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之敌—作图

作图题通常是同学们大脑宕机的转折点。想不到怎么做?这次,就带你理清大考中出现的一些作图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做到举一反三,轻松秒杀作图题。

单规作图

圆规能做的实在有限。划弧,截长,相交。仅仅只能做这三点。而单规作图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三点,画出求作的图形。

单规作平行

单规作矩形

样题:如图,直线\(l\)上方有一点\(A\)。仅利用圆规作图。

\((1)\)作点\(B\),使\(AB\parallel l\)

\((2)\)作点\(B\)\(C\)\(D\),使四边形\(ABCD\)为矩形。

题目内容很强劲,读完大脑未响应。

第一题,简单,只要学过四边形:

第二题,……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道题的时候也懵了。
矩形?什么要求也没有?单规也做不出矩形啊!

此时,我们就要灵活运用那条\(l\)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第一小问。”——吴岳衡传世名言

那我们就保持\(AB\parallel l\)不变吧,正好\(B\)可以用作一个顶点。

等等!既然\(A\)\(B\)都出来了,那岂不是要保证\(AC⊥AB\)或者\(AC⊥BC\)了?这该怎么办啊!
此时你就应该想到,要做垂直,就要……

哦哦哦!单规作图恰好能作出一个\(C\)点使得\(AC⊥AB\)
那么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吧?

注:为了字母对应,这里把\(C\)\(D\)对应。

单规作图的题目实在太少了,要么就要用圆和相似……这道题目可以说是初二单规作图出得最好的一道题。单规没有什么普遍规律可以总结,引理也很散,因此一般较难。初三学习了圆和相似以后,单规作图会变得更难。

\(1797\)年,意大利数学家马歇罗尼在其著作《圆规几何学》中证明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凡是尺规作图能够做出的点,仅使用一把圆规均可做出。而尺规作图的本质就是做出特定点,由此得出,尺规作图与单规作图等价。

这一结论被后人称为“摩尔—马歇罗尼定理”。

单尺作图

单尺作图分为:有刻度直尺作图无刻度直尺作图。在以后的标题中,它们分别以\(G(graduated)\)\(U(ungraduated)\)呈现。

\(G\))单尺作平行

方老师特供。

首先看到平行,你应该想到,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构造平行。这和我们常规的说法,即画出效果图—反推或削弱条件—作图是不一样的,因为对这道题目来说,画出效果图并不能帮到你什么。

显而易见,在你现在的学习范围内,有且只有四样东西可以构造平行:

  1. 平行四边形;
  2. 中位线;
  3. 平行—中点—八字全等;
  4. 三线八角。

你可以立刻排除的是选项\(4\),因为它仅和角有关,并且用单尺是做不出任何有条件的角的。
你第二个可以排除的是选项\(1\),因为构造平行四边形只能做两组对应边相等。(对角线除外,那和选项\(3\)重复。)而你无法保证做出来的两组对应边的末端恰好重合。
留给你的只有中位线平行—中点—八字全等。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

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A\)字相似,但中位线其实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

另外一种方法其实只是把中位线向内凹了一下。

硬广:

更多关于单尺作图的详细信息,请咨询贝爷(吴岳衡)。

尺规作图

在尺规作图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法则,叫“尺规五大基本作图”。我曾经在提优班的讲义上详细了解过,得以在此献给各位读者。

尺规五大基本作图

它们分别是:

复制线段

复制角

作角平分线

作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作垂线

当年,这号称是任何的尺规作图题都可以拆分成五种基本作图。不过在我看来,那只能是较为简单的尺规作图的解法。看看历年来中考以及期末统考的尺规作图题目,就可以感受到下面这句话的正确性。

尺规作图没有下限,更没有上限。

\(2025\)—南京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 \]

好像也是哦,作平行线确实不是基本作图🤣。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解答即可。

也可另辟蹊径,使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作答。依据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简洁凝练,不拖泥带水。说实话,如果那两条虚线不连,改卷老师就会后悔没让考生写必要的文字说明。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道题中看出,尺规作图在出题人眼中的影响力在逐渐下滑。不过我们不能妄下定论,毕竟\(2026\)届中考可就不好说了……

\(2024\)—南京


这道题应该已经十分熟悉了吧,我们先把常规方法展示一下。

\((1)\)解析略。

\((2)\)受第\((1)\)小问启发,方法1使用\(十字架模型\)相等—垂直的结论解题。(这里没有使用相等→垂直是因为有情况存在,\(EF=GH_1\)但不垂直。)

如图,直线\(l\)即为所求。

网上还有作圆法作为方法2,可惜我不会,大多数人也不会,因此我闭口不谈。

不过!我说还有第三种方法,你信吗?

第三种方法需要思路转一转。首先,\(十字架模型\)的根本是不是作出垂直?那作出垂直还有什么方法呢?
正方形内两条边既相等又垂直,那么它的……

中点四边形就是正方形。

漂亮,我们又想出了一种混分的方法。

实现也很简单,连接三个顶点,作正方形(即为四边形\(PQRT\)的中点四边形),然后把四边形\(PQRT\)补全即可。作图痕迹如图。

怎么样,辅助线都画好了,中间的蓝色四边形是正方形。其实就是变相作了个垂直必相等。

我们得出结论,至少对于这类题目来说,熟练掌握模型十分重要。

2023年南京没考尺规作图。

\(2022\)—南京(这考了个啥?)

在平面内,先将一个多边形以自身的一个顶点为位似中心放大或缩小,再将所得多边形沿过该点的直线翻折,我们称这种变换为自位似轴对称变换,变换前后的图形成自位似轴对称。例如:如图\(1\),先将\(\triangle ABC\)以点\(A\)为位似中心缩小,得到\(\triangle ADE\),再将\(\triangle ADE\)沿过点\(A\)的直线\(l\)翻折,得到\(\triangle AFG\),则\(\triangle ABC\)\(\triangle AFG\)成自位似轴对称。

\((2)\)如图\(3\),已知\(\triangle ABC\)经过自位似轴对称变换得到\(\triangle ADE\)\(Q\)\(DE\)上一点。用直尺和圆规作点\(P\),使点\(P\)\(Q\)是该变换前后的对应点。(保留作图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什么?位似?我不会啊。
若两个相似的图形对应点连线所在直线交于同一点,则称这两个图形位似(\(homothetic\));这个点称为两个图形的位似中心(\(homothetic\ centre\))。

什么?相似?我不会啊。




如果到这里你还没有放弃,那么恭喜你,打败了……一大部分同学。当然,如果你觉得相似太难了,那当然没问题,可以跳过此题,在预习或学习完后再看看。

要解此题,需要用到的重要模型是\(A\)字相似。当然,这个是校内必背模型之一,又称平行出相似。(对!就是期末考试\(T16\)😂!)

如果你已经熟悉该模型,请移步至下一个分割线处。


免责声明:以后的\(\sim\)符号,一律读作\(相似于\)。该符号在不同数学领域和地域有不同写法,我国规定\(相似于\)写作\(∽\),而有其它地区写作\(\sim\)。很遗憾的是,\(LaTeX\)公式(这是主播写文稿用的公式语言,不必了解)只为\(相似于\)符号保留了\(\sim\)写法,在此感到抱歉。类似地,以后\(全等于\)符号写作\(\cong\),规范写法是\(≌\)

再次声明:\(相似于\)符号写作∽或\(∽\)\(全等于\)符号写作≌或\(≌\)

如图,\(\triangle ABC\sim \triangle ADE\)\(D\)\(E\)分别在\(AB\)\(AC\)上,你能否得出某些结论呢?

根据\(相似图形对应角相等\),可以得出\(\angle ADE=\angle ABC\),进而得到\(DE\parallel BC\)
同时,根据\(相似图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frac {AD} {AB}=\frac {AE} {AC}=\frac {DE} {BC}\)

三个条件,知一推二。
对于第三个条件,知\(AD,AE\)\(AB,AC\)成比例,可推其二。知其它两种组合成比例则不可。

证明:(选阅自取)

\((1)\)已知\(\triangle ABC\sim \triangle ADE\),求证\(DE\parallel BC\)\(\frac {AD} {AB}=\frac {AE} {AC}=\frac {DE} {BC}\)

根据\(相似图形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证明即可。

\((2)\)已知\(DE\parallel BC\),求证\(\triangle ABC\sim \triangle ADE\)\(\frac {AD} {AB}=\frac {AE} {AC}=\frac {DE} {BC}\)

\[\because DE\parallel BC \]

\[\therefore \angle ADE=\angle B, \angle AED=\angle C \]

\[又\because \angle A=\angle A \]

\[\therefore \triangle ABC\sim \triangle ADE\ (AA) \]

这里的\(AA\)是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你可以理解为,三个角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很合理吧?

\[\therefore \frac {AD} {AB}=\frac {AE} {AC}=\frac {DE} {BC} \]

\((3)\)已知\(\frac {AD} {AB}=\frac {AE} {AC}\),求证\(\triangle ABC\sim \triangle ADE\)\(DE\parallel BC\)

\[\because \frac {AD} {AB}=\frac {AE} {AC}, \angle A=\angle A \]

\[\therefore \triangle ABC\sim \triangle ADE\ (SAS) \]

类比全等,就可得到相似的另一种证明方法:\(SAS\)

接下来,我们对不成立的两种情况举反例。

首先,对于\(AD,AE\)\(DE,BC\)成比例,反例如图:

自然地,对于另一种情况,反例即为:

没想到吧,在哪儿都能碰见\(SSA\)

你猜为什么我把三角形歪了一下?这就是因为在我刚刚画的那个条件下,\(\angle A>\angle D\)\(SSA\)是成立的。(你没有忘记八年级上学期第二周周测的最后一题的最后一空吧?就是\(\angle B>\angle A或\angle B+\angle C=90\degree\)

这模型还有个奇妙之处,就是过\(A\)点作任意一条直线交\(DE\)\(BC\)\(F\)\(G\),则又分辟出两个\(A\),容易发现同样适用上述的结论。


话休叙繁。且说那\(A\)字模型为解此题之高妙处,何以见哉?观察题目给出的图\(1\)

这题目中的\(\triangle ABC\)\(\triangle ADE\),说是位似,岂不就是相似出平行么?再回到我们做尺规作图的三步走,即:

\[画出效果图—反推或削弱条件—作图 \]

先把效果图画出来。

\(1\)秒钟就画好了。
第二步,反推。

很显然,\(\triangle AFG\)\(\triangle ADE\)关于\(l\)对称,而此题关键就是作出\(\triangle AFG\)\(l\)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连\(EG\)\(l\)于点\(H\),有\(AE=AG\)。因为\(l垂直平分EG\),所以\(\angle EAH=\angle GAH\)

因此,关键就是作\(\angle EAC\)的平分线,即为\(l\)

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哦,少了个\(Q\)点,补上。
\(Q\)点补上了,那对称一下,\(P_1\)不就来了吗?

接下来,根据\(正A字模型分割理论\),直接把\(AP_1\)延长下去交\(BC\)\(P\)点即为所求。因为\(\triangle AFP_1\sim \triangle ABP\),可以推出\(P\)\(P_1\)一定是对应点。

一道“超纲”的题目就这样被我们做了出来。

因此,我们得出,尺规作图三步走可以帮助我们想出大多数题目的作图思路。

\[画出效果图—反推或削弱条件—作图 \]

posted @ 2025-06-22 20:34  寂—作业逆行者  阅读(2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