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拓扑讲义整理 Chapter 2. 图的拓扑
2.1 基本概念
2.1.1 图的表示
Definition 2.1(图)图是一个二元组 \((N,E)\),其中 \(N\) 是顶点集,\(E\) 是边集,每条边是两个不同顶点的无序对。
Definition 2.2(有限和无限图)有限图是顶点有限的图,无限图是顶点可数无限多但每个顶点所连接的边都有限的图。
Definition 2.3(图的表示)图 \(G\) 的表示,记为 \(|G|\) ,是一个欧氏空间的子集。包括两个部分:
- 一个点集 \(|N|\),每个顶点用一个点表示;
- 一个起点和终点都在 \(|N|\) 中的无交开曲线集 \(|E|\),每条边用一条开曲线表示。
Theorem 2.4 每个有限图都可以在 \(\mathbb{R}^3\) 中表示。
Proof:只需证明有限的完全图都可以在 \(\mathbb{R}^3\) 中表示。容易在 \(\mathbb{R}^3\) 中取出 \(N_V\) 个不存在四点共面的点。这些点两两用直线段连接是互不相交的,因此得到了完全图的表示。任何有限图都是完全图的子集,因此也可以表示。
Exercise 2.5 下面是 Theorem 2.4 的一个错误证明。
- 在 \(\mathbb{R}^3\) 中取出两个点,用一条连续开曲线 \(\gamma\) 连接,将 \(\gamma\) 从 \(\mathbb{R}^3\) 中删去。
- 在 \(\mathbb{R}^3\backslash \gamma\) 中取出一个点,将每一对点都用连续开曲线连接。若有两条开曲线相交,则将曲线移动充分小的距离 \(\delta>0\) 使得它们不相交。
- 重复上述操作,则这些不相交的开曲线和它们的端点形成了图的一个表示。
Proof:未对曲线进行限定。曲线 \(\gamma\) 可能填满一个平面(Hilbert's Curve)导致无法通过移动充分小的距离来避免相交。
Definition 2.6(路径)图上的路径 \(P\) 是形如
的集合。有时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也将 \(N(P)\) 和 \(E(P)\) 简写为 \(N_P,E_P\),甚至 \(N,E\)。
Definition 2.7(圈)图上的圈形如 \(P + v_0v_l\)。其中 \(P\) 是路径且 \(l\geq 2\)。
Definition 2.8(连通)图是连通(边-连通)的,如果任意两点间都有路径。
Theorem 2.9 图是连通的当且仅当它的表示 \(|G|\) 是道路连通的。
Definition 2.10(同源)称图中的两个顶点是同源的如果它们之间存在一条路径。
Theorem 2.11 同源是等价关系。
Definition 2.12(连通分量)同源等价类是连通分量。
Theorem 2.13 对任意图 \(G\),其连通分量的数量等于 \(|G|\) 的道路连通分量的数量。
2.1.2 欧拉特征量
Definition 2.14(欧拉特征量) 图 \(G\) 的欧拉特征量定义为
Lemma 2.15 若图的表示是一条简单曲线,则它是 \(n\geq 1\) 条首尾相连的边。
Definition 2.16(树)树是不存在圈的图。根节点可以是树的任意一个顶点,叶节点是除根节点外的只连接一条边的点。
Theorem 2.17 任意一棵树都满足 \(\chi(T) = 1\)。
Proof:删去一个叶节点和它连接的边不改变图的欧拉特征量。可以递归证明一棵树可通过上述步骤删到仅有一个顶点。
Corollary 2.18 若一张图由 \(n\) 棵不交的树组成,则 \(\chi(G) = n\)。
Corollary 2.19 连通图满足 \(\chi(G) \leq 1\)。
Lemma 2.20 任意连通图中都存在包含所有顶点的子图,且是一棵树。
Proof:若 \(G\) 不存在圈,则由 Definition 2.16,结论已经成立。否则选择一个圈并从 \(E_G\) 中删去一条圈上的边,此时圈的数量减少。此时 \(G\) 仍然连通。重复上述步骤直到 \(G\) 不存在圈。
Definition 2.21(平面图)平面图是可以在欧氏平面上表示的图。
Theorem 2.22(约当曲线定理)平面上简单闭曲线的补集有两个道路连通分量,且其中一个有界,一个无界。
Lemma 2.23 若一条简单闭曲线是一张图的表示,则它是一个包含 \(n\geq 3\) 条首尾相连的边的圈。
Definition 2.24(洞)平面图 \(G\) 的洞是一个对应 \(\mathbb{R}^2\backslash G\) 的边界的圈。
Lemma 2.25 \(n\) 个顶点的连通平面图满足 \(\chi(G) = 1-n\)。
Definition 2.26(凸多面体) 凸多面体是欧氏空间中有限个点生成的凸集。
Definition 2.27(多面体)多面体是欧氏空间中具有平面多边形的面、直线段的边和尖角顶点的集合。满足
- 在 \(\mathbb{R}^3\) 中道路连通;
- 表面能被任意一个环切割成两部分。
Definition 2.28 多面体 \(P\) 的欧拉特征量定义为
2.1.3 Euler-Poincare 公式
Theorem 2.29(Euler Poincare 公式)任意多面体满足 \(\chi(P) = 2\)。
Proof:根据 Lemma 2.20,存在一棵树 \(T\) 包含所有顶点。构造 \(T\) 的对偶图 \(G\) 使得
- \(N_G\) 是 \(P\) 的每个面的中心
- \(P\) 所有不在 \(T\) 中的边对应 \(E_G\) 中连接其相邻面的中心的一条边。
可以证明 \(G\) 也是一棵树。因此
Exercise 2.30 补充 Theorem 2.29 的证明。即证明 \(G\) 也是一棵树。
Proof:若 \(G\) 中有一个圈,则根据多面体的定义,这个圈将多面体分割为无交的两部分。根据 \(G\) 的构造方式,两部分之间的所有边都不在 \(T\) 中,即 \(T\) 不连通。矛盾。因此 \(G\) 也是一棵树。
Exercise 2.31 Theorem 2.17 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Proof:不成立。考虑 \(G = (N,E), N = \{v_1,v_2,v_3,v_4\}, E = \{v_1v_2,v_2v_3,v_1v_3\}\),则 \(\chi(G)=1\) 但 \(G\) 有环 \(v_1v_2v_3\)。
Definition 2.32(正多面体)正多面体是所有边长度相等,所有面边数相等,所有点邻边数相等的多面体。
Definition 2.33(柏拉图立体)柏拉图立体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
Exercise 2.34 证明:柏拉图立体是仅有的正多面体。
Proof:
2.1.4 自由阿贝尔群
Definition 2.35(线性独立)对阿贝尔群 \(G\),一组元素 \(\{g_j\}_{j\in J}\) 线性无关如果
Definition 2.36(生成)对阿贝尔群 \(G\),称一组元素 \(\{g_j\}_{j\in J}\) 生成 \(G\) 如果
其中 \(m_j\) 是有限数。此时称 \(\{g_j\}_{j\in J}\) 为 \(G\) 的生成集。
Definition 2.37(基)称 \(\{g_j\}_{j\in J}\subset G\) 是阿贝尔群 \(G\) 的一组基,如果
其中 \(m_j\) 是有限数。
Example 2.38 群 \(\mathbb{Z}_2\) 不存在一组基。假设它存在,则 \(1\) 不在基中因为 \(0 = 1+1 = 0\cdot 1\),与唯一性矛盾。
Exercise 2.39 证明全体有理数构成的群不存在一组基。
Proof:假设基存在,若基中只有一个元素 \(\{a\}\),则 \(\frac a2\in \mathbb{Q}\) 但不能由 \(\{a\}\) 生成。因此基中至少有两个元素。
假设 \(\frac mp, \frac nq\in B\),其中 \((m,p)=(n,q)=1\),令 \(N = mn\),则 \(N = np\frac mp = mq\frac np\),与唯一性矛盾。因此基不存在。
Theorem 2.40 \(\{g_j\}_{j\in J}\subset G\) 是阿贝尔群 \(G\) 的基当且仅当它线性无关且生成 \(G\)。
Proof:设 \(\{g_j\}_{j\in J}\subset G\) 是一组基,则根据定义,它生成 \(G\)。单位元 \(0\) 的分解是 \(\sum 0g_j= 0\),假设存在另一组单位元分解,则 \(\sum_j m_jg_j=0\) 且至少有一个 \(m_j\) 非零。这与唯一性矛盾。因此 \(\{g_j\}\) 线性无关。
反之,设 \(\{g_j\}_{j\in J}\) 生成 \(G\),则对所有 \(h\in G\),有 \(h = \sum_j m_jg_j\),其中 \(m_j\in \mathbb{Z}\)。假设存在另一组 \(n_j\in \mathbb{Z}\) 使得 \(h = \sum_j n_jg_j\),则有 \(\sum_{j\in J} (m_j-n_j)g_j = 0\)。再由 \(\{g_j\}_{j\in J}\) 的线性无关性可得 \(m_j = n_j, \forall j\)。
Definition 2.41(自由阿贝尔群)自由阿贝尔群是存在一组基的阿贝尔群。
Corollary 2.42 在自由阿贝尔群中,单位元不在基中。
Proof:否则元素的分解将不唯一。
Definition 2.43(有限生成自由阿贝尔群)由有限集 \(S = \{s_1,s_2,\dots,s_n\}\) 生成的自由阿贝尔群是 \(\mathbb{Z}^S = \{f: S\rightarrow \mathbb{Z}\}\),其加法定义为
Corollary 2.44 设 \(S\) 是有限集。定义 \(\hat{s_i}: S\rightarrow \mathbb{Z}, s_i\in S\) 为
则集合 \(\{\hat{s_i}: s_i\in S\}\) 是 \(\mathbb{Z}^S\) 的一组基,称为典范基底。
Proof:\(\mathbb{Z}^S\) 中的每个元素可表示为
这些函数线性无关。
Definition 2.45(无限集生成的自由阿贝尔群)由可能无限的集合 \(S\) 生成的自由阿贝尔群是 \(\mathbb{Z}^S\) 的一个子群 \(\mathbb{Z}(S)\),其包括所有函数 \(f: S\rightarrow \mathbb{Z}\),满足 \(f(s) = 0\) 对除有限个之外的所有 \(s\in S\) 成立。
Corollary 2.46 \(\mathbb{Z}(S)\) 由 \(\{\hat{s_i}: s_i\in S, f(s_i)\neq 0\}\) 有限生成。
Definition 2.47(子群的和)两个子群 \(A,B\subset G\) 的和定义为
Definition 2.48(子群的直和)称群 \(G\) 是它的两个子群 \(A\) 与 \(B\) 的直和如果
- \(G = A+B\);
- 分解 \(c=a+b, c\in G\) 是唯一的。
Lemma 2.49 假设 \(G = A+B\)。则 \(G=A\oplus B\) 当且仅当 \(A\cap B = \{0\}\)。
Proof:充分性:假设 \(c = a_1+b_1 = a_2+b_2\) 是 \(c\in G\) 的两个分解。则
即两个分解是相同的。因此分解唯一。
必要性:任意 \(c\neq 0\) 不可能属于 \(A\cap B\) 因为 \(c = c+0\) 和 \(c=0+c\) 将是两个不同的分解。
Corollary 2.50 假设 \((G_i)_{i=1}^n\) 是 \(G\) 的一列子群,则 \(G = \oplus_{i=1}^n G_i\) 当且仅当
- \(G = \sum_{i=1}^n G_i\);
- \(G_i\cap G_j = \{0\}, \forall i\neq j\)。
Corollary 2.51 若 \(\{g_1,g_2,\dots,g_n\}\) 是有限生成阿贝尔群 \(G\) 的一组基,则
Proof:群的同构由 Definition 2.37 和 2.41 直接可得。
任意 \(h\in G\),下证分解 \(h = \sum_{j=1}^n m_jg_j\) 是唯一的。
定义函数 \(\phi: G\rightarrow \mathbb{Z}^n\) 为
因为 \(\phi(h_1-h_2) = (0,0,\dots,0)\Rightarrow h_1-h_2=0\),所以 \(\phi\) 是单射;
因为 \(g_j\in G\),所以 \(\{\phi(g_j)\}_{j\in J}\) 是 \(\mathbb{Z}^n\) 的典范基底,故生成 \(\mathbb{Z}^n\),所以 \(\phi\) 是满射。
Lemma 2.52 设 \(G\) 是阿贝尔群。假设
是群中元素的两个子集,前者生成 \(G\),后者线性无关,则这两个子集相同。
Proof:假设结论不成立,即存在 \(j_0\in \overline{J}\backslash J\)。因为 \(\{g_j\}_{j\in J}\) 生成 \(G\),所以存在集合 \(\{m_j\in \mathbb{Z}\}_{j\in J}\) 使得
即 \(-g_{j_0} + \sum_{j\in J}m_jg_j = 0\),矛盾。
Corollary 2.53 阿贝尔群 \(G\) 的一组基同时是极大线性无关组和极小生成集。
Proof:从 \(B\) 中去除任意一个元素 \(g_0\) 会导致 \(g_0\) 无法被生成。另一方面,向 \(B\) 中加入任意一个元素 \(g_0\) 会导致线性无关性不成立。
Exercise 2.54 证明 Corollary 2.53 的逆命题不成立。
Proof:考虑群 \(G = \mathbb{Z}\oplus \mathbb{Z}_2\)。极大线性无关组是 \((1,0)\),但基不存在;考虑有理数群 \(\mathbb{Q}\)。极小生成集是 \(\{\frac 1{2^n}\}\),但基不存在。
Lemma 2.55 若 \(X = \{x_1,\dots,x_n\}\) 是自由阿贝尔群 \(G\) 的基,\(t\in \mathbb{Z}\),则对任意 \(i\neq j\),集合
也是 \(G\) 的一组基。
Proof:因为 \(X\) 生成 \(G\) 且 \(Y\) 生成 \(X\),所以 \(Y\) 生成 \(G\);又因为
所以 \(m_k=0\)。即 \(Y\) 线性无关。
Example 2.56 \(\{(0,1),(1,0)\}\) 和 \(\{(4,1),(1,0)\}\) 都是 \(\mathbb{Z}^2\) 的基,但 \(\{(0,4),(1,0)\}\) 不是。
Definition 2.57 设 \(G\) 和 \(H\) 是两个自由阿贝尔群,基分别为 \(\mathbf{v} = \{v_1,v_2,\dots,v_n\}\) 和 \(\mathbf{w} = \{w_1,w_2,\dots,w_n\}\)。称同构 \(\phi: G\rightarrow H\) 的矩阵为 \(B\in \mathbb{Z}^{n\times n}\),满足
Exercise 2.58 利用 \(\mathbf{v},B,\mathbf{w}\) 表示元素 \(g\in G\) 和 \(\phi(g)\)。
Proof:设 \(g = \sum_{i=1}^n a_iv_i\),则 \(\phi(g) = \sum_{i=1}^na_i\phi(v_i) = \sum_{i=1}^n\sum_{j=1}^m a_ib_{ij}w_j\)。
Definition 2.59(\(\mathbb{Z}\)-可逆)称整数矩阵 \(\mathbb{Z}-\)可逆如果它可逆且逆矩阵仍为整数矩阵。
Theorem 2.60 设 \(G\) 是非零自由阿贝尔群,秩为有限数 \(n\),\(K\) 是 \(G\) 的非零子群。则 \(K\) 是秩为 \(s\leq n\) 的自由阿贝尔群。进一步地,存在一组 \(G\) 的基 \(\{x_1,x_2,\dots,x_n\}\) 和正整数 \(d_1,d_2,\dots,d_s\),其中 \(d_i|d_{i+1}, i=1,\dots,s-1\),使得 \(\{d_1x_1,d_2x_2,\dots,d_sx_s\}\) 是 \(K\) 的基。
2.1.5 有限生成阿贝尔群
Definition 2.61(有限生成阿贝尔群)有限生成阿贝尔群是具有一个有限生成集的阿贝尔群。
Theorem 2.62 任意两个有限生成自由阿贝尔群 \(G\) 的基是有限且有同样多元素的。
Proof:设 \(G\) 有基 \(\{g_j\}_{j\in J}\) 且由 \(h_1,h_2,\dots,h_n\) 生成。由 Definition 2.37 有
其中 \(J_i := \{j\in J: m_{ij}\neq 0\}\) 有限。即集合 \(\overline J := \cup_{j=1}^n J_i\) 有限且
因此有
即基 \(\{g_j\}_{j\in \overline J}\) 生成了 \(G\) 且 \(\overline J\) 有限。\(J\) 不可无限否则将与 Corollary 2.53 矛盾。
另一方面,将 \(\{g_j\}_{j\in J}\) 重写为 \(g_1,g_2,\dots,g_n\),则由 Corollary 2.51 有
因为直积的商群等于商群的直积,所以 \(G/2G = \mathbb{Z}_2^n, |G/2G| = 2^n\),即 \(n = \log_2 |G/2G|\)。
因此自由阿贝尔群的元素个数与基的选择无关。
Definition 2.63(有限生成自由阿贝尔群的秩)有限生成自由阿贝尔群的秩是它(任意)的基的元素数量。
Theorem 2.64 任意有限生成阿贝尔群同构于
其中 \(m_i | m_{i+1}, \forall i = 1,\dots,r-1\)。
Definition 2.65(Betti 数和挠系数)有限生成阿贝尔群 \(G\) 的 Betti 数定义为 \(\mathbb{Z}\) 的次数;\(G\) 的挠系数是整数 \(m_1,m_2,\dots,m_r\)。
Definition 2.66(有限生成阿贝尔群的秩)有限生成阿贝尔群 \(G\) 的秩是它的 Betti 数与挠系数之和。
Theorem 2.67(有限生成阿贝尔群基本定理)每个有限生成阿贝尔群都同构于
其中 \(p_i\) 是素数(未必不同),\(r_1\) 是正整数。进一步地,直积在不考虑因子顺序交换的意义下是唯一的。即 \(p_i^{r_i}\) 和 \(n\) 唯一。
Definition 2.68(可分解)称群 \(G\) 是可分解的,如果它与自身的两个真子群的直积同构。否则称它不可分解。
Corollary 2.69 有限不可分解阿贝尔群只可能是阶数为素数幂次的循环群。
Corollary 2.70 若 \(m\) 整除有限阿贝尔群 \(G\) 的阶数,则 \(G\) 有阶数为 \(m\) 的子群。
Proof:由 Theorem 2.67 得
其中 \(p_i\) 不一定不同。因为 \(m\mid|G| = \prod_{i=1}^n p_i^{r_i}\),所以 \(m = \prod_{i=1}^n p_i^{s_i}, 0\leq s_i\leq r_i\)。
因为循环群 \(\langle p_i^{r_i-s_i}\rangle\) 的阶数是 \(p_i^{s_i}\),所以 \(\langle\prod_{i=1}^n(p_i)^{r_i-s_i}\rangle\) 是 \(G\) 阶为 \(m\) 的子群。
2.2 图的同调
2.2.1 顶点和边的链
Definition 2.71(点链和边链) 顶点或边的链是一列顶点或边的满足抵消律的形式和,即 \(x+x=0\)。特别地,边链中不能含有连续出现两次的同一条边(\(AA\))或方向相反的边(即认为 \(AB=BA\))。
Example 2.72 下图有三个环 \(a,b,c\):


它们是线性相关的,因为
Definition 2.73(0-链群和1-链群)
点链的集合(0-链群)定义为
边链的集合(1-链群)定义为
不引起混淆时也将它们简写为 \(C_0,C_1\)。
Lemma 2.74 设 \(+\) 为满足抵消律的形式和。则 \((C_0(G),+)\) 和 \((C_1(G), +)\) 分别为 \(N_G\) 和 \(E_G\) 生成的阿贝尔群。即
Lemma 2.75 \(C_0(G)\) 和 \(C_1(G)\) 都是域 \(\mathbb{Z}_2\) 上的线性空间。
Proof:设 \((G,+)\) 是满足 \(\forall x\in G, x+x=0\) 的群,则 \(G\) 可看作在域 \(\mathbb{Z}_2 = \{0,1\}\) 上的域,其中 \(+\) 是通常意义上的加法。数乘运算在这个定义下也是显然的。
2.2.2 边界算子
Definition 2.76(图的边界算子)图 \(G\) 的边界算子 \(\partial_G: C_1(G)\rightarrow C_0(G)\) 定义为
Lemma 2.77 边界算子 \(\partial_G\) 是群同态。
Lemma 2.78 边界算子 \(\partial_G\) 是 \(C_1(G)\) 到 \(C_0(G)\) 的线性映射。
Definition 2.79(1-环)称一条 1-链 是 1-环 如果它的边界为 0。图 \(G\) 的 1-环群定义为
不引起混淆时也将它简写为 \(Z_1\)。
Example 2.80 考虑下面的图结构

根据以上定义,有
若将 \(A,B,C,D\) 视为单位矩阵的 4 个列向量,\(AB,BC,CA,CD\) 同理,则 \(\partial(AB) = A+B\) 即
这表明边界算子 \(\partial\) 的变换矩阵 \(M_\partial\) 的第一列是等式右端的向量。因此有
根据 \(M_\partial\) 的核空间可得
且 \(\text{rank} Z_1 = 1\)。即 \(G\) 只有一个“洞”。
Exercise 2.81 对 Example 2.72 做类似 Example 2.80 的代数推导并得到 \(\text{rank}Z_1 = 2\).
Solution:
\(\ker M_\partial = \langle[1,1,0,1,0,0,1]^T,[0,0,1,1,1,1,0]^T\rangle\),所以 \(\text{rank}Z_1 = 2\),且
Lemma 2.82 平面图的洞数等于其线性无关的环数,即等于边界算子的核空间的维数。
Definition 2.83(0-边界)称 0-链 是 0-边界 如果它是某个 1-链 的边界。图 \(G\) 的0-边界群是它的边界算子的像空间:
Lemma 2.84 0-边界群是 \(C_0\) 的子群。
Example 2.85 对 Example 2.80 中的图,有
因此 \(\text{rank}B_0 = 3\)。根据 Definition 2.14,Theorem 2.17 和 Lemma 2.20,\(\text{rank}C_0 - \text{rank} B_0 = 1\)可推至 \(G\) 只有一个连通分支:\(C_0\) 的生成元就是图的所有顶点,\(B_0\) 的生成元就是图的一些边。
2.2.3 商群同调
Definition 2.86(同调)称两个 0-链 \(P,Q\in C_0(G)\) 同调,记作 \(P\sim Q\),如果存在 1-链 \(w\in C_1(G)\) 满足 \(\partial w = P+Q\)。
Definition 2.87(0-同调)图 \(G\) 的 0-同调群 是
1-同调群是
不引起混淆时也将它们简写作 \(H_0,H_1\)。
Definition 2.88(Betti 数)图 \(G\) 的 Betti 数是它的同调群的秩,即
Lemma 2.89 有限生成阿贝尔群 \(L\) 和它的子群 \(M\) 满足
Theorem 2.90 \(\beta_0 = \text{rank}C_0(G) - \text{rank Im}\partial_G\)。
Example 2.91 考虑下面的图

\(M_\partial\) 列是满秩的,所以 \(Z_1 = \ker\partial_G = \{0\}\),即 \(G\) 中不存在环。
\(G\) 的边界群为
且 \(\text{rank} B_0 = 2\)。因此其连通分支数为 \(\text{rank}(C_0) - \text{rank}(B_0) = 2\)。因此 \(C_0\) 可以划分为 \(B_0\) 的两个陪集:
Exercise 2.92 对 Example 2.72 做类似 2.91 的代数推导。
Solution:Exercise 2.81 已经计算出了 \(H_1 = Z_1 = \langle\{12+16+25+56, 23+25+34+45\}\rangle\)。因此 \(G\) 有两个线性无关的环。
\(G\) 的边界群为
且 \(\text{rank}B_0 = 5 = N_G-1\),因此 \(G\) 只有一个连通分支且 \(H_0 = \{[0],[1]\}\)。
Exercise 2.93 计算下列图的同调群。图中有 \(n\) 条边,排列为:(1)线形(2)环形(3)星形。
Solution:因为三种情况下 \(n\) 条边都是连通的,所以 \(H_0 = \{[0],[1]\}\)。
对(1)和(3),图中不存在环,所以 \(H_1 = \{0\}\)。
对(2),图中只有一个环即由全部点构成的环,所以 \(H_1 = \{0, 1+2+\dots+n\}\)。
Exercise 2.94 计算 \(n\times m\) 网格图的同调群。
Solution:设点标号为 \((0,0)\dots(n,n)\)。则
\(H_0 = \{[0],[(0,0)]\}\);
Exercise 2.95 若允许图中有自环但边没有定向,同调群和 Betti 数是否还有意义?
Solution:仍有意义。此时每个自环都是 \(H_1 = Z_1\) 的基中的一个元素。
2.3 图的映射
2.3.1 图映射
Definition 2.96(图映射)图映射是图之间的映射 \(f: G\rightarrow J\):
其满足离散连续条件
Example 2.97 下面是图映射的一个例子:

2.3.2 链映射
Definition 2.98 由图映射 \(f: G\rightarrow J\) 生成的链映射是一对同态 \(f_\Delta := \{f_0, f_1\}\),
分别由 \(f_N\) 和 \(f_E\) 生成。
Theorem 2.99(代数连续条件)任意图映射 \(f: G\rightarrow J\) 生成的链映射满足
其一般也写作 \(\partial f = f\partial\)。可以用下面的交换图表示。

Proof:对一条边 \(e:=AB\in E_G\),\(f_N(A) = f_N(B)\),\(f_1(e) = 0\),所以交换成立。否则有
故交换成立。
Example 2.100 对图映射 \(f: G\rightarrow J\),若它粘连了所有的边,则其链映射 \(f_0\) 将同一个连通分支内的所有顶点映射到同一个顶点,\(f_1\) 则是平凡同态,即 \(f_1 = 0\)。
Example 2.101 下面两个链映射

的矩阵分别为:
和
Corollary 2.102 对链映射 \(f_\Delta = \{f_0,f_1\}\),\(f_0\) 将边界映射到边界,\(f_1\) 将环映射到环。
Proof:由 Theorem 2.90,有
Exercise 2.103 由于离散连续条件,道路连通分支数是不能增加的。而相对的,图映射可以使环的数量增加、不变或减少。对所有情况给出一个例子。
Proof:考虑 \(G = (V,E), V = \{1,2,3\}, E = \{12,13,23\}\)。
减少:\(f_V(1) = f_V(2) = f_V(3) = 1, f_E(12) = f_E(23) = f_E(31) = 1\),环的数量由 1 变为 0;
不变:\(f\) 为恒等映射;
再考虑 \(G = (V,E), V = \{1,2,3,4\}, E = \{12,23,34\}\)。
增加:\(f_V(1) = f_V(4) = 1, f_V(2) = 2, f_V(3) = 3\),\(f_E(12) = 12, f_E(23) = 23, f_V(34) = 31\),环的数量由 0 变成 1。
2.3.3 同调映射
Definition 2.104(环映射)环映射 \(f_{1z}: Z_1(G)\rightarrow Z_1(J)\) 是将 \(f_1\) 限制到 \(Z_1(G)\) 和 \(Z_1(J)\) 所得的映射。
Corollary 2.105 环映射是良定义的。
Proof:Corollary 2.102。
Example 2.106 Example 2.101 的 \(G\rightarrow G\) 的映射诱导的环映射是什么?
对旋转映射,有
因此 \(f_{1z}\) 就是恒等映射。
对右侧的映射,有
因此 \(f_{1z}\) 就是平凡映射。
Lemma 2.107 考虑两个阿贝尔群 \(A,B\) 和它们之间的同态 \(F:A\rightarrow B\)。假设两个子群 \(A''\subset A'\subset A\) 和 \(B''\subset B'\subset B\) 满足
则商映射 \([F]: A'/A''\rightarrow B'/B''\) 定义为
Proof:Trivial。
Example 2.108 令 \(K = \mathbb{Z_2\times Z_2}\)。找到所有同态映射 \(f: K\rightarrow K\) 满足
且良定义。
令 \(A = A' = B = B' = K\),
因为 \(f\) 是同态映射,所以 \(f(0,0) = (0,0)\)。
根据拉格朗日定理,\(A'\) 包含两个不同的 \(A''\) 的陪集。因此 \(f(1,1) = (0,0)\) 或 \(f(1,1) = (1,0)\)。
对陪集 \(A'' + (1,0) = \{(0,1),(1,0)\}\),其像集 \(f\) 是 \(B''\) 或 \(B'' + (1,1)\)。
对 \(f(A'' + (1,0))\subset B''\),有 4 种情况
每种情况唯一确定了一个 \(f(1,1)\)。同理讨论 \(f(A'' + (1,0))\subset B'' + (1,1)\),可得 8 种不同情况

映射 \(f: K\rightarrow K\) 的总数为 $ 4^4 = 256$,而满足条件的只有 \(8\) 种。
Exercise 2.109 将反射映射和旋转映射视作同态 \(f : \mathbb{R}^3\rightarrow \mathbb{R}^3\)。它们是否诱导了商群 \(\mathbb{R} = \mathbb{R^3 / R^2}\) 良定义的商映射?
Proof:
Corollary 2.110 令 \([z] := z + B_0(G)\) 定义为 0-cycle \(z\) 的陪集。则连通分量映射 \([f_0]: H_0(G)\rightarrow H_0(J)\) 是良定义的。
Proof:由 Corollary 2.102,\(f_0(B_0(G))\subset B_0(J)\)。由 Definition 2.98,\(f_0(C_0(G))\subset C_0(J)\)。因此由 Lemma 2.107 可得结论。
Example 2.111 考虑两个顶点的图 \(G\) 和一个顶点的图 \(J\)
则连通分量的合并可表示为图映射 \(f_N(A) = A, f_N(B) = B\)。因此有
Definition 2.112 图映射 \(f\) 的同调映射为一对映射 \(f_* = \{[f_0], f_{1z}\}\)。
Theorem 2.113 同调映射是保单位元、保复合和可逆的。即
Exercise 2.114 令 \(\beta_0\) 和 \(\beta_1\) 是图 \(G\) 的前两个 Betti 数。考虑 \(G\) 上的图映射 \(f = (f_N, f_E)\),\(f_E\) 是恒等映射。令 \(\beta_0'\) 和 \(\beta_1'\) 为 \(K = f(G)\) 的前两个 Betti 数,证明
并给出例子验证。
Proof:由第一同构定理得
因为 \(\dim \text{Im} f_N = |N'|\),所以 \(\dim \ker f_N = |N| - |N'|\)。
因为 \(\beta_1 - \beta_0 = (|E| - |N| + \beta_0) - \beta_0 = |E| - |N|\),同理 \(\beta_1' - \beta_0' = |E'| - |N'|\),
所以 \((\beta_1' - \beta_1) - (\beta_0' - \beta_0) = |E'| - |E| + |N| - |N'| = |N| - |N'| = \dim\ker f_N\)。
例如 \(N = \{1,2,3\},E = \{12\}, f_N(1) = 2, f_N(2) = 1, f_N(3) = 1, f_E(12) = 12\),
则 \(\dim \ker f_N = 1, \beta_1 = \beta_1' = 0, \beta_0 = 2, \beta_0' = 1\)。
2.4 图上的二元计算
2.4.1 群或空间的对偶
Definition 2.115(群的对偶)群 \((L,\cdot)\) 在 \(\mathbb{Z_2}\) 上的对偶,记为 \(L^*\),是 \(L\) 上的全体群同态
Lemma 2.116 \(\mathbb{Z}_2\) 的对偶群同构于 \(\mathbb{Z}_2\)。
Proof:所有同态 \(h\) 一定满足 \(h(0) = 0\)。因为 \(h(1) = 0\) 或 \(h(1) = 1\),所以可定义
即 \(h\) 为单位映射 \(1^*\) 或平凡映射 \(0^*\)。
考虑映射 \(f: \mathbb{Z_2\rightarrow Z_2^*}\),\(f(x) = x^*\)。则容易验证
Lemma 2.117 \(\mathbb{Z}_2\) 的对偶也是环。
Proof:Trivial。
Theorem 2.118 群 \(L := (\mathbb{Z_2})^n\) 满足
Proof:每个 \(x\in L\) 可写作 \(x = (x_1,\dots,x_n), x_i\in \mathbb{Z}_2\)。
它可以对应 \(L^*\) 中的元素 \(x^* = (x_1^*, \dots, x_n^*), x_i^* \in \mathbb{Z}_2^*\)。
Exercise 2.119 定义 \(n=3\) 时 \(\mathbb{Z}_n\) 在 \(\mathbb{Z}_2\) 上的对偶。对 \(n>3\)?
Proof:\(\mathbb{Z}_3\) 到 \(\mathbb{Z}_2\) 的同态有
且满足 \(x^* + y^* = (x+y)^*\)。因此 \(\mathbb{Z}_3^* \cong \mathbb{Z}_2\)。
同理也有 \(\mathbb{Z}_n \cong \mathbb{Z}_2\)。
2.4.2 点和边的反链
Definition 2.120(\(k\)-反链)图 \(G\) 的 \(k\)-反链是同态 \(s : C_k(G)\rightarrow \mathbb{Z}_2\)。
Lemma 2.121 图 \(G\) 上的 \(0\)-反链和 \(1\)-反链的集合,分别记为 \(C^0(G)\) 和 \(C^1(G)\),分别是 \(C_0(G)\) 和 \(C_1(G)\) 的对偶群。
Definition 2.122(基本链和基本反链)群 \(G\) 的基本链是 \(G\) 的顶点或边;基本链 \(x\) 的基本反链 \(x^*: C_k\rightarrow \mathbb{Z}_2\) 定义为
Lemma 2.123 图 \(G\) 的\(0\)-反链群和 \(1\)-反链群分别可以表示为
其中 \(A^*\) 和 \(AB^*\) 是 Definition 2.122 的基本链。
Proof:由 Definition 2.120,\(s(x+y) = s(x) + s(y)\) 对 \(k\)-反链 \(s\) 成立。因此 \(s\) 在 \(k\)-链上的值完全由它在单个顶点或边上的值决定。
考虑在 \(Q\subset N_G\) 上赋值为 \(1\),在 \(N_G\backslash Q\) 上赋值为 \(0\) 的 \(0\)-反链。则 \(0\)-反链可以表示为 \(\sum_{A\in Q} A^*\):
特别地,将在所有点上赋值为 \(0\) 的反链称为 \(0^*\),将在所有点上赋值为 \(1\) 的反链称为 \(1^*\)。
Lemma 2.124 \(C^k\) 是 \(C_k\) 的对偶空间。
Lemma 2.125 对任意图 \(G = (N,E)\),有
其中 \(n = \# N, m = \# E\)。
Proof:线性空间和其对偶空间的维数相同。由 Lemma 2.124 可得第一个同构关系。
容易验证 \(f: C_0\rightarrow C^0\)
是同构。
由 Lemma 2.123,每个 \(k\)-反链可唯一由每个顶点处的赋值组合来确定,因此可得第二个同构关系。
Lemma 2.126 反链 \(s\) 在链 \(a\) 处的取值可以定义为内积
2.4.3 对偶同态
Definition 2.127(对偶同态) 群同态 \(h: L\rightarrow K\) 的对偶同态 \(h^*: K^*\rightarrow L^*\) 定义为
Example 2.128 对 \(L = \mathbb{Z_2\times Z_2}\) 和 \(K = \mathbb{Z_2}\),给出所有 \(h: L\rightarrow K\) 的对偶同态 \(h^*\)。
由 Lemma 2.116,\(K^* = \{0^*, 1^*\}\)。
Exercise 2.129 求 \((\mathbb{Z}_2)^n\rightarrow \mathbb{Z}_2\) 的同态的数量。
Proof:设 \(x = (x_1,\dots,x_n)\),令 \(s^*(a) = \langle s,a\rangle = \sum_{i=1}^ns_ia_i\),则 \(s^*\) 与 \(\mathbb{Z}_2^n\) 的元素构成一一对应。即同态数共有 \(2^n\) 个。
Exercise 2.130 对 \(L = \mathbb{Z}_2\) 和 \(K = \mathbb{Z_2\times Z_2}\),给出所有 \(h: L\rightarrow K\) 的对偶同态 \(h^*\)。
Proof:\(L\rightarrow K\) 的同态可以由 \(h(1)\) 唯一确定。对偶同态可表示为
2.4.4 反链映射
**Definition 2.131(\(k\)-反链映射) **图映射 \(f: G\rightarrow J\) 的 \(k\)-反链映射 \(f^k: C^k(J)\rightarrow C^k(G)\) 定义为
Corollary 2.132 \(k\)-反链映射是 \(k\)-链映射的对偶同态。
Corollary 2.133 \(k\)-反链映射是 \(k\)-链映射的对偶映射。
Example 2.134 考虑图 \(G = (N,E)\) 和图映射 \(f: G\rightarrow G\):
给出链映射和反链映射的形式化表达。
可以用矩阵表示 \(0\)-链映射。将每个基础 \(0\)-链 \(x\) 表示为单位列向量 \(e_x\),群单位元表示为 \(0\)。则 \(0\)-链映射可以表示为
考虑 \(f^0: C^0\rightarrow C^0\) 在四个基础 \(0\)-反链 \(x^*, x = 1,2,3,4\) 上的作用。由 Definition 2.131,2.122 可得
因此 \(0\)-反链映射的矩阵
注意到 \((M_0)^T = M^0\)。类似地,\(1\)-链和 \(1\)-反链为
Exercise 2.135 推导下面的链和反链的矩阵。

Proof:
2.4.5 反边界算子
Definition 2.136(反边界算子)图 \(G\) 的反边界算子 \(\mathrm{d}: C^0(G)\rightarrow C^1(G)\) 定义为
Corollary 2.137 反边界算子是边界算子的对偶同态。
Corollary 2.138 反边界算子是边界算子 \(\partial: C_1\rightarrow C_0\) 的对偶映射。
Example 2.139 考虑图 \(G = (N_G,E_G)\),
导出 \(\mathrm{d}A^*\)。
对任意 \(AY\in E_G\),由 Definition 2.136,
类似地,\(\mathrm{d}A^*\) 在任意不与 \(A\) 相邻的边上的取值都为 \(0\)。因此有
Lemma 2.140 基本 \(0\)-反链 \(A^*\) 的反边界算子是全体与 \(A\) 相邻的边对应的基本 \(1\)-反链的和。即
Exercise 2.141 导出下图的反边界算子对应的矩阵 \(M_\mathrm{d}\),并验证 \(M_{\mathrm{d}} = M_\partial^T\)。

Solution:
故 \(M_\mathrm{d} = M_\partial^T\)。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