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利=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成本率= 成本 ÷ 营业收入
- 毛利率= 毛利 ÷ 营业收入
- 费用率= 费用 ÷ 营业收入
- 利润率= 利润总额 ÷ 营业收入
- 毛利率= 1 - 成本率
- 营业成本= 营业收入 × (1 - 毛利率)
- 营业利润=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三费(销售/管理/财务费用) - 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投资收益 + 其他收益
- 利润总额=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净利润=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 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费用
- 当期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 × 所得税税率
- 应纳税所得额= 税前会计利润 ± 纳税调整额
-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利润 = 收入 - 费用
- 账户余额(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 + 本期增加额 - 本期减少额
-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 = 贷方发生额合计
- 借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 = 贷方期初/期末余额合计
- 企业日记账余额 ± 银行已收/付企业未收/付 = 银行对账单余额 ± 企业已收/付银行未收/付
- 坏账准备当期应计提额= 应收款项期末应提余额 - 坏账准备贷方余额(若为借方余额则加)
-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单位成本)=(月初成本 + 本月进货总成本)÷(月初数量 + 本月进货总量)
- 移动加权平均法(单位成本)=(原有成本 + 本次进货成本)÷(原有数量 + 本次进货数量)
- 期末存货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 本期购货成本 - 本期销售成本
- 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原价 - 净残值)÷ 预计使用年限
- 工作量法(单位折旧额)= 原价×(1-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 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 2÷预计使用年限 × 100%(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
- 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 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 × 100%
-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应纳税额 = 销项税额 - 进项税额
- 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收入 - 起征点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其他扣除)×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衡量短期偿债能力,合理值一般2:1左右)
-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 - 存货 - 预付账款)÷ 流动负债(剔除变现能力弱的资产)
-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 + 交易性金融资产)÷ 流动负债(最严格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 × 100%(反映长期偿债能力)
- 产权比率= 负债总额 ÷ 所有者权益 × 100%(反映负债与权益的比例,衡量财务结构风险)
- 利息保障倍数= 息税前利润(EBIT)÷ 利息费用(EBIT = 利润总额 + 利息费用,衡量付息能力)
- 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利息费用(用现金流衡量付息能力,比利润更可靠)
- 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入 ÷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平均余额 =(期初余额+期末余额)÷2,反映回款效率)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360 ÷ 应收账款周转率(天数越短,回款越快)
- 存货周转率= 销售成本 ÷ 平均存货余额(反映存货周转速度,制造业核心指标)
- 存货周转天数= 360 ÷ 存货周转率
- 总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 ÷ 平均总资产(反映资产整体使用效率)
- 流动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 ÷ 平均流动资产(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效率)
- 固定资产周转率= 销售收入 ÷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 应付账款周转率= 采购成本 ÷ 平均应付账款余额(反映应付账款支付效率)
-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360 ÷ 应付账款周转率(天数越长,占用供应商资金越多)
- 净资产收益率(ROE)= 净利润 ÷ 平均净资产 × 100%(杜邦分析核心指标,反映股东投资回报率)
- 总资产净利率(ROA)= 净利润 ÷ 平均总资产 × 100%(反映资产整体获利能力)
-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 ÷ 销售收入 × 100%(反映每1元收入的净利润水平)
- 每股收益(EPS)= 净利润 ÷ 普通股股数(上市公司核心指标,分基本EPS和稀释EPS)
posted @
2025-07-04 21:15
智慧园区-老朱
阅读(
15)
评论()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