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尔·盖茨身上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比尔·盖茨的成功归因于幸运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如果仔细思考,我们能从比尔·盖茨身上看到柯维博士所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当《大众电子》杂志把Altair电脑当作封面,并宣称这是史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时,比尔· 盖茨立刻联合保罗· 艾伦组建了一家软件公司,为Altair电脑编写BASIC语言程序。也许,盖茨是在合适的时机掌握了编程技术,但是很多人都在学习这个技术,数以万计的人都能做到盖茨所做的,但是他们没有。盖茨当机立断。他从哈佛辍学,搬到了阿尔布开克(Altair电脑的基地所在)。他夜以继日地编写程序。比尔· 盖茨变得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不是在适当时候做决定的运气,而是他在适当时候的积极回应。 (习惯一:积极主动)

       微软的发展如日中天,盖茨也在一个宏大的想法推动下拓展了自己的目标: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之后,盖茨与妻子一起创办了比尔与马琳达· 盖茨基金会。目标都很宏伟,比如让疟疾从世界上消失。盖茨在2007年哈佛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这样说:“对于马琳达和我来说,挑战是一样的:怎么用手上的资源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比尔·盖茨总是能在脑海里勾画出理想的蓝图,再用自己的双手将蓝图变为现实。(习惯二:以终为始)

       真正的原则意味着我们会把最重要的目标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意味着在判断力最佳的状态下做出突破。“所有人”几乎都会说,从哈佛毕业才是年轻的比尔· 盖茨最紧要的任务。相反,他却不顾周围好心人质疑的目光,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标。创建微软时,他把所有能量注入两个首要的目标:雇佣最好的员工,开发几个重量级的软件;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的。盖茨在一次晚宴上第一次见到沃伦· 巴菲特,当主持人问餐桌上的客人,认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盖茨和巴菲特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重点”。(习惯三:要事第一)

       盖茨和第四个习惯的关系有点复杂。表面看来,盖茨的性格似乎更符合独善其身的赢者心态。他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一直在一本名叫“噩梦”的记事本上记录微软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方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盖茨善于把互补的各方结合成一个整体。为了实现梦想,盖茨意识到微软若想壮大实力需要借助其他公司的优势:因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如IBM或戴尔这样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他还注重公平,因此,当微软获利时,员工也成功了。(习惯四:双赢思维)

       盖茨充分展现了互利共赢的能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与长期合作伙伴史蒂夫· 巴尔默的配合。盖茨和巴尔默合作时的收获要比单打独斗大得多, 1+1绝对大于2。(习惯六:统合综效)

       盖茨把焦点转移到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之后,他带着无尽的好奇心想和问题前进,尝试着掌握能解决最棘手问题的学问和方法。向朋友请教结束时,他以一句幽默评论作为回报:“我确实需要再学学磷酸盐。”(习惯五:知彼解己)

       即使在微软创业最紧张的时期,盖茨也会定期抽出一整周阅读和反思,扫清一些障碍,那是思考的一周。他还养成看传记的爱好,一次他告诉《财富》杂志的布兰特· 谢兰登:“一些人在生活中的发展实在令人称奇。”——这句话像咒语般在盖茨身上应验。(习惯七:不断更新)

       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成功的人和比尔·盖茨相似,他们都有着柯维博士所总结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史蒂夫· 乔布斯也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住在连家具都没有的房子里,由于近乎疯狂地投入开发新产品,他完全没有时间去做似乎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买餐桌或沙发。(要事第一)再比如西南航空公司的赫伯· 科勒赫,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创建了双赢的模式,以便每个人在9· 11恐怖袭击后都能团结一致。30年来,既保证公司的长期利益又不会裁员。(双赢思维)还有温斯顿·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每天只打几个盹,这样“一天能当两天用”。(不断更新)

       没有人能永生,但是书和思想却会永远流传。当你用心读这本书,你会 深受史蒂芬· 柯维能量的影响,你能感觉到他借着文字在和你说:“我在这里,我对此深信不疑,让我帮助你,我想让你得到真谛,从中学习;我想让你成长,做得更好,贡献更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posted @ 2019-09-17 20:30  JasonCeng  阅读(60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