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20世纪 西方哲学发展方向: 传统意识哲学的突破 - 从 马克思 到德勒兹 的 哲学革命
Philosophy-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西方哲学史: 20世纪 西方哲学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哲学系: https://www.phil.tsinghua.edu.cn/info/1037/1494.htm
前言: 对"理性"的突破:
-
传统哲学 是 "理性主义": "个人是理性的"、"普遍(社会和自然)理性的"
- 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罗萨 等,认为 "人(我们)是(应当)'理性'的";
- "启蒙"运动: Kant 认为"Enlighten(启蒙)" 就是要 "使'人'善于运用'他的理性'";
这种"理性"既是"普遍理性",也是"个人理性";这是"传统哲学" 的 "理性观"。
-
社会人与人交互的'主体间性':
20世纪初,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提倡的不是"个人主体性",
而是"社会人与人交互的'主体间性'"。- 主体 与 主体 间交互 才能产生"认知";
- 所有的"认知",不是"思想的独白",更不是"孤独的站在世界之外来看这个世界"。
- 人是"与他人共处的",是"在社会关系的",在"交往活动的","用"公共性语言的"。
我们"每个人"是与"其他人"共在"世界上",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里"。
-
交往理性: "个人理性 需要 '在交往过程' 才能 '得到纠正与提升' "。
20世纪,提出"交往理性"的概念 并发展成"交往理性"的范式。
走向"人群"与"异见者"并且"交流、倾听、相互纠正、交往",才能"纠正人们的'固执的偏见'","打破成见";
- Edmund Husserl 的 "先验主体间性":
- Jurgen Habermas(哈贝马斯) 的 "交往行为理论"
- 以"Truth、Rightness、Sincerity" 替代 "工具理性"
- "Language 作为 理解的媒介",通过"理想言说情景"实现"主体间'共识'"
区分"系统 与 生活世界",批判"殖民化现象"。
- Karl Otto Apel(阿佩尔) 的 "先验语用学"
将 "主体间性" 提升至 "先验层面",强调 "Argument(论辩) 的 inevitable(不可避免性)"
<<哲学的改造>>(1973) 提出 " '交往共同体' 的 '先验前提' " - Martin Buber(布伯) 的 "关系本体论"
主张 "Truly Existence(真正的存在) 在 " 发生于 Encounter 的 '间性空间' "
<<我与你>>(1923) 区分 "I-It(我-它)" 与 "I-Thou(我-你)" 的 "Relationship Model(关系模式)"; - Jean Luc Marion 的
- 关系理性: 20世纪末,更强调"关系理性"
哲学革命: 传统"意识哲学"的突破
六大方面的发展+突破: 从 马克思 到德勒兹
1. 突破 "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 思辨VS实践: 将 "意识问题"从"思辨领域"转往"社会实践"。
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马克思:"社会存在状态"决定"意识状态": 代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 - 阶级·物质利益·意识: "意识形式(如法律、道德)" 是 "统治阶级物质利益的观念表达";
- 意识形态批判: 揭示"意识"怎么被"异化"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如商品拜物教)"
- 影响: 开创了"批判理论传统",影响了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的 "物化(意识)理论"。
Deway(杜威): "实用主义 的 经验(代替'意识')重构"
-
注意: Deway 用 "经验" 代替 "意识"(行为工具主义, 否定"意识作为独立实体")
现在我们都知道: "经验" 只是 "意识"的一部分)。 -
但是: Deway 的 "实用主义 的 经验 重构" 在当时确实有其突破。
-
工具主义转向: 否定"意识作为独立实体":
在<<经验与自然>>提出"意识"仅是"生物体与环境(自然)交互"的"动态过程(transaction)";
操作性定义: 意识 是 "有指导性的行为倾向",通过Inquiry(探究)在 问题情景重构"经验"
后续发展: 与 "行为主义心理学" 形成 "对话",影响了 "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具身认知理论)"
海德格尔 现象学突破: "此在"" 的 "生存论" 分析
https://www.phil.tsinghua.edu.cn/info/1037/1494.htm,中国现象学会;
- 现象学突破: 在 <<存在与时间>> 用 "Dasein(此在)" 取代 "主体性意识",
强调"Being in the world (在世存在)"的优先性。 - 意识去中心化:
- sorge(操心): 意识
被还原为"生存活动的原生模式": - 沉沦: 意识 是 "逃避本真性" 的 "非本真状态":
“沉沦状态”: 即Dasein(此在)在世的"日常状态",
指一个人"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把 "本真的、个性化的'Self(自我)'"嵌入"群体",
习惯用 "庸常的大众化思维" 来 "思考问题"的 "状态"。
“这个名称(‘沉沦’) 并 "不意味着任何消极或否定的评价",
而是意味着:Dasein(此在)首先与经常寓于它所操劳的‘世界’。
- sorge(操心): 意识
Sheehan教授首先梳理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三组核心概念:
- 与物相关的ontic-ontological差异;
ontic(本体)指 Subject (事物),
ontological(本体论)指 Subject(事物)之“存在”; - 与人之存在有关的 existentiel-existential 差异;
existentiel(生存) 关乎生存的个体性原则,
existential(生存论)则关乎人之生存的整体维度和必要维度; - 与物和意义有关的 metaphysics-phenomenology 之区别。海德格尔的:
- Metaphysics(形而上学) 涉及 外在于 "我们的'物之内在实存'",
- Phenomenology(现象学) 则作为方法, 指向与我们encounter(遇到) 的事物之意义,
是现存的、此刻的、与我们有关的。
Sheehan教授指出,海德格尔从来没有为自己的Phenomenology(现象学)提过"明确系统的方法论"展示,
而是将Phenomenology的方法融汇到自己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整体写作,即将其“实践”出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