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打赏支持

前后端分离意义

前后端分离意义

一、总结

1、低耦合,提高工作效率,每人明确分工

2、全栈工程师少

3、json:前后端交流通过json

4、前后端工程师不必要分的,必须了解E2E的整个过程

 

 

二、前后端分离优点

对于前后端分离的意义我们也可以看做是前端渲染的意义,我主要总结了下面四点:

1.彻底解放前端

前端不再需要向后台提供模板或是后台在前端html中嵌入后台代码,如:

复制代码
<!--服务器端渲染 -->
<select>
    <option value=''>--请选择所属业务--</option>
    {% for p in p_list %}
    <option value="{{ p }}">{{ p }}</option>
    {% endfor %}
</select>
复制代码

这是前后端耦合的,可读性差。

复制代码
<!--前端渲染 -->
<template>
    <select id="rander">
        <option value=''>--请选择所属业务--</option>
        <option v-for="list in lists" :value="list" v-text="list"></option>
    </select>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lists: ['选项一', '选项二', '选项三', '选项四']
        }
    },
    ready: function () {
        this.$http({
            url: '/demo/',
            method: 'POST',
        })
        .then(function (response) {
            this.lists = response.data.lists // 获取服务器端数据并渲染
        })
    }
}
</script>
复制代码

上面是前端渲染的一段代码,前端通过AJAX调用后台接口,数据逻辑放在前端,由前端维护。

2.提高工作效率,分工更加明确

前后端分离的工作流程可以使前端只关注前端的事,后台只关心后台的活,两者开发可以同时进行,在后台还没有时间提供接口的时候,前端可以先将数据写死或者调用本地的json文件即可,页面的增加和路由的修改也不必再去麻烦后台,开发更加灵活。

3.局部性能提升

通过前端路由的配置,我们可以实现页面的按需加载,无需一开始加载首页便加载网站的所有的资源,服务器也不再需要解析前端页面,在页面交互及用户体验上有所提升。

4.降低维护成本

通过目前主流的前端MVC框架,我们可以非常快速的定位及发现问题的所在,客户端的问题不再需要后台人员参与及调试,代码重构及可维护性增强。

 

三、Web 前后端分离的意义大吗?

问题:

前后端分离的意思是,前后端只通过 JSON 来交流组件化、工程化不需要依赖后端去实现。 可以通过 Angular 或者 FIS-Pure 等,以实现组件化;通过 FIS 之类的工具去做工程化。 有哪些好处或弊端?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否往这个方面发展?

 

解答:

没必要分太细。我们需要 specialist,但是 senior 的人都应该了解整个 E2E (end-to-end) 过程的。

在 Facebook 我们不分前端和后端,只分 product 和 infrastructure做 product 的通常都是 full stack,不需要对特定的技术非常精通,但要求学习能力和灵活性足够好,不能只做自己 comfort zone 以内的事情,do whatever it takes to get your product shipped。通常聪明的应届生都会先进入 product,因为他们学什么都很快,也不会说浪费了在某个领域的积累。infrastructure 拥有更多各个领域的 specialist,前端只是其中之一。infrastructure 的客户就是 product,要做的事情就是让 product 开发实际产品时觉得爽,就这么简单。

至于真正 senior 的人,必须了解整个 E2E 过程。这有点像那个「在浏览器地址栏按下回车后都发生了什么」的答案,也就是掌握大局同时了解细节。因为具体的问题可疑扔给 junior 的人去解决,所以 senior 的存在价值就是在众多问题当中寻找值得解决的问题。学过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人都应该知道,性能优化只应该在瓶颈上做,因为做在非瓶颈上就是浪费资源。同理技术或产品的优化都应该是做在瓶颈上的,所以 senior 的人应该熟悉整套系统并且能够有效找到当前的瓶颈。这时候就不存在前端或者后端的概念了,因为 specialist 在特定领域再精通,不了解整个 E2E 的过程就没办法再往上提升。

 

提到「联调」,我想说我很久没听说过这个词了,因为这个词没有对应的英语版本,美国公司的产品开发过程通常不包括联调。product 要做什么,就自己学习对应的技术,学习公司内部的 infrastructure,然后调用公司内部的 API 就可以了。一个产品的逻辑,要分前端和后端两个团队的人实现,然后还要协调实现的结果,这我只在中国公司见过。当然这不仅仅要求公司 infrastructure 好,还要求有开放的文化。

 

我进 Facebook 之前只写 JS,在 Facebook 要用 PHP 我随便学学就开始写,反正写得不好 code review 时会有人指出。只要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同一个错误不要一犯再犯,别人都乐意帮助你进步。现在我的 PHP/Hack 就仅仅是够用的程度,但这不妨碍我工作。我的工作当然要用到别人的 infrastructure,偶尔用起来有点小不爽,我就会想要改动一下。管它是 Python、Java 还是 C++,反正我不爽就必须亲自研究源代码弄懂了自己该。原本的作者不一定有时间处理我的小需求,我就按照我的理解去改,改好提交 code review,别人都会帮忙看然后提点建议。

所谓联调,无非就是有些事情你自己做不了非要以来于别人帮你做,然后别人就会成为阻塞你的环节。(通常都是前端依赖后端,很少有说后端因为前端没完成就必须停下来等的。)这种做不了就停下来等的态度是不对的,不能说那是别人的问题就等别人解决。总之阻塞了产品发布的问题就是你的问题,无论需要你学习什么新技术,无论需要你编写和调试什么不熟悉的代码,do whatever it takes,just get the product launched

那个木工和电工的比喻大致也是对的。在中国公司,这就是木工和电工的分离。在美国公司,有一帮人使用 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数控机床,外加 Arduino 或 Raspberry Pi,迅速把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原型做出来;还有另外一帮人研究新一代的 3D 打印机,考虑如何让上述 maker 更快地把头脑中的产品原型变为现实。在中国公司,木工和电工整天吵架,木工说电工不把线路板面积确定下来他就没办法做木盒子,电工说他在电动机大小不确定的情况下线路板没办法定稿。

 

posted @ 2018-05-07 19:42  范仁义  阅读(395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