征信体系、芝麻信用体系、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司法信用体系等,需要知道这些信用体系的信用构成、积分方式、增长调整方式、查询方式等,甚至包括其中的窍门和小技巧。相比普通人而言,创业者对这些体系的了解需要深入细化、数据化,能读懂信用报告,知晓金融、税务等第三方对这些信用体系的对接深度和使用方式。而企业信用则要相对简单一些,主要包括地方工商、税务、人力资源体系对企业信用的登记记录、更新和查询使用方式等,也有企业芝麻信用这种互联网企业信用。同时也要关注个体信用与企业信用的互动和关联,企业失信导致个体无辜失信的情况数不胜数,是创业者格外需要关注的。

  • 2、完善背调技能    在信息和工具都充分开放的今天,背调不再是投资机构专属名词,更可以升级为创业者有力的经营工具,知晓背景调查的价值,熟悉背景调查的工具,在经营过程中熟练运用背景调查手段,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必修课。这其中常用的背调手段包括:在搜索引擎搜索竞争对手、客户的公开信息;在天眼查、裁判文书网等信用聚合平台搜索合作伙伴的企业信息、司法信息、品牌信息、关联信息等;在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搜索合作目标的负面消息。在充分使用背调手段的情况下,合作一定是更加稳当和顺畅的,不过也需要强调的是,信用是双刃剑,切勿矫枉过正,信用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需要思辨和分析的,如果遇到字面的不当信用就如惊弓之鸟停止合作,那在天眼查有几万风险预警的马云岂不是要被打入地狱了,在信用社会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用辨别能力,不是一件简答的事情,需要创业者持续的实践和积累。

  • 3、注意信用积累    正如芝麻信用的宣传所言,每个人都应当珍惜信用,积累信用,创业者和企业都如此,个体的信用积累不多说了,创业者也需要多关注企业信用的积累,我建议关注的积累点包括:完善用工体系、公司社保体系,积累在人力资源部门的信用;完善公司财务制度和税务管理制度,重视税务申报,关注缴税数字,积累在税务部门的信用;多申报国家标准的证书,多申请地方政府的活动、政策、奖励,多参加官方行业协会的活动,积累在管理部门的信用。关注公司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一般账户,加强和银行之间的交流沟通,注意平衡多个银行之间的关系,积累在金融机构的信用。

  • 4、善用信用杠杆    信用的积累和完善,在信用社会会获得显著的优势,特别在如今信用快速膨胀的阶段,至少有长达3-5年以上的信用特别红利期,善用信用杠杆,对企业是如虎添翼的,这包括好的信用可以获得较低的金融贷款利息,好的信用可以获得政府的税费减免和扶持政策、资金,好的信用能获得更多优质客户。当然了,也有很多小的信用技巧,这里就不介绍了,同时也提醒创业者,类似启用老年人法人代表这样的小技巧,并非是享受信用红利,而是钻政策漏洞,不违法但并不提倡。

2.16.如何处理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不是你想不接触就能逃避的,我国特色的社会运转下,创业者需要知晓政商关系,也应该正确的处理好政商关系。当然了,高级的官商资源交换的犯罪行为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主要还是在技术层面探讨和思考创业者在面对政府事务时如何能够处理得当。

    我建议做好如下几点:

  • 1、接受和使用新工具    政府的服务网站几乎每年都在迭代更新,普遍企业服务也从过去的完全人工转向半信息化或者全信息化,特别是江浙沪和珠三角地区的政府事务处理,已经相当先进和简约,随时可以在线核名注册、在线报税、在线登记,这也是政府给予的红利,省去好多线下在面对职能部门时的人情世故,当然了,这样的信息化改变,也给妄图通过人情世故投机的创业者们关上一扇门。

  • 2、交流交流再交流    虽然自动化的线上工具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但毕竟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特别是企业进入稳步运转已经纳入所在地经济关注范围内时,就无法完全自动化处理所有政商关系了,这时候最大的法宝就是交流,学会和科技园区内的主管领导交流,学会和片区内的工商税务主管交流,学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经理交流,在交流中表达诉求,寻找问题解决,政府的定位已经从管理者逐渐转向服务者,私下的交流并不是走后门,而是保持实时的信息交换。在这样的交流背后,无论是工商、税务、社保还是奖励、贷款等企业事务处理,都会更加顺畅。

  • 3、时刻关注政府发布    经常有开玩笑的表达,中国最挣钱的方法都在新闻联播里了,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运转规律,政策驱动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创业者盲目自信,还夹带一些偏右的自由思想,自认为不需要知道一些太官方刻板的东西,实际上这些官方信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优质企业运转的密钥,营改增后出台了一个税务32号文,大量的行业能够享受流转税的减免甚至完全减免,但此文14年后发布至今,甚至很多代账公司都不知道去使用其中的优惠政策。又如很多地方政府会有大量科技扶持政策和税务减免政策,其中相当数量的优质的创业公司完全可以享受却因为信息不畅而错失机会。创业者还是要接地气一点,政府告诉你的信息,以后会越来越有用,这点创业者务必知晓。

2.17.软件业务还行不行了

    总结了那么多经营层面的东西,也来聊聊业务相关的内容;

    做了这么多年软件外包,其实并不顺心,听到的消息多是负面的,大到合作的大型软件机构不再关注自己的主营业务而是钻空在资本市场,小到软件用人成本越来越高,尾款要不到,客户不省心,诸如此类。更有不少同行公司倒闭、业务转型。而我身在暴风之中,有焦虑和担忧,但也是早就心知肚明,我想说说我的看法:

  • 软件行业的粗犷发展已接近尾声    近10年的软件行业增长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经济放缓,行业也必然放缓,从最开始的软件开发资源稀缺到现在资源泛滥、团队泛滥甚至代码泛滥,软件企业的增长开始出现瓶颈。同样的,软件从业人员也要开始过苦日子了,在14、15年开始的一段互联网风口带来的薪资加成,都要慢慢的被打回原形,裁员和优胜劣汰将成为程序员也较多面临的状况。

  • 市场总量依然很大,细分度越来越高    连奥巴马都知道建议每个学生都去学一学编程,大势是不可逆的,在未来的世界里,软件所占位置和分量,将会持续增长,无论是新领域的拓展,还是原有产业的转型,又或是软件技术本身的迭代革新,背后都是永不停歇甚至持续增长的软件需求。在软件基础设施越来越成熟后,深度行业软件,深度中间件软件将会成为下一个高速增长点。

  • 学无止境,高效带来收益    学习是永恒的捷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也需要时刻保持学习,当技术储备和管理储备高于行业水平时,才能赚取更多的收益。典型的如近些年来云服务的发展,当你已经学会使用成熟的第三方云服务来快速构建直播系统的时候,无疑已经在人力成本上遥遥领先了那些还在苦苦调试流媒体后端服务性能的同行们。

    国内软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大把的机会放在眼前,在19年经济下行的时候,恰是埋头苦干的好时机,也希望更多的软件同行,能够尽快回归技术本源,更多的价值收益在等着大家。

2.18.丢不掉的龙虾梦

    这些年我做过的最被周围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卖龙虾(卖龙虾是泛称,包括卤味、酸菜鱼精品菜等等),从15年自研微信商城开始,再到受客户的食品零售业务启发,在给公司寻找软件外之外的稳定连续收入的过程中,我选择了用技术卖龙虾这条路。既做软件研发,又线下实体开店,不完全统计,前后4年投入过100万,当然回报肯定是不高,打平都没有做到,也正因如此,周围的亲人朋友指责我浪费资金,都劝我放弃。不过只有我心里清楚,烧钱的原因既非不好卖,也非前景不可期,而是餐饮零售行业的复杂,远超我的想象,不是一句互联网+技术驱动就能完全做好的事情,而在这种观察和思考过程中,执着的迭代和重构消耗了大量成本,同时对困哪的预估不足也加剧了失败,但这条路远未结束,在这总结之际,也想把在卖龙虾过程中的领悟分享出来。

  • 餐饮零售是坑,入行需谨慎    相信不少上班族的副业梦想就是开一个奶茶店或者加盟一家餐饮店,一边拿着工资,一边还有三产收入,事实上,如果真的这么容易,中产阶级不得笑着睡着,更糟糕的是,大部分这么想和这么做的人,最终都是亏损收场。我一直有个兴趣爱好,就是观察商业中心区域的开店和关店情况,典型的如南京新街口商业区地下,肉眼可见的观察都可以毫不夸张得出结论:人流量如此之大的区域内,至少50%以上餐饮零售的店铺,在以半年甚至更短的周期在倒闭和迭代,不管单体店铺,还是加盟店铺,皆是如此。而真正活下来,活得久,甚至活的很滋润的店铺,无一例外都是品牌化、管理化、标准化的大型连锁的门店。

  • 做餐饮,成功在细节,成功在方法    这样的商业现象的背后说明什么,说明餐饮经营是复杂的,而我在经营龙虾的过程中,更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在细致程度上,做餐饮远比做软件来的烦人,从选址装修,到厨师招募,到菜品研发,到物料采购,到后厨管理,再到客户服务,口味追踪等等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很细致的投入,甚至是很有毅力的投入,才能把效果做好,才能逐渐赢得口碑和客户。不是歧视,客观的说,餐饮从业人员往往整体素质也较为中等偏下,从而造成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也会是不稳定因素,这些诸多的因素叠加起来,做的较好的,和做的较差的,这之间所相差的,就是这个行业成功者的利润。综合看来,以上逻辑也可以很明显的推出两条结论,要么是创业者自担厨师,亲力亲为,要么是集团总部标准化设计,管理驱动,苛刻经营,这两种方式较容易在餐饮行业取得成功,其余中间状态,处境都比较艰难。而这个结论也确实随处可见,路边的家庭土菜馆、馄饨小店往往开的比较长久,规模化的品牌店也能在保持订单量和客户热度的情况下逐步扩张。反观网红加盟奶茶店、寿司、料理店等等往往是一波一波前赴后继。

  • 优质餐饮带来优质现金流资产    餐饮既然这么难做,除去兼职创业者外,为什么还是不断有人深度介入这个产业,我想有两个原因,1个饮食是永远不变的生活刚需,2个就是优质餐饮所带来的现金流能力,是极优质的资产,虽然从资本市场看,对餐饮行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看低的。但作为普通的老板,有一个稳定日均收入5万的综合餐饮店,比什么都值得炫耀和让自己安心。

  • 连锁不是万金油,扩张需谨慎    回想到在18年初期曾经制定了一套加盟连锁方案,指导思想自然是来自很多网红连锁品牌铺天盖地的热度,但很快我打消了这个想法,正如上文有说到价值观的选择,这样做大概率能很快引入大量的资金,但终究心里对加盟店能否盈利是有嘀咕的,甚至模式模型也仅停留在想象居多,最终没有很激进的走出这一路线,当然了,这是我单方面的选择,连锁、加盟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短期的资金问题,包括快速的品牌效应等等。但连锁不是万金油,任何脱离了餐饮研发、餐饮管理和餐饮销售本源的连锁目的,都是要慎重的,如果连锁最终成了敛财手段而坑害加盟商,又或是成为了玩弄资本的工具,最终都会反噬自己。

  • 技术驱动是可行的    卖龙虾的最初心动,源于互联网+技术介入零售后的令人激动的想象空间和专注菜品研发带来的高质量的味觉体验,虽然我的步伐有点慢,但当初所想包括实现线上线下二维码分销降低获客成本,包括自建系统减少在第三方平台的流量和广告费用,包括从源头开始的高品质菜品研发提升二次消费几率,包括实现完整的后端ERP化的原料、订单、用户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等等,这些都在其他优秀同行中能够看到。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要继续做龙虾的强大动力之一,当餐饮本质摸索清楚后,在技术工具的加持下,一定是能够做出好的餐饮零售品牌的。

2.19.创业与身体健康

    总结了这么多,最后说说身体健康,这么多年来,我觉得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创业初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仅仅保留了一点乒乓球和游泳爱好,常年久坐、作息不规律,体重已经从120飙升到160,倒不是对个人形象有要求,而是这样的身体变化,很明显的在30岁左右感觉到了疲惫,原本20岁时每日5-6小时的高效睡眠,现在有时候需要8小时以上才能达到同样效果,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大量可用于工作的时间,如果时间可以倒退,我很希望能在健康管理和作息管理上,能做的更好一些。生命只有一次,也建议创业小伙伴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多运动,定期检查,文体两开花。

3.下一个十年

    总结是为了更好的自己,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会怎样呢

3.01.想有更大的平台锻炼

    其实2018年在XX胡同的锻炼是我中意的,就像软件重构一样,能够带更大的团队,经手更大规模的项目,做更大用户量的应用,这是每一个架构师的梦想,我也是如此,这十年来,最多管理的纯研发团队为30多人,经手过的项目,最大规模为百万到千万用户,自己公司的软件外包架构,已经不能满足我持续增长的学习诉求了,无论是自己的公司进一步做大,还是带领团队投奔更大的公司,我都想有更大的平台去历炼,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去重构更中意的团队建设。

    在2018年末,已经在尝试向其他平台投递简历,与更大平台的负责人接触洽谈,但其中之信息偏差也让我不太如意,简言之,个人价值并不能通过简单的交流沟通完全表达,这也是为何写下并发布本文的原因之一,即是对自己的深度总结和剖析,也是一种对外的个人信息的完整表达。

3.02.想做真正的技术应用

    我对技术算是有情怀的,从使用printhelloworld.com做公司域名到起了初码这个名字,正所谓不忘初码,聚栈前行,总是希望在技术社区建设、程序员技能提升、技术价值变现等领域做点东西,而作为传统技术派的我,对stackoverflow那种简而美的架构甚是推崇,对国内的技术商业应用现状也甚为不满,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想法,一直在悄咪咪的构建相关应用,既当做日常的技术训练,也算是寻求梦想。

    当然了,更希望这样的应用有合理而完整的盈利模式,使用自动化技术在较少人力运营的情况下实现自驱动、自循环,很快我会发布这个应用,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保持关注。

3.03.想做一些自媒体工作

    自媒体是近些年的热点,而自媒体本身,也蕴含了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对立与共存的深刻思考,我也希望在不影响本体工作和责任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自己的自媒体频道,分享见闻和感悟,分享案例和经验,在分享中结交新朋友,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当然了,我也不排斥自媒体本身能够获得收入,也希望收入能够反补分享,带来更多更高质量的文章和资讯,希望本文是自媒体建设良好的第一篇章。

3.04.想继续卖龙虾

    去年的龙虾店又一次中止了,但任何行业的做事逻辑和方法都是相通的,相信自己在不断成长的情况下,一定能再一次卖好龙虾,没有人能够拒绝合理而客观的现金流收入,不是吗?

好了,总结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我想说,越是经历了不同的磨难和历炼,越能感受到时间是最大的毒药和解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与结论,有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方式,写下此文,既不为人师,也不自我束缚,但愿总结和分享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

建了一个微信群,创业的朋友们可以加群交流

第一个是群二维码,第二个是管理员二维码

posted @ 2019-02-14 16:26  初码  阅读(7516)  评论(8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