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知识点-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是由企业赊销商品或劳务造成的,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欠条”。
如今的市场环境,大部分产品都是买方市场。
常见模式是买家先不付钱或只付一部分钱,购买商品或服务,一段时间后支付对应款项。
对商品或劳务的卖方而言,这张欠条就是资产:应收账款。
对买方而言,欠别人的钱就是负债:应付账款。
一家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款条件,从优到劣可以排序为:现金>银票>商票>应收账款。
通常来说,能够做到先款后货或现钱现货的企业,必然是具备某种竞争优势的,投资者在估值时可以给予加分。
提醒一个细节:凡是涉及增值税的企业,应收票据、应收款项和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里,都包含代税务局向买方收的增值税。
现金流量表里“支付的各项税费”也包含当期企业缴纳的增值税。
资产负债表的应交税费科目里,同样包含代收但尚未移交给税务局的增值税。
但公司利润表所有科目数据均不含增值税。
我们在计算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数据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忽略了增值税数据的影响。
利用这个原则,有些公司会因为某些原因放货出去,增加应收账款的同时虚增收入。
正所谓白拿谁不拿,不拿白不拿,这样放货当然很容易创造收入。
但从企业股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危险行为,很容易使公司产生巨额损失。
曾经的优质股四川长虹,就是这样倒在高达45亿元的应收款上。
该公司一次性产生了 37亿元坏账,把多年累积的“利润”一次赔了个精光。
因此,如果一家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收入增长幅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呈明显下降趋势,往往预示着两种可能:
1)公司临时放宽信用政策,加大赊销力度;
2)公司提前确认收入甚至虚构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常识告诉我们,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久,变成烂账的概率就越大。
出于谨慎原则,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账款必须计提坏账准备。
资产负债表里展示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资产数据,都是已经减过坏账准备后的净值。
由于坏账准备是需要从当年利润里减去的,所以计提的越少,意味着公司当年会产生更多“利润”。
如果你关心公司利润的质量,那就必须关心它的计提标准。
一般来说,计提标准越严格的公司越值得信赖。
至于同行业内的公司为何会有不同,只能致电公司详细咨询。
虽说计提标准越严格的公司越值得信赖,但如果公司的标准一贯宽松,突然严格,也可能是意图“洗大澡”做低基数,以备来年转回坏账准备、美化利润表。
同样,一贯严格,突然变得宽松,美化当年利润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总之,牢记一点:公司改变会计政策是大事儿,遇见了一定要打起精神思考原因和影响。
比较常见的掩盖手段,就是当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数额过大时,找关联公司或客户付一笔款项进来,冲销应收账款。
同时,再通过其他应收款、预付款或购货款等名义,将这笔钱转出去。
从而将应收账款变成预付款、存货,或者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应收款等。
有时,这个顺序可以反过来。
因而,如果公司账面上某些时间很长的大额应收账款,突然付款了。
投资者仍然要观察上市公司在这笔款项支付的前后,是否新增了其他累计金额近似的异常支出——骗子之间很难建立长期信任关系,所以这种款项的流入和流出时间,通常不会间隔太远。
利用流动资产科目造假,还是属于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段,容易被识破。
比较高级的造假,是将应收账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活动将资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摊销或减值完成“毁尸灭迹”,这很难被查出来。
如今的市场环境,大部分产品都是买方市场。
常见模式是买家先不付钱或只付一部分钱,购买商品或服务,一段时间后支付对应款项。
对商品或劳务的卖方而言,这张欠条就是资产:应收账款。
对买方而言,欠别人的钱就是负债:应付账款。
一家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款条件,从优到劣可以排序为:现金>银票>商票>应收账款。
通常来说,能够做到先款后货或现钱现货的企业,必然是具备某种竞争优势的,投资者在估值时可以给予加分。
提醒一个细节:凡是涉及增值税的企业,应收票据、应收款项和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里,都包含代税务局向买方收的增值税。
现金流量表里“支付的各项税费”也包含当期企业缴纳的增值税。
资产负债表的应交税费科目里,同样包含代收但尚未移交给税务局的增值税。
但公司利润表所有科目数据均不含增值税。
我们在计算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数据之间的关系时,不要忽略了增值税数据的影响。
(一)应收账款的陷阱
买东西的人没给钱,但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规则,签了合同交了货,就可以确认收入,产生利润。利用这个原则,有些公司会因为某些原因放货出去,增加应收账款的同时虚增收入。
正所谓白拿谁不拿,不拿白不拿,这样放货当然很容易创造收入。
但从企业股东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危险行为,很容易使公司产生巨额损失。
曾经的优质股四川长虹,就是这样倒在高达45亿元的应收款上。
该公司一次性产生了 37亿元坏账,把多年累积的“利润”一次赔了个精光。
因此,如果一家企业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收入增长幅度,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呈明显下降趋势,往往预示着两种可能:
1)公司临时放宽信用政策,加大赊销力度;
2)公司提前确认收入甚至虚构收入。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二)应收账款的构成与坏账准备的计提
如果公司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比较大,且有很大部分(如超过三成)是一年以上的应收款,此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警惕公司收入的真实性。常识告诉我们,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久,变成烂账的概率就越大。
出于谨慎原则,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账款必须计提坏账准备。
资产负债表里展示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资产数据,都是已经减过坏账准备后的净值。
(三)坏账计提标准
不同行业使用的坏账计提方法和比例可能不同。甚至在同行业里,不同公司的计提方法和比例也可能不同。由于坏账准备是需要从当年利润里减去的,所以计提的越少,意味着公司当年会产生更多“利润”。
如果你关心公司利润的质量,那就必须关心它的计提标准。
一般来说,计提标准越严格的公司越值得信赖。
至于同行业内的公司为何会有不同,只能致电公司详细咨询。
虽说计提标准越严格的公司越值得信赖,但如果公司的标准一贯宽松,突然严格,也可能是意图“洗大澡”做低基数,以备来年转回坏账准备、美化利润表。
同样,一贯严格,突然变得宽松,美化当年利润的意图就很明显了。
总之,牢记一点:公司改变会计政策是大事儿,遇见了一定要打起精神思考原因和影响。
(四)应收账款造假
除了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这种常见的造假手段外,造假分子也知道投资人看见高额的应收账款,会条件反射式地提高警惕,所以他们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处理和掩盖。比较常见的掩盖手段,就是当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数额过大时,找关联公司或客户付一笔款项进来,冲销应收账款。
同时,再通过其他应收款、预付款或购货款等名义,将这笔钱转出去。
从而将应收账款变成预付款、存货,或者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应收款等。
有时,这个顺序可以反过来。
因而,如果公司账面上某些时间很长的大额应收账款,突然付款了。
投资者仍然要观察上市公司在这笔款项支付的前后,是否新增了其他累计金额近似的异常支出——骗子之间很难建立长期信任关系,所以这种款项的流入和流出时间,通常不会间隔太远。
利用流动资产科目造假,还是属于比较低级的造假手段,容易被识破。
比较高级的造假,是将应收账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活动将资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摊销或减值完成“毁尸灭迹”,这很难被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