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话题
技术管理做什么
https://www.cnblogs.com/aibi1/p/18755163#做事
管理上常见问题
1.交付质量一直不太如意,生产故障多
2.事情多,人总是不够
3.项目经常延期
4. 每个项目都疲于奔命,加班多,研发幸福指数不高
管理思路
1 找到问题,找到根因,逐个突破
2 找差距(标杆),小目标。 SCRUM敏捷开发+ 研发度量
敏捷成熟度模型。我们从1-2-3
敏捷质量度量指标
效率指标
1 . 需求吞吐量。 (需求吞吐量的准确度通过最后面的指标来衡量)
2. 事务性需求占比。不高于30%
评估的需求点数跟实际投入有差距。
质量
缺陷逃逸率(Defect Escape Rate):生产环境发现的缺陷数 ÷ (测试环境发现的缺陷数 + 生产环境发现的缺陷数)×100%,反映测试环节的覆盖有效性(越低越好)。
OPPO CRM逃逸率是低于8%
缺陷密度(Defect Density, DD):每千行代码(KLOC,迭代变更的代码)中发现的缺陷数量。
测试环境参考范围:0.5-2 个 / 千行代码(KLOC)
生产环境缺陷密度:0.1-0.5 个 / 千行代码(KLOC)
如何考核TL
- 常规。 项目按时上线,上线质量达标。上线之前考核(千行代码缺陷)
- 加分项。
1 主动解决模块或者服务的难啃历史遗漏问题并解决
2 主动识别模型或者服务对未来无法支撑的难题,并解决。
3 主动寻找系统一些可公共的工具,并推广使用,提升产品组的研发效率。比如封装一些工具
4 主动引入新的方法论,并推广,并提升效率。
其他
关于需求吞吐量准确度的问题
一、先解决“评估标准模糊”:统一口径,减少“多估”空间
“多估”的首要前提是“标准不明确”——不同人对“故事点大小”“需求复杂度”的理解差异,导致评估可随意调整。需先通过“标准化评估规则”压缩主观操作空间。
1. 定义“评估锚点”,杜绝“因人而异”
2. 统一“需求颗粒度”,避免“大需求多估”
大需求需要拆成不超过S的需求。
二、引入“客观校验机制”:让“多估”被数据暴露
即使有标准,仍可能有人为了数据好看“刻意高估”(如把实际1点的需求估成2点,确保迭代完成率100%)。此时需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多角色交叉校验”“实际耗时追溯”等机制,让偏差显性化。
1. 用“团队速率基线”预警异常评估
“团队速率(Velocity)”是指团队在一个迭代内实际完成的故事点总量,长期来看会趋于稳定(如成熟团队每月迭代的速率稳定在30-40点)。
- 操作步骤:
- 记录过去3-5个迭代的“实际完成速率”,计算平均值(如35点),作为“速率基线”;
- 每次迭代规划时,若“评估的总故事点”远超基线(如突然涨到50点),工具或Scrum Master自动触发“评估复核”;
- 复核时要求团队逐一说明“为何本次评估速率大幅上涨”——若无法提供合理理由(如引入了新工具提升效率、需求复杂度降低),则需重新评估,压缩多估空间。
2. “多人独立评估+共识校准”:避免单人主观偏差
采用“规划扑克(Planning Poker)”等方法,让多个角色(开发、测试、产品)独立评估,再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减少“单人多估”的影响:
- 具体流程:
- 产品经理讲解需求细节后,所有人闭眼出牌(用规划扑克卡片选择故事点,如1/2/5/8);
- 亮牌后,若评估差异大(如有人出1,有人出5),让“最高估”和“最低估”的人分别说明理由(如最高估者认为需要跨服务,最低估者认为仅前端修改);
- 重新讲解需求细节,消除信息差后再次出牌,直至所有人评估结果差异≤1个故事点(如最终统一为2点)。
- 核心逻辑:多人独立评估可避免“某个人主导评估”,共识讨论能暴露“刻意多估”的不合理性(如有人刻意高估,会被其他人用锚点和案例反驳)。
3. 追溯“评估 vs 实际耗时”的偏差率,纳入复盘
每次迭代结束后,必须做“评估偏差分析”——计算每个需求的“评估故事点”与“实际耗时对应的故事点”的差异,形成“偏差率报告”:
- 偏差率公式:
|(实际耗时对应的故事点 - 评估故事点)/ 评估故事点 | × 100%
(注:“实际耗时对应的故事点”需对照锚点换算,如实际用了3天,对应锚点的5点,则实际故事点为5) - 复盘动作:
- 若某需求偏差率>50%(如评估2点,实际5点),或某成员评估的需求普遍偏差率高,需分析原因(是评估不准?还是刻意多估?);
- 若发现“多估”(如评估5点,实际仅2点),需明确下次评估的改进点(如需更严格对照锚点);
- 将“团队整体评估偏差率”作为敏捷成熟度指标之一,而非仅看“吞吐量完成率”——偏差率高说明评估能力弱,需优先优化评估流程,而非追求“数据好看”。
三、调整“激励与衡量导向”:从“多完成”转向“估得准、做得好”
“多估”的根本驱动力往往是“KPI导向错误”——若团队仅考核“吞吐量完成率”(如完成率100%有奖励,未完成则扣分),成员自然会通过“多估”确保达标。需重构衡量体系,让“评估准确性”和“交付质量”与“效率”同等重要。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