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dejs事件引擎libuv源码剖析之:高效队列(queue)的实现

     声明:本文为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libuv中,有一个只使用简单的宏封装成的高效队列(queue),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它是怎么实现的。

     首先,看一下queue中最基本的几个宏:

1 typedef void *QUEUE[2];
2 
3 /* Private macros. */
4 #define QUEUE_NEXT(q)       (*(QUEUE **) &((*(q))[0]))
5 #define QUEUE_PREV(q)       (*(QUEUE **) &((*(q))[1]))
6 #define QUEUE_PREV_NEXT(q)  (QUEUE_NEXT(QUEUE_PREV(q)))
7 #define QUEUE_NEXT_PREV(q)  (QUEUE_PREV(QUEUE_NEXT(q)))

     首先,QUEUE被声明成一个"具有两个char*元素的指针数组",如下图:

                       

 

      接下来看第一个宏: QUEUE_NEXT(q) ,其中q代表一个指向QUEUE数组的指针,其返回值是下一个节点QUEUE的指针,其用法大致如下:

1 static QUEUE queue;
2 QUEUE_NEXT(&queue);

      可以看到,非常简单的操作便可以取得queue的下一个节点地址,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来看一下QUEUE_NEXT的实现:

  (*(QUEUE **) &((*(q))[0]))

     这个表达式看似复杂,其实它就相当于"(*q)[0]",也就是代表QUEUE数组的第一个元素,那么它为什么要写这么复杂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类型保持、成为左值。   

     QUEUE_NEXT(&queue) 扩展之后相当于:(*(QUEUE **)&((*(&queue))[0])),我们将其拆开来看(如下图所示),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1)个部分,先对数组取地址(&)再对其解引用(*),最后再作[0]运算,就相当于queue[0],这里补充一下知识:假设有一个数组int a[10],当访问数组时,a[1]相当于*(a+1),而数组名相当于数组首元素首地址,而&a在数值上虽然与a的值相同,但是&a从含义上讲是代表整个数组的首地址(类型为整个数组),因此&a + 1操作将跨域整个数组的长度,因此(&a)[1]并不是访问a[1],(*(&a))[1]才是访问a[1],具体原理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图解多级指针与多维数组

     第(2)个部分,对数组首元素queue[0]取地址。

     第(3)个部分,对第二部分取得的地址进行强制类型转换,将其强转为QUEUE **,因为QUEUE的元素类型本身为void *,而实际中每一个元素都需要指向QUEUE地址,因此对于&queue[0](二级指针),就需要将其强转为QUEUE **。

     第(4)个部分,对上文强转后的地址进行“解引用”操作,也就是对&queue[0]解引用之后相当于queue[0],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为了使其成为左值,左值的简单定义是:占用实际的内存、可以对其进行取地址操作的变量都是左值,而c语言中(其实其他语言也是一样),对于一个变量(或者表达式)进行强制类型转换时,其实并不是改变该变量本身的类型,而是产生一个变量的副本,而这个副本并不是左值(因为并不能对其取地址),它是一个右值,举个例子:int a = 1; (char) a = 2;这样会报错。而如果改成这样:int a = 1; (*(char *)(&a)) = 2;就正确了。

     至此,这个稍微有点复杂的表达式算是分析清楚了,对于QUEUE_PREV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看看对队列的其他操作,这些操作都是建立在前面四个基础宏定义基础上的(注:以下所有宏的参数类型都为:QUEUE *):

1)队列初始化

1 #define QUEUE_INIT(q)                                                         \
2   do {                                                                        \
3     QUEUE_NEXT(q) = (q);                                                      \
4     QUEUE_PREV(q) = (q);                                                      \
5   }                                                                           \
6   while (0)

      初始化队列q就是将其next和prev的指针指向自己。

2)队列为空判断

1 #define QUEUE_EMPTY(q)                                                        \
2   ((const QUEUE *) (q) == (const QUEUE *) QUEUE_NEXT(q))

      只要q的next指针还是指向自己,就说明队列为空(只有链表头结点)。

3)队列遍历

1 #define QUEUE_FOREACH(q, h)                                                   \
2   for ((q) = QUEUE_NEXT(h); (q) != (h); (q) = QUEUE_NEXT(q))

    遍历队列q,直到遍历到h为止。注意:在遍历时,不要同时对队列q进行插入、删除操作,否则会出现未知错误。

4)获取队列头

1 #define QUEUE_HEAD(q)                                                         \
2   (QUEUE_NEXT(q))

    链表头节点的next返回的就是队列的head节点(具体原理可以看下文的图解)。

5)队列相加

1 #define QUEUE_ADD(h, n)                                                       \
2   do {                                                                        \
3     QUEUE_PREV_NEXT(h) = QUEUE_NEXT(n);                                       \
4     QUEUE_NEXT_PREV(n) = QUEUE_PREV(h);                                       \
5     QUEUE_PREV(h) = QUEUE_PREV(n);                                            \
6     QUEUE_PREV_NEXT(h) = (h);                                                 \
7   }                                                                           \
8   while (0)

      将队列n加入到队列h的尾部,假设两个对象的初始状态为:

      经过以上的ADD步骤后,状态为:

 

6)队列分割

 1 #define QUEUE_SPLIT(h, q, n)                                                  \
 2   do {                                                                        \
 3     QUEUE_PREV(n) = QUEUE_PREV(h);                                            \
 4     QUEUE_PREV_NEXT(n) = (n);                                                 \
 5     QUEUE_NEXT(n) = (q);                                                      \
 6     QUEUE_PREV(h) = QUEUE_PREV(q);                                            \
 7     QUEUE_PREV_NEXT(h) = (h);                                                 \
 8     QUEUE_PREV(q) = (n);                                                      \
 9   }                                                                           \
10   while (0)

     队列分割就是上述ADD的逆过程,将队列h以q为分割点进行分割,分割出来的新队列为n(n为分出来的双向循环链表的头结点)。此处不再单独提供图示。

7)队列移动

 1 #define QUEUE_MOVE(h, n)                                                      \
 2   do {                                                                        \
 3     if (QUEUE_EMPTY(h))                                                       \
 4       QUEUE_INIT(n);                                                          \
 5     else {                                                                    \
 6       QUEUE* q = QUEUE_HEAD(h);                                               \
 7       QUEUE_SPLIT(h, q, n);                                                   \
 8     }                                                                         \
 9   }                                                                           \
10   while (0)

      将队列h移动到n队里中,首先如果h队列为空,那么就把n初始化为空;如果h不为空,那么就先取出h队列的head节点,然后调用前面论述过的队列分割宏,从head节点开始分割,等价于把h队列的所有内容(输了h自身,因为它是链表头节点)全部转移到n队里里面。

8)向队列头插入节点

1 #define QUEUE_INSERT_HEAD(h, q)                                               \
2   do {                                                                        \
3     QUEUE_NEXT(q) = QUEUE_NEXT(h);                                            \
4     QUEUE_PREV(q) = (h);                                                      \
5     QUEUE_NEXT_PREV(q) = (q);                                                 \
6     QUEUE_NEXT(h) = (q);                                                      \
7   }                                                                           \
8   while (0)

     假设h队列起始状态为空,则两个节点起始状态为:  

 

 

     则执行插入后的状态为:

    现在假设再插入一个节点n,则初始状态为:


 

     插入之后的状态为:

    

 

9)向队列尾部插入节点

1 #define QUEUE_INSERT_TAIL(h, q)                                               \
2   do {                                                                        \
3     QUEUE_NEXT(q) = (h);                                                      \
4     QUEUE_PREV(q) = QUEUE_PREV(h);                                            \
5     QUEUE_PREV_NEXT(q) = (q);                                                 \
6     QUEUE_PREV(h) = (q);                                                      \
7   }                                                                           \
8   while (0)

      将q节点插入h队列的尾部,假设h队列目前为空,则初始状态为:

      执行插入之后的状态为:

 

     现在假设再插入一个n,则初始状态为:

 

      执行插入之后的状态为:

    

      不容易看吗?稍微调整一下,就是这样(循环双向链表):

 

      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到,QUEUE(h)作为队列头,它的next就是队列的第一个head节点。

10)队列删除

1 #define QUEUE_REMOVE(q)                                                       \
2   do {                                                                        \
3     QUEUE_PREV_NEXT(q) = QUEUE_NEXT(q);                                       \
4     QUEUE_NEXT_PREV(q) = QUEUE_PREV(q);                                       \
5   }                                                                           \
6   while (0)

      队列删除的原理很简单,现将q前一个节点的next指针修改为指向q的next指针指向的下一个节点,再q的下一个节点的prev指针修改为指向q当前指向的前一个节点。

11)在队列中存取用户数据

1 #define QUEUE_DATA(ptr, type, field)                                          \
2   ((type *) ((char *) (ptr) - offsetof(type, field)))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清楚了队列节点的增删查等操作,但是我们丝毫没有看到可以存用户数据的地方,其实,如果你熟悉linux内核的话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种队列并不限制你的用户数据类型,你需要做的,只是将QUEUE节点内嵌到自己定义的数据类型中即可,然后让它们串起来。大致概念如下:

 1 struct user_s1 {
 2     int age;
 3     char* name;
 4 
 5     QUEUE node;
 6 };
 7 
 8 struct user_s2 {
 9     int age;
10     char* name;
11     char* address;
12 
13     QUEUE node;
14 };

       两种结构体虽然是不同的数据类型,但是它们都包含了QUEUE节点,可以将他们的node成员组成双向循环链表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以队列方式来管理它们的node成员了,但是拿到node成员(其实是地址)之后,怎么拿到用户数据呢?这就用到了QUEUE_DATA宏(熟悉Linux内核编程的人都熟悉,他就是container_of),拿到node成员的地址之后,只要将该地址减去node成员在结构体中的偏移,就可以拿到整个结构体的起始地址,也就拿到了用户数据了。下面再来一张图:

 

 

 

 

posted @ 2016-11-10 14:14  陈洋Cy  阅读(6696)  评论(2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