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学习笔记(二)--查询语句的执行过程

最近在学习mysql实战45讲,觉得里面的内容很受用,做一些笔记记录下:

首先是mysql的一个基础架构的解释,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mysql的基础架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server层(负责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的实现),一个是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与提取)。

server层是跨存储引擎的,也就是说,当客户端执行一条查询语句时,必须经过server层,不管当前查询的表指定的存储引擎是INNODB还是MYISAM。

server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连接器:管理与客户端的连接,包括建立以及维持连接。可以用以下命令连接mysql数据库:

mysql -h$ip -P$port -u$user -p

  连接又分为长连接与短连接。其实长连接是相对于通常的短连接而说的,也就是长时间保持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连接状态。通常的短连接操作步骤是: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而长连接通常就是: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关闭连接;这就要求长连接在没有数据通信时,定时发送数据包,以维持连接状态,短连接在没有数据传输时直接关闭就行了。长连接主要用于在少数客户端与服务端的频繁通信,因为这时候如果用短连接频繁通信常会发生Socket出错,并且频繁创建Socket连接也是对资源的浪费。但是对于服务端来说,长连接也会耗费一定的资源,这是因mysql在执行过程中临时使用的内存是管理在连接对象里面的,这些资源会在连接断开的时候才释放。所以如果长连接累积下来,可能导致内存占用太大,被系统强行杀掉(OOM),从现象看就是mysql异常重启了。需要专门的线程(unix下可以用进程管理)来负责维护连接状态。总之,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要视情况而定。

(2)查询缓存:MySql查询缓存保留了查询返回给客户端的完整结果,当缓存命中的时候,服务器马上返回保存的结果(会先检查权限),并跳过解析、优化和执行步骤。

  当mysql接收到查询请求时,会查询缓存是否命中,若命中,则直接返回查询结果,这里的key就是查询语句,value就是查询结果。在数据频繁更新的数据库中,查询缓存一般不建议使用,因为每当有表更新操作时,所有的缓存都会失效。可以通过设置query_cache_type=demand按需使用查询缓存,如:

mysql> select SQL_CACHE * from ...

     mysql8.0版本已将该功能去掉。

缓存配置参数:

                          

  query_cache_limit: MySQL能够缓存的最大结果,如果超出,则增加 Qcache_not_cached的值,并删除查询结果

  query_cache_min_res_unit: 分配内存块时的最小单位大小

  query_cache_size: 缓存使用的总内存空间大小,单位是字节,这个值必须是1024的整数倍,否则MySQL实际分配可能跟这个数值不同(感觉这个应该跟文件系统的blcok大小有关)

  query_cache_type: 是否打开缓存 OFF: 关闭 ON: 总是打开

  query_cache_wlock_invalidate: 如果某个数据表被锁住,是否仍然从缓存中返回数据,默认是OFF,表示仍然可以返回。

 (3)分析器:对用户输入的查询语句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构造执行树。

  a)首先是解析器将查询分解成一个个标识,然后构造一颗“解析树”,解析器保证查询中的标识都是有效的,会检查其中的基本错误,比如字符串上面的引号没有闭合等。

  b)然后预处理器检查解析器生成的解析树,解决解析器无法解析的语义。比如,它会检查表和列名是否存在,检查名字和别名,保证没有歧义。最后,预处理器检查权限。

eg:

  a)以下代码为当我们查询一个不存在的列如k时,应该是在预处理器阶段返回的错误;

select * from T where k=1

       b)以下代码就是在语法分析阶段,mysql发现语句不对,报错: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mysql> elect * from t where ID=1;

ERROR 1064 (42000): You have an error in your SQL syntax; check the manual that corresponds to your MySQL server version for the right syntax to use near 'elect * from t where ID=1' at line 1

ps:语法检查阶段的具体顺序如下图:

                            

(4)优化器:优化器把解析树变成执行计划。一个查询通常可以有很多种执行方式,并且返回同样的结果,优化器的任务就是找到最好的方式。

  MySQL使用基于成本的优化器,它将尝试预测一个查询使用某种执行计划的成本,并选择其中成本最小的一个。最初,成本的最小单位是随机读取一个4K数据页的成本,后来成本计算公式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引入了一些“因子”来估算某些操作的代价,如当执行一次where条件比较的成本。可以通过查询当前会话的last_query_cost的值来得知MySQL计算的当前查询的成本。

  有很多种原因会导致MySQL优化器选择错误的执行计划,比如:

  1. 统计信息不准确。

  2. 执行计划中的成本估算不等同于实际的执行计划的成本。

  3. MySQL的最优可能与你想的最优不一样。

  4. MySQL从不考虑其他并发的查询,这可能会影响当前查询的速度。

  5. MySQL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基于成本的优化,有时候也会基于一些固定的规则。

  6. MySQL不会考虑不受其控制的成本,例如执行存储过程或者用户自定义的函数的成本。

(5)执行器:对优化器生成的执行计划进行执行操作。

  在执行之前,会检查当前用户是否有查询权限,如果没有对应的权限,会报错如下: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ERROR 1142 (42000): SELECT command denied to user 'b'@'localhost' for table 'T'

  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丁奇老师讲的是权限检查是在执行器阶段进行,而网上的很多资料都表明在分析器阶段进行权限检查???

  丁奇老师给出的回答是:有些时候,SQL语句要操作的表不只是SQL字面上那些。比如如果有个触发器,得在执行器阶段(过程中)才能确定。优化器阶段前是无能为力的。而通过实验,如下代码: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k=1

ERROR 1142 (42000): SELECT command denied to user 'b'@'localhost' for table 'T'

  可以发现,在创建了一个没有select权限的用户之后,执行以下语句,报错的确是没有权限,按照丁奇老师的说法,这个语句应该是通过了分析器(预处理器检查每个列是否存在)阶段,进入了执行器阶段进行权限检查然后报错的,但其实这个语句在分析器阶段就会报错了,与丁奇老师说的在执行器阶段进行的权限检查其实是矛盾的,虽然丁奇老师给出的回答是:这个是一个安全方面的考虑。你想想一个用户如果没有查看这个表的权限,你是会告诉他字段不对还是没权限?如果告诉他字段不对,其实给的信息太多了,因为没权限的意思还包含了:没权限知道字段是否存在。但个人还是比较信服于在分析器阶段其实就已经进行了权限检查了。

ps:结合丁奇老师以及网上的一些资料,会不会有可能进行了两次权限检查呢???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针对procedure 和 function 的create  和alter是一种特殊权限 ,他们是全局的。猜测可能是第一次是对表的权限检查,第二次在执行器阶段是进行特殊权限检查。

  最后就是调用存储引擎的api接口获取数据并返回给客户端了。

posted @ 2018-12-16 23:24  cfYu  阅读(4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