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圆明园,纯属意外。

记忆里有一篇很悲凉的散文,描写的是,在圆明园里见到断壁残桓,听那些突兀地立着的石柱诉说凄惨历史。

我对历史一直不感冒,所以去圆明园原本并不是计划中的事情。

想去的是颐和园,只是因为我们乘的车在到达颐和园之前先在圆明园停了站,于是,临时决定先去圆明园逛一圈。

我以为,一进圆明园大概就会看到那些断壁残桓了。没想到这里有树有山有水,一派迷人风光

eddie所站的这片荒芜的地,曾经并不荒芜:PA130005.JPG

依山傍水的中式建筑就在一把火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仅剩的石块在告诉我们曾经的存在。

所到之处,皆尽如此。虽然远山近水景色依稀,可是一想到这里曾经有过多少风姿绰约的亭台轩榭,都在那一瞬间化为灰烬,无不给圆明园增添了数不尽的悲凉。

所有的木质结构都不复存在,这是中式建筑的缺点和悲哀。但,如果并不刻意去想起曾经的存在,那么倒也可以安心去赏剩下的景色。这大概也算是中式建筑另一层意义上的优点。

但西洋建筑就不消失得那么彻底。石块为主的建筑在经过烈火洗礼和残忍摧毁之后依然静静地留在那里。所以,西洋建筑区是圆明园中最触目惊心的地方。什么都没了,只留下刺眼的石块,生生地扎在每一个曾经恢宏、精美的建筑所存在过的地方。

这张照片后面的菊花形底座上曾经是一个四层楼高的喷泉:
PA130009.JPG

这些石块曾经属于一幢非常漂亮的西式建筑,乾隆在这里吃西餐、听西洋音乐演奏:



这堆石头就这么杂乱,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玩的积木。尤其是中间一块半圆形的,像极了小时候的玩具。积木推倒了可以再搭起来,如果建筑也可以该多好...
这里好像原本是乾隆养孔雀的地方:
PA130025.JPG

乾隆为香妃所建,香妃做礼拜的教堂:


大水法是圆明园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我想大概是因为它曾经太完美现在太萧条而给人的反差和震撼最大吧:
PA140029.JPG

看看这幅精美的铜版画,再看看下面这仅剩的骨架.我们只能依靠想象拼命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PA140030.JPG

我在心里一百次、一千次地设想,如果这一切从未发生,如果历史上没有1860年和1900年,如果不曾遭遇这彻头彻尾的毁灭,我们将是多么幸福。如果这一切从未发生,当我们站在圆明园里,看到的应该是清朝优雅的西洋建筑、看到的应该是设计精美的各式喷泉、看到的应该是精巧细致的中式建筑,而不是眼前这些废墟。如果这一切从未发生,我们可以走过当年宴请国外宾客的海晏堂,坐上乾隆当年的龙椅,潜心欣赏对面的大水法,体验盛世时期的气魄。

那些人把圆明园烧了又毁了,留下的却只有这些西洋建筑的遗迹,哦,对了,其中大部分建筑都是那些国家建筑师所设计的。设计了它又毁了它,历史在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这铮铮的罪证,谁也别想赖掉。

站在圆明园里的心情是静穆和心痛。是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别人摔了、毁了的心痛。

历史在这里定格在了1860年和1900年,从未离开。

posted on 2005-10-18 00:42  banian  阅读(1527)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