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到的也许就是我们的灵魂
偶然看到这个博客的模板,觉得很喜欢。
深蓝色的底,打开的一页书,让人有一种冲动,想翻开来,闻一闻飘散的油墨香。
于是申请博客,简单写了一条申请理由:“我喜欢!”
第二天打开邮箱,收到拒绝理由,说是我写得太简单了。也许是太喜欢了,所以我继续申请,写了满满的几百字申请理由,综述之,也就是说我很喜欢。记得有句话说: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不用任何理由;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任何一个理由都够了。所以,尽管字尽华丽煽情,终归是想说出内心的喜欢。
在我极尽渲染的申请理由里,读书是我的初衷。这一点似乎可以打动人。古有云:春天不是读书天......夏天也不是,当然秋天、冬天更不适合读书了。
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改变很多人对书的理解。
一方面,坏消息不断传来:精英云集的华尔街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消失了4万个职位,美国失业率也攀升至16年来的新高,达到7.4%。在中国,2000多万农民工离开工厂返回田野......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备受煎熬。
另一方面,书籍成为了人们纾解愁困,应对时艰的最好港湾。2008年,法国出版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一枝独秀,全年的增长也能够达到5%。在英国,一些教人如何节俭度日的指南类图书迅速热销,其中一本叫做《种植你自己的蔬菜》的图书的销量比一年前翻了一倍。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也关注起了民众开始的读书话题,发现北京的图书销售显著增长了2成......
四季不是读书天,金融危机之下,却成了读书的好时候。阅读再度热起来,对金融危机之下艰难度日的人们,也许正是一种优雅、恬静又实惠的精神皈依。
从一些图书所记载的美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时代来看,在那次长达10年的历史上最著名的经济危机中,音乐、电影、体育,尤其是阅读等休闲方式,帮助美国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曾有过一个统计,当时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有的读者对图书管理员说:“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人又把目光投向阅读。
那么,我们从历史的背影里能读到什么?是过往的无奈,是自我的救赎,还是前路烛照?
华丽褪尽,我们灵魂开始诉说空洞。在疯狂的逐利本质下,人们消耗了所有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人性坚持,在物质与欲望的沉湎中,抓不住尊严的“稻草”,空洞如影随形。
其实,我们从历史的背影读到的,也许就是我们的灵魂。
选择阅读,选择灵魂向上的力量。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