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据分析的,我大概浏览了所有论文,发现那篇《Wearable Sensors based Human Intention Recognition in Smart Assisted Living Systems》是最贴近我们题目的。其它的论文有些是重复的,有些要用到的硬件我们没有,比如有些要用到摄像头。所以,我们到时候发论文,还是以那篇为参考。

 

然后,关于HMM,我倒又觉得现阶段没必要细读了,因为问题的重点不是这个模型,而是模型要如何建立。

对于这个模型,掌握下面的就行了:

  1. HMM的5个要素:两类状态(观察状态和隐状态);三组概率(初始概率、状态转移概率和两态对应概率)。
  2. 建立HMM后,是通过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的:(1) 评估:根据已知的HMM找出一个观察序列的概率。(2) 解码:根据观察序列找到最有可能出现的隐状态序列。(3) 学习:从观察序列中得出HMM。
  3. Forward Algorithm的核心就是递归,Viterbi Algorithm的核心就是动态规划。然而,这些算法是为了简化计算而使用的,并没有改变解决问题的思路。所以,前期我们的重心并不是放在算法上。

 

也就是说,我们最大的困难不是解决前两类问题,而是第三个问题:如何得到一个完整的HMM?没错吧,如果我们连这个模型的参数都算不出来的话,前面的算法也就没意义了。

我的看法跟候志一样,到时候实验数据很重要。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其实我们已经慢慢背离当初项目书写的了:当时项目书里我们和硬件打交道不多,我们初始获得的数据已经是血压、脉搏这种有用数据了,我们的目标是从这些数据提取出更有用的数据;而现在我们首次获得的数据却是“无用”的,这也决定了我们后面要跟硬件和实验打更多交道了,基本上,实验做成功了,也就成了。

如何通过实验来得到模型,下面我们分析下那论文是怎么做的。

 

分为两个过程:学习(即得到HMM参数的过程)和识别。

整个过程的大概思路是:一个人可以完成几种手势,如come here、go away、stand up等(参考论文)。而对于每个手势,又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特定的动作序列;也就是说,对于一种手势,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得到一个对应的HMM(对应于3种问题的学习),有多少个手势就有多少个HMM。然后,当我们要判断一份数据属于哪个手势时,就应用“解码”的思路,计算出数据在各种HMM中的概率;概率最大的那个HMM对应的手势,就是正确的。

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1. 运用FFT(快速傅立叶变换),貌似是要得到一个手势的持续时间。
  2. 运用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论文里面的数据采集频率是150HZ,这个算法的作用,貌似就是把n个数据提炼为k个数据(n>k),减少后期计算量同时保持较高的采集密度。
  3. 设定HMM的参数,并通过实验不断去修正这些参数。参数的计算和修正公式里面有。
  4. 最终每个手势都得到一个对应的HMM。

识别过程的思路在上面提到了,详细就不必说了,但是里面有几点值得注意。

  1. 隐状态的数量多余观察状态的数量,有利于提高准确率。
  2. 为了减少硬件不稳定带来的影响,要有一个滤波过程。
  3. 论文里面,作者利用对照实验,让学习和识别的主体不同,结果识别的正确率很低。这个结论算是一个警钟:我们到时候做出来的模型参数可能不具有广泛性。

 

讲完论文,下面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1. 首先,我们不是做手势识别。另一篇论文里检测的状态和我们的更相符:sitting, standing, lying, walking, sit-to-stand, stand-to-sit, lie-to-sit, and sit-to-lie. 我们的项目还是以检测老人状态为主。而且我觉得没必要判断像sit-to-stand这样的动作,因为一个动作可以用两个状态的过渡来表示。
  2. 虽然上面那么说,但是手势识别在这个项目里面还能有其它应用:有些老人不会用手机,或者说突发情况下用不了手机,如果这时候老人通过一个手势系统就能报警或者警告儿女的话……
  3. 即使我们把里面提到的算法都研究了,主要障碍还是实验。硬件的不稳定是很常见并且最头疼的事。
  4. 其实有一种很原始很简单的办法:只用两个传感器就行了,一个手腕一个在大腿。躺下时加速度传感器有区别于其它姿势的数据;走路时由于手脚摆动,角速度传感器有区别于其它姿势的数据;依次类推,其它两种姿势也有特征数据。
  5. 所以,我的最终建议是:我们两种方法都尝试,回去后两种方法都做实验也不会比只做一种麻烦多少。做HMM主要是应付论文用,做“原始办法”的是可能到时候要应付项目验收,也是预防到时候HMM的准确率不高。
posted on 2012-08-06 20:11  TeamWork  阅读(4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