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笔记

一、引言

《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就是 “共享经济”的倡导者、美国观察家和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

他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定义20世纪以来的经济和技术革命?他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会给你所在的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创新大机遇?同时,“共享经济”又会引发怎样的竞争失衡?

里夫金的回答是:新型的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交汇之际,正是经济革命发生之时。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不断融合,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共享经济将创造无限商机,彻底改变人类的经济、商业和生活。这个重要结论,他是如何得到的呢?

  • 首先,他从历史演进维度,总结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如何重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提出什么是构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为什么这些新支柱,会组成新经济系统的基础,并勾画人类的未来? 
  • 其次,他从经济动力维度,重点阐述了为什么可再生能源,必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并改变整个世界?我们如何更现实地面对无法躲避的能源革命,并从中找到创新和发展的大机遇? 
  • 第三,他从全球协作维度,明确预言了为什么全新的“生物圈政治”,将逐步取代传统局限的地缘政治?以欧盟为蓝本的洲际化合作,为什么更有可能部分替代有争议的经济全球化合作?
  • 第四,他从社会财富维度,全面解构了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财富创造与分配模式,提出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为什么零边际成本社会将会到来?合作时代的共享经济,将如何重新定义时空、财富与生活。 
  • 最后,他从人力资本维度,审慎展望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为什么这可能是人类提升人力资本的最后机会?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和学习创新,全面提升你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以上五个维度,就是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视角。这本《第三次工业革命》自2011年出版以来,相继受到全球各国政商学界人士的重视,被认为是提示未来经济变革的一本必读书。 

这本书在中国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除了书里提到的中国高层和里夫金的直接交流,中国企业界不少人,比如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就对里夫金的展望非常看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军教授,还专门和里夫金有过深入交流。

我们之前读过的很多大书,主要出自经济学家之手。相比之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并不是美国的学院派教授,而是享有较高声誉的观察家、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深入关注能源问题,关注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他不是特定领域的顶级专家,但他总能及时提醒公众,关注那些可能会改变我们未来的关键变化。因此他先后担任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的顾问,为欧美和亚洲多个国家提供经济发展的战略咨询,对一些具体政策规划有直接影响。

 

二、哪些关键支柱组成了新经济基础?

《第三次工业革命》,作者是“共享经济”的倡导者,杰里米·里夫金。里夫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新世纪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给亚洲等地区带来空前繁荣。这一历史性经济巨变,来自于能够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它们也构成了21世纪新经济的基础,为创新者提供了重大机遇。

里夫金为何做出这样一个判断?这五大支柱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0x1:重大经济革命的发生要具备哪些关键条件?

基于已知的历史事实,对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你应当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在特定技术变革地推动下,经济和商业创新集中爆发,造就了欧洲和美国资本主义的繁荣,也引发了社会巨变

不过,里夫金换了一个视角来总结工业革命。他认为:纵观人类历史的重大经济革命,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一定是拥有两个关键条件,新型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相结合

这是很独特的观察,我们看看前两次工业革命是不是这样。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主要的能源是煤炭,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是蒸汽机

那当时所谓的新型通信技术又是什么呢?里夫金认为,是采用新技术的新闻出版业。

里夫金说,正是蒸汽动力技术,提高了印刷速度,降低了印刷成本,报刊和书籍才能迅速普及;加上欧美公立学校陆续出现,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对以煤炭为动力的蒸汽铁路和工厂进行系统管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里夫金认为是电信技术和燃油内燃机的结合,产生了革命性的经济推动力

首先,工厂实现了电气化,大规模工业制成品可以批量生产,远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效率。

随后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创新,就是汽车的出现。以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廉价汽车迅速普及,又带动了石油工业繁荣,并推动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规模化发展,人们得以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活动。

同时,电报、电话、收音机和电视机,高效传播信息,塑造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信息网络。加上教育进一步普及,更多高素质劳动力和更高效的通信技术、能源体系相结合,欧美经济空前繁荣。

通过总结前两次的工业革命,里夫金认为,当前全球正处于第三个历史性的新型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融合的新时代,他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具体来看,他在2011年出书时所说的新型信息技术,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他所说的新型能源体系,当然就是各种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和潮汐发电等。

更进一步看,他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重要的创新,是分布式技术的广泛应用。比如,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分享音乐,导致唱片公司难以为继;《大英百科全书》这种印刷时代的经典产品,也被开放式网络百科全书所取代;网络新闻信息分享平台,更是冲击报刊和广播电视。

至于可再生能源,他在2011年看到的未来大应用是:无数人将实现在家庭、办公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能源的梦想。任何一个能源生产者,都可以把生产的能源,通过一种外部网格式的智能型分布式电力系统,和其他人分享能源。这些当然都是革命性巨变。

0x2:新经济的构成基础是什么?

基于前面对新型通信技术和能源体系两大关键因素的阐述,里夫金进一步提出:新型的绿色科技,正在打破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管控结构,并且推动全社会向合作和分散关系发展,向扁平化发展

由此,他提出了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他同时强调,这五大支柱缺一不可,因为它们相互关联,共同存在才能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构成新经济的坚实基础。那具体是哪五大支柱呢?

  • 第一,新能源。也就是将传统可燃烧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从而形成新的可持续能源结构。
  • 第二,新建筑。也就是将全球各个地区几乎每一栋建筑,都陆续转化为新能源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
  • 第三,新存储。也就是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能源存储技术,存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证有长期可依赖的环保能源供应。
  • 第四,新网络。也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个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其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
  • 第五,新交通。也就是将传统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样,新型汽车、公交车、卡车甚至火车,就构成了全球运输的新模式;至于各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全国和洲际之间,可共享的充电桩和电网平台,进行电力买卖消费。

按照里夫金的设想,如果能把上述五个支柱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闭环,这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科技平台。它是应急系统,更是超越了各个支柱简单相加的新经济典范模式,它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说实话,如果在2012年,看到他这些畅想,很多人可能将信将疑。但近十年后重读这本书,再对照现实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承认,里夫金对未来世界的展望还是非常牛的。

比如电动汽车:2011年全球销量不过60万辆,其中大部分还是日本的油电混合车;特斯拉当年销量不过千辆,马斯克还忙于新车型研发;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呢,刚把2011年,定为比亚迪新能源车量产元年。

但到了2020年,你再看:全球电动车总销量超过300万辆,其中将近50万辆来自特斯拉,将近18万辆来自比亚迪。到2021年就更不得了,全世界只用了7个月,电动力销量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

所以,不用我更多引用数据,你仔细看看里夫金这本书,一方面可能会惊叹于他的预见性,另一方面更会感叹于现实巨变。如果说十年前“共享经济”还是一个概念,那么现在已经是可见的事实。

说到这里,你已经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有了基本理解,里夫金认为正是这些支柱构成了21世纪新经济的基础。但你可能还会有些疑虑,关于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革命,最近十年来在全球被热议。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新提法,里夫金的思想是不是迅速落伍了呢?

比如,2013年,德国正式推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计划”;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还出了一本新书,名字就叫《第四次工业革命》。

看起来名称很多,但这些计划、纲领和新书,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里夫金的影响。因为他从更长历史维度,找到了经济革命的普遍规律。

那就是技术创新和能源革命有机结合。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能源就是第一支撑力。没有科技的突飞猛进和能源的强劲支撑,什么新计划、新纲领和新概念,都很难站住脚

里夫金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概括,最早从2007年起,就在欧洲获得了积极响应。

2007年5月,欧洲议会率先通过一项正式宣言,明确将推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任务,交给当时欧盟27个成员国的立法部门,表达了欧洲向新经济转型的热切期待。随后,2008年全球引人注目的炎炎夏日,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从欧洲向美洲、亚洲扩展,成为全球焦点议题。

同时,从美国到中国,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呈几何级数发展,产品、产业和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里夫金预言的新经济基础不断被夯实。

0x3:总结

  •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在特定技术变革推动下,经济和商业创新集中爆发,造就了欧美资本主义繁荣,也引发社会巨变。
  • 新型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相结合,经济革命才有可能发生。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正在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
  • 能源收集和存储等五大支柱相互关联,支撑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构成了新经济的坚实基础,正在逐步改变世界。

 

三、如何面对无法躲避的能源革命?

从2020年开始,“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逐步进入大众视野,其中的关键就是控制碳的排放量。这也意味着人类要进行一场能源革命,也就是里夫金提到的逐步放弃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转向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潮汐发电等可再生能源。

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时髦的可再生能源,其实也是人类在地球上最早开始利用的天然能源。但不同的是,那时人类对各种自然能源,以及人力和畜力的利用,都还比较初级,能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非常有限,对应的人口规模也不大。

但经过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200多年的发展,人类社会对能源的使用已经极为广泛。特别是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能源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使用量成百倍增加。因此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能源转型的挑战和压力是空前的。

0x1:如何解决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和压力,就是人类社会现有的能源消耗量过大。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要求新的可再生能源必须有足够大的供应量,才能实现堪称革命性的能源转换

根据里夫金在书中列举的数据,整个地球所有的生物总量里,人类只占0.5%;但我们消耗的资源,按地球上可供使用的、有机物质的“净初级生产量”计算,却高达31%。

从任何理性的静态测算中都不难发现,随着全球人口增长,特别是对能源的需求上升,目前使用的主要化石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将难以满足人类的长期需求

针对这个有共识的难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如何采集储存并传输前面提到的这些可再生能源,在很长时间里实际上没有技术创新突破。

相比之下,诞生于二战期间的核能技术突破,很快催生了不断迭代的核电站出现,现在全球也已经建成了几百座核电站。

目前,核电占全球电力供应总量的16%左右,但不同国家的占比差别非常大。比如中国,只占总发电量的5%左右,美国和欧洲平均占比20%上下;占比最高的是法国,达到70%以上,核电完全主导。

因此过去这些年有不少人主张,建设更多核电站,从而减少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但反对者的意见也非常明确,那就是核电站的安全性,还是不让人放心,出了不少严重事故

  •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近20万居民紧急撤离。
  • 1986年4月26日,苏联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导致数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这些年,随着核电技术不断进步,核电事故仍然时有发生。比如十年前,太平洋地区的9级地震和海啸,引发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相关核污染至今难以消除。

因此从亚洲到美洲,现在要想新建核电站,都会面临当地民众的反对。里夫金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美国第七大城市圣安东尼市,为了减少碳排放,决定关闭部分传统电厂。但要确保能源供应,比较快的办法就是新建核电站,因为该市已有两座核电站,新建并不难。

结果,当地民众对新建核电站表示强烈反对。除了历史上的事故阴影仍在,核废料的运输和储存也是难题。此外,当然还有预算问题,为了确保核电站安全运行,近年来新建核电站的成本越来越高。最终,圣安东尼市的核电站方案,由于预算数额太高,且能够解决的新增就业有限被搁浅了。

说完了核能,我们再来看下太阳能。在所有能采集的可再生能源里,太阳能无疑是重中之重。这是各界共识,也是里夫金在书中反复强调的,新能源的首要来源。

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安装在建筑物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比较成熟,并在欧洲、美国和亚洲部分地区大量安装。

在中国,商业化开发太阳能的光伏产业,在2008年以后也很热。2012年12月,中国还出台了几项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

但要更大规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时,很多国家发现问题来了:

  • 一是传统的建筑并不都适合安装,这就涉及屋顶改造、加固等诸多成本;同时,还可能导致部分房屋采光被遮盖,争议不少。
  • 二是太阳能电池板在制造过程中存在污染,特定地区过多安装电池板,也容易形成比较严重的光污染。因此如果技术标准和污染控制不当,太阳能越普及,相关污染会越严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 三是为支持发展太阳能,各国政府纷纷推行补贴政策,导致了全球光伏产业的不公平竞争。这也减弱了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大量过时或劣质电池板,不时引发严重安全事故,打击了行业和公众信心。

所以,如何更好地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更高效环保地利用太阳能,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有待推进的难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以及能源结构转换,都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

除了太阳能,风能发电在部分风力资源丰富的地方也有发展。但不同于太阳能在全球各地相对容易采集,风能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非常不稳定,巨大且转动的风能发电机,安装在城市也困难重重。

在写这本书时,对于风力发电机的技术改进,里夫金有浓厚兴趣。他提到一种无须转动的纵轴风力发电机,可以更好地在城市里安装。虽然如此,相对于太阳能,风能的利用规模还是太小。

所以,里夫金认为要想突破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其中关键是两点:一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更多可再生能源,二是建设新的分布式智能电网

0x2:如何推进能源革命的产业化进展?

比起第一点寻找更多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里夫金对节能环保和智能电网的期待更高。他认为,这里面的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以及能源分布和使用体系变化,值得研究推进。

加强节能环保,不难理解。比如,工业时代看起来炫酷的建筑物,摩天大楼或大面积玻璃幕墙,其实都是高能耗建筑。为此,在现有建筑物上栽培植物,可以减少雨水流失,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美国这样的高能耗国家,建立起分布式的数字化智能电网,从而实现电力生产和供应的动态调节?

之前美国电网在各州是相对独立的,电力供应不太稳定,比如加州大停电,引起巨大的灾难和争议。所以有人曾提议,美国应当建立横跨全国的超级高压电网,从而改变美国各地电力供应不平衡的局面。里夫金在书中明确表示反对。在他看来,这样一个超级高压电网,至少要耗资1600亿美元,这些费用最终还得分摊到消费者头上。

这不仅会增加电力消费成本,而且过度集中的全国超高压电网,无论采用了什么先进的远程传输技术,实际上还是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类似,也就是对电力进行集中管理。

对这种顽固不变的能源发展计划,里夫金非常不看好。他认为,应当警惕传统化石能源行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游说政策制定者。如果更多人已经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大问题,希望减少化石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那就要采取有效的联合行动。

  • 第一,要有更多机构和个人,投入新能源采集和储存技术研发,争取大幅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这是大家的责任,也是创新的机会,你所在的公司如果相信能源革命必然发生,就值得投身其中。
  • 第二,以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态而言,那些支持新能源和分布式智能电网的力量,要带动更多知识型说客,加大对政策制定者的游说,形成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反作用力,为能源转型革命争取机会。
  • 第三,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进展。只有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变成规模化、高效率的产业和系统,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市场潜力,才能吸引更多机构和个人投身这场能源革命。

无论如何,分布式智能电网系统,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数字技术浪潮,在逻辑上是呼应的,在应用中是可行的。这场能源革命值得继续讨论,更值得你的公司积极抓住创新的机会。

0x3:总结

  • 传统能源转换的一大挑战压力,就是人类社会惊人的能源消耗。新的可再生能源,必须有足够大的供应量替代。
  • 继续增加核电供应并不现实,新的可再生能源里,最重要的是太阳能和风能,但它们仍然各有各的采集和储存技术挑战。
  • 除了鼓励节能环保,更要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政策游说和产业发展,并推进建设面向未来的分布式智能电网系统。

 

四、生物圈政治如何创新洲际化合作?

如果你喜欢关注时事,你肯定经常会听到“地缘政治”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就是地理因素对国家政治行为有巨大影响。比如说,陆地相连的两个国家,要么会因为领土边界、地区安全等问题不断起冲突;要么会基于战略利益而结盟合作。

但是里夫金在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认为地缘政治已经不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了,全球政治、经济会有全新的生态系统与合作模式。

新的系统和模式是什么样的呢?里夫金用了两个新名词,生物圈政治和洲际化合作。我们结合里夫金的展望与分析,一起来看。

0x1:如何促进地缘政治向生物圈政治转变?

在里夫金看来,生物圈政治和地缘政治最大的不同,就是弱化了竞争与冲突性,加强了合作与包容性

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新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逐步建立,相邻国家之间的合作性会加强。比如防治风沙、河流治理等生态环境事务,首先就需要相邻国家之间更紧密的合作。

里夫金认为,邻国共享的区域性环境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推进大家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合作,也有利于推动区域性经济联盟甚至政治联盟的出现。因为新能源的强大连接性和共享性,将逐步改变传统的竞争性地缘政治关系,从而转向更具包容性的生物圈政治关系。

要实现这种转换,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观念,不再把周边邻国视为潜在对手或敌人,而是视为在能源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可以共享资源和利益的合作伙伴。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太阳能、风能逐渐比石油、煤炭还重要,别的不说,大家还会像过去那样为了争夺能源而大打出手吗?还不如相互协调或合作,更好地采集分享那些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

这本质上是一种从存量博弈思维,向增量合作思维的进化。

0x2:生物圈政治如何促使全球化向洲际化转变?

说完了生物圈政治,我们再来看洲际化合作,也就是区域合作。里夫金认为,随着各个大陆、各大洲在生物圈意义上更紧密的相互关联,每个大洲或特定区域内的合作,会比宽泛的全球合作更重要,也更有可行性

“洲际化”这个词,其实是2008年5月,里夫金在巴黎参加一次物流行业交流会时听到的。当时,一群邮政快递公司的掌门人,讨论全球经济、金融和物流业未来,大家都很焦虑。

为什么焦虑呢?因为他们发现,那一年全球货物托运量明显减少,根据之前的经验,这通常是经济不景气的前兆。对物流行业来说,生意难做了;从更大范围来看,这意味着全世界的购买力在下降,工厂库存在增加,一句话: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似乎突然熄火了。

里夫金在会上分享说,这种经济趋势,和他所主张的分散型可再生能源的兴起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公司或住家附近采集能源,实现分布式发电,并和社区就近共享,那么每个人的自由度就增加了,并不必须定点集中上班。这种新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结构,加上基于互联网的通信技术进步,意味着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人们所受到的地理限制会大大减少

过去传统理念中以国家为边界的市场,以及民族国家政府,对经济的约束将变得越来越弱,而同一大陆相邻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会增加。

里夫金这话刚讲完,全球顶尖物流公司TNT的CEO站起来,面对所有与会者说:“全球化正在消亡。”他的理由更简单,在这次会议召开前两个月,2008年3月,国际油价涨到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

这位物流公司CEO说,油价这么涨,国际航运成本难以控制。而政府还在对采用化石能源的企业征收碳排放税,物流业不堪重负。

因此,距离更远、范围更大的经济全球化,必将转向距离更近、范围更小的,同一大陆上的经济洲际化,也就是区域化,物流业的全球性收缩也会发生。

这个展望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其实挺明显的,因为全球的干散货船、远洋航运,在过去这十几年,确实没有明显增加。所以疫情一来,全球的航运物流都严重吃紧。

在里夫金看来,这位CEO的观点不无道理。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型、合作式的本质和按社区聚集的扁平化结构,确实更倾向于区域性、洲际性经济和政治联盟。我们可能正从“全球化”走向“洲际化”,洲际化超越了国家主权,同时以全新的方式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为本区域创造新的经济机会,甚至还可以培养新的文化和区域性的政治认同

你可能会问了,那这种新合作,会不会导致传统的国家概念、国家边界和国家主权的模糊呢?

从欧盟的实践来看,即使形成区域性政治经济联盟,各个国家的主权和边界也还在,只不过相互融通的程度也可以不断提升,这二者并不矛盾。

比如在2008年前后,欧盟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洲际化、区域性的合作典范。2008年,欧盟有28个成员国,GDP总量加在一起超过美国。欧盟成员国还相互开放边境,实现了人员、商品、资金和信息的通畅;德国、法国等15个国家,还放弃了各自的主权货币,统一使用欧元。

你肯定也注意到了,在里夫金的书出版以来的这十几年里,欧盟和欧元区都很不平静。2016年英国还通过公投,宣布脱离欧盟;多个欧元区国家经济低迷,不少人对欧盟这个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深表忧虑。

但截至2021年上半年,欧盟还有27个成员国;欧元区15国扩大到19国。与欧盟和欧元区相关的,各种立法、行政、司法和金融制度,以及对应的权力机构,比如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央行仍然在履行职责,欧盟并没有出现大的解体的趋势。

除了欧盟,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东南亚国家联盟、非州联盟和南美洲国家联盟,也在不断强化作为洲际联盟的作用。甚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里夫金看来,也算是洲际联盟的前身,因为都是区域性国际合作。

同时,你可能也注意到,近年来,全球性贸易、投资与合作协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这涉及更加复杂的上百个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协调,而主导者美国的实力和作用在相对减弱。所以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它们的具体作用其实都在打折扣。 

这也意味着,区域性的洲际市场、洲际联盟和跨大洲的连接性会增加。也就是说,国际合作是必须的,但首先是就近的洲际合作

0x2:生物圈政治和洲际化合作符合什么经济理论?

在里夫金看来,生物圈政治以及洲际化合作的兴起,并不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它也可以从经济理论的演变上得到印证:传统放任的自由经济增长,正在被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理念所取代,这种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能源的可持续性:传统化石能源会逐步枯竭,因此必须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这一点此前我们已经充分讨论。
  • 二是治理的可持续性:自上而下的集中型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国家内部和国际合作中,都越来越难以持续。新型的分散合作治理模式,成为企业、国家和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比如在企业内部,层级制管理逐步过时,扁平化管理与交互式协作在增加。在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集中式的管理决策,也在让位于分散式的区域性的管理决策。

最终,生物圈政治的兴起,实际上就是相关国家之间更加平等协商,更可持续合作。从国际合作来看,传统集中的全球治理模式,也逐步被洲际性、区域性合作模式所打破

说实话,里夫金的这些重要思想,在2011年出现时,给很多人以新的启发。虽然当时有人觉得他想当然,但这十年来,有多少新型互联网和科技企业,实行的就是他所说的分布式协作和扁平化结构。

用他的话来总结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变化,和与之共生的新型经济理论之间,正在发生重大重构。它提醒我们必须重新看待未来世界,重新思考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尤其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真考虑,新的生物圈政治,究竟如何促成并创新洲际化合作

0x3:总结

  • 越来越多人适应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经济和政治联盟后,会促进传统地缘政治,向更具包容性的生物圈政治转变。
  • 宽泛的全球化合作,并不必然按惯性延续,随着各大洲内部的生物圈连接更加紧密,区域性的洲际化合作会增多。
  • 自由经济增长理念,正在被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理念所取代,集中的经济管理和合作模式,将向分散决策与扁平管理转变。

 

五、合作时代催生了怎样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这个名词你现在肯定很熟悉了,平常街边停放的共享单车,商场门店里摆放的共享充电宝,都是共享经济的产物,我们也在享受着共享经济带来的巨大便利。

你可能不知道,“共享经济”这个词其实最早出现在1978年,而且这个词并不是里夫金发明的。那你可能好奇了,为什么里夫金会被称作“共享经济之父”,他又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声誉呢?

这就需要结合他2011年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他2014年出版的《零边际成本社会》一起来看。

这两本书深入讨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

  •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未来是全新的“合作时代”
  •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个合作时代会是零边际成本社会?

基于这两个问题,里夫金阐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催生出“共享经济”的革命性构想,这在当时为无数创新创业者指明了方向。他们率先在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收获了第一波红利。

0x1:为什么传统的市场经济充满竞争?

在里夫金看来,传统的市场经济是充满竞争的,因为它受到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比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它们除了通过燃烧直接给人类提供热量或者转化为电,还会产生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排放到大气层。虽然这些排放掉的能量还存在,但人类无法再把它们收集起来再利用。

从整体经济运作逻辑来看,传统能源主导下的自由市场经济,虽然有无数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市场拓展,但总体是充满竞争性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存量竞争。

之前我们还讲到过,物质商品生产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传统经济学分析认为,生产物质商品时,除了厂房设备等固定成本,每多生产一件商品会带来的总成本增量,就是边际成本。随着商品规模化生产上升,边际成本会呈现出先下降,然后逐步上升的趋势。因为固定的厂房和设备都有生产极限,超过生产极限后再扩大生产,就需要新增厂房和设备,同时能源和原材料也可能因为需求不断上升而上调价格;商品的销售价格也会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下降

这就导致任何人要想扩大规模,都面临着成本、收益和竞争对手等多重因素的权衡。结果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呈现强烈的竞争性。所以传统市场经济时代,就是商场如战场的竞争时代,本质上是一种存量零和博弈

但在里夫金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可再生能源改变了传统封闭的能量守恒定律,形成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同时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边际成本效益规律,形成了全新的“共享经济”。

关于新的能源革命,我们暂且不说采集、储存和传输技术是否足够成熟,至少从能源供应上看,可再生能源是无穷无尽的,并不受传统化石能源那样的储量限制。

因此,新型绿色分布式的能源转换和使用,就呈现出一种共生、共享的新特征,这也是一种新模式。为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新能源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改造或新建,都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都来自地球之外,这样,原来地球生态封闭系统的化石能源总储量,以及相关的地球总能量,事实上被打破了。这种新的增量能源供应体系,加上新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正在彻底改变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这就意味着,相应的传统产权界定、传统成本核算和传统竞争模式,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

0x2:合作时代的产权观念有何不同?

你肯定知道,在传统市场经济制度下,产权界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对私有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市场经济的起点

但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合作时代,传统的独占性财产权观念,正被新的、通过社交网络同他人分享的财产观所取代。也就是说未来你从产权意义上占有的物品,在数量上远不如你通过产权或使用权分享使用的物品

比如说在传统产权时代,你想骑自行车,要么买要么租。但无论是买还是租,你实际的骑行时间并不长,很多时候自行车是闲置的,不好停放,还很容易被偷。

但共享单车出现后,你随时可以花一两块钱就把单车骑走,停车方便,用完一锁,车就还了,而且再也不用担心单车被偷。

在里夫金看来,这种不拥有产权、但可以分享使用物品的共享模式,在一个新型的、分布式扁平结构的世界里,不仅让传统的物品使用逻辑发生大变化,也让知识产权体系面临瓦解

比如在传统印刷时代,你免费送别人一本你写的书,除了写作时间成本,你还要承担这本书的印刷成本。你再有钱,能送多少人这本书呢?可能非常有限。因为每多送一本书,就多一份印刷成本,即使你印得多可以打点折,但总成本还是不断增加的。

而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把你写的书免费上传网络。无论多少人看到这本书,对于你来说,除了你的写作时间成本,再不会因为要看的人增多,而增加你的总成本。

请注意,这就出现了一个新概念,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它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比如电子书和网络游戏等数字化的知识产权产品,除了初始的生产开发成本,你多复制或多分享一份这种数字化产品的成本几乎是零。它跟从可再生能源领域,免费获得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情况相似,获取更多太阳能的边际成本也是零。

所以在新的合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用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方式,制作并分享自己的信息、娱乐、绿色能源和3D打印等产品。于是,传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界限模糊了,大家都是“产消者”。

除了分享自己生产的东西,你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租赁商和各类型合作组织,以极低的或零边际成本模式,分享汽车、住房、服装等各类物品。甚至在教育领域,学生们也可以参与到基于零边际成本的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来,这就是“慕课”免费的原因。

需要提醒你的是,数字化产品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并不等于这些数字化产品的总成本是零。

比如游戏行业,由于分享网络游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只要玩某个游戏的人足够多,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但游戏开发可不是零成本或高成功率的事。一家游戏公司,他们通常会花不少钱,同时启动好几个游戏开发项目。目的是就争取在一段时间后,至少有一个游戏能开发成功。外界看到的,只是那些开发成功的游戏,它们在网络分享使用中的边际成本,确实接近于零;但为了开发出一款成功的游戏,公司付出的综合成本有多高,却被很多人所忽略。

0x3:合作时代的“共享经济”模式是怎样的?

说完新的产权和使用权逻辑,以及新的成本和边际成本逻辑,我们再来看里夫金如何完整阐述合作时代的“共享经济”模式。

首先,共享经济基于信任而产生

在新的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中,人际网络和信用等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有了可信任的团队和协作网络,共享经济就有了基本依托。

比如前面提到的共享单车,如果在用完之后随意乱扔,甚至故意毁坏单车;运营者也不及时对单车进行清理,城市管理者再嫌弃单车影响市容,相互都不信任,也不好好协作,共享单车模式肯定就难以为继。

其次,共享经济更关注资源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

各种共享服务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繁荣时代的消费主义让位于可持续发展;炫耀性和浪费性消费,可能都会大大减少。

比如汽车,通常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会有上百万辆汽车,但大部分汽车每天的有效使用时间和次数都很少,多数时候在闲置。如果采用共享汽车模式,里夫金发现,汽车数量竟然可以减少80%左右。

第三,共享经济模式中,人们对合作的期待会日益压倒竞争

一种新的混合式经济模式,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和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更多的跨地域和跨领域合作。

虽然共享经济现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但是它对人类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体系的颠覆性影响,显然无可质疑。

0x4:总结

  • 传统的市场经济是充满竞争的,因为它受到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的影响。
  • 新的增量能源供应体系和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市场经济的产权界定、成本核算和竞争模式。
  • 共享经济时代,资源的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共享价值会大于交换价值;消费主义会让位于可持续性。

 

六、如何创新面向未来的教育和学习?

有关教育和学习。这个话题你肯定不陌生,你可能也对前段时间教培行业的“双减”政策有所了解,大量校外培训辅导机构关门歇业。这项政策引发了很多人对应试教育的激烈争论,多数人倾向于支持:教育应当更公平,也更要具备创新性。

我们在之前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经济生活会带来全新改变,那么从人力资本角度,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又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和学习创新,全面提升人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呢?

里夫金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思考视角,简单来说就是教育领域的创新技能、新观念和新模式,我们结合里夫金的分析,一起来看。

0x1:如何培养现行教育体系需要的新技能?

在里夫金看来,全世界现行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延续的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就是对文理学科知识进行垂直细分,老师讲授已有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积累。这就和我们讲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需要无法匹配。

那新的教育体系应当如何据此调整呢?里夫金发现很多人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从工具性和实用性出发,如何成为更高效的生产者?或者说,为了避免在新经济环境下失业,应当学习哪些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 

听起来,你会发现好像这种想法也没什么错。但是,里夫金认为光是这样还不够。

  • 首先,在就业之前,至少高中和大学,都需要为培养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新的知识教育安排。比如增加前沿信息、纳米技术、生物科技、地球科学、生态学、系统理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教育,等等。
  • 其次,各方面要和现行教育机构合作,创造一个新的体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的学习环境。比如,前面讲了很多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储存和消费,那么改造新的学习环境,就可以从教育机构的建筑改造入手。你可别以为里夫金是在纸上谈兵,他和自己的团队,真的就在意大利和美国的一些校园里这样开展起来了。他们引入太阳能采集系统、氢存储技术,建立小型智能电力网络,把特定的校园建筑,做成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示范样本。然后再尝试把学校改造后的建筑,与所在城市陆续改造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连接,这样,面向未来的能源和网络协作就有了真实模样。

在2011年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时,至少在美国,就已经有好几十所中小学校的建筑物经过改造,开始生产绿色能源。更多的学校,也愿意尝试改造建立这种新能源体系,为什么呢?

里夫金认为,

  • 第一个原因是经过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当时的经济还不太景气,学校财政开支紧缩。因此,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节省成本的做法受到欢迎
  • 第二个原因,和教育创新有关系。改造学校建筑,形成新的分布式能源采集和消费样本,可以直接启发同学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时有一位太阳能顾问说过:“学生们在绿色电力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会认为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确实如此,你会发现,之前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就是这样。在全社会还没有普及时,有远见的教育机构率先引入电脑和网络,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显然更容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里夫金认为,相对于电脑和网络的现有普及程度,学生们对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这些经济生活的底层基础资源并不熟悉。因此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调动学生们对电和电网的热情。

比如美国加州有些学校,就开始安排与电力学习有关的新内容。甚至在写作课上,也加上了这样的作文题目,比如智能电网将如何改变你的人生和你未来的职业?这种渗透式教育,里夫金在书中大为赞赏。

0x2:如何创新教育领域的新观念?

里夫金关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的建议,把这种技能学习从就业时期至少提前至高中和大学阶段,这确实是比较容易操作的。那如果我们再往前推进一步,应该怎么做呢?里夫金认为,比起技能,观念和意识反而是最容易落伍的,所以更要关注教育领域新观念和新意识的传播、激发和创新。

比如在传统社会,也包括前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多数人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勤奋高效的劳动者。这和两次工业革命对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率的追求是匹配的

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强调,对分布决策、分散协作和共享经济等关键特性的描述,如果新的劳动者只做到勤奋和高效,恐怕还不算是优秀,他们还会面临新的要求

  • 第一个要求,就是对创新意识的容忍和鼓励,以及对创新潜力的挖掘和激发。这个问题的讨论基本已经有了共识:在过于强调分数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学生的创造性会受到压抑。因此需要大力倡导学生特色化发展,“不争第一,争唯一”,就是教育观念的大进步。
  • 第二个要求,和前面讨论过的生物圈有关。里夫金认为,应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意识到自己是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这既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观念,也有相应的科学解释。比如,从进化生物学、神经认知科学和儿童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来看,同情心和同理心都是与生俱来的。像是有爱心、爱交际、愿意合作并相互依赖,都是人的本性,教育应当守护这些本性。

那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如果大家认识到地球生物圈的紧密关联,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理心能否扩展到全人类呢?

里夫金提醒说,这种视地球生物圈为一体的观念,在哈佛大学一位生物学家看来,其实是一种“亲自然情结”。

也就是人们不仅对自然环境有亲近感,对进化物种也有天然好感。之所以在两次工业革命以来,很多人忽略了这种情结,是因为高度现代化的科技和物质社会,阻断了人们与自然环境,和地球生物圈的关联频率。

因此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就要努力培养并保护人类这种 “亲自然情结”,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自己和生物圈的关系,更新自己的观念。

0x3:如何进行教育模式的颠覆性创新?

说完了知识技能和观念的更新,我们再来看第三点,也就是在教育模式上的颠覆性创新。这需要创建一种新型的“分散式合作课堂”,从而实现分布式协作教育和学习。

你肯定知道,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是自上而下,从老师到学生,这有利于培养具有竞争性的独立自主个体。但新兴的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则是希望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是具有社会属性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都承认自己不是全知全能,但通过分散教育与合作学习,完全可以在更高效互动的网络体系里,在知识上取长补短,在工作中协同进步

如果不强调传统意义上智力的个体性,而是从社会知识和经验共享的角度来看,里夫金认为,分散式合作教育,充满了人性魅力和未来价值。

因此里夫金认为,社交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合作方式,对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至关重要。它符合人与人之间愿意交际、希望合作、相互依赖的天性,更是未来知识信息爆炸时代,人与人长期合作的现实制度安排

从教育学习上看,这也必将创造一种可以称为“扁平式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逐步变成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教学上的知识提供者,也就是教学相长。

里夫金最后提醒说,在人工智能全面到来之前,通过教育和学习提升自己,可能是人类提升人力资本的最后机会,是我们主动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必要准备,是面向未来创新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时不我待,你意识到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吗?

说道这里,顺带分享一下笔者对现在一些社会问题的社会热点的看法和观点,

比如学区房问题,在笔者看来,学区房的问题不是在于房价太贵,抛开未来政府可能会进行了学区制度改革不谈,问题的实质是学区房范围内的公立学校本身没有太多价值,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很多传统的公立学校还在用旧时代的教育范式在组织教学工作,而很多家长们也还在用升学率、一本率这种旧时代kpi范式的方法来衡量学校的好坏。这种学校培养的目标还是完成他人指定的任务,拿高分的工具人。

另一方面,学校和家长依然在热衷于进行大量的“课外兴趣班”,甚至有些学校的录取条件里就包含了需要具备某某技能、多少级证书等等。其他我们参考一下美国就知道,这种类型的公立学校在美国也有很多,纯粹是为了糊弄平民阶层和非裔、拉美移民,而大部分的中产以及精英群体,他们上的是综合私利学校。这类私立学校,他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是为了拿高分,而更多是培养学校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单地说,这些学校培养的是未来国家的领导者和行业的精英。

中国现在很多一线城市也逐渐开始学习欧美的这种教育模式,在一些私立学校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很好的苗头。笔者认为这些代表了社会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真的要炒学区房,从逻辑上,炒这些学校附近的房子才更有价值。不过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在未来10-15的新社会中,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共享经济、能源范式革命、以及信息化普及,加上国家宏观政策和住房产业政策的调控,当下中国面临的住房问题大概率会极大缓解,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很可能是人才,也即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

0x4:总结

  • 现行教育体系延续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分类和教学方式,这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创造性、合作性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 除了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观念和意识的更新至关重要,比如激发创造性、同理心和同情心等。
  • 新型的“分散式合作课堂”和“扁平式学习”,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的重要创新。

 

七、思维脑图

 

posted @ 2021-12-10 11:20  郑瀚Andrew  阅读(80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