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笔记

一、引言

关于“如何走出公司创新的窘境”这个主题,我们之前分享了第一本书:《第三次工业革命》,讨论了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新经济革命,以及“共享经济”带来的新机遇。

那么,面对未来谁能顺势而为,成为创新的核心推动者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你非读不可,虽然书名平淡无奇,但内容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用德文出版的。如今将近100年过去了,它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重视。因为熊彼特在书中集中阐述了一个重要问题:欧美资本主义产生并不断发展,核心原因在于创新,而推动创新的主要是企业家

他这个重要结论,在这100年里引起的轰动和争议很多。因为从字面意思上看,创新,不是应当在科技推动下,和发明创造关系更紧密吗?为什么熊彼特会强调,企业家是创新的推动力呢? 

这就涉及到有关创新的一系列问题和概念。比如什么叫创新?谁是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什么又叫创造性破坏?这些重要问题和概念,都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

0x1: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从篇幅上看,《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约300页。全书共六章,我认为第一、第二章最重要。熊彼特先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状态:一是静止的“循环流转”,二是变动的创新发展;接着他重点阐述了,谁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力量。

这本书也涉及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但其中最具特色、也最吸引人的,还是他的“创新理论”。

1934年,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时,熊彼特写了篇序言,特别强调说,这本书是“理论性的”,主要是形成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特性的总体框架。

如果你要读完并读懂这本书,需要多点耐心,并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如果你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梳理思想框架,你会很喜欢这本书。

在过去100年里,这本书获得的赞誉非常多。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在这本书中译本的序言里说: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这是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次用“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个“第一次”,份量很重。

说到创新,你可能还记得,之前我们分享钱颖一教授的书时,曾谈到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靠什么?他的回答就是靠创新。那谁是创新的主体?他认为主要靠市场和企业,靠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其实,包括钱教授在内,很多对创新有研究的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思想源头,正是来自这本《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阐述的企业家和创新的紧密关系,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破坏,很好地总结了历史,也清晰地预言了现实和未来。

结合美国在20世纪的创新和发展历史,你会发现,正是层出不穷的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不断引领美国的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这也验证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激励着更多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家持续创新。

0x2:关于本书的几个核心视角

第一个概念:创新

很有多人常常把创新,和发明创造混为一谈,比如说: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研发创新,还有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模式创新,等等。那熊彼特在这本书里所说的创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或许需要我们从德文和英文原义上去追溯。为什么创新对应的是innovation,而不是invention?这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真正理解熊彼特究竟在主张并推进什么样的创新。

第二个概念:企业家

你可能会认为,任正非、王石是企业家,因为他们通过市场竞争,从无到有创造了规模巨大的企业。但要说傅成玉、宁高宁这样的大型国企掌门人,也是企业家,你赞同吗?

那在这本书里,熊彼特是怎样定义“企业家”的?为什么说他推动了这个名词在欧美和全球的普遍认同?他在英文版里所用的entrepreneur,能不能改为更准确的中文译名,比如创业家?

第三个概念:创造性破坏

在中文语境里,我们知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那么,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究竟又是指什么?这和创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会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又如何衡量其中的资源损耗和效率得失?

很显然,这不仅仅是个概念问题,也涉及如何看待创新的机遇、收益和风险,是关系到创新环境、制度和文化的大事。你会发现那些创新不足的经济体、行业和公司,往往没有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第四个概念:企业家精神

如今中国很多人都在谈企业家精神,这和熊彼特所说的是一回事吗?

回到这本《经济发展理论》,并结合他在其他著作的相关阐述,为什么他如此强调,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并传承这种精神?

很显然,有关这个概念的深入讨论,对如何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新商业文明,至关重要。

第五个概念:经济周期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曾专门讨论过,分析了为什么经济周期,会主要出现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系下。那中国有没有经济周期?

熊彼特在这本书里,做了非常精彩的原创性研究。他强调,至少存在三种波浪式的经济周期运动,企业和企业家,对不同经济周期的运行,会采取不同的做法。

这五个概念:创新、企业家、破坏性创造、企业家精神、经济周期,深入讨论。无论你是企业创始人、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你对创新的认知都将大大进步。

0x3:熊彼特是一位什么样的经济学家?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这个地方现在属于捷克。之后他在维也纳大学读法学和社会学,导师是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庞巴维克。1906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就是这段时间的一项成果。

之后他曾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政界、商界工作,1925年重归学术界。在德国纳粹上台后,熊彼特作为犹太人,于1932年迁居美国,之后一直在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50年去世。

在学术界,他是和凯恩斯同时代的人。两位学术牛人的关系也很微妙,既相互看重,又时常争论,焦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法很不一样。虽然他们都信奉市场经济,但具体主张差别还挺大。

  • 凯恩斯看到,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会出现市场失灵,完全靠市场自发调节很难回归常态,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并创造需求。
  • 熊彼特则认为,市场经济应当保持企业和个人的自由竞争,尤其是要鼓励并保护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让他们有更多商业创新,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增量。

从历史机缘来看,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沉重打击了欧美市场经济国家。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凯恩斯主义成为欧美主流经济政策,也成为二战后国际经济学界的主流思想。

所以,熊彼特在有生之年,并没有获得像凯恩斯那样,偶像级的学术地位和公众声誉。他在哈佛深居简出,除了学生和同行,外界对他知之甚少。20世纪4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恰好在哈佛求学,算是他的学生。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是欧美国家的产业和市场繁荣,后是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的全面崛起,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根和撒切尔所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大行其道,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开始获得更高的关注。

如今,熊彼特被称为“创新理论”的鼻祖、商业史研究的奠基人。除了《经济发展理论》这本成名作,他的其它著作: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等,也广受学界认可。假如早就有诺贝尔奖,熊彼特、凯恩斯都是当仁不让的获奖者。

 

二、创新和发明创造有何不同?

说到创新,你肯定不陌生。从政府到市场,再到你所在的公司,大家都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但很多时候,不少人把创新和发明创造,和改革调整,甚至制度变迁等内容混为一谈,所以和创新有关的新名词特别多。

那么,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所说的“创新”,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的“创新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我们一起来看。

0x1: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具体指什么?

要清晰定义什么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我们首先要回到100年前,他写这本书时的特定语境,他在书中用了innovation这个词。

在英语语境中,innovation的意思是引入新方法、新观念,或基于学习和实验创造新事物。对应的中文翻译就是“创新”。

这和invention,也就是发明,显然还有区别。发明的核心特性是无中生有,创造从未出现过的新技术和新东西。比如发明蒸汽机、电报、电话、汽车、计算机这些根本不存在的新物品。在发明的背后,往往是有重要技术突破。

但是,熊彼特说的“创新”,核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形成一种“新组合”。也就是利用已经出现的自然资源,产品、技术、人才、以及制度等各种社会要素,通过组合,创造新产品,发现新机会,获得新资源,形成新组织,从而创造新增量,实现新发展

这种经济意义上的创新,最终目的是要能获得新的增量收益,所利用的技术,在创新之前,一定是已经发明出来了

为此,熊彼特在书中列举了五种可称为“创新”的情况,分别涉及:

  • 产品创新
  • 技术创新
  • 市场创新
  • 组织创新
  • 资源配置创新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想到的第一种情况就是产品创新,这是最常规的,你可以引入别人没有的产品

比如原来你在家烧水泡茶喝,在外面去茶馆喝茶。但有聪明的饮料公司,通过流水线生产出瓶装茶饮料,虽然口味不如泡的茶,但它方便实惠、迅速畅销,成为快速增长的新产业。在茶饮料这个创新产品里,似乎没有哪个原料是新发明,但新组合形成了新产品。

当然,有时候发现新商机很难,如果产品就是这些种类,很难想出新产品了,怎么办?

还可以把思路前置,这就进入第二种情况,技术创新,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但是请注意,这不是技术发明,而是对新技术的商业和产业的应用

这在熊彼特所处的工业化时代,已经大量出现。比如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并不是采用了多少其他汽车公司没有的新技术,而是更合理地分解生产流程,用新的技术生产方法,实现了福特汽车的高效率生产和高速度增长。

熊彼特强调说,新的生产方法创新,也不是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发明创造的基础之上,它的核心其实是对既有资源的创新组合,从而提高效率。

或者,你还可以转换阵地,也就是第三种情况,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市场创新

这在商业发展领域非常普遍,比如20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新世纪以来,中国家电扩大进入非洲市场,各自的产品没有大的变化,但市场是全新的。

但是,有时候光靠企业单打独斗,或者只从产品端去思考,就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了。你可能需要形成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第四种情况,组织创新

比如说,同行企业组成产销联盟,谋求市场垄断;或者公司内部把科层制管理,改为矩阵式或网络化管理,都是为了提高效率并谋求发展的组织创新。

那我们再把思路打开,想得更远一点,你所在的行业可能还会受到国际市场形势的影响。这就可能面临第五种情况,那就是资源配置创新,这主要是从稀缺性资源采购和使用的角度来说

典型的例子就是能源的争夺。美国及墨西哥湾等地一直出产石油,但在二战后,美国还是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渗透中东,从欧洲国家控制的区域,争夺新的石油资源供应。结果,这些低价的能源增量,成为美国大力发展汽车业,并支撑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保证。

总之,在产品、技术、市场、组织和资源配置这五个方面,熊彼特认为,都可以基于现有资源进行创新组合,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0x2: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如何助力企业创新?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这些年来科技研发领域层出不穷的发明创造,是否表明熊彼特当初低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呢? 

对此,熊彼特认为,一定是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因为发明,是从无到有创造新技术、新工具或新方法;而创新,则是对这些新技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

那为什么一定要把发明和创新分开呢?熊彼特说:“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这个看法虽然比较绝对,但把创新的重要意义说清楚了。

你看,如今在全世界,新发明确实很多,每年都会有上万个发明专利申请成功。但是,也有很多新发明的技术、工具或方法,根本找不到商业应用的机会。

你可能觉得,如此看待发明创造,也太过于功利性了吧。其实熊彼特的本意,是为了区别发明与创新,他认为只有从经济角度,把新技术、新工具或新方法广泛地加以应用,产生新的经济价值,这些被应用的发明才具有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如今,离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过去了将近100年,他的看法有没有过时呢?当然没有。

因为在他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里,欧美国家研究技术发明创造和产业应用的人,实际上在沿着他当初的思路,不断丰富“技术创新”的定义。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强调技术创新。

在2006年1月,中国领导人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指出:中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为此,还设定了两项基本指标,用来衡量中国的科技创新:一是到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二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那在已经过去的2020年,这两项目标达到了吗?我查了一下:第一项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在60%以上;第二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上升到2.4%,虽然差了点,但两项指标算是基本达到。

如今我们说技术创新,显然区别于基础科学研究或一般发明创造。确切地说,经济视角的技术创新,必然包括有选择的发明投入,有效率的组织保证,以及有规划的商业开发。这符合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

0x3:实现创新组合的挑战是什么?

那么,要实现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组合,挑战究竟在哪里呢?熊彼特认为,这主要考验的,是统筹组织和运营管理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新组合通常很难在已有的组织里产生,它往往涉及组织机构的变迁或进化

比如,原来擅长赶马车送货的人,后来基本上没有投身于更创新的铁路建设和运营,他们被创新淘汰了。新的铁路建设后来引发运输革命,造就新的经济繁荣,也造就新的铁路大亨。而这些铁路大亨,都不是铁路交通的技术发明者,但都是把铁路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做得最好的生意人。

其次,创新组合很难用闲置的生产资料或生产手段来完成,积压的老旧产品库存,很难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组合

比如,汽车轮胎并不是利用积压的马车轮子创造的,而是很好地利用了之前发明的新型橡胶轮胎,从而创造了新的增长。

第三,创新组合很难来自传统产业的失败者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前面提到的五种创新,往往都是最积极、最愿意尝试冒险的一群人在坚定推动,他们就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

比如,汽车产业创新,不是失业马车夫或破产马车主推动的,而是对石油应用和机械发明有眼光、有判断、有组织行动力的人在推动。

0x4:总结

  • 创新不是发明,也不需要从头发明,而是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和条件,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组合”。
  • 产品、技术、市场、组织和资源配置上的创新,都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其中,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
  • 要实现各种创新,对组织统筹和运营管理能力是极大的考验,这正是企业家这个群体的价值所在。

 

三、什么人算是真正的企业家?

你可能会说,乔布斯、马斯克、任正非这样的人,才是企业家,因为他们通过市场竞争,从无到有创造了巨大的企业。

那么,韦尔奇、艾科卡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姜建清、傅成玉、宁高宁、王建宙这样的大型国企掌门人,算是企业家吗?可能你的答案会有所不同。

那么100年前,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中,他是如何定义企业家特质的?为什么他的定义,能在欧美和全球得到普遍认同?企业家又包含哪些人群类型?结合熊彼特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

0x1:企业家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谈到企业家,熊彼特用的词是entrepreneur。这个词不太好记,是从法语里借来的。它最早出现在16世纪,是指能带兵远行打仗的人;到18世纪,法国人用这个词泛指从事冒险活动的主导者。

直到18世纪后期,两位法国经济学家,坎博龙和萨伊,先后从经济角度重新定义了这个词。他们强调:entrepreneur这种类型的人,不是不管不顾的冒险者,而是能够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商业带头人。

到了1912年,熊彼特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从经济发展角度,完整定义了什么样的人算是entrepreneur,也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定义,与熊彼特关于创新的定义紧密相关。

首先,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就是能把各种生产手段、生产要素进行创新组合的人。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但是在当时,创立和管理企业的人,名声都不好。他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严厉批判的的人,是侵占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贪婪者,是社会主义运动要摧毁的阶层。你想想,熊彼特在100年前提出这些说法,有多么地石破天惊。

其次,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要有长远眼光,有商业判断,有组织行动能力,还要有责任担当和风险承受能力

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具有经济意义的各种创新,而创新都有风险。

所以,他进一步说,如果缺少了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整个经济体系,只能是几乎没增量的“循环流转”,不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增长速度。面对未来的机遇和不确定性,同样有赖于企业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如今,这个看法在欧美国家和中国,越来越得到认同。

相关数据显示,在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过程中,也就是里夫金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时,越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十足的中小型公司,越在承担经济创新发展的重任

比如在美国,新公司创造的新产品数量,大约是大公司创造数量的两倍以上;新公司研发投入创造的利润,也是大企业研发投入创造利润的好几倍;更何况,新公司在经营上还更加灵活。

同时,中国、德国、以色列等国的企业创新效率,基本上和美国类似。熊彼特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的定义,在逻辑上和现实中都说得通。

所以,你会发现,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如今充分体现在中小型企业的新创和创新上。所以很多人主张,应当把entrepreneur这个词,翻译为创业家或者创新家,都会比企业家更恰当准确。

好,现在我们了解了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特质。那如果我问你,根据刚才讲的风险承受能力,出钱投资企业的资本家,以及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们,他们也承担很大风险,他们算不算企业家呢?

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算,因为没有资金很多事情无法启动。但是熊彼特认为不算。为什么呢?

因为熊彼特主要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创新,承担风险只是企业家的一个特质,企业家更重要的特质是有远见、判断和行动力,能找对并做对那些在未来有增长潜力的新产品、新市场、新方法、新资源和新组织。这才是企业家特质的核心,也就是发展能力

这里我也再延展一下,正是因为企业家非凡的预见性和行动力,所以熊彼特认为,他们应当从企业收益里单独分一大块“企业家利润”。

什么意思呢?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利润不是资本的报酬。资本可以按股份分享企业的净利润,前提是给企业家单独留下部分利润。

而且企业家利润也不是企业家的工资。工资是对企业家承担管理和创新责任的常态回报,但只用核定的工资,显然无法激励并衡量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无法形成对企业家的系统性激励。

熊彼特之所以强调“企业家利润”,是因为在他看来纯投资性质的人不算企业家,对企业不具有实际推动力和不可替代性。那些对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价值的企业家,更应当得到合理回报

0x2:企业家包含哪些人群类型?

结合熊彼特对企业家特质的分析,我们再来看看企业家具体包含哪些人群类型。

熊彼特说,企业家可能是发明家,也可能是资本家,甚至可能二合一。但企业家并不是一定要依靠发明,或依靠资本,才在市场上具有价值。

因为企业家推动五种创新商业化的能力,并不以企业家是否有发明、是否有资本作为前提。没有发明,你可以买发明或利用发明;没有资本,你也可以通过借贷或股权融资筹集资金。而无论是单独的发明,还是单独的资本,甚至把发明和资本放在一起,只要缺了企业家,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意义上的产业化、规模化,无法增值

为什么发明和资本最终可以为企业家所用?就是因为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责任担当,可以被实践验证,所以他们可以被信任。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家主要可以分两大类,

  • 一是创业企业家:创业企业家,比如乔布斯、马斯克、盖茨、任正非、刘强东等等,整个企业是他们创立的,所有技术、产品、人才、资金都是他们一点点出面组织的。
  • 二是职业企业家:职业企业家,比如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还有姜建清、傅成玉、宁高宁、王建宙等国企掌门人。他们不是公司创始人,也不拥有太多股份,他们就是高级职业经理人,任期到了就会离开。但他们不同于一般职业经理人的地方是,他们在任期内,以创新思维开拓了企业的战略、运营和创新,实现了企业的根本转变。他们的价值,不亚于甚至有些也能超过企业创始人。

他们的角色和起点不同,但都对公司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卓著。

除了创业企业家和职业企业家,还有二合一的“双料企业家”,这种类型非常罕见。比如在亚洲极负盛名的稻盛和夫先生。他先后在27岁和52岁,分别创立了京瓷集团和第二电信,都获得巨大成功。然后他又在78岁时,掌管破产重组后的日本航空,一年多就扭亏并创造高额利润。

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真正的企业家对经济发展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应该对它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0x3:总结

  •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能把各种生产手段、生产要素进行创新组合的人。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
  • 资本家和公司股东不是企业家。企业家更重要的特质是有远见、判断和行动力,能找对并做对那些在未来有增长潜力的新产品、新市场、新方法、新资源和新组织。
  • 企业家可以分两大类,一是创业企业家,二是职业企业家,他们都对公司创新和经济发展贡献卓著。二合一的双料企业家非常罕见。

 

四、创造性破坏究竟有多重要?

在中文语境里,我们知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还常说,要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打破旧秩序、构建新秩序。

那么,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等著作里强调的“创造性破坏”,究竟是指什么?创造性破坏究竟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熊彼特这本书里,有关创造性破坏的英文版原文,creative destruction,翻译过来就是“创造性破坏”,也有人翻译为“创造性毁灭”,意思差不多,都充满思辨性。

  • 首先,看起来这是一种破坏。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它往往意味着原来公司的结构和业务模式被推倒重来,传统产业和经济结构被破坏;相关原材料等资源以及投资等各项成本被废弃;相应的从业者失业、公司倒闭等等,似乎都是坏事。
  • 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种创造。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它往往意味着公司战略和业务变革,意味着新兴产业和新经济结构的形成,原本被低效率使用的资源和投资,有机会更高效率地使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变化和新机遇层出不穷,整个经济焕发新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理解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我们可以分别从微观公司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和宏观经济层面分别看看。

0x1:创造性破坏如何促进公司创新发展?

先来看公司层面的创造性破坏,当企业家认定了新的未来,他们往往就会坚决打破惯性,开始重建。

比如海尔集团,在十年前,就开始了当时不被人看好的“人单合一”商业模式转型。人指的是全体员工,单就是咱们说的成交多少单的单,代表用户价值,这场改革是为了让每个员工都能直接面对用户,直接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海尔集团下决心,打破原来非常成熟的企业科层制和矩阵式管理,几乎从头再来,重新在企业内部化整为零,构建一个个的小型责任自治体,各自治体在企业内相互协作,也是亲兄弟明算账,同时他们都可以对外或独立或协作拓展市场。

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2011年的海尔集团,共有员工7万人,年收入1500多亿元。这么庞大的企业组织,要拆了重来,可想而知会有多少麻烦和阻力。所以九年前,我到海尔采访,听张瑞敏详细讲述了这场改革的艰难,当时很多内部员工都不理解、甚至不配合。

但这场创造性破坏,是张瑞敏深思熟虑的决定,因此他和核心团队坚定不移地推进这场公司变革。

在最初的混乱和忙乱逐步过去后,海尔组织结构的“创造性破坏”开始见效:2013年集团收入达到1800多亿元,2014年超过2000亿元,2017年收入猛增至2400多亿元,2018年超过了2600亿元。

至此,张瑞敏坚定推进的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取得远超预期的“创造性破坏”效果:拆掉了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都传统的老海尔,再造了一个更具全球竞争力和行业引领性的新海尔。这场惊动业界的改革,因此被《哈佛商业评论》写成案例,在2019年向全球推广,这是中国改革里程碑的事件。

最近两年,虽然有疫情冲击,家电行业也面临新的转型变革。但海尔基本实现了向智能家电行业巨头的顺利转型。

0x2:创造性破坏如何改变行业格局?

好,刚才我们说到微观企业层面的创造性破坏,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远见和决心;而在中观产业层面,创造性破坏往往表现为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破坏旧的生产体系,同时创建新的生产体系。

比如,在报刊图书出版行业,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存在了数百年,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和生产体系。有经验的排版师傅,一手拿稿子,一手从上万个字模里快速选铅字排版,真是技术活儿。但很快,报社启用北大方正电子排版系统,宽大的铅字排版房、原来的排版校对和出版流程,因此全被废弃。而新的电子排版系统启用时,技术标准和出版流程都得重新建立。

现在看起来最简单的打字录入,那时大多数人不会,报社不得不安排专人负责录入。同时配发电脑,鼓励年轻人学习打字。在之后几年,全国大部分报刊图书出版系统,都转向电子排版。存在上百年的活字印刷产业就此消失,很多老排版工失业;但同时,一个规模更大、增长更快的电子出版产业崛起,容纳了更多人就业。

事实上,像这样利用新技术,在一个行业中,破坏旧秩序,创造新秩序的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不断发生。你不主动破坏,你的同行会先动手,结果就是越主动进行创造性破坏,越容易率先弯道超车。

比如说在电信行业里边,在 2 G、3 G、4 G 这个时代,中国有多家电信设备制造商,他们向全球同行去模仿学习,差不多大家达到同一个水平线。

当大家都在享受 4 G 时代带来的巨大的红利的时候,这个时候要不要率先进行 5 G 的研发投入,因为它又意味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未来可能在 4 G 时代的红利,不能够完全收获。

那么这时候我们看到,不同的中国企业做了不同的选择,华为就是那个勇敢的进行创造性破坏的中国企业,他们率现在 5 G 的研发上做了大量的投入,最终他们突破了 5 G 的研发。

当高通成为 5 G 的标准制定者的时候,华为成为全球唯一能够跟高通并驾齐驱的 5 G 标准的制定者。所以在新的 5 G 时代,我们看到华为全面的实现了弯道超车,实现了引领。而其他的中国同行在电信 5 G 时代显然跟华为再也不是一个数量级,华为成为中国原创研发的一个代表企业。

0x3:创造性破坏如何推进整体经济发展?

前面我们谈到,创造性破坏在微观公司层面主要看企业家决心,在中观产业层面主要看技术创新引领,那在宏观经济层面又靠什么来实现呢?我们先看看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例子。

1998年,当时国有企业普遍陷入困境,要不要进行全面改革,能不能承受打破国企传统运营体制的后果?这是很复杂的决策。

随后推进的国企改革攻坚,你应当大致有所了解。三年时间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及传统纺织业存量较多的华东地区,有上百家国企破产、转型或转制。

但正是在这场改革中,那些真正有魄力和行动力的国企管理者,比如中粮集团的宁高宁、中国建材的宋志平,以及一批民企掌门人,敢于在这场国企改革攻坚中,率先顺势而为,进行创造性破坏,带动了经济发展。所以中国才能在2001年后,融入全球竞争并获得增长红利。

中国的国企改革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也印证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价值。你可以想想,在100多年前,这个理论的先进性。

在熊彼特看来,创造性破坏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正是通过持续的创造和破坏,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不断增长迭代。因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不同企业推动的“创造性破坏”,最终体现在经济周期中

每次经济萧条,效率低不思进取的企业会死掉,过时的技术和产品被淘汰;同时也会催生技术和产品创新,建立新的生产体系,那些善于顺势而为的企业,因此脱颖而出来。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和创造性,就这样同源同根、交互出现

0x4:总结

  • 在微观公司层面,要实现创造性破坏,关键在于企业家的战略远见和行动决心。
  • 在中观产业层面,创造性破坏往往和相关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关,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破坏旧的生产体系,同时创建新的生产体系。
  • 在宏观经济层面,创造性破坏主要看谁能顺势而为。

 

五、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你平常喜欢关注企业政策走向,你应该还有印象。2020年7月2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从这场座谈会中,你会发现,国家对于企业、企业家等市场主体和企业家精神,非常重视,这是中国发展经济、推进创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企业家精神是如何体现的,它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0x1: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关系?

前边我们讲到,企业、企业家、企业家精神这些词都来源于法语。企业是有形的经济组织;企业家是可见的具体人;企业家精神,则是一种无形的因素,可以说是企业家的精气神,它通过企业家创建并管理企业、推动创新等具体活动体现出来。

你可能听过一种说法,认为所有的企业最终都是社会企业,兼具商业性与公益性。但在熊彼特的论述里,他是把办企业谋利,和搞慈善公益,两者区分开来。

他认为,追求利益,是企业这种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也是企业家办企业、搞创造性破坏的一个直接目的。如果你理解并认同这一点,就再也不要相信,哪个创办企业的人,会对钱不感兴趣,那是忽悠。

但是,钱确实不是企业家的唯一目标,他们进行创造性破坏,是为了独辟蹊径做增量价值,挖掘别人还没看到的潜在利益。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除了看经济收益,还会看企业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这和那些只想着赚钱的商人或者投机者套利等行为不同,真正的企业家,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这就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两个方面:一是不太容易看见的“主观意愿”,二是比较容易看清的“客观能力”

0x2: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主观意愿?

怎么理解主观意愿呢?根据熊彼特的阐述,就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心理动机和内在动力,至少涉及三个方面:企业家对领地的掌控欲,对成功的渴望度以及对创造的喜悦感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对领地的掌控欲

熊彼特说:企业家经常“存在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一个王朝。”

正因为如此,真正的企业家在面对复杂局面时,会处于不安分的状态,敢于打破惯性,不惜推倒重来,重构商业逻辑。

比如1996年苹果公司陷入困境,乔布斯回归,发现有不少研发和生产,实际上并不受市场欢迎,商业前景很不清晰,于是他果断停掉那些不靠谱的研发和生产,主动破坏了苹果的存量产品线。

随后,他聚焦于创新性的核心产品iMac,同时启动有护城河价值的全新操作系统研发。两年后,iMac的全新产品和独立操作系统华丽亮相,迅速扭转了苹果公司的困境,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熊彼特认为,动态失衡才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这就需要企业家发挥独特作用。因为真正的企业家,对低效率深恶痛绝,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一旦发现新机会,他们会主动打破均衡,以争取超额利润,更好地掌控领地

第二,对成功的渴望度,或者对胜利的热情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存在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要证明自己比别人更优越,他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更是为了成功本身

此时,利润和金钱就成了次要考虑,最多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比如大部分人会认为买好车好房,买游艇飞机,生活奢华炫耀,是企业家的必修课,但其实让他们做成想做的事才更重要。

第三,对创造的喜悦感

熊彼特认为,通过创办企业,不断克服困难,在冒险和考验中,最终把企业办好了,做大了,这种个人能力和才华得以施展的快乐,对企业家来说是极大的吸引

从这个角度上看,熊彼特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比如任正非、曹德旺、宗庆后、刘永好,基本上没有挥霍钱财暴殄天物。吃喝玩乐带来的浅层面刺激,对他们没什么吸引力;而战胜各种商业挑战,却能让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0x3:企业家精神体现为哪些客观能力?

除了内在的主观意愿,更直接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是客观能力,尤其值得你重点关注,这是体现企业家价值的关键所在。

熊彼特认为,正是企业家的前瞻性、决断力和冒险精神,催生了创造性破坏。具体来看,这离不开企业家的两种关键的客观能力。

第一种能力,坚持创新的决断能力

熊彼特认为,对企业家来说,创新就是生命线。所谓创新,就是不断从企业内部调整产品、流程或组织结构,也就是坚决破坏低效率的旧结构,不断创造有潜力的新结构。

第二种能力,顶住争议的抗压能力,也就是坚强的意志

由于信息不充分,创新的未来是不可知的,这就像从无到有新建一条路,难度远大于顺着已有的路向前走;加上人的惰性和畏难情绪,以及社会环境的反作用,比如习俗,以及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等,这就导致在创造性破坏过程中,企业家往往面临很多争议。既有内部员工的不理解、不配合,也有外部同行的冷嘲热讽。

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通过创新考验,就是企业负责人面对压力和争议,无法保持定力,在该坚持的时候不敢坚持,结果成功只属于少数人。

所以,企业家必须要扛住压力,坚持下去,为设想中的创新组合而拼搏。

这是企业家的典型特质,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你看乔布斯、马斯克、任正非,哪一个不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无论别人喝彩还是嘲讽,他们都坚定向前,不轻易摇摆,就像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罗夫自传的书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那如果你并不完全具备体现“企业家精神”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能不能培养呢?熊彼特认为,这就需要经历两方面的考验:

  • 首先,一定要进行观念更新,改善主观意愿。如果经常在嘴上喊着要创新,结果你从内心讨厌变化、恐惧风险,更愿意停留在工作和生活舒适区,这就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观念落后了。
  • 其次,一定要培养关键能力,改善客观能力。比如说,预测能力,就是观察事物变化、抓住趋势脉络,避免方向错误;再比如说,组织能力,就是创建企业或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还有一个能力也很重要,就是说服能力,也就是要善于沟通,说服别人相信你看到的未来,并争取更多资源和资金。

0x4:总结

  • 从心理动机上看, 企业家精神涉及三个方面:对领地的掌控欲,对成功的渴望度,对创造的喜悦感。
  • 从客观能力上看,企业家精神需要具备坚持创新的决断力和面对争议的抗压力。
  • 要培养或传承企业家精神,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其次要培养预测、组织和沟通这三种关键能力。

 

六、如何把握经济周期的规律?

有关经济周期的问题,熊彼特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对具体经济周期长短的研究,而是详细解释了企业家创新和经济周期的关系。 

有关经济周期的原创性研究,比较完整地体现在他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论》这本书里。但主要思想,在《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已经比较清晰了。 

0x1:经济周期到底为什么必然发生? 

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是必然发生的。 

我们知道,经济周期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但是在这个周期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从来不会是渐进、有序地往前一直增长推进,而是会伴随着各种反向运动,比如退步,甚至有时处于崩溃边缘。也就是说,经济想要长期平滑运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这一点上,熊彼特的观点和其他人是一致的。但你要注意的是,他说的导致经济繁荣和衰退的原因,却与众不同。 

比如,之前我们讲过经济学家费雪,他在分析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候,货币和金融推动了经济繁荣,也引发了经济大萧条。 

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的起伏,主因不在货币和金融,那只是过程和结果;他认为我们应该更关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换句话说,是谁在推动创新和发展? 熊彼特分析说,只要有企业家在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发明,只要企业家在创新产品、流程、组织,只要企业家在重新配置资源并拓展新的市场,那么经济就注定会繁荣,也注定会从繁荣走向萧条。 

正是从这个角度,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的创造性和毁灭性,其实是同源的。 

0x2:创造性破坏如何引发经济繁荣与萧条? 

前边我们讲过,企业家的核心能力,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对各种生产要素不断进行新组合,从而推动产品、市场、技术、资源配置和组织创新。 于是在危机之后,有远见的企业家陆续出现,带动创新浪潮,从而带动经济走向复苏。 

  • 熊彼特认为,在经济低迷时,有远见、行动力和组织力的企业家,会率先从商品废墟中站起来,想方设法利用某些新技术发明,改进或创新产品,并说服资金拥有者,支持其创新。 
  • 随着新产品畅销和市场活跃,相关产业投资会增加,对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的需求会扩大。此时,新工厂大量建立,新设备不断增产,工人更充分就业,工资明显上涨,消费需求上升,经济全面复苏。 这种经济复苏,很快会进入第二阶段:银行信用极度扩张,经济空前繁荣,物价普遍上涨,投资和投机也相继涌现。 此时,在企业家开拓的新产品或新市场里,会出现很多模仿者、竞争者。因为新的投资机会,并不都和创新有关,还有很多规模扩张。 但麻烦也开始滋生。此时,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扩张,多数流向一般企业甚至投机活动。这就导致市场出现大量的投资失误或过度投资。直到企业家推动的创新,再也无法形成新的市场增量,超额利润变成平均利润,行业激烈竞争,大打价格战或并购重组时,麻烦就来了。 
  • 熊彼特发现,在经济周期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陷入经济衰退时,市场和企业并不具备马上进行自动调整的能力,整个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也不得不承受市场的衰退。 此时,竞争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多数企业的盈利减少;而银行信用大量收缩,部分企业缺钱、缺原材料、缺员工,不得不减产甚至破产,管理得好的企业,此时就是收缩规模、控制成本,争取活下去。 
  • 直到低迷持续一段时间,经济最终被拖入第四阶段的萧条。 

其实熊彼特的理论是将费雪的理论更往前推进了一步。

费雪认为,是资本逐利的原罪以及过度扩张的信贷,导致了经济的天然波动,进而导致了经济周期。但是信贷是由谁产生的呢?不太可能是普通消费者,普通消费者可能偶尔会通过小额度的信贷提前消费,但是这个体量在整个经济体里面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的信贷是由企业家借贷的,企业家通过创新带动产业的创新,进而产生了巨大的信贷波动。这才是真正导致经济周期的底层原因。

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听明白了,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确实有好的一面,他们寻求创新增长,推动欧美经济不断发展、扩张。 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经济扩张速度过快,可能引发超预期的大规模经济崩溃,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发展倒退。 

0x3:经济周期为何有长有短? 

如果经济崩溃,陷入萧条之后,又该怎么办呢?之前我们讲过一些宏观的调控措施,熊彼特更加关注微观的企业。 

他认为,在这个阶段,一般企业和生意人,与企业家的差异逐渐显现。如果萧条持续时间较长,比如美国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越来越多企业倒下,成为这一轮经济周期的牺牲品,尤其是那些跟风进入或管理不善的企业。 

而由企业家创办或管理的企业,则有更大机会挺过衰退及萧条。因为他们会更努力提升管理效率,同时新的创造性破坏,将在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家推动下,在看起来不起眼的市场边缘开始出现。 

在大多数人陷入经济崩溃的打击时,企业家其实已经在为推动下一次创新,为谋取新的超额利润而做准备。之后,随着新一轮的创新爆发,经济再次进入复苏、繁荣,也将再次经历衰退、萧条。 

熊彼特认为,当资本主义经济陷入萧条之后,要通过自救恢复过来,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 

到这里,熊彼特的意思你已经听明白了,在整个经济周期从繁荣到萧条的各个阶段,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带来的推动力,都非常重要。 

但是,企业家什么时候会进行创造性破坏,这个周期有多长,我们是无法预测的。

这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经济周期有长有短。为什么呢? 

熊彼特认为,技术发明和企业家推动的创新,并不都是平稳进行的,产品、市场、技术、资源配置和组织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一样,因此经济周期的长短不同。 

他还根据此前经济学家的研究,总结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至少同时存在三种经济周期:

  • 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
  • 朱格拉周期,也叫中周期。朱格拉周期通常9-10年,也可以说是3个基钦周期构成的,主要看货币供应和资本品的变化。 所以也有人叫投资周期。
  • 以及基钦周期,也就是短周期。时长通常3-5年,主要看商品存货变化,也有人叫商业周期。

这三个周期都是根据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

熊彼特最看重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时长大约50至60年,这是政治经济混合周期。为此,他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周期: 

  • 一是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这是产业革命发展时期,纺织工业作用重要
  • 二是从1840年到1897年,这是蒸汽和钢铁的时代
  • 三是从1897年到20世纪50年代,这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的时代。每个长周期里,都有关键技术的应用和重大的商业创新

在长周期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向前发展,但未来是不是这样呢?套用长周期方法你会发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欧美国家恰好处于第四个长周期结束之际,经济动荡和社会混乱在所难免。 

0x4:总结

  • 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必然发生,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只要企业家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发明,创新产品、流程、组织,重新配置资源并拓展新的市场,经济就注定会繁荣,也注定会从繁荣走向萧条。 
  • 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可以推动经济不断发展、扩张;但如果经济扩张速度过快,也会引发超预期的大规模经济崩溃,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发展倒退。 
  • 技术发明和企业家推动的创新,并不都是平稳进行的,因此各种经济周期的长短也不同,其中长周期尤其值得关注。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2-11 08:34  郑瀚Andrew  阅读(8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