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竞赛教程】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2)

(五)铁系元素

    1、铁系元素基本性质

        位于第4周期、第一过渡系列的三个VIII族元素铁、钴、镍,性质很相似,称为铁系元素。铁、钴、镍三个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分别是3d64s2、3d74s2、3d84s2,它们的原子半径十分相近,最外层都有两个电子,只是次外层的3d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很相似。铁的最高氧化态为 +6,在一般条件下,铁的常见氧化态是 +2、+3,只有与很强的氧化剂作用时才生成不稳定的 +6氧化态的化合物。钴和镍的最高氧化态为 +4,在一般条件下,钴和镍的常见氧化态都是+2。钴的+3氧化态在一般化合物中是不稳定的,而镍的+3氧化态则更少见。

2、铁的化合物

(1)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铁的氧化物颜色不同,FeO、Fe3O4为黑色,Fe2O3为砖红色。

向Fe2+ 溶液中加碱生成白色Fe(OH)2,立即被空气中O2氧化为棕红色的Fe(OH)3。Fe(OH)3显两性,以碱性为主。新制备的Fe(OH)3能溶于强碱。

(2)铁盐

Fe(II)盐有两个显著的特性,即还原性和形成较稳定的配离子。Fe(II)化合物中以(NH4)2SO4·FeSO4·6H2O(摩尔盐)比较稳定,用以配制Fe(II)溶液。向Fe(II)溶液中缓慢加入过量CN,生成浅黄色的Fe(CN) ,其钾盐K4[Fe(CN)6]·3H2O是黄色晶体,俗称黄血盐。若向Fe3+ 溶液中加入少量Fe(CN) 溶液,生成难溶的蓝色沉淀KFe[Fe(CN)6] ,俗称普鲁士蓝。

Fe3+ + K+ + Fe(CN) = KFe[Fe(CN)6]↓

Fe(III)盐有三个显著性质:氧化性、配合性和水解性。Fe3+ 能氧化Cu为Cu2+,用以制印刷电路板。[FeSCN]2+具有特征的血红色。[Fe(CN)6]3的钾盐K3[Fe(CN)6] 是红色晶体,俗称赤血盐。向Fe2+ 溶液中加入[Fe(CN)6]3,生成蓝色难溶的KFe[Fe(CN)6],俗称滕布尔蓝。

Fe2+ + K+ + [Fe(CN)6]3 = KFe[Fe(CN)6]↓

经结构分析,滕布尔蓝和普鲁士蓝是同一化合物,它们有多种化学式,本章介绍的KFe[Fe(CN)6]只是其中的一种。

Fe(III)对F离子的亲和力很强,FeF3(无色)的稳定常数较大,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用以掩蔽Fe3+

Fe3+ 离子在水溶液中有明显的水解作用,在水解过程中,同时发生多种缩合反应,随着酸度的降低,缩合度可能增大而产生凝胶沉淀。利用加热水解使Fe3+ 生成Fe(OH)3除铁,是制备各类无机试剂的重要中间步骤。

3、钴、镍及其化合物

(1)钴、镍

钴和镍在常温下对水和空气都较稳定,它们都溶于稀酸中,与铁不同的是,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但钴和镍与浓硝酸发生激烈反应,与稀硝酸反应较慢。钴和镍与强碱不发生作用,故实验室中可以用镍制坩埚熔融碱性物质。

(2)钴、镍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钴、镍的氧化物颜色各异,CoO灰绿色,Co2O3黑色;NiO暗绿色,Ni2O3黑色。

向Co2+ 溶液中加碱,生成玫瑰红色(或蓝色)的Co(OH)2,放置,逐渐被空气中O2氧化为棕色的Co(OH)3。向Ni2+ 溶液中加碱生成比较稳定的绿色的Ni(OH)2

Co(OH)3为碱性,溶于酸得到Co2+(因为Co3+ 在酸性介质中是强氧化剂):

4Co3+ + 2H2O = 4Co2+ + 4H+ + O2

(3)钴、镍的盐

常见的Co(II)盐是CoCl2·6H2O,由于所含结晶水的数目不同而呈现多种不同的颜色:

CoCl2·6H2O(粉红) CoCl2·2H2O(紫红) CoCl2·H2O (蓝紫) CoCl2(蓝)

这个性质用以制造变色硅胶,以指示干燥剂吸水情况。

Co(II)盐不易被氧化,在水溶液中能稳定存在。而在碱性介质中,Co (OH)2能被空气中O2氧化为棕色的Co (OH)3沉淀。

Co (III)是强氧化剂( = 1.8 V),在水溶液中极不稳定,易转化为Co2+。Co (III)只存在于固态和配合物中,如CoF3、Co2O3、Co2 (SO4)3·18H2O;[Co (NH3)6]Cl3、K3[Co (NH)6]、Na3[Co (NO2)6]。

常见的Ni(II)盐有黄绿色的NiSO4·7H2O,绿色的NiCl2·6H2O和绿色的Ni(NO3)2·6H2O。常见的配离子有[Ni(NH3)6]2+、[Ni(CN)4]2、[Ni(C2O4)3] 4等。Ni2+ 在氨性溶液中同丁二酮肟(镍试剂)作用,生成鲜红色的螯合物沉淀,用以鉴定Ni2+

三、ds区元素

(一)铜族元素

1、铜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铜族元素包括铜、银、金,属于I B族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ds区。铜族元素结构特征为(n-1)d10ns1,从最外层电子说,铜族和IA族的碱金属元素都只有1个电子,失去s电子后都呈现+1氧化态;因此在氧化态和某些化合物的性质方面I B与I A元素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I B族元素的次外层比I A族元素多出10个d电子,它们又有一些显著的差异。如:

(1)与同周期的碱金属相比,铜族元素的原子半径较小,第一电离势较大,表现在物理性质上:I A族单质金属的熔点、沸点、硬度均低;而I B族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

    (2)化学活泼性:铜族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比碱金属为正。I A族是极活泼的轻金属,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能与水剧烈反应,同族内的活泼性自上而下增大;IB族都是不活泼的重金属,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与水几乎不起反应,同族内的活泼性自上而下减小。

    (3)铜族元素有+1、+2、+3等三种氧化态,而碱金属只有+1一种。碱金属离子一般是无色的,铜族水合离子大多数显颜色。

    (4)IIA族所形成的化合物多数是离子型化合物,I B族的化合物有相当程度的共价性。IA族的氢氧化物都是极强的碱,并且非常稳定;IB族的氢氧化物碱性较弱,且不稳定,易脱水形成氧化物。

(5)IA族的离子一般很难成为配合物的形成体,IB族的离子有很强的配合能力。

2、铜、银、金及其化合物

(1)铜、银和金

铜族元素的化学活性从Cu至Au降低,主要表现在与空气中氧的反应和与酸的反应上。

室温时,在纯净干燥的空气中,铜、银、金都很稳定。在加热时,铜形成黑色氧化铜,但银和金不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在含有CO2的潮湿空气中放久后,铜表面会慢慢生成一层绿色的铜锈:

2Cu + O2 + H2O + CO2 = Cu(OH)2·CuCO3

银和金不发生上述反应。

铜、银可以被硫腐蚀,特别是银对硫及硫化物(H2S)极为敏感,这是银器暴露在含有这些物质的空气中生成一层Ag2S的黑色薄膜而使银失去白色光泽的主要原因。金不与硫直接反应。

铜族元素均能与卤素反应。铜在常温下就能与卤素反应,银反应很慢,金必须加热才能与干燥的卤素起反应。

铜、银、金都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作用放出氢气,但在有空气存在时,铜可以缓慢溶解于稀酸中,铜还可溶于热的浓盐酸中:

2Cu + 4HCl + O2 = 2CuCl2 + 2H2O

2Cu + 2H2SO4 + O2 = 2CuSO4 + 2H2O

2Cu + 8HCl(浓) 2H3[CuCl4] + H2

铜和银溶于硝酸或热的浓硫酸,而金只能溶于王水(这时HNO3做氧化剂,HCl做配位剂):

Au + 4HCl + HNO3 = HAuCl4+ NO↑+ 2H2O

(2)铜的化合物

①Cu(I) 的化合物

在酸性溶液中Cu+ 离子易于歧化而不能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存在。

2Cu+  Cu + Cu2+    K = 1.2×106(293K)

但必须指出,Cu+ 在高温及干态时比Cu2+ 离子稳定。

Cu2O和Ag2O都是共价型化合物,不溶于水。Ag2O在573K分解为银和氧;而Cu2O对热稳定。CuOH和AgOH均很不稳定,很快分解为M2O。

用适量的还原剂(如SO2、Sn2+、Cu …… )在相应的卤素离子存在下还原Cu2+ 离子,可制得CuX。如:

Cu2+ + 2Cl+ Cu  2CuCl↓(白)          H[CuCl2]

2Cu2+ + 4I = 2CuI↓(白) + I2

Cu+d10型离子,具有空的外层sp轨道,能和X(F 除外)、NH3、S2O 、CN 等配体形成稳定程度不同的配离子。

无色的[Cu(NH3)2]+ 在空气中易于氧化成深蓝色的[Cu(NH3)4]2+ 离子。

②Cu(I) 的化合物

+2氧化态是铜的特征氧化态。在Cu2+ 溶液中加入强碱,即有蓝色Cu(OH)2絮状沉淀析出,它微显两性,既溶于酸也能溶于浓NaOH溶液,形成蓝紫色[Cu(OH)4]2 离子:

Cu(OH)2 + 2OH= [Cu(OH)4]2

Cu(OH)2 加热脱水变为黑色CuO。

在碱性介质中,Cu2+ 可被含醛基的葡萄糖还原成红色的Cu2O,用以检验糖尿病。最常见铜盐是CuSO4·5H2O(胆矾),它是制备其他铜化合物的原料。

Cu2+d9构型,绝大多数配离子为四短两长键的细长八面体,有时干脆成为平面正方形结构。如[Cu(H2O)4]2+(蓝色)、[Cu(NH3)4]2+(深蓝色)、[Cu(en)2]2+(深蓝紫)、(NH4)2CuCl4(淡黄色)中的CuCl 离子等均为平面正方形。由于Cu2+ 有一定的氧化性,所以与还原性阴离子,如I、CN 等反应,生成较稳定的CuI及[Cu (CN)2] ,而不是CuI2和[Cu (CN)4 ]2

(3)银的化合物

氧化态为 +I的银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只有AgNO3、AgF和AgClO4等少数几种盐溶于水,其它则难溶于水。非常引人注目的是,AgClO4和AgF的溶解度高得惊人(298K时分别为5570 g·L-1和1800 g·L-1)。

Cu(I)不存在硝酸盐,而AgNO3却是一个最重要的试剂。固体AgNO3极其溶液都是氧化剂( = 0.799 V),可被氨、联氨、亚磷酸等还原成Ag。

2NH2OH + 2AgNO3 = N2↑+ 2Ag↓+ 2HNO3 + 2H2O

N2H4 + 4AgNO3 = N2↑+ 4Ag↓+ 4HNO3

H3PO3 + 2AgNO3 + H2O = H3PO4 + 2Ag↓+ 2HNO3

Ag+ 和Cu2+ 离子相似,形成配合物的倾向很大,把难溶银盐转化成配合物是溶解难溶银盐的重要方法。

(4)金的化合物

Au(III)化合物最稳定,Au+ 像Cu+ 离子一样容易发生歧化反应,298K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013

3Au+  Au3+ + 2Au

可见Au+(aq) 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存在。

Au+ 像Ag+ 一样,容易形成二配位的配合物,例如[Au(CN)2]

在最稳定的+III氧化态的化合物中有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及配合物。

碱与Au3+ 水溶液作用产生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脱水后变成棕色的Au2O3。Au2O3溶于浓碱形成含[Au(OH)4] 离子的盐。

将H2S通入AuCl3的无水乙醚冷溶液中,可得到Au2S3,它遇水后很快被还原成Au(I) 或Au。

金在473K时同氯气作用,可得到褐红色晶体AuCl3。在固态和气态时,该化合物均为二聚体(类似于Al2Cl6)。AuCl3易溶于水,并水解形成一羟三氯合金(III)酸:

AuCl3 + H2O = H[AuCl3OH]

将金溶于王水或将Au2Cl6溶解在浓盐酸中,然后蒸发得到黄色的氯代金酸HAuCl4·4H2O。由此可以制得许多含有平面正方形离子[AuX4] 的盐(X = F,Cl,Br,I,CN,SCN,NO3)。

(二)锌族元素

1、锌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锌族元素包括锌、镉、汞,是IIB族元素,与铜族元素同处于周期表中的ds区。锌族元素结构特征为(n-1)d10ns2,锌族和II A族的碱土金属元素都有两个s电子,失去s电子后都能呈+2氧化态。故II B与II A族元素有一些相似之处,但锌族元素由于次外层有18个电子,对原子核的屏蔽较小,有效核电荷较大,对外层S电子的引力较大,其原子半径、M2+ 离子半径都比同周期的碱土金属为小,而其第一、第二电离势之和以及电负性都比碱金属为大。由于是18电子层结构,所以本族元素的离子具有很强的极化力和明显的变形性。因此锌族元素在性质上与碱土金属有许多不同。如:

    (1)主要物理性质:IIB族金属的熔、沸点都比II A族低,汞在常温下是液体。II A族和II B族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都较差(只有镉有延展性)。

    (2)化学活泼性:锌族元素活泼性较碱土金属差。II A族元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不但能从稀酸中置换出氢气,而且也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II B族在干燥空气中常温下不起反应,不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在稀的盐酸或硫酸中,锌易溶解,镉较难,汞则完全不溶解。

    (3)化合物的键型及形成配合物的倾向:由于IIB族元素的离子具有18电子构型,因而它们的化合物所表现的共价性,不管在程度上或范围上都比IIA族元素的化合物所表现的共价性为大。IIB族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倾向比IIA族金属离子强得多。

    (4)氢氧化物的酸碱性:II B族元素的氢氧化物是弱碱性的,且易脱水分解,IIA的氢氧化物则是强碱性的,不易脱水分解。而Be(OH)2和Zn(OH)2都是两性的。

    (5)盐的溶解度及水解情况:两族元素的硝酸盐都易溶于水;II B族元素的硫酸盐易溶,而钙、锶、钡的硫酸盐则是微溶;两族元素的碳酸盐又都难溶于水。IIB族元素的盐在溶液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水解,而钙、锶和钡的盐则不水解。

    (6)某些性质的变比规律:II B族元素的金属活泼性自上而下减弱,但它们的氢氧化物的碱性却自上而下增强;而IIA族元素的金属活泼性以及它们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都自上而下增强。

2、锌、汞及其化合物

(1)锌和汞

锌在含有CO2的潮湿空气中很快变暗,生成一层碱式碳酸锌,它是一层较紧密的保护膜:

4Zn + 2O2 + 3H2O + CO2 = ZnCO3·3Zn(OH)2

锌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与绝大多数非金属反应,在1273 K时锌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锌;而汞在约620 K时与氧明显反应,但在约670 K以上HgO又分解为单质汞。

锌粉与硫磺共热可形成硫化锌。汞与硫磺粉研磨即能形成硫化汞。这种反常的活泼性是因为汞是液态,研磨时汞与硫磺接触面增大,反应就容易进行。

锌既可以与非氧化性的酸反应又可以与氧化性的酸反应,而汞在通常情况下只能与氧化性的酸反应。汞与热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汞:

3Hg + 8HNO3 = 3Hg(NO3)2 + 2NO↑+ 4H2O

用过量的汞与冷的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亚汞:

6Hg+ 8HNO3 = 3Hg2(NO3)2 + 2NO↑+ 4H2O

和汞不同,锌与铝相似,都是两性金属,能溶于强碱溶液中:

Zn + 2NaOH + 2H2O = Na2[Zn(OH)4] + H2

锌和铝又有区别,锌溶于氨水形成氨配离子,而铝不溶于氨水形成配离子:

Zn + 4NH3 + 2H2O = [Zn(NH3)4]2+ + H2↑+ 2OH

锌、汞都能与其它各种金属形成合金。锌与铜的合金称为黄铜,汞的合金称为汞齐。

(2)锌、汞的化合物

Zn2+ 和Hg2+ 离子均为18电子构型,均无色,故一般化合物也无色。但Hg2+ 离子的极化力和变形性较强,与易变形的S2、I 形成的化合物往往显共价性,呈现很深的颜色和较低的溶解度。如ZnS(白色、难溶)、HgS(黑色或红色,极难溶);ZnI2(无色、易溶)、HgI2(红色或黄色,微溶)。

Zn2+ 和Hg2+ 离子溶液中加适量碱,发生如下反应:

Zn2+ + 2OH = Zn (OH)2↓(白色)

Hg2+ + 2OH = HgO(黄色) + H2O

Zn (OH)2为两性,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受热脱水变为ZnO。Hg (OH)2在室温不存在,只生成HgO。而HgO也不够稳定,受热分解成单质。

ZnCl2是固体盐中溶解度最大的(283K,333g/100g H2O)它在浓溶液中形成配合酸:

ZnCl2 + H2O = H[ZnCl2 (OH)]

这种酸有显著的酸性,能溶解金属氧化物:

FeO + 2 H[ZnCl2 (OH)] = Fe [ZnCl2 (OH)]2 + H2O

故ZnCl2的浓溶液用作焊药。

HgCl2(熔点549K)加热能升华,常称升汞,有剧毒!稍有水解,但易氨解:

HgCl2 + 2H2O = Hg (OH)Cl + H3O+ + Cl

HgCl2 + 2NH3 = Hg (NH2)Cl↓(白色) + NH + Cl

可被SnCl2还原成Hg2Cl2(白色沉淀):

2HgCl2 + SnCl2 + 2HCl = Hg2Cl2↓ + H2SnCl6

若SnCl2过量,则进一步还原为Hg:

Hg2Cl2 + SnCl2 + 2HCl = 2Hg2Cl2↓(黑色) + H2SnCl6

红色HgI2可溶于过量I 溶液中:

Hg2+ + 2I= HgI2↓ ;HgI2 + 2I= [HgI4]2(无色)

K2[HgI4]和KOH的混合液称为奈斯勒试剂用以检验NH 或NH3

NH4Cl + 2 K2[HgI4] +4KOH = Hg2NI·H2O↓(红色) + KCl + 7KI + 3H2O

Hg 在水溶液中能稳定存在,且与Hg2+ 有下列平衡:

Hg2+ + Hg  Hg      K = 166

Hg2Cl2俗称甘汞,微溶于水,无毒,无味,但见光易分解:Hg2Cl2  HgCl2 + Hg

在氨水中发生歧化反应:

Hg2Cl2 +2NH3 = HgNH2Cl↓(白色) + Hg↓(黑色) + NH4Cl

此反应可用以检验Hg 离子。

posted @ 2009-05-10 21:41  Bill Ling  阅读(152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