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复核具体要求及测量问题控制措施 2
二、常见测量问题分析及控制措施
1、无砟轨道轨道结构施工偏差
(1)技术问题描述:①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施工,道床板施工控制标高有误,轨道几何尺寸严重超限,超出后期静态调整极限值,造成返工。 ②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完成后出现落枕、轨底吊空现象。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输入竖曲线内业参数时未考虑到软件在识别曲线影响段依据的是前后变坡点及曲线半径来确定竖曲线影响段;②无砟轨道精调前未对轨枕、扣件进行全面清查,精调完成后,未开展浇筑前的验收复核;③变坡点高程等线路参数输入错误。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无砟轨道精调小车竖曲线参数输入时必须特别注意变坡点起、终点的输入,必须分别向前、向后各延长一个变坡点里程,竖曲线必须输入完整。当有长短链位于竖曲线时,必须分段输入,分段时分别保持里程连续(将长短链串到下一个变坡点)。变坡点轨面高程保持不变。②在无砟轨道精调小车内业资料输入人员应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开展测量内业资料技术交底,并开展换手复核,核对无误,交底清楚后方可开展现场施工。③目前多数客专项目仅提供左线平纵资料,对右线资料的推算大多未明确推算原则,此情况下要积极与设计沟通,争取由设计院统一右线线路资料。施工单位推算标段内部一定要明确统一推算方法及原则,统一设置右线综合断链位置,并与相邻标段确认衔接段落曲线参数统一。
2、底座板标高超限、中心线偏位 (1)技术问题描述:①双块式无砟轨道桥梁底座板与道床板等宽,施工后左右侧出现错位,一侧道床悬空约3cm,一侧底座板外露约 3cm。后期处理若单侧切割则导致道床钢筋外露,若补填混凝土则在列车通过后,局部会掉块,影响行车安全。②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高度过高或过低不满足±5mm 设计要求,CA 砂浆灌注厚度无法保证,后期对标高过高的进行打磨,标高不足的进行凿毛,重新浇筑。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在底座板放样时,放样资料未换手复核,放样坐标计算时未考虑曲线段设计平曲线资料为轨面中心,放样时未考虑曲线偏心导致。②施工技术交底不明确,设计图纸解读不清楚,盲目认为曲线段底座中线和直线段计算相同,放样完成后,测量人员未向技术人员交底测量放样实际情况资料,底座完成后未及时进行验收复核。③
无砟轨道测量放样要求严格,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个别项目以路外项目要求标准开展客专测量工作,要求不严,没有做到测量放样前复核,过程中监控,过程后验收。(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施工现场放样前,技术人员提前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放样尺寸位置,测量人员进行复核,现场放样完成后,测量人员应向技术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和现场交底,明确实际放样尺寸。②无砟轨道放样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采用相应等级、级别的仪器设备和测
量方法,并开展过程控制,事后复核,做到测前有计划,过程有监控,完工有复核,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3、线路整体结构物渐变偏移
(1)技术问题描述:铁路项目分期开工,二期施工复测发现线路两侧控制点逐渐单向偏移近 10cm,先期施工部分结构物(桥墩、隧道、路涵)偏离设计线路最大近 10cm。后对前期施工桥墩、涵洞偏移较大部分变更增加结构宽度,增加结构稳定性的处理措施。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设计交接桩先期使用的是电子版设计材料,未形成交接桩纪即开始施工,后期全线交桩对部分段落更改了约束点,进行了重新平差计算,结果出现较大较差。②现场交接桩工作开展不规范,对设计提供的资料复核验证走形式,没有严格履行签认制度,全线交接桩后未进一步复核设计数据。③对复测成果不分析,不判断,片面认为是测量过程的不规范导致较差较大。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新上项目交接桩及复测工作必须严谨对待,对存在疑异的要坚持重新复测,确认无误后,分析点位稳定性,编制技术总结报告。②复测责任单位向项目测量队进行交底,总结交底明确使用成果,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与设计沟通,协调解决。
4、隧道超挖、二衬侵限
(1)技术问题描述:①隧道施工初支、二衬混凝土超方严重,材料超耗近 20%,严重超出施工经验值。②隧道超挖现象严重,远超经验值 10cm,平均达到 40cm,光爆效果极差。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项目测量管理缺位,未能形成初支、二衬断面检测,作业队(劳务分包)为赶进度,对材料超耗不管不顾,对隧道超挖检核走形式,对二衬断面不履行验收复核程序导致了隧道超挖、断面侵限的严重后果。②技术人员对现场大面积超挖,混凝土严重超耗的情况未分析原因,存在管理失职。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隧道施工测量工作开展,均应履行施工前数据复核,过程中换手测量,过程后完工复核。②重点结构的定期复测,总结归纳,原因分析必须纳入日常测量管理工作范畴,对存在问题的段落要及时找出原因,并向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指导下一步施工。
5、隧道贯通量测误差大,贯通后线路无法拟合
(1)技术问题描述:隧道斜井与进口贯通后发现贯通误差近 30cm,造成了贯通面隧道二衬严重错台,隧道超限界严重。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未开展隧道洞外控制网的定期复核,定期复测总结报告对偏差较大的点位分析限于符合设计成果。②隧道因斜井进正洞坡度大、且有急转弯,通视情况较差,进洞短边仅 60m,严重影响了进洞导线的精度。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长大隧道施工工期长,洞内外控制点受施工机械及外界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因此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开展定期复测工作。特别是隧道外控制点应严格履行定期复测,隧道掘进 300m~500m 洞内导线控制网应开展定期复测,并布设控制点。②对复测成果出现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多次复核后方可确定成果更新。外部测量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测量精度,如采取提高仪器精度,采用强制对中装置,提高测量等级,多次测量复核等方式确保隧道施工放样精度。
6、桥梁承台轴线偏位
(1)技术问题描述:①大桥承台线下验收轴线偏位 15cm,导致墩身预埋钢筋整体偏移,钢筋保护层一侧偏大一侧偏小。后期为保证墩身钢筋保护层符合设计规范及验标要求,对所有偏位钢筋采取割除,重新钻眼植筋的施工方案,多用钢筋约 500kg,加上电钻钻眼,使用环氧树脂等胶凝材料填充以及专业公司进行抗拔试验等,造成误工,材料损耗等。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进行承台砼浇筑前检查时,只是对照设计结构尺寸、相对标高、工程数量及预埋钢筋数量,间距及保护层厚度等进行确认无误,而没有对承台中心线和墩身接茬钢筋中心进行复核,导致直至墩身模板立模放样时,才发现承台和墩身预埋钢筋偏位,保护层不足或过大,影响了正常施工工序,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承台钢筋绑扎时,应按设计资料计算坐标进行放样,承台砼浇筑前,除了应对相对标高、结构尺寸、工程数量复核无误后,还应对墩身预埋钢筋进行中线,保护层及设计数量复核。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格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杜绝保护层过大或者漏筋现象出现。
7、支座垫石轴线偏位、相邻垫石高差过大
(1)技术问题描述:①大桥架梁前,发现各墩垫石顶标高相对高差达到 3cm,相邻垫石中心实测偏差最大达到 5cm,部分垫石上预埋孔位置与设计位置偏差过大,支座无法按设计要求进行正常安装,延误架梁工期。②施工时,对顶面标高相差较大的垫石,以各垫石顶标高最低点为基准点,其他高出基准标高的垫石均采用人工凿除修整。③对中心偏差较大的垫石进行中心重新放样修补,对偏位的预埋孔填充与垫石同标号的 C50 砼,再按设计位置在垫石顶上重新进行钻孔。因此造成的 C50 砼损耗、人工修整垫石、钻孔以及架桥机误工费用等损失。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由于测量人员疏忽,支座垫石或预留孔放样存在偏差。②由于施工人员操作偏差导致造孔 PVC 管、垫石模板安装偏位,或未将 PVC 管、模板固定牢固。墩顶或垫石砼浇筑前,技术人员也没有认真进行各部位位置检查,导致垫石模板、造孔 PVC 管在砼浇筑过程中移位。③墩顶或支座垫石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监控,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技术交底要求进行垫石标高控制,导致垫石顶面标高偏差超限。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在墩身及支座垫石砼浇筑前,不仅应按设计坐标复核墩身模板、垫石中线,还应对各垫石预埋孔 PVC 管进行量测,及时纠偏,保证各预埋孔相对位置均能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同时应确保模板、造孔 PVC 管固定牢固,避免其在砼浇筑过程中发生移位。②墩顶及支座垫石砼浇筑过程中,应有技术人员旁站,确保预埋件不因振捣、碰撞而发生移位,同时监督施工人员严格按技术人员交待的标高进行垫石顶面标高控制,必要时应使用水平仪,边施工边测量,以保证垫石顶面标高不超限。③垫石施工完毕后,再次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垫石标高和预留孔位置进行复核,如有偏差应尽早纠正,以免影响架梁工期。
8、 结构物标高测量错误
(1)技术问题描述:涵洞基坑开挖后,发现基底高程低于设计高程0.6m,造成超挖土方,增加基坑回填级配碎石,造成窝工及工期延误。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进行该涵洞的临时水准点引测时,测量人员将标高看错 0.3m,放样后没有及时进行换手测量以及换点复核,在准备施工基础时才发现标高错误。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测量人员应增强责任心,坚持技术复核制。对于水平测量,必须坚持往返测,测量数据必须经过其它技术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②对于技术交底中出现的标高、尺寸等数据,应和图纸、测量记录中数据进行核对。
9、桥墩控制标高错误
(1)技术问题描述:大桥一墩柱标高比设计标高高 40cm,为保证桥面标高,降低墩柱高度,将已施工完成的墩柱高出设计部分凿除。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差错发生后,复核测量记录,测量记录无误且转镜闭合,对鉴定过的水平仪进行校核,发现水平仪 i 角超标,而技术人员没有对仪器进行定期复核,冒然使用。②墩柱模板安装好后,墩柱钢筋顶与模板上标注的墩柱顶相对位置与设计有明显差异,但却没有引起技术人员重视,没有认真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就进行混凝土浇筑。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校。因水平仪使用频繁,应增加自行检校次数。当多次测量结果不能闭合时,也应该进行检校。②进行水准测量时,应尽量使前后视距离相等或接近,以减小 i 角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返测时,应变换置镜点,尽量不与往测置镜点重合。③现场发现差错的情况,立即暂停施工,分析产生差错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经济损失。
10、桩基放样错误
(1)技术问题描述:大桥桥台桩基纵向布置放样成横向布置,导致桥台的承台无法将靠两侧的桩基包住,只能废弃横向两侧的 4 根桩基,顺桥台方向重新补钻 4 根桩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没有坚持技术复核制,在桥台桩基放样作业之前,技术人员没有对放样平面图形进行复核。②桩位测设后也未能组织人员对放样桩位进行复核,过于相信自己的作业水平,出现马虎大意,将小错误转变成较大的经济损失。③施工现场没有形成一套技术管理机构,放样资料未做到多方检算制度。为了施工进度而不顾技术管理细则要求,导致错误出现,相反大大影响进度和效益。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桥梁施工前,应先进行全桥墩台中心和桩位坐标计算、汇总,并由第二人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现场放样。②使用全站仪等数字化仪器施放样时,要由第二人核对输入的坐标,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测量结束前,应闭合至第三个控制点,复核测量的精度。③加强检查监控,反复核对构造物施工位置及尺寸,发现问题及时制
止、纠正,避免或挽回损失。
11、地铁区间与车站接口处隧道中心线错位
(1)技术问题描述: ①地铁车站主体与区间相接处中板边梁模板安装好后,发现交界处盾构钢环中心线比隧道中心线低18.5cm,即车站施工图纸与区间施工图纸上隧道中心线不一致,若以区间图纸为准安装钢环,则中板边梁侵入隧洞范围内。②经与设计院沟通后,确定按照区间图纸上隧道中心线为准进行施工,并将中板边梁底标高抬高 18.5cm。对已安装好的中板边梁模板只能进行拆除,重新定位标高。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在图纸会审期间未能及时发现接口贯通问题,只进行单一的车站标高复核,而没有对整个标段的线路中心线标高进行核对。②在施工期间又未与区间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致使盾构钢环定位存在偏差。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在图纸会审时注重注意与相邻标段交界处的标高,几何尺寸等,有条件的话可以向设计院联系拿到隧道施工图纸,认真核对。②在车站施工,尤其是车站端墙、盾构钢环预埋和盾构井施工前,要及早与设计院和区间施工单位取得联系,并在施工中加强沟通,必须做到两方确定,对交界处的构件尺寸、标高、预埋件位置、尺寸等均核对无误后方可施工。
12、基床顶面超高
(1)技术问题描述:铁路道床在底碴施工完毕,上面碴时才发现,达设计标高后,面碴厚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后又将该段道碴、底碴全部返工,重新降低基床顶面标高后,再施工底碴、面碴。返工引起底碴浪费、人员窝工、机械进出场、道碴重新清筛等损失。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路基填筑施工时,由于沉降预留量过大,在铺轨前基床面沉降未达到预期目标,上底碴前又未对基床面进行标高复核,致使以上问题的发生。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①在每道工序施工前,须进行线路中桩、标高复核测量,必要时进行“换手”复核测量。②高程测量时必须闭合到原水准点或符合到已知水准点,并且在记录时记录人必须重复观测人口述的读数。
13、墩身坐标计算错误导致桥墩偏位
(1)技术问题描述:不等跨桥梁基础及墩身坐标计算时,桥墩及基础坐标计算错误导致桥墩放样偏位,偏位距离为桥墩中心线(墩帽中心线)至墩顶梁缝中心线或伸缩缝中心线
间的水平距离。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不等跨桥梁设计中,桥墩中心线往往与两跨梁间梁缝中心线或伸缩缝中心线不重合,部分技术人员由于经验不足,在进行桥墩坐标计算时,错以为桥墩中心位于梁缝中心线或伸缩缝中心线上,导致放样错误。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项目要多组织全体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请有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的老技术人员对技术工作中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提醒技术人员提高警惕,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图纸审核时,要仔细核对桥墩上下各部位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施工哪部分就只看哪部分图纸。
14、桥台基础放样时,基础中心线与胸墙线混淆
(1)技术问题描述:桥台坐标计算时,桥台基础坐标计算错误导致桥台放样偏位,偏位距离为桥台基础中心线或桥台帽梁中心线至桥台胸墙线间的水平距离。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技术人员看图不认真或经验不足,没有注意到桥台胸墙线、基础中心线和帽梁中心线的位置关系,理所当然地认为基础中心线与梁端或胸墙线位置相对应,把胸墙线或梁端对应位置当成基础中心线进行基础坐标计算,以致于桥台基础坐标计算错误。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技术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以避免再犯概念性错误;图纸审核时应认真、仔细、全面,弄清楚同一结构物不同部位间的位置关系。
15、路基边坡开挖边线放线错误
(1)技术问题描述:路堑边坡施工,依据设计图提供高程计算放样点位,路堑开挖完成后,发现道路路基宽度不足,坡脚严重侵限界。后二次边坡开挖,开挖难度增大,费用成倍上升。
(2)导致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现场测量人员经验不足,对设计提供图纸高程未进行现场复核,直接使用图纸提供的错误高程放样边坡控制桩,导致刷坡时开挖线控制错误,开挖到坡脚侵占到道路路基宽度。
(3)避免技术问题产生的措施:测量人员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所有设计提供数据要进行复核后方可使用,现场放样要勤思考,多复核。新结构的测量放样、新设备的使用均应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熟练掌握相应的测量方法。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