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总结

总结

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会越来越有价值

我们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有三个相同的基本驱动力:食物、性和庇护所,但是人类有第四个驱动力:好奇心。

正是因为好奇心,科学才能不断地发展。
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书中的重点来了:

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会越来越有价值

可以这样理解

  1. 真正具有好奇心的人在未来会越来越受青睐。老板希望雇用那些能够自发学习、强烈想要学习的人,以及能解决难题和提出尖锐问题的人,而不仅仅是循规蹈矩完成任务的人。有好奇心的人有时候并不好管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雇用他们利大于弊。
  2. 有好奇心的学习者会探究得很深很广,他们最适合在对学识要求高、对认知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工作,比如:软件、金融。他们有能力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里工作,是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换个说法,就是有很高的认知需求的人。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会有以下特点

  1. 你会积极地想获得经验和信息,以帮助你思考并提出一些假设和谜题。
  2. 你会一刻不停地想要探索,想要获得新知识。
  3. 你非常享受“需付出努力的认知活动”,会因将要学习一个新概念而激动不已。

而认知需求低的人则相反,会退而寻求认知捷径,依靠他人来解释问题,尽可能避免脑力劳动:比如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消遣性好奇和认知性好奇

好奇心可以简单分为两种:消遣性好奇和认知性好奇。

  1. 消遣性好奇。
    表现为无止尽的喜新厌旧。
    消遣性好奇可以让我们去发现新的和未知的事物,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但是它也可能让我们在走马观花的过程中浪费精力和时间,无法得到有深度和价值的领悟。

  2. 认知性好奇
    当我们想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被称为“认识性好奇”,它是由认知性好奇是由“”消遣性好奇”转化而来。认知性好奇可以成为满足和愉悦的源泉,为心灵养分。

显而易见,认知性好奇才是真正对个人有价值的好奇。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比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更容易获取到知识,这本应该让我们更容易激发认知性好奇。然而不是,互联网正在把我们变成一个无法深度思考的钉子。
网络使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某些问题的答案,它淡化了我们寻根问底的习惯,让我们没办法从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因为这样的习惯需要耐心,需要很专注地下功夫。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集知识的能力发生了退化,大脑的认知能力也逐渐衰退。

我们应该成为专才还是通才?

其实光成为一个专才,都已经很难了,但是不好意思,这个时代,深度和广度同样重要。

如今的社会既需要专家,也需要那些能从毫不相干的多个领域中获得突破性见解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同时在这两方面做出努力。知道的事情越多,就越能让你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且充满各种可能性。

通才才是真正有价值、不容易被世界淘汰的人。

为什么?

  1. 知识具有群聚效应。
    当新的知识找不到其他可以依附的知识时,我们容易遗忘。一般背景常识越广,你就越容易发掘出新的信息,更容易连接别的知识来解释当前的未知的概念,不仅理解更快,也记得更牢固。
    知识会受到社会学家所称的“马太效应”的影响,就好比网撒得越开,鱼就捕得越多一样。而如果你用一个小渔网出发,你就永远落在别人后面。

  2. 通才更容易产生创新思维。
    新的想法是从不同领域之间的交融中获得的,它往往萌生于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的大脑之中。
    比如:毕加索将非洲的雕塑与西方的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可惜的是:
我们的教育体系越来越专注于对学生的某项特定工作技能的培养。把某个人培养成一名工程师、律师或程序员,这与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怀有好奇心的学习者是不一样的。然而那些最优秀的工程师、律师和程序员往往又是最具有好奇心的学习者。

最后引用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说的一段话:

让我越来越信服的一件事就是拥有广阔的知识面的重要性。这其中有两个理由一。第,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很复杂,涉及不同的学科和知识领域一。如果没有个广阔的知识基础,你就看不见潜在的跨学科的联系。第二,我们过去预计一个人一生要从事3个或4个不同的工作,然而现在一个毕业生将平均有10~12个工作。这些工作内容跨度很大,往往涉及许多完全不同的学科,所以你必须有广阔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工作。

保持好奇心的七个方法

保持好奇心的秘诀是:不要过分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
好奇心有一个自相矛盾的特征——它既可因理解而产生,又可被未知所激发。
过分自信,可以理解为“无知而快乐效应”,当人们很自信他们知道答案时,就会变得高枕无忧,不再对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答案感到好奇。
妄自菲薄,同样不可取。当我们对某个对象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很难对其投入精力。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想象不出它有什么吸引之处,或者觉得它尺度太大,抑或太过复杂,从而让我们预想到了解它的过程势必会让自己产生挫败感,因此望而生畏。

书中给了七种方法

  1. 虚心若愚。
    乔布斯说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他本人就是一位典型的有着高认知需求的人,感兴趣的事物非常多:包豪斯运动、垮掉派诗歌、东方哲学、商业的运转方式、消化系统的生物学原理等
    傲慢、过分自信,都使人不思进取。

  2. 建造数据库
    好的想法不是临时需要时苦思冥想能萌发出来的,而是产生长时间的积累和推敲。
    知识储备得越多,新知识就越容易吸收和转化。

  3. 像“狐猬”一样觅食
    古希腊诗人阿尔齐洛科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狐猬”们有着IBM所谓的“T型知识结构”。21世纪最有价值的工作者会把某一方面的资深技术(“T”的竖线)与对其他学科的广泛了解(“T”的横线)结合起来。
    前者能完成需要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或技能的项目,后者可以发现这些项目与其他学科一些潜在的联系。

  4. 询问关键的“为什么”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地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驱动思考,答案中止想象,如果不再问为什么,我们也就失去了探索更深层次真相的欲望。问“为什么”是人类的独有物质,我们要多提出问题,才能更好的成长。

  5. 做一个“思想工匠”
    对事物的探索有总体规划的同时,也要有钻研精神,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

  6. 质疑你的茶匙
    在普通事物中发现乐趣,将无聊变为不无聊。
    研究一些小事物能让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更有乐趣。

  7. 将谜题变为奥秘
    谜题被成功解决之后,我们就不再需要好奇心的驱动。而相反,奥秘则需要我们永不停歇的探寻精神。
    当我们遇到任何形式的谜题时,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其背后的奥秘所在,因为在谜题被解决之后,这个发现也许能陪伴我们很长的时间,并给我们带来快乐。
    解决谜题是通往奥秘之国的垫脚石。我们所探寻的奥秘越多,收集的信息就越多,知识与文化的涉猎范畴也就越广阔。

总而言之,好好学习,保持好奇心,努力做个有趣的人吧!

posted @ 2021-07-19 23:48  雪山飞猪  阅读(31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