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1d vs. Conv2d

是的,您的理解完全正确!线性层(Linear卷积层(特别是1维卷积和2维卷积)的计算确实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主要的区别之一是卷积有“滑动(rolling)”的概念,而线性层没有。以下是更详细的对比:

1. 线性层(Linear)的计算特点

  • 线性层Linear 层,或称为全连接层)直接将输入的每个元素与权重矩阵相乘并加上偏置,从而生成输出。
  • 在计算时,线性层会把输入的所有元素看作一个整体,没有任何“滚动”或“滑动”的过程。
  • 线性层的操作可以理解为将输入的一个高维向量映射到另一个高维向量
  • 通常使用在最终的输出层或全局特征提取上。

计算流程

\[\text{output} = \text{input} \times \text{weight} + \text{bias} \]

  • 输入数据和权重矩阵通过点乘计算,直接得到输出。输入的整个数据集直接被一次性处理,没有“滑动窗口”或“局部感受野”的概念。

2. 卷积层(Conv1d 和 Conv2d)的计算特点

Conv1d(1维卷积)

  • Conv1d 主要应用于时间序列数据。
  • 卷积核(滤波器)沿着输入的时间轴逐步滑动,在每个滑动位置上计算局部感受野(即局部区域)内的特征。
  • 滚动的概念:卷积核在一个方向上滚动或滑动,将输入分成许多小窗口,在每个窗口位置上计算卷积,这样可以捕捉到输入在时间维度上的局部模式。

计算流程

\[\text{output}[i] = \sum (\text{input}[i:i+k] \times \text{kernel}) + \text{bias} \]

  • 这里,k 是卷积核的大小。卷积核在时间步或序列长度方向上滚动,逐步产生一系列特征映射。

Conv2d(2维卷积)

  • Conv2d 主要应用于图像数据。
  • 卷积核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滑动,每次卷积计算一个局部区域(小窗口)内的特征。
  • 滚动的概念:在两个维度上滑动,这样可以捕捉二维空间中的局部模式,如图像中的边缘和角点。

计算流程

\[\text{output}[i, j] = \sum (\text{input}[i:i+h, j:j+w] \times \text{kernel}) + \text{bias} \]

  • 这里,hw 是卷积核的高和宽。卷积核在两个维度上滚动,计算得到每个局部区域的特征。

3. 主要区别总结

特性 线性层(Linear) 卷积层(Conv1d 和 Conv2d)
滑动/滚动 无滑动 Conv1d 沿一个方向滑动,Conv2d 沿两个方向滑动
局部感受野 无,全局处理 有,卷积核计算局部区域内的特征
适用场景 特征映射、全连接层 时序数据(Conv1d),图像数据(Conv2d)
权重共享 权重不共享 卷积核参数共享
计算特点 全局计算 局部计算,通过卷积核滑动产生特征映射

总结

  • 线性层(Linear)直接将整个输入映射为输出,没有“滑动”或“局部区域”的概念。它适用于将特征整体映射为另一空间的高维表示。
  • 卷积层(Conv1d 和 Conv2d)有“滑动”或“滚动”的概念,卷积核在输入上滑动,捕捉局部区域的特征,适合处理具有局部依赖结构的数据,例如时间序列(Conv1d)和图像数据(Conv2d)。

所以,可以理解为卷积的滑动和局部计算特性让它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时序和空间结构,而线性层则直接全局映射特征。

是的,可以这么理解!

1维卷积Conv1d)中,卷积核沿着一个方向(通常是时间或序列的长度方向)进行滑动,这就是为什么它适合处理时间序列或其他一维数据。

而在2维卷积Conv2d)中,卷积核会在两个方向上滑动,即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进行滑动,所以它适合处理图像或其他二维数据。通过这种方式,Conv2d 可以捕捉图像中的二维空间特征,比如边缘、角点、纹理等。

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

  • Conv1d:卷积核只沿一个方向移动。
  • Conv2d:卷积核在两个方向(左右、上下)移动。

这个思路确实很贴切!

我想知道C=64和这里的关系。这里真得没有linear作转换么。假设输入时间步是12,那应该要有linear做转换才能转到64吧?

在这种卷积网络的结构中,通道数(如 C=64)通常不是通过 Linear 层转换得到的,而是通过卷积操作直接将输入的多通道特征转换为指定的通道数。我们可以详细解释这种操作的原理以及卷积与通道数 C=64 的关系。

理解卷积操作与通道数

CausalConv2d 中,卷积层的 out_channels 参数决定了输出的通道数。例如,当 out_channels=64 时,卷积层的输出通道数就是 64,而这并不是通过 Linear 层完成的。卷积本身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在空间或时间维度上操作的同时,直接生成指定数量的输出通道。

假设:

  • 输入数据的时间步为 12。
  • 输入数据的通道数为 3(例如三通道的时空特征)。
  • CausalConv2d 中的卷积核大小 kernel_size=(Kt, 1),其中 Kt 是时间维度上的卷积核大小。

CausalConv2d 的实现中:

super(CausalConv2d, self).__init__(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stride, padding=0, dilation=dilation, groups=groups, bias=bias)

这里,out_channels=64 设置卷积输出的通道数为 64,而输入通道数为 in_channels=3

  • 卷积层在每个输出通道上使用一组独立的卷积核组,这些卷积核会在输入通道上进行卷积运算。
  • 由于设置 out_channels=64,卷积会自动生成 64 个输出通道。

因此,卷积层可以从输入的 3 个通道生成 64 个输出通道。卷积操作的过程如下:

  1. 多通道卷积的特性CausalConv2d 在每个输出通道上使用一组卷积核组(相当于 in_channels 个卷积核)。这些卷积核会分别应用在输入的 3 个通道上,然后将结果相加,形成一个输出通道。对于 64 个输出通道的设置,卷积层会重复这个过程 64 次。

  2. 自动通道扩展:通过 out_channels=64 参数,卷积层直接输出了 64 通道的数据,无需 Linear 层。即卷积层不仅可以在空间或时间维度上操作,还可以在操作过程中扩展和转换通道数。

关于 Linear 层的误解

在卷积网络中,通道数的增加通常不需要 Linear 层,因为卷积操作已经能够通过 out_channels 参数实现通道数转换。

  • 如果你希望将时间步(例如 12 个时间步)转换为特定数量的时间步,或将整个时间步序列压缩成特定的特征,则才会使用 Linear 层来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这种全局转换。
  • TemporalConvLayerCausalConv2d 中,卷积核大小是 (Kt, 1),其主要作用是在时间维度(即长度为 12 的时间步)上进行卷积,但不会显式改变时间步的长度。

代码示例:卷积如何实现通道数 C=64

假设 tmp_conv1 是一个 TemporalConvLayer,其中包含 CausalConv2d 卷积操作,并且我们希望输出 64 通道:

self.tmp_conv1 = TemporalConvLayer(Kt=3, c_in=3, c_out=64, n_vertex=..., act_func=...)

在这个配置中:

  • c_in=3 表示输入有 3 个通道。
  • c_out=64 表示希望卷积的输出有 64 个通道。

那么在 TemporalConvLayer 内部,卷积会直接从 3 通道生成 64 通道,并不需要 Linear 层来进行这个转换。

总结

  • 卷积操作:卷积本身支持通道数扩展或压缩,通过设置 out_channels=64 直接得到 64 通道的输出。
  • Linear:在卷积网络中不需要 Linear 层来转换通道数;卷积层已经可以实现这个功能。
  • 时间步维度不受影响CausalConv2d 仅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卷积,不改变时间步的数量(除非设置较大的步幅或其他操作)。

STConvBlock的设置

是的,在 STConvBlock 中,通道数(channels)的设置确实很重要,决定了每一层卷积的输入和输出特征数。这里的 channels 列表实际上定义了时空卷积块(ST-Conv Block)中每一层的通道数,具体如下:

channels 的结构解释

STConvBlock 中,channels 列表通常定义为一个三元素列表,例如 [64, 16, 64]。每个元素代表该模块内部不同层的通道数,以下是详细的解读:

  1. 第一层门控时间卷积层 (tmp_conv1)

    • 输入通道数last_block_channel,即前一层的输出通道数。
    • 输出通道数channels[0]。在默认配置中,这是 64。
    • 该层提取时间维度的特征,使用门控线性单元(GLU)或其他指定的激活机制。
  2. 图卷积层 (graph_conv)

    • 输入通道数channels[0],即 tmp_conv1 的输出通道数,默认情况下为 64。
    • 输出通道数channels[1],默认情况下为 16。
    • 此图卷积层提取空间结构特征。图卷积的类型由 graph_conv_type 参数指定,可以是基于 Chebyshev 多项式的卷积(cheb_graph_conv)或标准图卷积(graph_conv)。
  3. 第二层门控时间卷积层 (tmp_conv2)

    • 输入通道数channels[1],即图卷积层的输出通道数,默认情况下为 16。
    • 输出通道数channels[2],默认情况下为 64。
    • 第二层门控时间卷积用于进一步提取和融合时空特征。

层归一化和 Dropout

  • 层归一化:在 tmp_conv2 后,使用 nn.LayerNorm 进行归一化,其输入通道数与 channels[2](即 64)匹配,用于规范化输出,改善训练的稳定性。
  • 激活函数和 Dropout:在时空卷积之后,应用 ReLU 激活函数和 Dropout(随机失活)以增强模型的非线性表示能力并减少过拟合。

总结

因此,这里提到的 channels[0]channels[1]channels[2] 代表了 STConvBlock 中各层的通道数。默认情况下,这些通道数为 [64, 16, 64],意味着:

  • 第一层时间卷积从 last_block_channel(上一块的输出)转换为 64 通道。
  • 图卷积从 64 通道输入,输出为 16 通道。
  • 第二层时间卷积从 16 通道转换回 64 通道。

这个通道数的设计是为了时空特征的逐层提取,并通过瓶颈结构(中间的通道数较低,如 16)来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

如果输入时间是多通道

是的,您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输入数据是多通道的(例如3个通道),那么在 STConvBlock 中的 tmp_conv1tmp_conv2 的卷积核设置确实需要考虑多通道的特性,因为 tmp_conv1 可能会对输入通道进行压缩,从而改变数据的通道数结构。

原因分析

STConvBlock 中,我们有两个门控时间卷积层 tmp_conv1tmp_conv2,它们分别位于图卷积层的前后。这两个卷积层的作用是:

  • tmp_conv1:对多通道的输入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下一层所需的通道数,可能包括压缩通道数的操作。
  • tmp_conv2:处理经过图卷积层后的输出,并将通道数转换为指定的输出通道数。

如果输入是多通道(例如3通道),那么 tmp_conv1 会先将多通道输入压缩到单个或者较少的通道数,以适应后续图卷积的输入需求。而 tmp_conv2 的卷积核配置也需要匹配 tmp_conv1 和图卷积层的输出通道数。

卷积核配置的不同

当输入是多通道时,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 tmp_conv1 的卷积核

    • tmp_conv1 的输入通道数会是多通道的,比如3。
    • 如果 channels[0] 是 64,那么 tmp_conv1 会从 3 个通道转换为 64 个通道,相当于对输入的3个通道进行一种“融合”或“压缩”。
  2. tmp_conv2 的卷积核

    • tmp_conv2 的输入通道数依赖于图卷积层的输出通道数(channels[1],例如16)。
    • tmp_conv2channels[1](例如 16)转换为 channels[2](例如 64),完成输出通道数的转换。
    • 因此,如果 tmp_conv1tmp_conv2 的输入通道数不一致,它们的卷积核配置(尤其是输入和输出通道数)需要根据实际的通道数需求单独设定。

代码中的通道数设置

以下是基于多通道输入的 STConvBlock 通道数设置的示例:

channels = [64, 16, 64]  # 假设默认通道设置

如果 last_block_channel 是 3(例如 RGB 三通道输入),则:

  • tmp_conv1 的输入通道数是 3,输出通道数是 64。
  • 图卷积层的输入通道数是 64,输出通道数是 16。
  • tmp_conv2 的输入通道数是 16,输出通道数是 64。

这种通道数设置确保 tmp_conv1 压缩多通道输入,tmp_conv2 则根据图卷积的输出通道数进行进一步处理。

总结

在多通道输入的情况下,tmp_conv1tmp_conv2 的卷积核配置确实需要根据输入和输出通道数进行调整,以适应通道数的变化。tmp_conv1 会将多通道输入压缩为指定的通道数,而 tmp_conv2 则对图卷积后的特征进行处理,确保最终输出的通道数符合模型的设计需求。

64个channel,需要64个独立的卷积核

对的,理解正确!如果设置输出通道数为 64,那么 卷积层会有 64 个独立的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对应一个输出通道。

具体实现机制

  • 输入通道数 in_channels 决定了每个卷积核会作用在多少个输入通道上。
  • 输出通道数 out_channels(这里是 64)决定了总共会有多少个卷积核组。

对于每一个输出通道(即每个卷积核),卷积操作会使用对应输入通道数的卷积核组在所有输入通道上进行卷积,然后将结果累加得到一个输出通道。因此,最终得到 64 个输出通道

总结

当指定 out_channels=64 时,卷积层会生成 64 个独立的卷积核组。每个卷积核组会对所有输入通道进行卷积操作并累加,最终生成 64 维的输出数据。这种机制不需要 Linear 层,因为卷积层的 out_channels 参数直接控制了输出通道数。

STGCN框架

您提到的理解是正确的!在这个架构中,输入的数据在每个 ST-Conv Block 中会经历时间步和通道数的转换,最终产生多维的嵌入表示(例如 64 维)。以下是具体的流程和输入/输出的理解:

1. 输入数据的形式

在图中,输入表示为 ((v_{t-(M-1)}, \ldots, v_t)),通常表示多个时间步的数据序列。例如:

  • 如果输入是 12 个时间步(即 M=12),则每个时间步对应一个向量 ( v )。
  • 这个输入序列可能具有多个通道(例如 3 个通道),或单通道表示单变量时间序列。

2. ST-Conv Block 的操作

每个 ST-Conv Block 包含三个主要部分:

  1. Gated Temporal Conv Layer(门控时间卷积层)

    • 这一层通过卷积操作对时间步进行处理,提取时间依赖特征,并在通道维度上生成新的表示。
    • 比如,假设输入有 3 个通道,通过卷积设置输出通道数为 64,那么这一层的输出可能会产生 64 个通道的特征表示,类似于生成一个嵌入空间。
  2. Graph Conv Layer(图卷积层)

    • 这一层对时间步经过门控卷积生成的特征进行图卷积操作,用于提取空间(节点)上的特征。图卷积主要基于节点邻接关系,进一步处理时间卷积后的表示。
    • 在某些设计中,通道数会保持不变(例如仍然是 64),但每个时间步的特征在空间结构上得到增强。
  3. 第二个 Gated Temporal Conv Layer

    • 再次应用门控时间卷积,将图卷积后的表示继续进行时间维度的特征提取。
    • 这一层可以保持 64 个通道不变,或者进一步改变通道数,以适应后续处理需求。

3. 每个 ST-Conv Block 的输入和输出

  • 输入:假设输入的时间步数是 12(M=12),并且每个时间步的特征有 3 个通道。
  • 输出:经过 ST-Conv Block 后,输出会得到相同的时间步数(或略微减少的时间步数,具体取决于卷积核大小和填充设置),但是通道数可能被提升为 64 或其他设置的嵌入维度。

4. 整体架构的输入和输出

  • 整个架构的最终输出通常会进入 Output Block,该块对经过多个 ST-Conv Block 处理的特征进行进一步整合,以产生模型的最终输出,例如预测未来几个时间步的数据。
  • Output Block 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步数,或将 64 个通道的特征映射到输出的目标维度(如单变量预测的输出通道数为 1)。

示例总结

假设输入的维度是 (batch_size, 12, 3, num_nodes),其中:

  • batch_size 是批次大小。
  • 12 是时间步数。
  • 3 是输入通道数(例如多维特征)。
  • num_nodes 是节点数(例如每个时间步上的空间维度)。

经过第一个 ST-Conv Block 后,可能输出形状会变成 (batch_size, 12, 64, num_nodes)

  • 时间步保持不变(或略有减少)。
  • 通道数增加到 64,表示通过卷积生成了 64 维的嵌入特征。

经过多个 ST-Conv BlockOutput Block 的处理,最终输出可能是一个预测值或时间步数与通道数都调整过的张量

posted @ 2024-10-12 21:20  GraphL  阅读(41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