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me on GitHub Follow me on Twitter

工作学习周总结#4

 

  本周工作背景:工作的第五周,已经真正适应了工作的节奏。本周请了一天假回学校上课,因为平时工作外的时间用于在学专业课了,所以本周没有技术博客产出。

对学习方法的改进:  

    习,繁体字作羽毛的羽下一个白。《说文解字》道,习,鸟数飞也。但凡是真正的学习,必然不是充满快乐的,需要下足决心。

    那么决心够了,很多时候预期的结果还是达不到。撇开这个问题不谈,说一说我经常遇到的经历。在学校或者说自己闷着学,效果不大,然后在公司实践几天,经常有种“在公司几天,抵上学校一星期。”这样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有点不是滋味。有这样的感觉本身是不对的,而不是应该觉得公司多么好。试问,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存在?是我学习效率太低。工作是一个为公司提供价值的过程,为什么在这种过程中收获到的知识居然比自己一个人完完全全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收获还大?那必然是学习方法存在着问题。

    公司的模式会引发什么样的过程?公司会使我们全力的做东西,根本无暇多余的考虑,这时候我们会激发我们所有的当前有的力量来做出东西,做完了之后有代码审查,高出我们几个级别的程序员很快能指出我们的问题,这是第一轮思维碰撞。工作结束后,由于做了一天,毕竟晚上还有回想。再看看一些大牛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第二轮思维碰撞来了。

    我自己看书的模式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行云流水的看下来,看看例子,自己再敲敲代码,这样的过程是个什么过程?对比公司模式,第一,没有思维碰撞,第二,缺乏绞尽脑汁实现代码的阶段。

    我们都有惰性,如果一个东西看了例子,我们就会认为“显然应该这样”,我们就会认为“我懂了”可是,真的懂了吗?

    事实证明没懂。在读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返工。做毫无意义的事。

    方法是要不断改进的,接下来说出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肯定是比以前的方法有改进的:

    对于读书的个人定义:但凡是技术书籍,遇到例子了,不要去看它,自己去实现,做完了再来和作者的实现比对,创造一次和作者的思维碰撞。但凡是历史书籍,遇到他人做决定了,停住,不要看了,想好如果我是他,该怎么办,想好再看。但凡是。。。。。。

    否则,那样的读书不叫学习,叫阅读而已。

    没错,这样增加了学习的时间投入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产出大大增加。


  

对于博客的定义:

 

  基于上一条的分析,以后但凡是技术博客,涉及到他人的源码的,都应当包括:I.我是怎么实现的 II.别人是怎么实现的 III.两者的对比

  

个人时间管理:
 
 本周搭出了很简陋的个人事务管理板。

  

  在放置“正在进行”的项目栏时,我往其中贴入了,“学习测试用例,产出:写出博客”,以及“30小时的XX专业课学习,产出:本学期该课作业以及实验报告”,对于测试用例,我本来预估5小时可以完成任务,所以将俩任务并行贴入,在做的时候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且这两个任务相互冲突,最后的结果是无奈的将测试用例任务移到了ToDo,专心在周末学专业课。
  这样的事发生代表着预先考虑不够,是不应该的。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时刻要保证冷静思考。

 

posted @ 2014-11-30 23:26  官文祥  阅读(34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