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历代趣闻轶事》总结

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这本书有点像在看八卦,也有点野史的风格,挺有意思,下面把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汇集下

先秦时期

为何孔子会被称为“凤”?

在我国古代,龙、凤、龟和麒麟被称为“四灵”
凤是一个尊贵的象征,能得上凤的是一些真正德高望重的人。
孔子是第一个被赋予“凤”这一尊称的人。

谁最早发现了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平均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是人类第一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下一次是2061年的7月28日。
哈雷1704年发现了它,发现它分别出现于1531年和1607年,给出预测1758年会再次出现,结果真的出现了,为了纪念他的成就,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但是如果真的说观察到,中国最早要追溯到秦朝,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次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

中国人为何自称为“龙的传人”?

夏朝,鲧被派到凡间治水,铤而走险,到天庭盗取了“息壤”的宝物,从而抵抗洪水侵袭。
被惩罚用雷电土崩击死。后来他的尸体在被劈开的一瞬间,魂魄化为一条金灿灿的黄龙。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王朝:夏朝的建立便是以龙氏作为氏族的标志物。
从此,龙便在我国文化中被传扬开来。

历史上第一座监狱

位于河南安阳的羑里城(you),羑里城是《周易》发源地

虎符是干嘛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虎的形象设计出一种调用兵马的兵符。
左右一半,各自交给大将军和皇帝保管。战争发动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动兵力。
皇帝会派人将右半虎符下达旨意,大将军会用左半虎符来验证,若能合成完整的一体,便可证实是皇帝所派,圣旨为真,这样将军才会调动兵力。

秦汉

秦始皇为什么三次拔剑而不出?

荆轲刺秦王过程中,秦始皇拔了三次剑都没出来,为什么呢?

《史记》中解释,秦始皇的佩剑太长,所以不能拔出来。
1974年,人们在秦始皇兵马俑中发现了一把青铜剑,长度超过了91厘米,把剑做这么长,可能是想在战斗中更容易刺到对方,如果秦始皇在被刺客紧逼奔跑的情况下,要拔出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秦始皇一生没有立皇后

汉文帝是刘邦一夜风流所生

汉高祖刘邦与其母薄姬一夜风流所生。
刘邦一夜风流临幸薄姬,结果生下帝子拯救了大汉江山

第一位名垂青史的和亲人

不是王昭君,而是汉朝的刘细君,比王昭君出完早了72年。
被称为“第一位名垂青史的和亲公主”

中国最早的外交家

是一个女子,西汉时期的冯嫽,才貌双全,曾多次往返西汉与乌孙之间

三国晋南北朝

最信佛的皇帝:梁武帝四度为僧

梁武帝在位期间,总共出家四次。每次出家,都装模作样地脱下黄袍,穿上僧服,不畜肉,不喝酒,不近女色。然而,这些表演最长也不过30天,最短仅仅四天。
而每次出家,大臣们都要筹备巨资将皇帝赎回。

名士为何大多是隐士

魏晋时期政局极不稳定,战乱导致生灵涂炭,士人的性命更是朝不保夕。
政治矛盾的激化他们归隐的主要原因,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也为了在清明的政治势态到来之前能够暂时退却。
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骨子里的很文艺之心最终还是要显露于山水之中,而山清水秀的隐林生活也许只是多数名士想要大展宏图的一个过渡阶段。

诸葛亮为何娶个丑女为妻

诸葛亮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是为啥娶了丑女阿丑为妻。

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
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贵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他的叔父因官被削投靠刘表;17岁时,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
他虽然住在乡下,但是不想这样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牵涉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了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宏图?

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

  1. 把姐姐嫁给了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他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
  2. 为弟弟娶了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
  3. 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在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但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他娶了丑女黄氏。

美男子嵇康被杀之迷

嵇康为何被杀,两晋的史学家都有记载,但是偏颇一词,不足全信。
第一种说法:祸起吕安一案,后遭钟会陷害
钟会想借嵇康的名声提高自己在名士中的地位,但是嵇康深恶此人,对他不予理会,他边怀恨在心。

偏不凑巧,嵇康的好友吕安有个漂亮的妻子,吕安的哥哥垂涎弟媳的美色,在弟弟外出时炼狱弟媳,并陷害其弟殴打母亲。
嵇康卷入了这个案子中,因为要对官府说明真相。
钟会趁机向皇帝诽谤嵇康、吕安平时言论放荡,不拘礼法,有违孝道,因尽早除之。皇帝听后杀了嵇康。
因为魏晋以孝治天下,不孝乃是大罪。
不过有说不通的地方,因为魏晋名士大都蔑视礼法,狂放不羁,强调精神自由。如果只是这样的陷害之词就定罪,被杀的人何止嵇康一个?

第二种说法: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嵇康有个特殊的身份,是曹操的孙女婿。
嵇康在山阳这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而这个地方对司马氏比较敏感,因为汉献帝被贬以后就曾住在这里,难道嵇康是思故主?这个罪名不轻,够杀他一千回了。
嵇康从来不和司马氏往来。司马昭曾想借他的影响力为自己正名,但是嵇康拒绝了,表达出了对司马氏篡位的驳斥。
更要命的是,嵇康极有影响力,因吕安一案入狱后,三千太学生请愿,并宣称如不释放他们愿意和嵇康一起坐牢,这把司马昭给镇住了,因为他没想到嵇康有如此之高的影响力,这严重威胁到了他的执政,于是下定决心除了嵇康。

隋唐

隋炀帝真实十恶不赦的暴君吗?

不是

  1. 开凿运河。为北方的军师防务、南北贸易交流、中国造船业发展、南北文化交流、各民族迁徙融合、创造下层人民就业机会、城市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 创建科举制。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科举制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任人为贤”。并恢复了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虽然他留下了残暴的恶名,但是他营造东都洛阳、开凿运河都对后来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唐太宗曾放死囚回家探亲

《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记载:贞观六年(632年)12月,唐太宗放归天下死囚,约定第二年秋天来京受死。结果,出狱的390名死囚,无人督率,竟然都如期回到朝堂,没有一人逃跑。
唐朝对等死囚时的人情味和信任度真的难能可贵,可在无人督率的情况下回家告慰父母,抚慰妻儿,这在现今也是令人惊叹的。
守住终归比失信要好得多,死囚们最终获得“隆恩”,被免死。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黄金时期。

唐朝望族为什么不愿意娶公主

娶了公主就是当朝驸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但这是为什么捏?

  1. 服丧之礼的规定。唐朝时,公主死了,丈夫必须为之服丧3年
  2. 门第观念。唐朝人看中的门第不仅要有显赫的家世,还要有优良的贵族文化传统、家法门风,以及令人羡慕的婚姻关系,这让公主出嫁成了难事
  3. 公主大多不修妇礼。唐朝文化开放,公主奢侈、骄纵者居多。

在重视妇德的封建社会,没有哪个男人可以忍受这些,即使能够荣华富贵也不行

陈子昂摔琴一举成名

陈子昂出身富户,年少时期颇有游侠之风,去长安三千两买下一把古琴,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第二天故意当众摔碎。
接着说:“我陈子昂熟读经书典籍,满腹诗书,可是我写就的文章却无人问津,留着这把古琴又有什么用呢?”说罢,他就把自己的文章分发给众人阅读,自此之后,陈子昂闻名整个长安城,此后参加科举考试,如愿以偿成为进士,并在武则天的提拔下平步青云,逐渐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唐太宗“六难婚使”

中原王朝外嫁的公主数不胜数,在锦衣怒马、十里红妆的送嫁队伍中,有两个人的身影最为清晰,一个是汉朝的王昭君,另一个就是唐朝的文成公主。这两个外嫁的女人都为两国关系的和平稳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都为当地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都被当地老百姓自发地敬仰和尊重。

中国历史上,需要用“和亲”政策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以结好番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野民。汉初吕后把汉宗室女嫁给匈奴属于前者,王昭君远嫁虽然看起来是匈奴单于“尚公主”,但大汉并没有说“不”的权力,所以也属于不得不和亲的前一种情况。而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是展示大唐国力、抚远外夷的表现。
所以唐太宗可以选择不用嫁自己的女儿,而且既然是“赐婚”,唐朝作为娘家人就有为女儿挑选夫婿的权力,这就是著名的“六难婚使”故事

第一个女皇帝不是武则天

若不考虑正统不正统因素,则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是陈硕真。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位女皇帝,其中武则天是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1、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室成员元姑娘以先帝唯一子嗣的身份继位,在名义上成为了北魏皇帝,但即位当天便被废黜,且也未实际登基。
2、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起义军女首领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但起义军一个月后被镇压。
3、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90年—705年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唐”国号为“周”,定都洛阳。705年退位。她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代表作有《臣轨》、《如意娘》。
4、西辽承天女皇帝耶律普速完,年号崇福,在位十四年。

因为元姑娘即位当天便被废黜,且也未实际登基,故应该不算正式的女皇帝。

于是,若不考虑正统不正统因素,按照时间顺序,陈硕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萧郎其实不姓萧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实际是崔郊的传世之作,表达 的是他在爱情绝望时最无奈的悲怆。
崔郊年轻时爱上了姑母的婢女,这个婢女虽身份低微,但是貌美如花,又深谙音律,称得上是才貌双全。这一对才子佳人本是情投意合 ,决心相伴到老,奈何姑母贪图钱财,把婢女买给了司空于頔。
崔郊得知这个消息,不胜悲戚,对婢女思念不已。他常常到頔府的附近徘徊,企盼能够见到婢女一面,但是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岂能轻易得见?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那婢女终在寒食节那天出门了,刚好与站在柳树下的崔郊相遇。两人四目相对,旧情萌生,却只能像陌生人一样,无法互诉衷肠,无限伤感的崔郊于是写了这首《赠去婢》送给婢女。

想必于頔也是性情中人,读到些诗,颇为感动,将婢女还与崔郊,令二人结为美满夫妻。崔郊题诗娶佳人,一时传为佳话。

萧郎其实就是情郎的意思

宋朝

“黄袍”是如何变成“皇袍”的

一说起黄袍,人们通常会想起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称帝。似乎穿上了黄袍,就是获得帝位的象征。赵匡胤那件黄袍是提前准备好的,很显然,在那之前,黄袍已经是皇权的象征。那么,“黄袍”是怎么演变成“皇袍”的呢?

在唐朝以前,黄色没有什么特别尊贵的象征意义,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穿黄色服饰。黄色成为天子的专用色,始于唐高祖李渊。

李渊之所以喜欢穿袍服,是因为隋朝的上层社会很流行穿袍服,而之所以选择黄色,可能是因为李渊常年驰骋沙场,黄袍更能显示出其大将风范。除此之外,黄色又是和唐朝最契合的颜色。

从唐高祖李渊起,黄袍被视作皇帝的御用

宋徽宗与李师师的故事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河南开封)城经营染坊的李寅的女儿,李师师的母亲当时生下她就去世了,李师师由父亲抚养长大。
当时,汴京有个风俗,为了让子女健康成长,父母应该送子女出家,当然,这个出家是名义上的,一般都是在寺庙里寄名,过一段时间就接回家抚养。
李师师的父亲把她送到佛寺,当时佛寺的老和尚认为这个小女孩很有慧根,很像佛门子北。当时人们管佛门子弟叫“师”,于是,李寅就给女儿取名“师师”。

李师师四岁时,李寅因罪入狱,竟然死在狱中。李师师成了孤儿,只好在大街上流浪。
后来,经营青楼的李姥见李师师容貌不俗,就收留了她,精心培养,李师师长大后,琴棋书画歌舞榜样样俱佳,成为轰动京城的一代名妓。

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温婉灵秀,温文尔雅。再想想那些皇宫的宾妃们,个个都是唯唯诺诺,俯首帖耳,呼来唤去,太没意思了。于是乎,赵佶就狂热地爱上了李师师。

元朝

监国公主帮成吉思汗治理天下

提起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或者是挂帅出征的穆 桂英,鲜为人知的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监国公主阿剌海别,也非常具有军事才能。阿剌海别是成吉思汗的正妻孛儿帖所生,出生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前后。
阿剌海别不仅继承了母亲的端庄美丽,而且继承了父亲的雄才伟略。据历史记载,每次成 吉思汗出征打仗之时,将国内政事交给辅臣木华黎处理,与此同时,成吉思汗任命自己的三女 儿阿剌海别为“监国公主”,木华黎所经手的所有军国大事、所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必须向 监国公主汇报,征得监国公主同意后才能实施。

《元史》这 样评价公主:“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

多才多艺的元顺帝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创建了辉煌的基业。他的子孙也大都是骁勇善战 之辈,但也有一位皇帝,不爱骑马征战,偏爱制造一些新奇的东西,他就是人称为“鲁班天 子”的元顺帝妥權帖睦尔。元顺帝是元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元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元顺帝从小就喜欢 思考,喜欢琢磨发明一些精巧物件,可以说是一位建筑师、设计师和发明家。元顺帝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制作建筑模型的人,元顺帝无师自通地将自己的新奇想法制作成 建筑模型,还在上面点缀珍珠宝石,雕梁画栋都按照一定比例制作,可谓精美。工匠们按照他 制作的模型来施工,远比平面图纸更有效率。
  元顺帝制作模型时精益求精,每制成一件,就让 身边的太监宫女们加以点评,如果没有得到好评,元顺帝就毫不犹豫地毁掉自己的模型,然后 再重新打造。元顺帝还通晓机械原理。据文献资料记载,元顺帝曾经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宫漏。宫漏是 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计量时间。
  元顺帝制造的这个宫漏,不仅造型 精巧绝伦,还创造性地增添了各种自动报时装置,没有半点差错,远比后来西方的“自鸣钟” 高级许多。元顺帝还是个船舶设计师。有一次,元顺帝想建造一艘龙船,于是亲自设计图纸,命令工 匠照图营造。据说这条龙船在水中行进时,它的龙首、龙眼、龙口、龙爪、龙尾都能动弹,就 像真正的龙在水中嬉戏跳跃一般。
  元顺帝还工于音律,在歌舞创作方面下过一番工夫。他曾创制《十六天魔舞》来表现佛家 思想,亲自组织宫女加以排练,表演效果非常震撼。在消灭整合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下令挥 师北伐。元顺帝仓皇北逃,又回到成吉思汗的老家:漠北草原。
  因为元顺帝一心北逃,未做任 何抵抗,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朝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朱元璋认为他“克顺天命”,就给了他 一个“顺帝”的谥号。

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将羊肉涮着吃在中国称为“涮羊肉”。有文字记载的始见于宋代,是在 涮野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所记载的“拨霞 供”就与涮羊肉相类似:“得一兔”,“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 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人汤,摆熟啖之,乃随宜 各以汁供…羊皆可”。而关于涮羊肉的名称由来,则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人以食肉为主,一日,忽必烈突然思念起草原,想吃家乡菜一清炖羊肉,便令部下宰羊烧火, 慰劳将士。
正当军厨烹调之时,探马前来报告:“大量敌军扑面而来,相距 已经不远。”忽必烈十分懊丧,眼看就要到嘴的清炖羊肉却吃不上了。军厨见状,急中生智,在羊肉上挑了个好部位,急速切成薄片,投入 已煮沸的汤里,拿饭匀搅了几下,就匆匆捞起,盛在碗里、加了点调料拌匀后, 送到忽必烈手里。忽必烈正饿得慌,便狼春虎咽地饱餐了一顿,觉得味道 特别好。
将士们个个自己动手,亦如法炮制,无不称赞肉嫩味鲜 忽必烈率车屡战屡胜,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国泰平安。有一天,忽必烈上朝,想起了战乱中所吃的“羊肉片”,便命御厨如法烹制, 大宴群臣。御厨除在羊肉上挑选好的部位、取肉切成薄片外,又精心调配 了多种作料,使其味道更加鲜美。由于此肉是着吃的,忽必烈将其名 为“测羊肉”。

天涯织女黄道婆

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黄道婆出生在上海乌泥径镇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当时正是宋元 更替、时局动荡的时代,包括黄道婆一家在内的江南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苦不堪言。
年幼 的黄道婆也成了孤儿,为了维持生计,孤苦无依的黄道婆到一个生活还过得去的家庭做童养 媳。
黄道婆在婆家起早贪黑地干活,却仍然遭受婆家的虐待,挨打受骂更是如同家常便饭。为了给全家人做衣服,聪明灵巧的黄道婆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全套纺织技术:剥棉籽、弹棉 花、卷棉条、纺棉纱、织棉布样样在行。但当时通行的纺织技术非常落后,拿棉花去籽这道工 序来说,当时没有好的方法,只好用手一个一个地把棉花籽剥出来,非常费力。
勤于思考的黄 道婆想改进一下纺织技术,却苦于没有思路。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道婆看到了一种色泽美丽、 质地紧密的棉布,打听到这种棉布是从闽广地带贩运过来的,黄道婆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黄道婆从婆家逃了出来,跳到黄浦江边,今天上了一艘正待扬帆出海的商船。老船主很同情黄道婆的痛苦遭遇与访艺志向,便答应了她随船南下的要求。那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艰险,忍着颠簸饥寒随船南渡,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很是发达,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阶级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她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象着了迷、入了癖一样。
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在海南生活与学习了整整三十年后,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元朝统治者夺取天下后,改变了以前那样屠杀掠夺政策,实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经济开始好转。黄道婆听说故乡有了生机,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织业的落后情形,内心复活了改变江南技术面貌的志向,返回了她阔别三十多年的家乡,各种传授她在海南学到的先进技术,还在生产实践中大胆创新,全面革新了纺织工具和技术。

明朝

朱棣为什么要捕捉天下尼姑

这源于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在《明史》里有记载:一位叫做唐赛儿的女子在自己家乡山东建立了白莲教,率领数千白莲教徒,对抗朝廷。但是因为势力弱小,自然很快就会被就被镇压了下去。
起义虽然镇压了下去,但是首领唐赛儿却行踪成谜,朱棣派人在民间大肆搜捕却没有任何结果。既然民间没有,朱棣将目标放在了佛门。他认为,唐赛儿机有可能为了躲避追杀,做了佛门子弟。

明朝人怎么化妆

明代女子以细眉为美,尤其喜欢柳叶细眉。
浓眉大眼在当时会被看成村姑,惨遭嘲笑。堪称明代时尚手册的《新编百妓评品》记述了一个浓眉之妓,她“春山两座如屏障”,结果“刀剃了又长,线界了又长,萋萋芳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那个妓女眉毛太浓,不断要用刀剃,用线绞,否则就要被看成是眉骨上长了一堆乱草,生意也会凄凉如荒冢。

明代女子也要打腮红,当时比较流行的是“桃花妆”与“酒晕妆”,前者比较淡一点,后者比较浓。脸蛋上若长有麻子,还得弄些“花子”类的装饰以掩盖。这就不比现代,女孩子有点雀斑似乎更生动。当时,南京的长江出产一种比较名贵的鲥鱼,曾为贡品,其鱼鳞色泽如银,贵妇常贴在脸蛋上作“花子”以掩盖麻子。现在想起还是有点“核突”,死鱼鳞贴脸蛋,冬天还罢了,夏天则很可能会有味道。想想看,你若是情郎,亲吻意中人的脸蛋时,忽然闻到一股不新鲜的鱼腥味,哎哟,那真是情何以堪!

明代没有香水,但姑娘们要除掉异味,或者增加香味,也有办法。《本草纲目·水银》条下,就记载了明代女子用水银、胡粉等,和上面脂,频繁涂抹以去除体味。去除体味之外,姑娘们若要香味,则主要是使用香囊

明代的姑娘们也美甲,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当时歌谣:“指甲花连指甲草,大家染得春笋好”,说的就是女子用凤仙花染指甲的风俗。除了凤仙花,当时常用的还有金凤花,又名“指甲桃”——你看那时候的女子真有别致风情,起个名儿都这么慵懒而生动——叶小如豆,花分四瓣,层层相对,染指甲的效果不让凤仙花。

以上内容来自chenqionghe整理理,giao~

posted @ 2021-03-26 19:10  雪山飞猪  阅读(5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