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向量运算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向量的运算及性质

前置知识(也许):线性代数基础知识 - LewisLi

除非特殊说明,否则以下向量均默认指三维向量。

线性运算

包括加法与数乘。

点积(内积)——垂直与正交

设向量 \(\vec{a}=(x,y,z)\),定义其模(2-范数)为 \(|\vec a| = \sqrt{x^2+y^2+z^2}\),几何意义为向量所对应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模是度量向量大小的方法,它满足:

  1. 正定性:\(|\vec a| > 0, |\vec 0|=0\)
  2. 正齐次性:\(|\lambda\vec a| = \lambda|\vec a|\)
  3. 三角不等式:\(|\vec a + \vec b| \leq |\vec a| + |\vec b|\)

若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V\) 存在满足上述三条性质的映射 \(||\cdot||:V\to F\),则称 \(V\) 为一个赋范空间。这里不深入讨论。

利用模,我们可以定义向量的单位化\(\hat a=\frac{\vec a}{|\vec a|},|\hat a|=1\)

内积

两个向量张成一个平面,它们必然存在一个夹角。

定义两个向量的内积 \(\vec a \cdot \vec b=a_1b_1+a_2b_2+a_3b_3\),并定义两个向量的夹角 \(\cos<\vec a, \vec b> =\frac{\vec a \cdot \vec b}{|\vec a| |\vec b|}\)

容易验证这与我们熟知的夹角定义一致。

\(\vec a \cdot \vec b=0\)​​ 时,称这两个向量正交

由定义不难推出内积是满足分配律的。

叉积(外积)——描述张成

设有不共线向量 \(\vec a,\vec b\)\(\vec v\) 满足 \(\vec v = \lambda \vec a + \mu \vec b\),即线性相关,那么,必然存在一个非令向量 \(\vec n\),使得

\[\begin{cases} \vec a \cdot \vec n = 0 \\ \vec b \cdot \vec n = 0 \end{cases} \]

从而 \(\vec v \cdot \vec n = \lambda \vec a\cdot\vec n + \mu\vec b\cdot\vec n = 0+0=0\)

于是我们就用一个向量 \(\vec n\) 表示了 \(\vec a, \vec b\)​ 的张成。

现在我们来解上面的方程,把系数写开:

\[\begin{cases} n_1a_1+n_2a_2+n_3a_3=0 \\ n_1b_1+n_2b_2+n_3a_3=0 \end{cases} \]

由定义 \(n_i\) 不同时为零,不妨假设 \(n_3 \neq 0\),同时除以 \(n_3\)​,于是方程组转化为

\[\begin{cases} \frac{n_1}{n_3}a_1+\frac{n_2}{n_3}a_2=-a_3 \\ \frac{n_1}{n_3}b_1+\frac{n_2}{n_3}b_2=-b_3 \end{cases} \]

由 Cramer 法则得到

\[\frac{n_1}{n_3}=\frac{\begin{vmatrix}-a_3&a_2\\-b_3&b_2\end{vmatrix}}{\begin{vmatrix}a_1&a_2\\b_1&b_2\end{vmatrix}},\frac{n_2}{n_3}=\frac{\begin{vmatrix}a_1&-a_3\\-b_1&-b_3\end{vmatrix}}{\begin{vmatrix}a_1&a_2\\b_1&b_2\end{vmatrix}} \]

于是 \(\vec n\) 的一个特解为

\[\vec n =\begin{pmatrix} \begin{vmatrix}a_2&a_3\\b_2&b_3\end{vmatrix}, \begin{vmatrix}a_3&a_1\\b_3&b_1\end{vmatrix},\begin{vmatrix}a_1&a_2\\b_1&b_2\end{vmatrix}\end{pmatrix} \]

将这个解作为 \(\vec a\)\(\vec b\) 的叉积(外积),记为 \(\vec a \times \vec b\)​。约定当 \(\vec a = \lambda \vec b\)\(\vec n=\vec 0\)

由行列式的性质也不难证明叉积满足分配律

叉积的几何意义

\(\vec n = \vec a\times \vec b\) 同时与 \(\vec a\)\(\vec b\) 正交,因此 \(\vec n\)​ 代表两向量所张成的平面的法向量。

可以证明,\(\vec a \times \vec b\) 的模 \(|\vec n|\) 表示 \(\vec a, \vec b\) 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叉积的性质

  1. 反交换律:\(\vec a \times \vec b=-\vec b \times \vec a\)
  2. 分配律:\(\vec a \times(\vec b+\vec c)=\vec a\times\vec b+\vec a\times\vec c\)
  3. 线性性:\(\lambda\vec a\times\vec b=\vec a\times\lambda\vec b=\lambda(\vec a\times\vec b)\)
  4. 雅可比恒等式:\(\vec a\times(\vec b\times\vec c)+\vec b\times(\vec c\times\vec a)+\vec c\times(\vec a\times\vec b)=0\)
  5. 叉积不满足结合律。
  6. 混合积:\(\vec a\cdot(\vec b\times\vec c)=|\vec a,\vec b,\vec c|\)​。
  7. 拉格朗日公式:\((\vec a\times\vec b)\times\vec c=(\vec c\cdot\vec a)\vec b-(\vec c\cdot\vec b)\vec a,\vec a\times(\vec b\times\vec c)=(\vec a\cdot\vec c)\vec b-(\vec a\cdot\vec b)\vec c\)

齐次坐标

无穷远元素的引入与射影平面

传统欧式平面下,任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任意两线却不一定有一个交点。

我们引入无穷远这一理想概念:任意一组平行的直线系中的直线均交于同一个无穷远点,所有方向上的无穷远点在一条无穷远直线上。

这样一来,平面上就不再有平行这一概念。所有直线都将是封闭的,也不存在左右的概念。

受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启发,我们尝试用坐标来抽象地定义平面,但是二维坐标已经无法表示这个新平面的所有元素,即使我们约定 \((\infty,\infty)\) 表示无穷远点。

因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维度:令 \((x,y,z)\) 表示原来的 \((\frac{x}{z},\frac{y}{z})\),并约定当 \(z=0\) 时表示原来 \((x,y)\) 方向上的无穷远点。

这样一来,所有的 \(A(\rho x,\rho y,\rho z)(\rho \in \R,\rho\neq0)\) 均表示同一元素,记为一个等价类 \(A\)。取 \(A\) 的一个代表记为 \(A^*\)。把所有等价类的集合称为一个射影平面,上述坐标称为绝对坐标\((0,0,0)\) 不表示任何元素,把它排除在平面外。

用新的坐标替换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线:\(\alpha\frac{x}{z}+\beta\frac{y}{z}+\gamma=0\) 得到射影平面上的直线方程 \(\alpha x+\beta y+\gamma z=0\)。如果把点看作向量,则直线表示为 \((\alpha, \beta, \gamma)\cdot(x,y,z)=0\)。我们不妨用三元组 \([\alpha,\beta,\gamma]\) 来表示直线,方法与上面同理,当 \(\alpha=\beta=0,\gamma\neq 0\)​ 时表示无穷远线。

有意思的是,点与直线的形式在这个定义下完全一致,因此点与线之间是可以互换的,在一个命题中把点换成线,线换成点,不改变正确性。这被称作对偶原理

齐次坐标下坐标系的选取与运算的几何意义

考察一条直线 \(l\) 与其上两点 \(A\cdot l=0,B\cdot l=0\),则有 \(l\cdot(\lambda A+\mu B)=\lambda A\cdot l+\mu B\cdot l=0\),从而点 \(\lambda A+\mu B\) 也在直线上。

同理,\(\lambda \xi +\mu\zeta\) 也一定过 \(\xi \cap \zeta\)​。

因此,

在射影平面上取不共线三点 \(A,B,C\),由定义它们线性无关,从而平面上任意一点 \(D\) 可以用不全为零的实数 \(\lambda,\mu,\sigma\) 表示为 \(\lambda A+\mu B+\sigma C\),称三元组 \((\lambda,\mu,\sigma)\) 为点 \(D\) 的相对坐标。

一旦 \(ABC\)​ 确定,每个点的相对坐标便确定了。但是无论坐标系如何选取,平面的定义始终与相对坐标无关,而平面上元素的关系(射影不变量)也不会随着坐标系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视角下的齐次坐标

从三维空间上看,所谓“射影平面”实质上是用一个面在空间中去截从原点发出的线束。而无穷远元素,其实是这个平面的灭点与灭线

用向量描述几何关系

给定平面两点 \(A,B\),他们确定一条直线 \(l\),现在要根据点求出直线的坐标。

列方程 \(A\cdot l=0,B\cdot l=0\),显然 \(l=A\times B\)

同理两直线交点 \(P=\xi\times\zeta\)

让我们把目光暂时放回平面直角坐标系,假设有两点 \((x_1,y_1)(x_2,y_2)\),在不涉及斜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写出连线方程:\(\begin{vmatrix}y_1&1\\y_2&1\end{vmatrix}x+\begin{vmatrix}1&x_1\\1&x_2\end{vmatrix}y+\begin{vmatrix}x_1&y_1\\x_2&y_2\end{vmatrix}=0\)

让我们继续考虑直线 \(AB\) 上的另一点 \(C \cdot(A\times B)=0\),由叉积性质得 \(|C,A,B|=0\),即行列式为零。

同理 \(\xi,\zeta,\eta\) 共点当且仅当 \(|\xi,\zeta,\eta|=0\)

例题:2025 武汉二调 T19

\(P(x_1,y_1)\)\(M(x_2,y_2)\),易知 \(PM\)\((-1,-4)\)

\(\vec P=(x_1,y_1,1)\)\(\vec M=(x_2,y_2,1)\)\(l_{PM}=\vec P \times \vec M=[y_1-y_2,x_2-x_1,x_1y_2-x_2y_1]\)

\(l_{PM} \times \overrightarrow{(-1,-4,1)}=0\),即

\[-(y_1-y_2)-4(x_2-x_1)+x_1y_2-x_2y_1=0 \]

易知 \(Q(-1,-\dfrac{4(x_1+1)}{y_1})\)\(N(-1,-\dfrac{4(x_2+1)}{y_2})\)

\(\vec Q=(y_1,4(x_1+1),-y_1)\)\(\vec N=(y_2,4(x_2+1),-y_2)\)

于是同理有

\[\begin{align} l_{QM}=[4(x_1+1)-y_1y_2,-y_1x_2-y_1,y_1y_2-4(x_1+1)x_2] \\ l_{PN}=[4(x_2+1)-y_1y_2,-y_2x_1-y_2,y_1y_2-4(x_2+1)x_1] \end{align} \]

\((7)-(8)\)

\[l_{QM}-l_{PN}=[4(x_1-x_2),(x_1y_2-x_2y_1)-(y_1-y_2),4(x_1-x_2)] \]

\((6)\)\((9)\) 对比发现 \(l_{QM}-l_{PN}=[1,-1,1]\),即定直线是 \(y=x+1\)

二次曲线

配极变换

称一个射影平面上的点到线,线到点的变换为一个对射变换。

可以证明对射变换具有射影不变性。

对于一个对射变换 \(\gamma\),若满足 \(\gamma^2=I\),则称这是一个配极变换

二维射影平面上的配极可以写成三维对称矩阵 \(M\),证明略。

于是有 \(\gamma^T=\gamma^{-1}\)

极点与极线

记点 \(A\) 变换后的直线为 \(\xi=\gamma A\),称 \((A,\xi)\) 为一组极点极线。

显然,若 \(A\) 的极线过点 \(B\),那么 \(B\) 的极线过点 \(A\),这被称为 配极原则。满足配极原则的两点配极共轭。

\(A \cdot \gamma A=0\),称其为自共轭点或自共轭直线。

由配极导出的二次曲线

射影平面上所有的自共轭点(直线)所组成(包络)的图形被称作一个二次曲线。

简单推导一下:

\[Ax^2+2Bxy+Cy^2+2Dxz+2Eyz+Fz^2=0 \Leftrightarrow (x,y,z)\begin{bmatrix}A&B&D\\B&C&E\\D&E&F\end{bmatrix}\begin{pmatrix}x\\y\\z\end{pmatrix}=0 \]

判断位置关系

配极曲线

posted @ 2024-03-24 22:51  LewisLi  阅读(20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