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文搞懂复句
这仅仅是一个番外……
单句和复句
比一比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 第一组 | 第二组 |
|---|---|
|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
| 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鲁迅《社戏》) |
第一组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有特定语调,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称之为“单句”。第二组的情况要复杂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在复句中称为“分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
根据分句间的关系,可以将复句分为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等类型。
批:这段补白为我们介绍了“复句”的定义。显而易见,复句就是句子中不止有一个主谓宾结构,而是多个“单句”结合起来的。而结合的方式,就是我们后文要提到的,也是各位小学就学过的——关联词。
需要注意的是,“复句”和英语中的“主从复合句”没有半毛钱关系,请不要误拿英语的概念来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有些复句反而会和英语中的“并列句”相似。
递进复句·承接复句
-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鲁迅《社戏》)
- 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 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鲁迅《社戏》)
-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2)\)两句,后一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更进一层,是递进复句;\((3)(4)\)两句,各分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说出连续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具有先后相承的关系,是承接复句。
想一想,我们常用哪些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和承接关系?
批:递进复句和承接复句是比较容易和其它复句区分的,包括它们两个也很容易分辨出来。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两个意义相关的单句接起来的,并且两句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区别也很明显,就是递进复句的意思更进一层,承接复句的意思基本相同。凭借这个就可以把大部分的复句判断出来。
例如\((1)\)句,“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和“弄潮的好手”显然是更进了一步,因此属于递进复句;\((3)\)句,“赤膊的人进去了”和“走出一个小旦来”仅仅是顺着说,并没有希望强调赤膊的人和小旦谁更重要,因此属于承接复句。
并列复句·选择复句
-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 在他们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鲁迅《从百草
枯园到三味书屋》)
\((1)(2)\)是并列复句,几个分句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或表明一正一反两方面的情况,或说明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或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3)(4)\)是选择复句,各个分句分别叙述一种可能的情况,表示从中选择一个。你能找出其中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吗?
批:最难的两类。例如,\((1)\)句中“百行业为先”和“万恶懒为首”之间没有主次关系,是并列复句。但是需要区分,这里两个分句之间没有承接的关系,显然“业”和“懒”八竿子打不着,对吧?所以这里不能写成承接复句。\((2)\)句比较简单,“一面”和“一面”,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没有主次前后之分,肯定是并列复句。
\((3)\)的“与其说”和“毋宁说”不能理解成递进复句,说实话这句话的语气确实进了一步,但是,递进复句的两个分句必须意义相关,这就表明它们不能走向两个相反的极端,而这句话是要从“盼望着回家”和“更害怕回家”中选择一个,因此是选择复句。\((4)\)也是,不能因为三个“也许是”就归结为并列复句,作者的意思是从这三个原因中选择一个,这应该是很明显的。接下来是两个超级易混淆的句子,请各位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复句?
- (只因)鬼子不是被白鹅(孙熠程)追上就是自己投降。
- (只因)鬼子不是自己投降,而是被白鹅(孙熠程)追上了。
给你\(5\)秒时间。
\(5\)
\(4\)
\(3\)
\(2\)
\(1\)
答案是:选择复句;并列复句。你选对了吗?
相信\((1)\)是选择复句,各位一定能看出来,因为鬼子的结局是从“被白鹅追上”和“自己投降”中选择一个。但是\((2)\)为什么是并列呢?可以这么理解:
作者列举了鬼子的两种结局:“自己投降”和“被白鹅追上”。这两种结局没有主次和前后关系。只不过,作者否定了前一个结局,肯定了后一个结局,归根结底,本句仍然属于并列复句。最恼人的地方在于,其可以通过肯否定的转换混淆视听,因为我们常见的并列复句,要么都是肯定,要么都是否定。自此以后,要树立起“并列复句不一定语气相同”这种概念。练习:上面语段中画横线/蓝色的句子是哪种复句?
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 \(**\)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杨振宁《邓稼先》)
\((1)(2)\)是转折复句,前后两个分句用“而”或“但”连接,表示后一分句转而陈述与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3)(4)\)是因果复句,用“所以”“因为”连接,表示前后是因果关系。
转折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等。因果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
批:太简单了,没有什么能批的。
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 可是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1)(2)\)复句是假设复句,表示假设某种情况发生会出现怎样的结果。除了“倘若”“如果”,常用的关联词语还有“假如”“假若”“要是”“倘使”等,后面常与副词“就”“便”“则”等搭配使用。
\((3)(4)\)两句是条件复句,表示满足某种条件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试着用“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和“只要……就/总……”“只有……才……”“除非……否则……”等关联词语,分别造几个句子,看看这几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批:笔者当年,就是因为把这两个复句理解成了英语,而走了不少弯路。和英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可以用\(if\)作引导词的真实条件状语从句和非真实条件状语从句(统称条件从句,后者俗称虚拟语气)表达的复句,都是假设复句而不是条件复句。你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该句规定在某些条件下能发生某件事情,相当于说,这种情况不十分常见,当满足某些条件时才会发生时,选用假设复句;如果该句规定事情发生不受某条件影响/受十分常见的条件影响/取决于某条件不发生时,选用条件复句。(换言之,就是从语气上可以推断出,说话人希望强调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时,一般是条件复句;如果说话人语气不明显,只是陈述某个条件下会发生某个事情,且条件触发的可能性一般或未知时,通常是假设复句。)当然,最保险、最推荐的方法还是背关联词。
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聚焦于一段短文,勾出其中的复句,并指出复句类型吧!
①洪老师一边做语文,一边做数学,②结果都考了\(100\)分!③同学们可高兴了,因此都给了她一个大……礼物!④如果让洪老师做英语的话,她便略逊一筹,⑤不过仍然能拿到\(99.5\)分的优异成绩!⑥洪老师十分关心同学,而且经常和同学们
打玩成一片!⑦求真只有多多招揽像洪老师这样的贤人,⑧才能够要么把“兄弟学校”甩在身后,要么在鼓楼区统考、模拟考和中考中遥遥领先,摘得桂冠!答案:并列复句;承接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条件复句;选择复句。
八种复句类型恰好集齐。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