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一)操作系统历史:从标准函数库到云计算

操作系统的发展的推动因素:硬件成本的不断下降(CPU、内存等)、计算机功能和复杂性的不断变化(批处理、多道程序设计、分时、网络等)、操作系统需要维护自身安全(和攻击者"黑客"之间的博弈)

本篇导航

状态机操作系统

第一阶段:SOSC——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终端

第二阶段:批处理操作系统

第三阶段: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第四阶段:分时操作系统

第五阶段:现代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早期的操作系统原型就是一些独立的库函数

状态机操作系统

第一阶段:SOSC——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终端

这一阶段被称为单一操作员单一控制终端(SOSC,single operator single console)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本身只由一组标准库函数组成。

用户输入命令,操作系统执行对应库函数,"拨一下动一下",操作系统“等”人输入命令。

操作系统:库函数集合

特点:只提供基本功能,满足人机交互。不支持并发和多道程序运行。

缺点:计算机等人,人的动作太慢

第二阶段:纸带编程——批处理操作系统

批处理:.bak的批处理命令

用户将要执行的命令打印在纸带上,由工作人员交给计算机一批一批的处理。并由操作系统的“批处理监视器”控制程序的开始和结束。

操作系统:库函数集合(支持程序执行) + 批处理监视器(控制程序执行)

特点:纸带上的命令们被加载到磁带中,操作系统根据顺序“挨个”调用函数执行,将结果写在另一个磁带上,由打印机打印到纸带。

文件概念的产生:为了区分加载到磁带上的多个用户程序,采用文件这个抽象概念进行隔离。

第三阶段: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批处理OS中CPU和IO是串行的,用户指令从磁带读入的时候,IO工作,CPU需要等待IO完成,造成了CPU的浪费。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进程空间隔离和保护)、IO管理(CPU和磁盘操作并发)、CPU调度(多进程并发)、程序执行(库函数+监控)

特点:将多个程序同时加载到内存中执行,CPU和IO并行。

这一阶段同时产生了内存分段管理技术

第四阶段:分时操作系统 & 实时操作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

前期操作系统都有一个弊端:用户程序编写在纸带上交给管理员运行,运行结果再由管理员用纸带返回给用户——用户等待周期长,无法及时获知程序执行结果。

特点:多台IO终端同时连在计算机上,计算机在所有连接的终端用户间进行分时。时间到了,就切换到下一个进程。

需要公平的管理CPU时间。

池化、互斥、进程通信等机制相继出现。

分时+多道程序设计,出现了竞争、通信、死锁、保护等新功能,操作系统越来越复杂。

注: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的并发主要体现在CPU和IO并发上,分时操作系统的并发就是 CPU和IO并发+多进程并发(分时)

实时操作系统

实时操作系统:系统反应具有时序可预测性的系统。

时序可预测性:所有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注:区分“反应快”和“反应可预测”,满足前者的不一定是实时操作系统,但实时操作系统通常具有“反应快”这个特点。即“反应快通常是系统具有时序可预测性的结果”。

软实时系统和硬实时系统:前者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未响应的结果可承受,比如流水装配线,后者不行,比如导弹防卫系统。

第五阶段:现代操作系统

个人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UNIX、Linux等开放式主机操作系统出现。用户可以独享一台计算机的功能。硬件成本下降。

网络的出现,触发了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普适计算、云计算、移动计算、大数据计算等。
posted @ 2021-07-30 08:29  _程序兔  阅读(34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