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2] 团队项目:Alpha 阶段项目展示

项目 内容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2025年春季软件工程(罗杰、任健)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T.12] 团队项目:Alpha 阶段项目展示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学习软件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团队成员们实践各种软件工程的方法与流程,开发一个让我们值得骄傲的项目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Alpha 阶段项目展示

团队成员与分工简介

  1. 范兴堃
  • 参与任务:
    • 选题(调研与可行性分析)
    • 整体架构设计(协同完成)
    • 工具调研:(协助执行)
    • 流程构想(主责)
    • 数据库设计(主责)
  1. 吴佳峻
  • 参与任务:
    • 选题及需求分析(独立)
    • 整体架构(协同完成)
    • 前端移动端适配(多端实现)
    • MCP协议支持探索(独立)
    • 工具调研:(主责执行)
    • 流程构想(协同执行)
  1. 叶佩霖
  • 参与任务:
    • 选题(调研)
    • 前端适配(响应式设计)
    • 学习 React 和 Ragflow 前端架构(主要负责人)
    • 搭建RAGnarok前端(主要负责人)
  1. 林宇浩
  • 参与任务:
    • 选题(调研)
    • 前端适配(响应式开发)
    • 文件切分(新增,独立负责)
    • 后端组件对接(协作执行)
  1. 熊晓焜
  • 参与任务:
    • 选题(调研)
    • 前端适配(移动端开发协同)
    • embedding(优化和联调)
    • 后端组件对接(协作执行)
  1. 钟芳梽
  • 参与任务:
    • 选题(调研)
    • 向量库+Retrieve 模块(独立负责)
    • Qdrant(框架搭建与功能完善)
    • 后端组件对接(协作执行)
  1. 陈叙传
  • 参与任务:
    • 选题(调研)
    • 用户提问 + LLM 模块(独立完成)
    • 后端组件对接(协作执行)
    • 优化 LLM 异步调用性能

项目管理

1. 任务管理工具

  • 飞书多维表格:记录和跟踪所有任务的信息,包括任务标题、描述、执行人、开始与截止日期、预估工时、实际进展、依赖关系等。

2. 任务分解方法

  • WBS(工作分解结构)方法:项目目标首先被拆解为高层次的任务,再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独立的、短时的子任务。
  • 任务粒度控制:通过拆解任务为短时、可执行的小任务,可以确保每个子任务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降低任务的复杂度与不确定性。

3. 进度记录与跟踪

  • 飞书多维表格进度更新:所有任务及子任务的进度信息都记录在飞书多维表格中,包括任务描述、负责人、实际完成情况、任务进展等。
  • 定期进度更新:团队定期进行进度更新(如每日或每周),通过飞书进行共享,形成动态的任务进度图表。这有助于团队及时了解各自任务的完成情况,保持整体协调。

4. 动态调整机制

  • 实时反馈与调整:项目经理(PM)根据团队成员的反馈、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任务的预估工时、依赖关系以及任务分配进行动态调整。

典型用户场景与软件满足方式

本项目RAGnarok面向B端企业用户C端个人用户两大核心用户群体,针对其实际使用需求和目标,系统在功能、架构和使用体验等方面做了明确设计,以满足典型应用场景下的业务与个人智能问答需求。

一、B端企业用户典型场景

1. 应用背景

企业IT部门或业务团队希望构建专属的智能问答系统,用于客服支持、知识管理、内部知识库问答、员工培训等场景,需保障数据安全、知识隔离、系统集成能力

2. 典型用户画像

  • 企业IT经理、架构师、系统管理员
  • 对接平台的第三方服务集成商
  • 企业知识库维护人员

3. 典型用户场景

场景:某大型企业搭建内部智能问答助手,支持员工在内部系统中提问业务流程、制度政策、技术文档。

用户操作流程

  • 企业通过RAGnarok部署私有化实例,上传结构化/非结构化文档至私有知识库。
  • 使用模块化Pipeline配置:文档检索 → 智能排序 → LLM问答生成。
  • 系统通过MCP协议对接企业已有系统(如OA或CRM)以获取动态信息。
  • IT管理员设定访问权限,多租户模式保障不同部门数据隔离。

4. 软件满足方式

功能模块 满足点说明
私有化部署 & 多租户架构 确保企业数据安全,支持不同部门独立使用与管理知识库
MCP接口协议 统一数据上下文结构,简化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工作
流水线(Pipeline)编排 企业可自定义问答流程,灵活适应业务场景变化
权限与审计管理 提供用户权限分级与操作日志,满足企业合规要求
运维监控 & 调试工具 保障系统稳定运行,支持快速故障定位与性能调优

5. 效果

  • 快速构建面向员工或客户的问答系统,缩短部署周期
  • 强化内部知识共享与工作效率
  • 降低技术集成与维护成本,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C端普通用户典型场景

1. 应用背景

个人用户希望借助RAG技术便捷获取知识答案,例如进行日常知识查询、学习辅助、工作参考等,追求高效、准确、无需技术门槛的使用体验。

2. 典型用户画像

  • 学生、自由职业者、知识工作者、AI兴趣爱好者
  • 对LLM技术感兴趣但无开发能力的用户

3. 典型用户场景

场景:用户希望快速查询某个专业术语、撰写资料或整理文献摘要,通过RAGnarok平台完成这一过程。

用户操作流程

  • 用户注册并创建个人知识库,上传PDF、网页、笔记等内容。
  • 在界面中输入问题,系统使用内置Pipeline完成检索增强问答。
  • 系统提供回答结果,并列出参考文档与出处。
  • 用户收藏、反馈或分享回答结果,形成个性化历史记录。

4. 软件满足方式

功能模块 满足点说明
开箱即用的可视化界面 无需编码,即可上传文档、提问并获取回答
智能问答 + 引用文档呈现 保证答案可追溯,提高信任度与实用性
个性化知识库 用户可构建属于自己的语义库,提升问答的相关性
查询历史与推荐机制 根据用户行为进行答案推荐与内容优化
简洁交互体验 面向C端设计的界面与流程,适配移动端与Web端

5. 效果

  • 快速获得准确、上下文相关的答案,无需自行查阅文档
  • 可持续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助力学习与工作
  • 用户体验友好,无需任何技术背景即可使用

RAGnarok 的杀手级功能与差异化亮点

(对比 Dify / Haystack / RAGFlow 等主流竞品)

维度 RAGnarok 核心能力 竞品现状 差异化价值
标准化对接(80%) 原生支持 MCP 协议- “万能插头”式标准- 既可作为 MCP Client 调用外部工具,也能作为 MCP Server 把知识库能力共享给其它 Agent • Dify / RAGFlow:仅自有 REST• Haystack:自行封装连接器 彻底消除“每接一个数据源就改一次代码”的痛点,形成可组合、可互联的 AI 生态
RAG 逻辑细分(100%) Pipeline 颗粒级可编排- 检索 → 过滤 → Rerank → LLM → 后处理… 块级拖拽- 串并行、条件分支、循环、断点调试 • Dify:可视化流程但节点种类有限、不可并行• Haystack:需写 Python 脚本• RAGFlow:主流程固定 像“搭积木”一样自定义任意深度的 RAG & Agent;复杂业务链路不再受限
高级检索(0%) - 混合搜(向量 + BM25)- 可插拔 Cross‑Encoder Rerank- 跨库调度与去重 • Dify:主打跨库,单库精准度一般• Haystack:需自行配置 Rerank• RAGFlow:高精度但慢 在保留跨库广度的同时给出专业级精准度,满足金融 / 法律等高要求场景
知识库多租户 & 安全(50%) - 公私库 + 租户隔离- 条目级权限 & 字段加密 多数竞品仅简单分库或需企业版 企业可放心私有化部署;同一实例服务多业务线 SaaS 化无障碍
实时可观测性(50%) 全链路调试仪表盘- 中间结果逐步展示- WebSocket 秒级推送- 断点运行 / 参数热调 大多仅日志或简单 Console 开发者 DX 大幅提升,定位“幻觉”、检索不准等问题只需几分钟
开发者友好(80%) - Python SDK + 细粒度子模块- MIT / Apache‑2.0 友好开源- Docker 一键起 • Dify:License 对商业有约束• Haystack:代码型,上手门槛高 既“开箱即用”,又能拆成库嵌入现有系统,商业化不背包袱
扩展方式(50%) MCP + 自定义组件双轨- 插件即服务- 支持把本地脚本包装成 MCP 工具 竞品多依赖内建接口 未来新模型 / 新数据库不改核心,只加一个组件即可热插拔

一句话总结

RAGnarok 把 RAG 做成了“可编排的乐高套装”,再加上 MCP 这把“USB‑C 通用插头”,让开发者和企业第一次可以 无锁定、零胶水 地自由拼装高精度、可观测、可扩展的检索增强智能体——这是现有任何单一 RAG 框架都无法同时做到的。

项目发布时的团队努力

项目已完成alpha阶段任务

  • 邀请b端用户进行试用,收集反馈

软件工程质量

一、团队代码的软件工程质量分析

  1. 架构设计清晰,模块划分合理

项目采用模块化流水线(Pipeline)架构,具备高度可组合性和扩展性,支持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这种设计模式体现了良好的高内聚、低耦合理念,是现代软件工程的典范结构。

  1. 高度关注安全性与可维护性

引入私有化部署、多租户隔离、权限管理、审计机制等功能,体现了系统在安全合规性和运维可控性方面的严谨设计,符合企业级工程的质量标准。

  1. 支持自动化与标准化对接

通过 MCP 协议标准化数据上下文和系统接口,大大降低与外部系统的耦合度,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长期维护能力。

  1. 面向企业用户的专业化体验设计

系统界面与交互流程针对 B 端用户进行专业化设计,支持多租户管理、权限配置、模块化知识库配置与流程编排,满足企业在数据安全、系统集成和操作效率上的需求,体现出企业级人机工程与可用性设计水准。

二、可用的数据或指标证明工程质量

为了更客观地评估和证明团队的软件工程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引入数据支撑:

  1. 模块测试
    • 除了每一个组件都有自己的单元测试外还有流水线整体测试,保证单个组件正常运行的同时测试组件间的连通性;

  • 目标覆盖率应不低于 80%,关键模块(如知识库上传、MCP接口)应达到 90%+;
  1. 架构一致性与接口规范性

​ 使用Apifox 保障软件工程质量

  • 接口规范一致 接口即文档,统一前后端理解,减少对接错误,变更自动同步。
  • 自动化测试 支持接口测试用例与断言校验,发现边界问题,保障接口稳定性。
  • 前后端高效协作 提供 Mock 数据,前后端可并行开发,减少等待时间。
  • 质量可视化 自动生成测试报告,覆盖率可追踪,便于问题定位与风险评估。
  • 集成 CI/CD 流程 支持自动化测试接入流水线,实现每次构建前接口校验,保障上线质量。
  1. 版本控制与协作度指标
  • 使用 Git 仓库进行版本管理;
  • 所有代码通过 Pull Request 审核机制,确保每次合并前经过同行评审,提升代码质量与一致性。
  • 提交记录显示多人频繁贡献代码,PR(合并请求)流程规范,说明团队协作良好、分工明确。
  1. 使用 uv 使依赖完全一致

​ 使用 uv 提高了依赖管理与协作开发的工程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构建环境统一:通过 uv.lock,每个开发者、CI/CD 服务器都使用完全一致的依赖版本,避免版本不一致的问题。
  • 依赖安装提速:大幅减少依赖安装时间,提高开发效率和构建速度。
  • 自动创建虚拟环境:简化项目初始化步骤,降低新人上手门槛。
  • 依赖安全与审计支持:便于后续接入安全扫描工具,确保依赖清洁可靠。

项目管理

团队成员的简介和个人博客地址

成员 介绍 个人博客地址
吴佳峻 "你是项目的PM兼测试人员,负责捍卫cxc,fxk,lyh,xxk,ypl,zfz的头发" https://www.cnblogs.com/wuyu666888
熊晓焜 "你是一个后端开发工程师,喜欢古典乐和足球,希望写出有序且优雅的项目" https://www.cnblogs.com/CrisXxk
叶佩霖 "你是一个前端开发工程师,想要捍卫银河中的美" https://www.cnblogs.com/Idrila
林宇浩 "你是一个前端开发工程师,喜欢北冰洋,还是一名羽毛球爱好者" https://www.cnblogs.com/7111-lyh
范兴堃 "你是项目的PM兼测试人员,热爱滑雪" https://www.cnblogs.com/Poseidon-fan
钟芳梽 "你是一个后端开发工程师,永远对新的技术保持热忱,希望能在这次合作中学习到更多的新技能" https://www.cnblogs.com/Wednesday-zfz
陈叙传 "你是一个后端开发工程师,热衷于一切释放生产力的新技术,喜欢构建自动化工作流,你期待在团队中与前端工程师、PM等其他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创造出有价值的项目" https://www.cnblogs.com/cxccxc

团队项目管理

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多种工具,实现了任务规划清晰、进度追踪高效、接口规范一致、环境统一部署,全面保障工程质量。

  1. 任务规划与执行跟踪:飞书文档管理全流程
  • 任务管理工具:使用 飞书多维表格 全程记录任务标题、执行人、起止时间、预估工时与依赖关系,确保信息完整透明;
  • 任务拆解方法:应用 WBS 将项目目标层层分解为短周期、可执行的子任务;
  • 进度跟踪机制:
    • 所有进度实时更新至飞书表格;
    • 定期共享(每两天一次),形成 任务动态进度图表;
    • 项目经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时与依赖动态调整。
  1. 版本控制与开发协作:GitHub 高效管理、同步团队代码仓库
  2. 接口一致性与测试保障:Apifox 提升前后端协同效率
  3. 依赖管理与构建统一:uv 实现环境一致性

分工协作

分工协作方式:

团队成员听从PM进行任务分配,同时也按专业技能和学习意愿分工。

经验与教训:

  • 经验:

    • 各自负责模块,协同接口联调,明确责任边界;
    • 鼓励探索新技术并在组内分享(如 MCP 协议、Qdrant 向量库)。
  • 教训:

    • 前期接口定义不够明确,导致后端联调阶段耗时较长
    • 对部分功能定义模糊,让人难以下手,进度推进缓慢
    • 前端适配对多端兼容细节预估不足,影响初期演示进度
    • 组件化不足时,成员之间代码协作摩擦较大

沟通和对接

沟通方式:

  • 线上同步:
    • 日常通过飞书会议 + 群聊 + 多维表格协同;
    • 每两天举行例会(线上或线下),进行阶段回顾与下阶段规划。
  • 异步沟通:
    • 所有需求、任务进展、代码接口文档都统一记录在飞书文档与表格中;
    • 代码通过 Git 分支管理进行协同开发。

留存记录:

  • 飞书表格保留了完整的任务与进展信息;
  • 代码开发阶段的接口文档、提交记录、版本更新均保留在 Git 仓库与飞书知识库中;
  • 会议纪要与决策结论同步记录在飞书文档。

时间/质量/资源的平衡

  • 前期任务粒度控制与优先级排序:使用 WBS 拆解任务,并按照关键路径优先调配资源,提升整体效率;
  • 动态调整与容错机制:项目经理根据任务实际进展灵活调整优先级与人力配置,有效缓解关键路径上的卡点问题;
  • 阶段性完成目标、边做边调:每完成一部分功能就尽快使用和测试,根据结果及时改进后续开发方向,避免方向偏离;
  • 集中投入解决关键问题:在项目后期将精力集中到系统稳定性、功能完整性和团队协作效率上,确保最终项目整体表现良好。

这种方式有助于在人员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保证演示功能的基本可用与系统结构的合理性。

实际进展情况

我们采用飞书文档进行项目进度管理

img

img

img

项目管理工具(燃尽图)如何反应真实状态

通过与“理想燃尽线”的对比,燃尽图能够清晰反映项目是否按计划推进:如果实际燃尽线大致贴合或低于理想线,说明项目进展顺利;如果持续高于理想线,说明进度落后,存在任务积压;而如果实际线长期没有变化,说明团队在某个阶段可能遇到阻塞,进展停滞。

燃尽图之所以能够真实反映项目状态,是因为它以每日任务完成数据为基础,不依赖主观判断,具有高度透明性和可追踪性。它不仅帮助团队及时发现偏差、调整节奏,还能在冲刺回顾时提供依据,用于复盘哪些阶段执行顺利、哪些地方存在瓶颈,从而不断优化开发流程。

项目进度管理工具(燃尽图)反映真实性分析:

  • 真实性方面

    • 燃尽图反映了各成员提交的任务完成度,配合定期更新,能较真实地展示整体进度;
  • 存在一定“美化”情况

    • 部分任务标为“完成”但仍有 bug 或未测试完全;
    • 个别任务以“部分完成”状态上报,但在图表中仍计入“完成量”,可能掩盖问题。

团队角色与贡献

名字 角色 团队贡献分 具体的、可衡量的、可验证的贡献
范兴堃 架构与数据库设计 54 负责数据库结构设计,主导核心流程构想,参与架构方案制定与优化
吴佳峻 PM & 技术骨干 & 工具集成 53.5 主导工具选型与集成,完成移动端适配,实现核心协议接入功能
叶佩霖 前端核心开发 53 搭建前端架构,完成主要页面设计与组件开发,实现响应式布局
林宇浩 文件处理与前端协作 47.1 开发文件切分模块,参与后端联调
熊晓焜 embedding、前端支持与博客管理 47.4 开发embedding模块,参与前端开发、博客整理与发布
钟芳梽 检索模块开发 48 开发 Retrieve 模块、搭建 Qdrant 环境、参与后端联调
陈叙传 问答与模型调用 47 独立完成问答模块开发,优化大模型调用性能

用户场景

1. 项目开发前的目标,预期的典型用户场景,预期的功能描述

目标:
构建一个支持多租户、私有化部署、模块化Pipeline配置的RAG问答系统,服务B端企业用户与C端个人用户,满足其智能问答和知识管理需求。

预期典型用户场景:

  • B端企业用户:如企业IT部门希望构建内部智能问答助手,应用于客服、知识库、员工培训等,注重数据安全、系统集成和多部门隔离。
  • C端个人用户:如学生或自由职业者,用于查询术语、文献摘要、辅助写作等,追求使用便捷和高质量问答体验。

预期功能描述:

  • 私有化部署、多租户支持
  • 模块化问答流程配置(Pipeline)
  • 知识上传、引用溯源
  • MCP协议系统集成
  • 用户权限管理、操作日志审计
  • 可视化问答界面、个性化知识库

2. 项目发布的功能(拷贝发布文档),在哪里发布了软件

发布功能包含:

  • 私有化部署 & 多租户架构
  • MCP协议支持(系统对接)
  • 模块化Pipeline问答配置
  • 可视化问答界面(C端界面)
  • 支持结构化/非结构化文档上传与引用
  • 用户权限管理、日志审计
  • 查询历史与个性化推荐机制

发布平台:
在 GitHub上作为开源项目。

3. 项目发布后是否满足了全部典型场景?剩下的为何没有满足?

是否满足全部典型场景:

  • 大部分典型场景已满足:包括企业内部问答系统搭建、私有化部署、个性化知识查询等。
  • 尚未满足的部分
    • 更复杂场景下的深度集成需求
    • 移动端适配
    • 高并发能力

原因推测:

  • 开发周期和资源限制
  • 用户场景过于复杂或需二次定制开发
  • 某些功能优先级较低或仍在测试阶段

4. 项目发布后真正符合用户需求了吗?列出目标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和评价

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 大体上满足了用户需求,尤其是针对B端企业的系统集成、权限管理、私有化需求,以及C端用户的低门槛、高效率问答体验。

用户使用过程与评价:

  • B端用户使用流程:

    • 企业部署系统 → 上传资料 → 配置Pipeline → 对接内部系统 → 设置权限
  • C端用户使用流程:

    • 注册账号 → 上传笔记/PDF → 提问 → 获取答案和引用文献 → 收藏/反馈

用户日活

我们已经邀请了b端用户进行试用,现阶段用户的活跃量不是很多,收集到的反馈也比较有限。

特色功能

1. 杀手级功能

RAGnarok 的杀手级功能是:

  • MCP协议支持 + 可编排 RAG Pipeline 的双组合:
    • MCP协议支持让 RAGnarok 成为可以双向对接的“AI 万能插头”,既能调用外部智能体工具,也能将自身能力暴露给其它系统,突破了单一框架的封闭限制
    • 可编排的 RAG 流程设计支持颗粒级逻辑自由组合(检索→过滤→重排→LLM调用→后处理等),以图形化方式“搭积木”构建任意复杂任务流程。

与竞品相比,Dify 的流程节点种类有限、不能并行;Haystack 需代码脚本实现流程,RAGFlow 流程固定难拓展。RAGnarok 首次实现了零代码、块级组合的灵活性,同时还支持断点调试、参数热调等高级可观测性。

2. 竞品为何不具有这些功能

竞品缺失原因:

  • 生态封闭或设计初衷不同:如 Dify 更聚焦 C 端轻量体验,不追求多智能体协作;Haystack 偏底层 NLP 工具包,缺乏“通用插件”理念;RAGFlow 固化流程,利于教学但缺乏生产级灵活性。
  • 缺乏协议层标准(如 MCP)支持:竞品大多是“孤岛型”设计,无法与外部智能体生态打通。

我们的实现优势:

  • 架构前瞻性:在系统设计初期就将“模块化、组合性、可扩展性”作为首要目标。
  • 协议抽象层 MCP 的原生支持:团队在系统集成与智能体通信方面积累较多经验,能够实现 RAG 与智能体的无缝协同。
  • 前后端协同能力强:支持 WebSocket 实时链路追踪、图形化拖拽界面、后端可热插拔调度器等技术难度较高的功能。

3. 团队成员对这些功能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 核心目标已实现
    • MCP 协议集成效果优于预期,插件注册和调用稳定性高,复用效率高。
    • 拖拽式 RAG 设计在测试场景中实现了多流程并发与调试。

是否达标:

达到了预期目标

4. 用户对这些功能的评价如何?是否认为这些功能富有特色,为什么?

用户评价:

B端用户普遍认为 MCP 插件机制与图形化流程功能非常有用。特别是在多部门共享数据、分层权限配置与私有部署需求场景中更加灵活且安全。

用户为何觉得功能富有特色:

  • 之前尝试过的工具无法兼容多个数据源或自定义工作流,而 RAGnarok 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
  • MCP 协议的“即插即用”能力,帮助 IT 团队快速打通原有系统与新 AI 能力,无需改动业务系统。
  • 图形化流程中每个步骤都能实时预览中间结果,对调试和教学极具帮助。

软件工程质量

1. 项目有完善的文档吗,是否有约定代码规范?

项目具备完善的文档体系和统一的代码规范

  • 使用 Apifox 进行接口文档与测试管理,接口即文档,前后端协作高效。
  • 每个模块和接口都有说明文档,遵循统一的设计规范和接口约定。
  • 所有代码通过 Pull Request 审核机制,确保风格一致性与代码质量。

2. 项目是否有出现代码混乱、没有注释、没有详细文档的问题?明年继续开发会不会出现以上抱怨?

  • 项目代码组织良好,模块划分清晰。
  • 代码和接口的规范性能够在联调过程中确保。
  • 每个模块有文档说明,新同学阅读文档和 PR 记录能快速理解项目结构和开发规范。

3. 如果一个新学生在一台新机器上想编译并运行你的项目,能顺利完成吗?有什么样的文档能指导他?

可以顺利完成,项目使用 uv 管理依赖,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

  • 项目配套提供 README 和环境初始化脚本。
  • 通过 uv 自动创建虚拟环境,确保依赖版本一致、安装过程简洁。
  • 有明确的启动说明文档,包括数据库初始化、接口服务运行、前端调试等流程。

4. 项目是否有单元测试?测试用例数目、代码覆盖率等?

有明确的单元测试与流水线测试机制:

  • 每个组件都具备单元测试。
  • 流水线中集成了整体测试。
  • 关键模块和整体项目都能够充分覆盖。

**5. 项目是否采用了 CI/CD

  • 集成自动化测试、接口校验与构建流程。
  • 每次提交触发流水线进行接口测试与依赖校验。
  • 通过测试报告和覆盖率工具确保上线版本质量。

6. 学到的经验和教训:Alpha 阶段学到了什么?对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Beta 阶段有什么计划?

Alpha 阶段经验教训:

  • 模块解耦性很关键:早期模块间耦合度高,后期通过流水线架构大幅降低依赖,提高可测试性。
  • 接口标准化带来巨大收益:MCP 协议与 Apifox 使前后端协作更流畅。
  • 可扩展性:如果没有事先进行规划未来扩展时会面临许多困难。过早的决定或不充分的规划可能导致需要重构系统。

Beta 阶段计划:

  • 优化多租户资源隔离与权限控制模块。
  • 前端的功能要继续完善。
  • 增加使用文档与开发者指南,降低用户与开发者上手门槛。
  • 实现完整的持续部署流程,支持线上预览与多环境切换。
  • 需要改变项目的推广方式,找到更多的用户并且得到更多的反馈,尤其是C端。

项目一览

posted @ 2025-05-11 01:44  Dvorag  阅读(9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