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考点总结

知识框架

 

 

 by 圣才电子书

 第一节 

讨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和联系?(什么叫一般,什么叫共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具体来看: 

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在于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指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讨论:“如何确定一张凳子是确实存在的?”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既是我们无法直接知道世界是实在的,不妨先假设世界现实存在,如果这种假设与人类广泛的感知和观察相一致,比“世界并不实际存在”的假设更符合我们的感知和观察,那么就应该支持实在论的假设。

这张凳子的存在并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认识,在教室里可以看到,感受到这张凳子的存在,即使离开了教室看不见了这张凳子,它也依然存在,可能会有别的人放了东西在凳子上忘记拿走,或者因长期无人无人使用而落满灰尘,在再次进入教室的时候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的存在。

如果从世界并不存在的角度来看,椅子只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离开教室之后,椅子就消失了,那么再次看见的时候椅子上就不应该有灰尘,有其他的物品,为了解释椅子上有灰尘或物品,需要创造和运用一套更复杂的解释模型。

对比可知,实在论的世界模型比反实在论的世界模型更加简单合理,所以更倾向于实在论假设的世界是正确的,即椅子真实存在。

讨论:“如何区分梦境和现实” 

讨论:“意识与人工智能”,如果记忆、思想被放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碰面,谁才是真的自己。

就同一性而言,人的记忆、思想和自我意识比大脑、身体更重要。但大脑中的数据又是和身体有着紧密联系的。

同一性的观点并不精确,只能包含一个范围,当事物或人的属性落在这个范围之中,才可以认为是同一性,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恐怕就不能保持同一性。

两者即使性质是等同的,但在数量(编号)上是不等同的。

人的记忆和思想被放入机器之中,这是一种整体的、突然的变化。不具备时间上的连续性,无法保持同一性。所以只有现实中的你才是真正的自己。

尽管同一性考量的更多的是符号的抽象性,而非实物的具体性。但实物需要在场,符号却可以离场。

如果问题问的是谁是原版的自己,那么答案是都不是。

根据复制会摧毁同一性的观点,随着复制品的诞生,原版的自己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人的同一性的存在除了思维的连续性以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独一无二。

讨论:忒修斯所有木板都换过的船,和最初的那一艘,是否是同一艘。

同一性不是由单一变量决定的,取决于多个变量的共同作用。

首先是过程是渐变的,时空有连续性,始终都是同一艘忒修斯之船。

其次是它的结构完全没有变,目标功能也没有变。同一性的判断更多时候考量的是符号的抽象性,而非实物的具体性。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客观实在性 P23-2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现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本质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P25-26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在内容上(物质)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头脑)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P26-27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为客观现实。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定义P32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P32 

  • 客观性:定义,固有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 普遍性:定义,三层含义 

  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多样性:定义,(联系的主要方式,以及能够辨析是什么联系:因果、必然/偶然、可能/现实、内容/形式、现象/本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而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 条件性:定义,三层含义

  要辩证地看待条件: 

  A.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其前提是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强行去改变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讨论:既然联系具有普遍性,大洋彼岸的石头和你有什么联系?

内部角度:局部和整体问题,属于同一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之中,存在联系。

外部角度:时空上无联系。

 

*事物的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创新

变化泛指事物发生一切改变,发展则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不一定是绝对的,是永恒的

讨论:国粹和中国好声音(新的事物),谁会被淘汰。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也意味着旧事物会被淘汰。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看,虽然国粹和中国好声音形式的新旧与实现时间的先后各不相同,但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都属于新事物,暂时都不会被淘汰。

至于未来谁先会被淘汰,取决于各自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

 

 

 

新事物旧事物如何定义。P33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并不取决于其形式的新旧与实现时间的先后。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34 

A.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它包含了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B.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精简:

  1. 新事物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
  2.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接受优点摒弃缺点
  3. 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P34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35-36 

同一性(统一属性)和斗争性 (对立属性)

如何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能够分析说明具体情况。 

A.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的斗争性: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二,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36-37 

 定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

  •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P37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P39 

(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有规律的。P39 

(辩证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

a.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b.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c.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讨论:擒贼先擒王,对症下药,矛盾的主次还是主次矛盾?

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运动
  •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物质和具体的物品的关系
  • 对于是否是物质的判断:是否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 定义方式:通过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
  • 物质统一性原理,用来区别其他理论,最本质的区别是用物质实践来理解世界
    • 区别二元论: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 区别唯心主义: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 区别古典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指物质不止包含实物,还包含一些虚的东西)
  • 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

  • 意识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能动反映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语言-物质,语言的含义-意识,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运动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 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时间/空间

运动与时空

  •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绝对性:绝对存在
  • 相对性:相对论的观点,时空具有相对性
  • 有限性:具体事物
  • 无限性:宇宙的尺度

唯物辩证法

  • 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矛盾分析方法

  • 转化: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 对立统一:天下之理,有张必有翕,有强必有弱,有兴必有废,有与必有取 / 树越是向往高处温暖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深深的土地。
  • 特殊性: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 普遍性:任何树都是一样 / 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意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受人质疑与夺冠相互矛盾,所以才需要拼搏。

联系

  • 客观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雅安地震后……“微力量”汇集抗灾救援大能量,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线
  • 普遍性:大树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计算。价值远超市价。

发展

  • 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 创新永无止尽

因果

  • 因果是前后相继的,但前后相继不一定是因果,比如闪电和打雷
  •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一定条件下),又是不确定的(在更大的范围里可能即是因又是果)
  • 因果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如反馈)
  • 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中。(因可以推果,果可以猜因)
  • 关系可以很复杂多样,如一对多,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复合因果,有因必有果,但有其因不一定有其果。

必然与偶然

  • 必然寄于偶然中,通过大量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支配的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 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 抓住机遇 = 把握偶然

可能与现实

  • 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 现实中有依据:可能
  • 现实中没有依据:不可能
  • 现实中依据充分:现实的可能
  • 现实中依据不充分:潜在的可能

现象和本质

  • 真像和假象都是现象,是客观实在的,错觉不是现象
  • 客观存在的事情不能用对错来形容,所以真像和假象没有对错,但错觉是错误的感觉
  • 错觉不一定是受假象迷惑导致的。
  • 真像和假象都是现象,都是外露于事物外部,本质才隐藏于事物内部

内容和形式

  •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相适应会促进,否则会阻碍。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

  • 不是时而的关系,是既、又的关系

矛盾分析方法论

  •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辩证关系中的作用:一分为二,不走极端
  •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逆向思考
  • 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不平衡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

质变量变规律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水滴一定会石穿
  •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量变中的质变是量变,质变中的量变是质变

辩证否定观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内在力量对事物进行消灭,如果说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消灭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 扬弃,可以吸收好的丢掉不好的,如果说全盘肯定或否定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 客观辩证法:大自然客观存在的辩证法,采用外部必然性
  • 主观辩证法:在头脑中的思维方式采用观念、逻辑的形式
  • 客观被主观反映,和唯心唯物无关

简答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

物质的统一性

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意识

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作用

能动作用:

  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做事情不盲目)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在脑中对于外部世界的映像加工改造)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手做什么都受到意识的指挥)
  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志力可以超常发挥)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和物质的客观规律性原理

①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三方面表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运动

物质和运动

  • 不可分割:你是我的你,我是你的我。(适合描述词性不同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如名词和形容词)

运动和静止

  • 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适合描述词性相同的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如名词和名词)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活动乃至社会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必定是物质的运动。主张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由此不断前进。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 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过程。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基础上引起的自我否定,其特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三、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

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一方面,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也就是说,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因此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体内部的斗争,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不具有同一性,斗争性就不能成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为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因而,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内外因辩证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二是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做事情、看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不分青红皂白地生搬硬套所谓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要有针对性。但是,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posted on 2022-04-18 11:42  MIXTAPE_208  阅读(78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