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测试】测试中发现bug的流程
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Bug并推动解决”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核心环节,其流程需遵循标准化、可追溯的原则,确保每个Bug从“发现”到“闭环”的全链路清晰可控。以下从流程阶段拆解、关键动作与标准、注意事项三个维度,详细介绍测试中发现Bug的完整流程:
一、流程总览:从“发现”到“闭环”的7个核心阶段
测试中发现Bug的流程并非单一“提交”动作,而是包含「确认Bug有效性→收集完整信息→规范提交→跟进处理→验证修复→回归测试→闭环归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具体阶段如下:
二、各阶段详细拆解与关键要求
1. 第一阶段:Bug初步发现与有效性确认(避免“误报”)
测试人员执行用例或探索性测试时,若发现与“需求/预期结果”不符的异常(如功能失效、数据错误、界面错乱等),第一步需先确认Bug的真实性与有效性,避免提交“误报Bug”(如自身操作失误、环境问题、需求理解偏差)。
关键动作:
- 复现验证:至少重复操作2-3次,确认异常是否稳定复现(若偶现,需记录复现概率,如“10次操作出现2次”);
- 排除干扰因素:
- 检查测试环境:是否为“干净的测试环境”(如是否残留旧版本数据、配置是否正确、网络/数据库是否正常);
- 核对需求文档:确认异常是否与《需求规格说明书》《测试用例》中的预期结果一致(避免因需求理解偏差误判Bug);
- 确认版本一致性:检查当前测试的软件版本是否为“待测试版本”(避免测试旧版本导致的无效Bug);
- 初步定位范围:简单判断Bug影响范围(如“仅当前模块”“全系统”“特定用户角色”),为后续提交提供基础信息。
示例:测试“登录功能”时,输入正确账号密码却提示“密码错误”,需先确认:① 密码是否确实正确(无空格/大小写错误);② 数据库中该账号的密码存储是否正常;③ 其他账号登录是否正常(排除“单个账号异常”还是“功能整体异常”)。
2. 第二阶段:收集Bug的完整信息(为开发修复提供“线索”)
确认Bug有效后,需系统性收集“可复现、可定位、可验证”的全量信息——开发人员能否快速修复Bug,核心依赖测试人员提供的信息完整性。信息缺失会导致“开发反复沟通确认”,严重浪费协作效率。
需收集的核心信息清单:
信息类别 | 具体内容要求 | 示例 |
---|---|---|
基础标识 | 项目名称、模块名称、测试版本号、测试环境(如“Windows 10 + Chrome 120”) | 项目:电商APP;模块:购物车;版本:V2.3.0;环境:iOS 17.4 |
Bug描述 | 1. 前置条件(如“已登录+添加2件商品”); 2. 操作步骤(按时间顺序写清每一步); 3. 实际结果(异常现象); 4. 预期结果(应有的正确表现) |
前置条件:登录账号test123,购物车添加“衬衫A”“裤子B”; 操作步骤:1. 点击“结算”;2. 选择“优惠券满200减50”; 实际结果:优惠券选中后,订单金额未减50; 预期结果:选中优惠券后,订单金额应扣除50 |
辅助证据 | 截图/录屏(标注异常位置)、日志文件(如前端console日志、后端error日志)、复现概率 | 截图:标注“订单金额显示320元(未减50)”; 日志:后端日志显示“优惠券ID=1001未查询到规则”; 复现概率:100%(每次操作都出现) |
影响等级 | 按“严重程度(Severity)”和“优先级(Priority)”分级(行业通用标准) | 严重程度:高(影响核心结算流程,用户无法下单); 优先级:高(需在V2.3.0上线前修复) |
3. 第三阶段:规范提交Bug至管理工具(确保可追溯)
收集完信息后,需通过专业的Bug管理工具提交(避免用Excel、微信等非专用工具,导致跟踪混乱),主流工具包括Jira、禅道、Bugzilla、TestRail等。提交时需遵循“结构化”原则,确保信息分类清晰。
提交工具的核心字段填写规范:
- 必填字段:项目、模块、版本、标题(简洁概括Bug,如“购物车结算时优惠券选中后金额未减免”)、严重程度、优先级、操作步骤、实际/预期结果、测试环境;
- 可选但建议填写的字段:报告人(测试人员)、指派人(对应模块的开发人员,若不确定可先指派给开发负责人)、附件(截图/日志)、关联用例(若Bug来自特定用例,关联用例ID,便于回溯);
- 标题要求:避免模糊表述,如“结算有问题”(错误)→ 改为“购物车结算页选中满200减50优惠券,订单金额未扣减”(正确)。
示例(Jira提交界面):
- 标题:【购物车】结算时选中优惠券满200减50,订单金额未减免
- 模块:购物车-结算流程
- 版本:V2.3.0
- 严重程度:Severity 2(高,影响核心功能)
- 优先级:Priority 1(高,紧急修复)
- 描述:按“前置条件→操作步骤→实际结果→预期结果”结构化填写,附件上传异常截图和后端日志。
4. 第四阶段:Bug提交后的跟进与沟通(推动及时处理)
提交Bug后并非“万事大吉”,测试人员需主动跟进开发的处理进度,避免Bug“石沉大海”,核心动作包括:
- 即时同步:若为“高严重/高优先级Bug”(如崩溃、核心功能失效),提交后需立即通过企业微信/钉钉同步开发负责人,提醒优先处理;
- 状态跟踪:定期查看Bug管理工具中的状态(如“待处理→处理中→已修复→待验证”),若开发长时间未响应(如超过24小时),需主动沟通原因;
- 澄清疑问:开发修复过程中若对Bug信息有疑问(如“操作步骤不清晰”“日志缺失”),需第一时间补充信息,避免延误修复;
- 拒绝Bug的处理:若开发认为“不是Bug”(如需求理解偏差)或“无法复现”,需:① 与开发共同核对需求文档;② 协助开发在相同环境下复现(若复现成功,开发需重新接受Bug;若复现失败,记录“无法复现”原因,后续观察)。
5. 第六阶段:验证开发修复结果(确认Bug已解决)
开发完成修复并将Bug状态改为“已修复”后,测试人员需在相同测试环境、相同版本下,按原Bug的“操作步骤”重新验证,确认异常是否消失。
验证的两种场景与处理方式:
验证结果 | 处理动作 |
---|---|
Bug已修复(实际结果符合预期) | 将Bug状态改为“已关闭(Closed)”,记录验证结果(如“2024-05-20 14:00 验证通过,优惠券减免正常”) |
Bug未修复/复现(异常仍存在) | 将Bug状态改回“重新打开(Reopened)”,并补充说明“修复后仍存在的现象”(如“重新测试后,部分优惠券生效,ID=1001的优惠券仍未减免”),再次指派给开发 |
6. 第七阶段:回归测试(避免修复引入新Bug)
对于“高严重/高影响范围的Bug”(如涉及核心模块、底层逻辑的修复),验证Bug修复后,还需执行回归测试——不仅要确认该Bug本身已解决,还要检查“修复动作是否引入新的Bug”(开发修改代码时可能影响关联功能)。
回归测试的范围:
- 最小范围:Bug所在的模块及直接关联功能(如修复“购物车优惠券”Bug后,测试“优惠券选择、金额计算、订单提交”等关联步骤);
- 完整范围:若Bug涉及底层逻辑(如支付接口、数据库交互),需回归整个核心流程(如“登录→加购→结算→支付→订单生成”全链路)。
回归结果处理:
- 若未引入新Bug:Bug正式闭环;
- 若引入新Bug:需按“新Bug流程”重新提交,重复上述1-6阶段。
7. 第八阶段:Bug闭环与归档(沉淀经验)
当Bug验证通过且回归无问题后,需将Bug状态标记为“已关闭”,并进行归档整理——目的是为后续项目提供“Bug分析数据”,帮助团队优化开发/测试流程(如“某模块Bug高发,需加强代码评审”)。
归档后的核心动作:
- 数据统计:按“模块、严重程度、修复时长”等维度统计Bug(如“购物车模块高严重Bug共5个,平均修复时长8小时”);
- 根因分析:定期(如迭代结束后)组织“Bug复盘会”,分析高严重Bug的根因(如“需求文档不清晰”“开发未做单元测试”“测试用例覆盖不全”),并制定改进措施;
- 知识库沉淀:将典型Bug(如“优惠券金额计算逻辑错误”)的处理过程、修复方案记录到团队知识库,供新人学习或后续项目参考。
三、流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避免常见坑)
- 避免“模糊描述”:不写“这个功能有问题”“页面怪怪的”,必须用“操作步骤+实际结果”量化异常,否则开发无法定位;
- 不遗漏“环境信息”:很多Bug是环境依赖的(如“仅iOS 17.4出现,iOS 16正常”),缺失环境信息会导致开发复现困难;
- 等级划分要客观:不将“界面文字错一个字”标为“高严重”,也不将“APP崩溃闪退”标为“低优先级”——严重程度看“对用户/系统的影响”,优先级看“修复的紧急程度”;
- 主动跟进而非“等回复”:尤其是迭代周期短的项目,需每天查看Bug状态,避免开发因任务多遗漏高优先级Bug;
- 复现概率要明确:偶现Bug(如“10次出现1次”)需记录“复现时的特殊条件”(如“网络波动时”“同时打开3个页面时”),帮助开发定位偶发问题。
总结
测试中发现Bug的流程,本质是“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协作桥梁”——标准化的流程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修复效率,最终保障产品质量。核心原则是:“信息完整、分类清晰、主动跟进、闭环可追溯”,每个环节的细致度直接影响Bug的解决效率与最终产品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