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读书笔记——第17章 人、绩效和职业道德
17.1 猪、鸡和鹦鹉的故事
对于创业,不同的人投入不同。
17.2 其实还是人的问题
P = {做事的,不做事的,不让别人做事的,P4=做假的事的,P5=假装做事的}
17.3 绩效管理
方法很多,但并不一定适用。
17.4 萝卜与白菜
17.5 团队合作的几个阶段
17.5.1 萌芽阶段
17.5.2 磨合阶段
17.5.3 规范阶段
17.5.4 创造阶段
17.5.5 团队的效能曲线和假团队
17.6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道德
在日常的社交互动中,我逐渐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许多同学在与他人相处时,往往只专注于“自我”和“当下”,缺乏对他人感受的体察以及对团队未来发展的思考。他们似乎很难主动去与他人合作,也很难去揣摩“别人会怎么想”,或者去预估“我们的团队将来会发生什么,我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不少同学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观念:“只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就可以了”,“只要把眼下的考试考好,以后就会一帆风顺”。在这种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他们习惯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协作中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他们仿佛被困在了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里,只关注眼前的分数和短期的目标,而对周围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长远意义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性的合作训练和对他人心理以及团队发展的思考练习。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很少有机会去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及如何为团队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种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学生们在面对需要合作的场景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也不知道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更不知道如何预估团队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前做好准备。
然而,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某种领域的“有用机器”,但这种教育模式却无法培养出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对他人、对团队、对社会的价值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他们需要明白,个人的成功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他人紧密相连的。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在团队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以编程为例,编写一个复杂的程序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多人协作,有人负责设计架构,有人负责编写代码,有人负责测试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团队成员只关注自己的任务,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以及团队的整体目标,那么这个程序很难成功完成。只有当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困难,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而这种合作能力,正是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培养和锻炼的。
因此,教育者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去关注他人,去思考团队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合作精神,能够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