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竹编小百科

什么是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采用保护区内的竹原料,筒长节稀、质地柔韧。以特色人文景观、书法作品、名人画像为编织重点,在特定的环境中纯手工编织。锁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结物,原料均100%采用天然竹材,经过画框、绸缎等装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青神竹编的产品特色

青神竹编采用保护区内的竹原料,筒长节稀、质地柔韧。以特色人文景观、书法作品、名人画像为编织重点,在特定的环境中纯手工编织。锁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结物,原料均100%采用天然竹材,经过画框、绸缎等装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青神竹编的产地环境

青神县地貌以县城为中心,呈盆地状,有明显的坝丘之分。东部以龙泉山脉为主体,山岭连绵起伏,称为“东山”;西部以眉山向斜南东翼延伸部分为主体,丘陵逶迤相续,称为“西山”。“两山”隔江环峙,形成盆周。中部为岷江冲积平坝,地势平坦开阔。县治青城镇就座落在平坝中心。县内江河纵横、溪流交错,有“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青神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范畴。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迟春早,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7.1℃,日照1181.7小时,夏季平均气温25.5℃,冬季7.7℃,春秋两季17.5℃,年无霜期平均313天。全年平均降雨量1132毫米,常年振幅在805—1678毫米之间,适宜慈竹生长。

青神竹编的历史

  • 《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
  • 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人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 宋代,篾工巧匠们就开始学编宫扇,被称为“东坡宫扇”,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
  • 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后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 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被列为朝廷贡品,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能够在扇面上编花、编字。
    1933年,因汉阳古镇办起了大型缫丝厂,青神养蚕的晒簟、簸箕大量生产,家家户户都用竹编器具。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除了保留传统的晒簟、簸箕、箩筐、篼、篮、粮屯、蒸笼、鱼具等30多种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新开发了竹编凉席、枕席、竹水瓶壳、工艺型竹扇等。
  • 20世纪60~70年代,青神相继出现了花、鸟、鱼、虫一类的竹编新产品。
  • 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编织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开发的新产品共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作品,如《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

青神竹编的生产情况

2010年,四川省青神县从事竹编产业的农民达6000余人,年人均收入达2万多元,全县竹编产品销售收入接近3亿元。

青神竹编的荣誉

  • 2011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青神竹编”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2020年7月27日,青神竹编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posted @ 2021-07-12 23:39  QingShenBambooWeave  阅读(43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