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读书笔记——后记和个人感想
《构建之法》这本书的作者邹欣老师,凭借其在微软公司的丰富工作经验,将软件构建的各个环节剖析得清晰透彻。书中涵盖了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其内容之全面,甚至让许多国内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作者的思路极为清晰,文字风格幽默风趣,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全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的程序员来说,它不仅让我明白了“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还提供了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这一概念。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PSP,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软件工程师的任务清单远不止编写代码这么简单。除了编程,我们还需要培养计划、需求分析、测试、评估工作量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刻意培养,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这本书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将许多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学生之间诙谐幽默、生动风趣的对话场景展现出来。书中还巧妙地融入了电影经典台词、足球术语和篮球明星的专属名词,让身为电影迷、足球迷和篮球迷的我读起来大呼过瘾。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掌握了软件工程项目开发中的诸多技巧和注意事项。例如,第五章中用足球队的守门员、前锋、中场和后卫来类比软件团队模式,这种类比生动易懂,让人印象深刻。再比如第八章中,通过一个软件工程课上的同学的顿悟,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人类学调查这一晦涩的概念。书中还塑造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形象,如老成的项目带头人阿超、知识掌握得马马虎虎的果冻、爱好丰富的小飞和产品经理小李。这些人物形象饱满,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让阅读变得更加自然流畅。
书中第二章关于个人技术和流程以及软件工程师成长的内容,让我豁然开朗。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程序员只要学好编程、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会写前端和折腾数据库就足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离优秀程序员的差距还很大。我之前的认知停留在“学好算法和计算机基础就能进大公司”的低层次阶段,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团队协作、敏捷开发、迭代会议、单元测试和代码复审等技能同样重要。读完这本书后,我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开始注重与同学合作编写代码,互相学习,也更加清楚初级软件工程师该如何成长。
这学期,我们除了学习软件工程理论外,还开展了一个团队项目。书中介绍的NACBD模型、分而治之方法、敏捷开发小组会议、燃尽图和结对编程等知识点和技巧,我们都很好地应用到了项目开发中。我们利用NACBD模型在组内会议中分析了想要开发的软件。通过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功能具体化到每一天每一小时。在冲刺阶段,我们采用结对编程和敏捷开发,每天召开一次冲刺会议,汇报工作进展并更新燃尽图。我们还利用码云托管平台管理代码,确保每天至少合并一次所有人的分支,大大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可以说,《构建之法》对我们团队的开发过程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堪称我们正式软件开发项目的入门引导手册。
此外,《构建之法》的正文和练习与讨论部分还引用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这些内容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还通过大量习题提升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果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习题,我们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总之,《构建之法》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技术书籍,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无论是对在校学生还是一线软件工程师,这本书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非常感谢何老师在软件工程课上向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本好书。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