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同工作流的关系和区别
理解智能体(Agent)和工作流(Workflow)的区别,可以从定义、核心能力、应用场景、自主性等维度展开分析:
| 智能体(Agent) | 工作流(Workflow) | |
| 定义 | 具备感知、决策、行动能力的智能实体,能自主与环境(包括人类、工具、系统)交互,完成复杂任务 | 预先定义的任务执行流程,按固定步骤 / 规则自动化完成一系列操作 |
| 核心能力 | 自主决策、动态规划、多工具协同、上下文理解、持续学习 | 流程自动化、步骤串联、条件判断(如 “如果 A 则执行 B”) |
| 自主性 | 高自主性,可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无需人类逐步骤干预 | 低自主性,严格遵循预设流程,无自主决策能力 |
| 应用场景 | 复杂开放场景(如智能助理处理多轮对话 + 跨工具协作、自主科研 Agent、智能客服处理模糊需求) | 标准化重复任务(如财务报销流程、订单处理流程、数据填报流程) |
| 与人类的交互 | 可自然语言交互,理解模糊指令,主动发起行动 | 多为系统内交互,依赖明确的触发条件和输入格式 |
举个例子理解:
- 工作流
像工厂的流水线,“原料入库→质检→生产→包装→出库” 每个步骤固定,按顺序执行,遇到异常可能直接中断。
- 智能体
像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接到 “完成一个市场调研项目” 的指令后,会自主拆解任务(确定调研目标→选择工具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生成报告),过程中若发现数据不足,会主动补充调研,甚至调整分析方法,最终交付完整成果。
简单来说,工作流是 “按剧本演戏”,智能体是 “自主决策的演员”;工作流专注于流程的标准化执行,智能体专注于任务的智能决策与执行。
下面使用 Go 代码展示两者之间的区别:
- 工作流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工作流:严格按预设步骤执行,无自主决策
type OrderWorkflow struct{}
// 固定步骤1:检查库存
func (w *OrderWorkflow) checkStock(productID string) bool {
fmt.Printf("工作流:检查商品[%s]库存\n", productID)
return true // 假设库存充足
}
// 固定步骤2:创建订单
func (w *OrderWorkflow) createOrder(userID, productID string) string {
fmt.Printf("工作流:为用户[%s]创建商品[%s]的订单\n", userID, productID)
return "ORDER_123"
}
// 固定步骤3:支付订单
func (w *OrderWorkflow) payOrder(orderID string) bool {
fmt.Printf("工作流:支付订单[%s]\n", orderID)
return true // 假设支付成功
}
// 执行工作流:按顺序调用固定步骤
func (w *OrderWorkflow) Execute(userID, productID string) {
if w.checkStock(productID) {
orderID := w.createOrder(userID, productID)
if w.payOrder(orderID) {
fmt.Println("工作流:订单流程完成")
}
}
}
func main() {
fmt.Println("=== 工作流执行 ===")
workflow := &OrderWorkflow{}
workflow.Execute("user_001", "product_001")
// 输出:严格按"检查库存→创建订单→支付"步骤执行,步骤固定不变
}
上述 Go 代码对应的顺序图:

- 智能体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 智能体:具备环境感知和动态决策能力
type ShoppingAgent struct {
userPreference string // 用户偏好(如"优先低价")
}
// 感知环境:获取库存和价格信息
func (a *ShoppingAgent) perceiveEnv(productID string) (bool, float64) {
fmt.Printf("智能体:感知商品[%s]的库存和价格\n", productID)
return true, 99.9 // 库存充足,价格99.9元
}
// 动态决策:根据用户偏好调整步骤
func (a *ShoppingAgent) decideAction(hasStock bool, price float64) []string {
actions := []string{}
if !hasStock {
actions = append(actions, "推荐替代品") // 库存不足时的备选方案
return actions
}
// 根据用户偏好决策:若用户要低价,先查优惠券
if a.userPreference == "优先低价" {
actions = append(actions, "查询优惠券")
}
actions = append(actions, "创建订单", "支付")
return actions
}
// 执行动作:按决策的动态步骤执行
func (a *ShoppingAgent) executeActions(actions []string, userID, productID string) {
for _, action := range actions {
switch action {
case "查询优惠券":
fmt.Println("智能体:查询到5元优惠券,实际支付94.9元")
case "创建订单":
fmt.Printf("智能体:为用户[%s]创建商品[%s]的订单\n", userID, productID)
case "支付":
fmt.Println("智能体:完成支付")
case "推荐替代品":
fmt.Println("智能体:推荐同类替代品product_002")
}
}
fmt.Println("智能体:任务完成")
}
// 核心逻辑:感知→决策→执行(动态流程)
func (a *ShoppingAgent) Run(userID, productID string) {
hasStock, price := a.perceiveEnv(productID)
actions := a.decideAction(hasStock, price)
a.executeActions(actions, userID, productID)
}
func main() {
fmt.Println("=== 智能体执行 ===")
agent := &ShoppingAgent{userPreference: "优先低价"} // 用户偏好影响决策
agent.Run("user_001", "product_001")
// 输出:根据"优先低价"偏好,自动插入"查询优惠券"步骤,流程动态调整
}
上述 Go 代码对应的顺序图:

核心区别与关系总结
- 区别
工作流(OrderWorkflow):步骤固定死(如checkStock→createOrder→payOrder),像 “按剧本演戏”,不会自主改变流程。
智能体(ShoppingAgent):步骤动态生成(如根据用户偏好增加 “查询优惠券” 步骤),能感知环境并自主决策,像 “有自主意识的执行者”。
- 关系
智能体可以将工作流作为其执行引擎,比如可以调用工作流完成标准化子任务(例如智能体决策后,用工作流执行 “创建订单” 的固定步骤),即 “智能体负责动态决策,工作流负责固定步骤的自动化”。 工作流可以演化为具备智能体特性,多个智能体可以通过工作流协调合作。
差异总结:
| 工作流 | 智能体 | |
| 流程确定性 | 固定步骤,线性执行 | 动态调整,可能分支 |
| 决策能力 | 无自主决策 | 有自主决策能力 |
| 输入要求 | 明确结构化输入 | 接受模糊自然指令 |
| 环境交互 | 被动执行 | 主动感知环境 |
| 目标导向 | 完成预设流程 | 满足用户意图 |
差异对比顺序图: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