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p 对情感问题的研究总结
我们重申它的定义:中学时期,所有涉及,或被认为涉及“爱情,恋爱”的事件、关系。
将定义取得如此唯心主义的原因是,我们无法从生物学意义上观测并进行判断。同时我加上“被认为”,是因为原本只是朋友但因为身边人的言论而“在一起”的人们客观存在。
首先是一个经典事实:中学阶段的恋爱与暖昧关系,有 90% 以上是在中学时期结束的,而 99% 以上会在毕业一年内(或还没毕业)就结束。这直接导致了“未来一起走”的许诺十分可笑。并且这些比例还在升高。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氛围。无数普通的“搭子”因为日常生活中“恋爱”话题成分之高,而成为了“恋人”。但“搭子”与“恋人”间的差距很大,再加上各种物质限制,如从高中到大学的巨大时间跨度,以及不断改变的空间距离(座位,班级,地区,以至于城市),心理因素(学业压力,对感情的需求及付出能力,可能的“更好的人”的存在),共同导致了一幕幕 BE 上演。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现象引发了对感情期望的普遍降低,从而使得打着恋爱旗号的“贴贴搭子”四处可见,为本应严肃的“恋爱”二字加上了“随意”的标签。他们是理性的,明白分手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也不对一场恋爱抱有太大希望,两个人聚在一起享受恋爱带来的美好感受,又随着这种感受的淡去而分开,有道是“各取所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感情,即使它看起来有点背离道德传统。
与此相对的,在生活中,更多人确实认为自己应当谈一场认真的恋爱。但客观地说,未来是遥远的,生活不是戏剧,没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恋爱作品向来不拖时间有其原因,“感情”的存在时间很短,再问后便是要由更坚固的约定(如婚姻)来维护关系,但身为高中学生,试问有什么坚固关系可以建立?如果说两个人在一起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合适”——只能感叹,“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无论是最常见的“误会”,还是同样常见的“高考失误” ,都能在原本看似完美的结合上撕出裂纹。
无数令人悲伤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恋爱的困难性与现实性,再加上很多恋爱关系中地位的不平衡性显著,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当事人或是旁观者对爱情的看法,引发了一种“恐惧”。这种感受可能是因为过去经历留下的心理创伤,也可能是看到本质后对成为“贴贴搭子”产生了道德角度抗拒,还可能是单纯地听从了别人的话去远离它——许多人因这些而逃避恋爱。
有逃避恋爱者就有追求恋爱者。当下不同人对恋爱的观感,看法极多样,除了逃避与追求,还能分出理想与现实的心态,理性与非理性的思考方式等,但这不只是因为“分的多分得快”的现象在对社会环境造成干扰。在这其中,人们了解“恋爱”的媒介太多,认知广泛却不深刻也是一个原因,还涉及了个人内向或外向等内在性格因素以及道德观念。
丰富的看法也导致了各人关于“对爱情的态度”而产生对立与讥嘲,这是不合理的。它源自于对自我意志的过度维护,使人产生优越感,逐渐演化成群体之间的排斥。它是矛盾的激化者,直接地破坏着恋爱的“美好”意味,致使诋毁言论盛行,也干扰了被波及者的正常生活。更令人叹息的是,这样偏激的行为居然已经成为了部分人的精神支柱。
尽管有如此剧烈的思想冲突,但多样化的思想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表现,倒也为高中时期增添不少亮色,或许这就是感情话题的魅力所在吧。对这些思想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对不同的观点积极了解,适当宣扬自己的恋爱观,才是欣赏这份美好的最佳途径。
经常被人讨论的还有恋爱对正常生活的影响。各种“恋爱”泛滥的一个原因是,它直观看上去坏处不大,但好处却不容置疑。事实上,如果忽略传统文化宣传导致的“不利学习”等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发现能促进你兴奋的感情当然对生活百利而无一弊。而坏处都是在感情关系逐渐下滑,急需时间去维护时才体现出来,这也是“贴贴搭子”似乎比理想主义者们获益更多的原因。
常常有负面影响被刻意广为宣传,例如学习成绩抛物线下滑,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等。事实上,这些负面影响都是让情感问题在生活中占据太多导致的。
即使为一件事加上了感情的修饰,核心也依然不能变。比如一起读书确实是为了读书,而非为了聊天增进感情;一起运动确实是为了运动,而非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为你们发光。这个占比在相互喜欢的两个人之间有明显的趋同性,并且往往还有增加的倾向,变化得越多越难以掌控。因此恋爱对生活的负面影响取决于个人的态度或者说理性程度,这确实是很大的考验。
对感情的理性并不容易,“吊桥效应”“三人成虎”是众所周知的外界因素影响的例子。但即使一个人了解这两个例子,当很多人都告诉他,这不是因为吊桥效应,而是真正的心动,他还能坚定地不信吗?当今乐子人之多不止三人,能联想到爱情的更不止“吊桥”一个,外界环境对理性的冲击,可见一斑。
感情相关的话题,特点就是旁观者极多。这是人类收集信息的本能,也是因为人们对恋爱话题的过度重视。数量庞大的“乐子人”群体的形成,和这类话题总能引起的巨大反响脱不开关系。乐子人便是观众,观众多了引来更多乐子人,进而影响演员的一举一动。这虽然可笑并让人不满,但它更是苦难高中环境下客观存在的必然事实。所以还请乐子人们收敛,也请对乐子人们口下留情。
乐子人们往往没有恶意。这个群体的成员分为三类:仍对爱情持理想态度者;明确了“12+恋爱”的不现实性,依然愿意为身边心怀美好之人编织理想者;同样明确了不现实性,刻意观赏“演出”者。三类人都有其推动“乐子”产生的意愿,并或多或少希望推动“故事发展”并看到结局。他们是情感经历中极重要的信息传递人,又在传递过程中依个人喜好进行艺术加工。
“乐子言论”一般不会影响对感情有明确认识的人,但这是理想状态下。乐子人产出的谣言又不止于智者,迷茫的感情拥有者在乐子人的行为中常常应激,这对被乐子人调侃的群体是困扰的,因此乐子人们承担了一定指责与偏见。
理论来说,坚守道德,拒绝被舆论裹挟,恋人们与乐子人们互相尊重与善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客观存在的矛盾已经形成,再加上“乐子人”群体本身就有取乐方式偏离正轨(如“劝分使人快乐”)者,“井水不犯河水”几乎无法实现。
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现象及其原因,是时候说说做法了。
如果把“情感”画成箭头,那么在一幅图里,双向箭头少之又少,还不稳定,很多的“双向者”还因为各种顾虑,硬生生把它们拆开了。高中时期就应该勇敢地把“喜欢”展示出来。愿意做“贴贴搭子”,就请大胆地去追求,成功了就光明正大在一起,不成功就坦坦荡荡地离开;不愿意,就简单地靠近对方,期待以后有缘再见,永远保存好这份感情,藏在心里绝不告诉任何人——这里的“告诉”是指亲口说出“我喜欢她”,也仅仅指这句话,至于其它想接近她的行为,不论旁人如何说“这就是喜欢嘛”,只要不被对方反感,我认为都是可以的。
或理想,或现实,但结果总是好的。拒绝任何感情以外的顾虑。不必害怕被无关人批判,有什么人有能力多管闲事,去议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纯洁感情呢?不必要害怕生活被感情相关的事干扰,请记住,是感情融入生活,而非将生活如塑造成适合感情的样子。
其实恋爱并没有那么神圣。它只是一个被一代代学生神化了的,受到了过分追捧以至于被曲解了原本含意的社会关系,尽管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
它其中含有的名为“喜欢”的感情,也的仅仅是责任感、分享欲、占有欲、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复杂混合,而每个人的混合方式与比例各不相同。
追求爱情是正确的,有益的。无论是“搭子化”了的,还是带有理想色彩的理性恋爱,都是个人天性的配对共鸣。
爱情是个人的故事,也是社会运转的一环。无论是个人还是旁人,都需要保证他们对一段恋爱关系的作用量合理。
最后,个人认为,与自己完全契合的人难遇,因此恋爱并不存在最好最合适,只有在各自接受范围内的较小参差。
以上。
重写的时候插不进去了,把被删掉的一些话放在这吧,就当补充阅读了,其中有的话我自己也不认可(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重写):
分析之前,我尝试对人群的行为进行分类:利己主义者各取所需,理想主义者期待未来,狂热者无法自制,未明事理者默默逃避,脱出漩涡者独善其身,还包含少有的利他主义行为和本就不在当中的……先天圣体?
当然,贴贴搭子中的两方应当对此心知肚明。
有一个观点是“越平凡的情侣越长久”,我不全认可,但平凡人们在生活中受到的冲击确实少些。
我一般不认为设谈过恋爱的人说不谈恋爱有很大可信度。
搭子的存在是理性的,自然不存在对现实生活的过度占用。
在理想的中学恋爱环境中,乐子人应当是受人欢迎,但没有存在感的一类人。
怎么判断是双箭头——我必须真诚地说不会。“喜欢”的形成因人而异,或许在一方坦诚地说出心声时,这组“双向箭头”才彻底形成,也未可知。
这又可以引申到“追”人的话题上了。作为无数“12+青春恋爱”的旁观者,我认为这些由“追”形成的关系都是纯粹无比的贴贴搭子。或许在大学不尽相同,但在当下,这种略显付出不对等的关系,大概率会随着客观距离的增加而愈发脆弱,最终为乐子人们送上新鲜的谈资。
说白了,现在的“喜欢”大多就是单纯地想与一个人靠近、靠近,再靠近,希望把关系提升到“唯一”的地步,希望在彼此的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希望能一起分担生活的苦与乐,希望实现”一起走下去"的梦想或约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外在美,内在美,相似美,互补美,无非是对方身上有自己认可的特点。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