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embedding


左边的公式和 time_embedding(1) 的区别在于它们表示的维度不同。公式中的左边部分是一个概括性公式,用来说明如何为每个时间步 ( t ) 生成时间嵌入。而具体的 time_embedding(1) 展示的是当 ( t = 1 ) 时,如何生成一个更长维度的时间嵌入向量。
1. 左边公式的含义:
左边的公式表示的是时间步 ( t ) 在不同维度上生成的正弦和余弦值。它用到了参数 ( i ) 和 ( d ),其中:
- ( i ) 是当前的维度索引(不同的 ( i ) 值代表不同的维度),
- ( d ) 是总的嵌入维度。
公式实际上表示,对于嵌入维度的每一个索引 ( i ),我们分别生成正弦和余弦值。这个公式表达了时间步 ( t ) 在不同的维度上如何映射到正弦和余弦值。
2. time_embedding(1) 的具体表示:
time_embedding(1) 展示了当 ( t = 1 ) 时,具体的时间嵌入向量是什么样的。因为时间嵌入是通过正弦和余弦函数生成的,所以它会在嵌入维度的每个索引 ( i ) 上生成两个值:一个是正弦值,另一个是余弦值。
- 对于 ( i = 0 ),我们计算 $ \sin(1) ) 和 ( \cos(1) $,它们是第一个维度的正弦和余弦表示。
- 对于 ( i = 1 ),我们计算 $ \sin\left(\frac{1}{10000^{2 \cdot 1/d}}\right) ) 和 ( \cos\left(\frac{1}{10000^{2 \cdot 1/d}}\right) $,这是第二个维度的正弦和余弦表示。
如此类推,我们继续为后续维度生成对应的正弦和余弦值。每个维度 ( i ) 都会生成一对正弦和余弦值,因此时间嵌入的维度将会是总维度 ( d ) 的两倍。
3. 时间嵌入的维度解释:
具体来说,如果时间嵌入的总维度是 ( d ),那么它将包含 ( d/2 ) 对正弦和余弦值。例如,如果我们生成 6 维的时间嵌入,那么:
\(
\text{time_embedding}(1) = \left[ \sin(1), \cos(1), \sin\left(\frac{1}{10000^{2 \cdot 1 / 6}}\right), \cos\left(\frac{1}{10000^{2 \cdot 1 / 6}}\right), \dots \right]
\)
总共会包含 6 个元素,即 3 对正弦和余弦值。
总结:
左边的公式是一个概括的生成时间嵌入的方式,而右边展示的是一个具体例子,当时间步 ( t = 1 ) 时,如何生成多对正弦和余弦值。每一对正弦和余弦值都对应着嵌入向量的一个维度,因此最终生成的时间嵌入向量的长度是总维度的两倍。、
累计噪声比例
在扩散模型中,( \alpha_t ) 和 ( \bar{\alpha}_t ) (或者写作 ( \alpha_t^{\text{bar}} ))是两个重要的系数,它们在扩散过程中有不同的定义和作用。
- ( \alpha_t ):是每个时间步 ( t ) 的噪声比例系数。它用于控制当前时间步 ( t ) 上引入噪声的比例。
- ( \bar{\alpha}_t ):是从时间步 0 到时间步 ( t ) 的累计噪声比例。它表示的是到时间步 ( t ) 时为止,嵌入中包含的累计噪声。
1. ( \alpha_t ) 的含义
( \alpha_t ) 表示的是在单个时间步 ( t ) 上引入的噪声比例。每个时间步 ( t ) 都有一个独立的 ( \alpha_t ),用于控制在当前时间步上如何对嵌入进行处理。
在前向扩散过程中,每个时间步 ( t ) 的嵌入更新公式是:
[
h_{t} = \sqrt{\alpha_t} h_{t-1} + \sqrt{1 - \alpha_t} \epsilon
]
其中:
- ( h_{t-1} ) 是上一时间步的嵌入。
- ( \epsilon ) 是从标准正态分布采样的噪声。
通过这个公式,( \alpha_t ) 控制了当前时间步上原始嵌入 ( h_{t-1} ) 和噪声 ( \epsilon ) 之间的权重比例。
2. ( \bar{\alpha}_t ) 的含义
$\bar{\alpha}_t $ 是时间步 ( t ) 之前的累计噪声系数,它表示从第 0 个时间步到第 ( t ) 个时间步的所有噪声的累积效应。具体地,( \bar{\alpha}_t ) 是从时间步 0 到时间步 ( t ) 上每个 ( \alpha_t ) 的乘积:
\(
\bar{\alpha}_t = \prod_{i=1}^{t} \alpha_i
\)
这意味着,( \bar{\alpha}_t ) 表示嵌入中已经混入的全部噪声的比例。因此,时间步 ( t ) 上的嵌入可以看作是从初始无噪声的嵌入 ( h_0 ) 和噪声 ( \epsilon ) 的组合:
\(
h_t = \sqrt{\bar{\alpha}_t} h_0 + \sqrt{1 - \bar{\alpha}_t} \epsilon
\)
这表示的是从 ( t = 0 ) 到 ( t ) 时间步的整个噪声添加过程的累积效果。
3. 两者的区别
- ( \alpha_t ):控制每个时间步 ( t ) 单独的噪声比例,即在时间步 ( t ) 中,嵌入和噪声的混合程度。
- ( \bar{\alpha}_t ):是累计噪声比例,它控制了从时间步 0 到 ( t ) 的所有噪声的累积效应,反映了整个扩散过程的总体噪声水平。
4. 举例说明
假设我们有 3 个时间步 ( t = 1, 2, 3 ),每个时间步的 ( \alpha_t ) 分别为:
- $ \alpha_1 = 0.9 $
- $ \alpha_2 = 0.8 $
- $ \alpha_3 = 0.7 $
计算 ( \alpha_t )
这些值表示每个时间步上加入的噪声比例。例如:
- 
在时间步 ( t = 1 ) 时,嵌入的更新为: 
 \( h_1 = \sqrt{0.9} h_0 + \sqrt{0.1} \epsilon_1 \)
 这里 ( 0.9 ) 控制了原始嵌入和噪声的权重。
- 
在时间步 ( t = 2 ) 时,嵌入的更新为: 
 \( h_2 = \sqrt{0.8} h_1 + \sqrt{0.2} \epsilon_2 \)
计算 ( \bar{\alpha}_t )
现在,我们计算累计的噪声比例 ( \bar{\alpha}_t ):
- $ \bar{\alpha}_1 = \alpha_1 = 0.9 $
- $ \bar{\alpha}_2 = \alpha_1 \cdot \alpha_2 = 0.9 \times 0.8 = 0.72 $
- $ \bar{\alpha}_3 = \alpha_1 \cdot \alpha_2 \cdot \alpha_3 = 0.9 \times 0.8 \times 0.7 = 0.504 $
这些累计值表示嵌入中从初始状态 ( h_0 ) 到时间步 ( t ) 累积的噪声比例。例如:
- 在时间步 ( t = 3 ) 时,嵌入的计算可以直接表示为:
 \( h_3 = \sqrt{\bar{\alpha}_3} h_0 + \sqrt{1 - \bar{\alpha}_3} \epsilon_3 \)
 这意味着在 ( t = 3 ) 的嵌入中,已经有 ( 1 - 0.504 = 0.496 ) 的嵌入是噪声的贡献,而 $ 0.504 \(是从原始嵌入\) h_0$ 中保留的信息。
5. 总结
- $ \alpha_t $ 控制在当前时间步加入的噪声比例。
- $ \bar{\alpha}_t $ 是从时间步 0 到当前时间步 $t $ 的累积噪声比例。
前者用于控制每一步的嵌入和噪声的混合程度,后者则表示经过$ t $ 个时间步之后,嵌入中的总噪声比例。
在代码中的实现
在你提供的代码中,生成“负样本嵌入”的过程是通过扩散模型的正向扩散机制隐式完成的。下面我详细解释这一过程以及如何从药物嵌入中生成负样本嵌入,并说明是否最终选取了其中的5个。
负样本嵌入的生成方式解释:
- 
噪声嵌入生成( q_sample方法):- q_sample()方法从原始的药物嵌入(- x_start)生成带噪声的嵌入,其中的噪声是通过高斯噪声(- torch.randn_like(x_start))来添加的,噪声的程度由时间步- t决定。
- 在每一个时间步 t,该方法将原始嵌入的一部分(sqrt_alphas_cumprod_t * x_start)与噪声(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_t * noise)组合起来。随着t的增大,扩散过程逐渐增加噪声。
- 这个带噪声的嵌入(x_noisy)是原始药物嵌入的“损坏版本”,可以理解为一种“负样本嵌入”,因为它与干净的原始嵌入越来越不同。
 
- 
预测与损失计算( p_losses方法):- 在 p_losses()方法中,模型接收带噪声的嵌入(x_noisy),并通过encoder网络预测添加的噪声。
- 损失函数是根据实际的噪声和模型预测的噪声计算的,使用的是 L1、L2 或 Huber 损失函数。这一损失用于训练模型,帮助它从噪声嵌入中还原原始的嵌入,即去噪。
 
- 在 
- 
负样本嵌入的生成: - 在这个扩散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生成标记为“负样本”的嵌入,而是通过各个时间步 t生成的带噪声嵌入,可以理解为越来越接近“负样本”的原始嵌入的变体。
- 模型在扩散过程中尝试预测噪声(从而恢复原始嵌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对比噪声版本(负样本)和干净版本(正样本)的过程。
 
- 在这个扩散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生成标记为“负样本”的嵌入,而是通过各个时间步 
- 
最终嵌入的选择( p_sample_loop方法):- 在 p_sample_loop()方法中,模型从高噪声状态(时间步t=timesteps)逐步逆向生成嵌入,直到t=0。这些嵌入存储在embs列表中。
- 随后代码从特定时间步(例如 timesteps/10、timesteps/8等)选择一些嵌入,最终返回这些嵌入。
- 也就是说,选择了5个不同时间步中的噪声嵌入,代表了不同噪声程度的药物嵌入。
 
- 在 
因此,在你的任务中,所谓的“负样本嵌入”实际上是通过扩散过程生成的不同时间步的带噪声药物嵌入,而最终从这些时间步中选择了5个嵌入,它们分别代表了逐渐去噪的药物嵌入版本。如果你想进一步提取用于对比学习的负样本,可以将中间步骤中的带噪声嵌入视为负样本。
时间嵌入
是的,代码中确实使用了 时间嵌入(time embedding)。具体来说,时间嵌入是在 SinusoidalPosEmb 类和 Encoder 类中实现和应用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相关部分:
1. SinusoidalPosEmb 类
这个类负责生成 正弦时间嵌入。它的实现方式与 Transformer 模型中的位置编码类似,使用了正弦和余弦函数。
class SinusoidalPosEmb(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im):
        super().__init__()
        self.dim = dim
    def forward(self, x):
        device = x.device
        half_dim = (self.dim // 2) + 1
        emb = math.log(10000) / (half_dim - 1)
        emb = torch.exp(torch.arange(half_dim, device=device) * -emb)
        emb = x[:, None] * emb[None, :]
        emb = torch.cat((emb.sin(), emb.cos()), dim=-1)
        return emb[:,:self.dim]
- SinusoidalPosEmb接收一个标量- x(对应时间步- t),然后生成一个维度为- dim的时间嵌入向量。嵌入的计算使用了正弦和余弦函数,目的是为每个时间步- t提供一个唯一的嵌入表示。
- 正弦和余弦的结合允许模型对时间步的差异具有敏感性,这种表示在扩散模型或类似的生成模型中很常见。
2. Encoder 类中的时间嵌入
在 Encoder 类中,时间嵌入通过 time_mlp 使用。时间嵌入在经过 SinusoidalPosEmb 后,会进一步通过一层多层感知机(MLP)进行非线性变换。
class En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ft, out_ft, y=None) -> None:
        super(Encoder, self).__init__()
        self.l1 = Block(in_ft, out_ft) 
        self.l2 = Block(out_ft, out_ft)
        
        sinu_pos_emb = SinusoidalPosEmb(out_ft)
        self.time_mlp = nn.Sequential(
            sinu_pos_emb,
            nn.Linear(out_ft, out_ft),
            nn.GELU(),
            nn.Linear(out_ft, out_ft)
        )
    def forward(self, h, t, y):
        t = self.time_mlp(t)  # 时间嵌入处理
        if y is not None:
            t += y
         
        h = self.l1(h, t) 
        h = self.l2(h, t) 
        
        return h
- self.time_mlp由- SinusoidalPosEmb和两个全连接层组成,嵌入首先通过- SinusoidalPosEmb进行时间步的嵌入计算,随后通过两个线性层进行非线性变换,以便适应模型的其他部分。
- 这个时间嵌入向量 t在前向传播时会与条件标签y相加,并作为条件信息输入到Block模块中。
3. 在 Block 中使用时间嵌入
Block 类的 forward 方法中,通过 time 模块对时间嵌入 t 进行了处理,并将其与输入的嵌入 h 结合:
class 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ft, out_ft) -> None:
        super(Block, self).__init__()
        self.lin = nn.Linear(in_ft, out_ft)
        self.time = nn.Sequential(
            nn.SiLU(),
            nn.Linear(out_ft, out_ft * 2)
        )
    def forward(self, h, t):
        t = self.time(t)
        scale, shift = t.chunk(2, dim=1)  # 分为缩放和偏移量
        h = (scale + 1) * h + shift  # 结合时间嵌入和输入嵌入
        return h
- 时间嵌入 t被分成了缩放因子scale和偏移量shift,然后与输入嵌入h进行线性变换(scale + 1) * h + shift,这是一种条件归一化的方式,确保每个时间步的信息都影响模型的最终输出。
总结
代码中确实使用了 时间嵌入,通过 SinusoidalPosEmb 类生成时间步的嵌入,并在 Encoder 中通过 MLP 进一步处理,最后在 Block 模块中将其用于调节输入的嵌入 h。这些时间嵌入起到了将时间信息(扩散的时间步)融入模型的作用。
labels也就是drug的embedding。是用来预测噪声
在你提供的代码中,labels 的作用主要是在扩散过程中的条件生成部分,特别是在预测噪声时起到条件输入的作用。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labels 的具体作用以及它参与的部分。
labels 在代码中的作用
- 
条件扩散模型中的 labels:
 在这个模型中,labels作为一种条件信息,与时间步t一起输入到Encoder中进行处理。它代表了一些额外的上下文信息(在你给的上下文中,input是药物的嵌入,labels是基因的嵌入),模型会在生成过程中结合labels来决定如何调整噪声的预测。
- 
在 Encoder中使用labels:
 在Encoder的forward方法中,labels会与时间嵌入t相加,从而将条件信息融入到时间嵌入中:def forward(self, h, t, y): t = self.time_mlp(t) # 时间嵌入处理 if y is not None: t += y # 将 labels 与时间嵌入结合 h = self.l1(h, t) h = self.l2(h, t) return h- 这里的 y就是传入的labels(基因嵌入)。当labels存在时,它会被加到经过time_mlp处理的时间嵌入t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将labels作为条件输入引入扩散模型的生成过程。
- 加入 labels后,模型能够根据基因的嵌入信息生成不同的噪声预测结果,从而使生成过程与条件信息(基因嵌入)相关联。
 
- 这里的 
- 
预测噪声中的 labels:
 在p_losses()中,模型通过encoder预测噪声。在这个过程中,labels会影响模型对噪声的预测:def p_losses(self, x_start, t, labels, noise=None, loss_type="l1"): if noise is None: noise = torch.randn_like(x_start) x_noisy = self.q_sample(x_start=x_start, t=t, noise=noise) predicted_noise = self.encoder(x_noisy, t, labels) # labels 用于条件输入 if loss_type == 'l1': loss = F.l1_loss(noise, predicted_noise) elif loss_type == 'l2': loss = F.mse_loss(noise, predicted_noise) elif loss_type == "huber": loss = F.smooth_l1_loss(noise, predicted_noise) else: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return loss- encoder使用了- x_noisy(带噪声的药物嵌入)、时间步- t和- labels来预测噪声- predicted_noise。在这个过程中,- labels对噪声预测起到条件引导的作用。具体来说,模型根据药物的嵌入和基因的嵌入共同决定应该如何预测噪声。
- 通过这个条件生成,模型能够在不同的 labels下产生与之相关联的噪声预测,进而影响生成的样本。
 
labels 在生成过程中的条件控制
在整个扩散模型的生成过程中,labels 的主要作用是 条件控制。通过把 labels 与时间嵌入结合,模型可以根据基因嵌入(labels)来调整噪声的生成,这样模型在每次生成时都会结合药物和基因的信息。
具体来说:
- 噪声预测中的条件输入:labels影响了模型如何在每个时间步生成噪声,使得生成的噪声是与labels相关的。
- 生成样本中的条件控制:最终生成的样本(通过 p_sample_loop生成的嵌入)会受到labels的控制,使得生成结果与给定的基因信息相匹配。
因此,labels 作为条件信息,直接参与了 噪声预测 和 生成样本 的过程中,确保模型生成的噪声和样本与基因嵌入(labels)相关。
完整实现代码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基于 PyTorch 的条件扩散模型(Conditional Diffusion Model)。扩散模型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逐步向数据添加噪声(前向过程)并训练模型去逆转这个过程(反向过程),从纯噪声中生成数据。
以下是代码的详细步骤和对应的公式解释:
1. 导入必要的库
from __future__ import absolute_import, division, print_function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math
这些导入包括基础的数学和神经网络操作,以及未来兼容性支持。
2. 定义 Beta 调度函数
Beta 调度函数用于定义在每个时间步添加的噪声量。
2.1 线性 Beta 调度
def linear_beta_schedule(timesteps):
    beta_start = 0.0001
    beta_end = 0.02
    return torch.linspace(beta_start, beta_end, timesteps)
公式:
[
\beta_t = \beta_{\text{start}} + \left( \beta_{\text{end}} - \beta_{\text{start}} \right) \times \frac{t}{T}
]
其中:
- ( \beta_t ) 是第 ( t ) 个时间步的 Beta 值。
- ( T ) 是总的时间步数。
3. 辅助函数
3.1 extract 函数
def extract(a, t, x_shape):
    batch_size = t.shape[0]
    out = a.gather(-1, t.cpu())
    return out.reshape(batch_size, *((1,) * (len(x_shape) - 1))).to(t.device)
作用:
从预先计算的数组 a 中提取与时间步 t 对应的值,并将其形状调整为与输入 x 的形状兼容。
4. 定义正弦位置嵌入
4.1 SinusoidalPosEmb 类
class SinusoidalPosEmb(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dim):
        super().__init__()
        self.dim = dim
    def forward(self, x):
        device = x.device
        half_dim = (self.dim // 2) + 1
        emb = math.log(10000) / (half_dim - 1)
        emb = torch.exp(torch.arange(half_dim, device=device) * -emb)
        emb = x[:, None] * emb[None, :]
        emb = torch.cat((emb.sin(), emb.cos()), dim=-1)
        return emb[:, :self.dim]
公式:
对于输入标量 ( x ),位置嵌入计算为:
[
\text{PE}(x) = \left[ \sin\left(x \cdot \omega_i\right), \cos\left(x \cdot \omega_i\right) \right]_{i=1}^{\frac{D}{2}}
]
其中:
- ( \omega_i = \exp\left( -\frac{\log(10000)}{(\frac{D}{2}-1)} \cdot (i-1) \right) )
5. 定义网络基本模块
5.1 Block 类
class 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ft, out_ft):
        super(Block, self).__init__()
        self.lin = nn.Linear(in_ft, out_ft)
        self.time = nn.Sequential(
            nn.SiLU(),
            nn.Linear(out_ft, out_ft * 2)
        )
    def forward(self, h, t):
        t = self.time(t)
        scale, shift = t.chunk(2, dim=1)
        h = (scale + 1) * h + shift
        return h
作用:
- 对输入 h进行线性变换。
- 使用时间嵌入 t对特征进行缩放和平移(类似于条件批归一化)。
6. 定义编码器
6.1 Encoder 类
class Encod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ft, out_ft, y=None):
        super(Encoder, self).__init__()
        self.l1 = Block(in_ft, out_ft) 
        self.l2 = Block(out_ft, out_ft)
        
        sinu_pos_emb = SinusoidalPosEmb(out_ft)
        self.time_mlp = nn.Sequential(
            sinu_pos_emb,
            nn.Linear(out_ft, out_ft),
            nn.GELU(),
            nn.Linear(out_ft, out_ft)
        )
    def forward(self, h, t, y):
        t = self.time_mlp(t)
        if y is not None:
            t += y
        h = self.l1(h, t) 
        h = self.l2(h, t) 
        return h
作用:
- 使用 Block进行两层特征提取,每层都与时间嵌入相关。
- 时间嵌入通过 SinusoidalPosEmb生成,然后经过全连接层和激活函数。
- 如果有条件信息 y,则将其添加到时间嵌入中。
7. 定义条件扩散模型
7.1 Diffusion_Cond 类
class Diffusion_Cond(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feat, out_feat, y):
        super(Diffusion_Cond, self).__init__()
        self.encoder = Encoder(in_feat, out_feat, y)
        self.timesteps = 200
        self.betas = linear_beta_schedule(timesteps=self.timesteps)
        self.alphas = 1. - self.betas
        alphas_cumprod = torch.cumprod(self.alphas, axis=0)
        alphas_cumprod_prev = F.pad(alphas_cumprod[:-1], (1, 0), value=1.0)
        self.sqrt_recip_alphas = torch.sqrt(1.0 / self.alphas)
        self.sqrt_alphas_cumprod = torch.sqrt(alphas_cumprod)
        self.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 = torch.sqrt(1. - alphas_cumprod)
        self.posterior_variance = (
            self.betas * (1. - alphas_cumprod_prev) / (1. - alphas_cumprod)
        )
初始化参数:
- ( \beta_t ):噪声调度参数,控制每个时间步添加的噪声量。
- ( \alpha_t = 1 - \beta_t )
- 累积乘积 ( \bar{\alpha}t = \prod^t \alpha_s )
- 预计算一些在前向和反向过程中需要的常数。
7.2 前向扩散过程 (q_sample 方法)
def q_sample(self, x_start, t, noise=None):
    if noise is None:
        noise = torch.randn_like(x_start)
    sqrt_alphas_cumprod_t = extract(self.sqrt_alphas_cumprod, t, x_start.shape)
    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_t = extract(
        self.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 t, x_start.shape
    )
    return sqrt_alphas_cumprod_t * x_start + 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_t * noise
公式:
[
q(\mathbf{x}_t | \mathbf{x}_0) = \sqrt{\bar{\alpha}_t} \mathbf{x}_0 + \sqrt{1 - \bar{\alpha}_t} \mathbf{\epsilon}
]
其中:
- ( \mathbf{x}_0 ) 是初始数据。
- ( \mathbf{\epsilon} \sim \mathcal{N}(0, \mathbf{I}) ) 是标准高斯噪声。
- ( \bar{\alpha}_t ) 是累积乘积。
7.3 计算损失 (p_losses 方法)
def p_losses(self, x_start, t, labels, noise=None, loss_type="l1"):
    if noise is None:
        noise = torch.randn_like(x_start)
    x_noisy = self.q_sample(x_start=x_start, t=t, noise=noise)
    predicted_noise = self.encoder(x_noisy, t, labels)
    if loss_type == 'l1':
        loss = F.l1_loss(noise, predicted_noise)
    elif loss_type == 'l2':
        loss = F.mse_loss(noise, predicted_noise)
    elif loss_type == "huber":
        loss = F.smooth_l1_loss(noise, predicted_noise)
    else: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
    return loss
公式:
- 
预测噪声 ( \hat{\mathbf{\epsilon}}_\theta(\mathbf{x}_t, t) ) 
- 
损失函数: - L1 损失:( L = |\mathbf{\epsilon} - \hat{\mathbf{\epsilon}}_\theta(\mathbf{x}_t, t)|_1 )
- L2 损失:( L = |\mathbf{\epsilon} - \hat{\mathbf{\epsilon}}_\theta(\mathbf{x}_t, t)|_2^2 )
 
7.4 反向采样步骤 (p_sample 方法)
def p_sample(self, model, x, t, labels, t_index, cfg_scale=0):
    betas_t = extract(self.betas, t, x.shape)
    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_t = extract(
        self.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 t, x.shape
    )
    sqrt_recip_alphas_t = extract(self.sqrt_recip_alphas, t, x.shape)
    predicted_noise = model(x, t, labels)
    if cfg_scale > 0:
        uncond_predicted_noise = model(x, t, None)
        predicted_noise = torch.lerp(uncond_predicted_noise, predicted_noise, cfg_scale)
    model_mean = sqrt_recip_alphas_t * (
        x - betas_t * predicted_noise / sqrt_one_minus_alphas_cumprod_t
    )
    if t_index == 0:
        return model_mean
    else:
        posterior_variance_t = extract(self.posterior_variance, t, x.shape)
        noise = torch.randn_like(x)
        return model_mean + torch.sqrt(posterior_variance_t) * noise 
公式:
- 
计算预测的噪声 ( \hat{\mathbf{\epsilon}}_\theta(\mathbf{x}_t, t) ) 
- 
计算模型的均值: [ 
 \mu_\theta(\mathbf{x}_t, t) = \frac{1}{\sqrt{\alpha_t}} \left( \mathbf{x}_t - \frac{\beta_t}{\sqrt{1 - \bar{\alpha}t}} \hat{\mathbf{\epsilon}}\theta(\mathbf{x}_t, t) \right)
 ]
- 
如果 ( t > 0 ),则添加噪声项: [ 
 \mathbf{x}{t-1} = \mu\theta(\mathbf{x}_t, t) + \sigma_t \mathbf{z}
 ]其中 ( \mathbf{z} \sim \mathcal{N}(0, \mathbf{I}) ),( \sigma_t^2 = \text{posterior_variance}_t )。 
7.5 反向采样循环 (p_sample_loop 方法)
def p_sample_loop(self, model, shape, y):
    device = next(model.parameters()).device
    b = shape[0]
    emb = torch.randn(shape, device=device)
    embs = []
    for i in reversed(range(0, self.timesteps)):
        emb = self.p_sample(model, emb, torch.full((b,), i, device=device, dtype=torch.long), y, i)
        embs.append(emb)
    embs = embs[::-1]
    steps = [0, int(self.timesteps/10), int(self.timesteps/8), int(self.timesteps/4), int(self.timesteps/2)]
    out = [embs[step] for step in steps]
    return out
作用:
- 从时间步 ( T ) 开始,逐步反向采样至 ( t=0 )。
- 在每个时间步调用 p_sample方法。
7.6 采样接口 (sample 方法)
@torch.no_grad()
def sample(self, shape, y):
    return self.p_sample_loop(self.encoder, shape, y)
作用:
- 对外提供采样接口,生成给定形状和条件 y的样本。
7.7 前向传播 (forward 方法)
def forward(self, input, labels, device): 
    t = torch.randint(0, self.timesteps, (input.shape[0],), device=device).long()
    return self.p_losses(input, t, labels)
作用:
- 随机选择时间步 t,计算损失,用于训练模型。
总结
整个流程如下:
- 
前向过程(添加噪声): - 
从初始数据 ( \mathbf{x}_0 ) 开始,逐步添加噪声,得到 ( \mathbf{x}_t )。 
- 
公式: [ 
 \mathbf{x}_t = \sqrt{\bar{\alpha}_t} \mathbf{x}_0 + \sqrt{1 - \bar{\alpha}_t} \mathbf{\epsilon}
 ]
 
- 
- 
训练模型预测噪声: - 
使用编码器模型 ( \hat{\mathbf{\epsilon}}_\theta(\mathbf{x}_t, t) ) 预测添加的噪声。 
- 
计算损失: [ 
 L = \mathbb{E}_{t, \mathbf{x}0, \mathbf{\epsilon}} \left[ \left| \mathbf{\epsilon} - \hat{\mathbf{\epsilon}}\theta(\mathbf{x}_t, t) \right|^2 \right]
 ]
 
- 
- 
反向过程(去噪): - 
从纯噪声 ( \mathbf{x}_T ) 开始,逐步去除噪声,生成样本。 
- 
在每个时间步,使用模型预测的噪声计算均值,并采样下一步的样本。 
 
- 
- 
条件信息: - 条件信息 ( y ) 被添加到时间嵌入中,指导模型生成满足条件的样本。
 
通过上述步骤,模型可以学习如何从噪声中逐步生成逼真的数据,同时满足给定的条件。
我想知道预测噪声时候的xt是用前向时候记录以来使用。还是逆向过程中不断使用新预测的xt
在扩散模型的逆向过程中,预测噪声时使用的 \(\mathbf{x}_t\) 通常是通过逆向推断一步步生成的。具体来说,模型每一步都会基于当前的 \(\mathbf{x}_t\) 预测噪声 \(\hat{\epsilon}_\theta(\mathbf{x}_t, t)\),然后根据该预测逐步去噪,从 \(\mathbf{x}_t\) 生成 \(\mathbf{x}_{t-1}\)。接下来,在下一个时间步 \(t-1\) 中,新的 \(\mathbf{x}_{t-1}\) 会作为输入进行下一步的噪声预测。
因此,\(\mathbf{x}_t\) 并不是前向过程中直接记录的值,而是通过逆向扩散步骤根据每一步预测得到的。模型会使用每一步生成的 \(\mathbf{x}_{t-1}\),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恢复出 \(\mathbf{x}_0\)。
这个过程被称为逐步去噪(denoising),其中每一步的 \(\mathbf{x}_t\) 都基于模型的预测 \(\hat{\epsilon}_\theta(\mathbf{x}_t, t)\) 更新,反向推断逐步减小噪声,最终接近于原始的嵌入 \(\mathbf{x}_0\)。
所以,答案是:在逆向过程中,\(\mathbf{x}_t\) 是逐步使用新预测的 \(\mathbf{x}_t\),而不是直接使用前向过程中记录的 \(\mathbf{x}_t\)。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