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000D0] 让你效率“猛增十倍”,沉浸工作法到底是什么?

一位编剧在三天内完成两万字的剧本,而在此之前,他曾拖延了足足半年。一名大四学生用一天半写了8000多字,一鼓作气拿下毕业论文。

有人说:“用了这个方法,我的效率猛增十倍。只用短短两小时,就摧枯拉朽地完成了报告。之前我却因为长久的拖延,白白遭受了那么多压力。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难过……”

 

传说中的“沉浸工作法”,你可能也有所耳闻,可它到底是什么?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这是我开发的一种简单易行的短期工作方法。对一些“没有确定开始时间”的任务(例如常规的书面工作)有奇效,特别适合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群。效果呢,说神奇也神奇,在我的“战拖骑士团”课程,以及急慢性拖延咨询中,这个方法都帮众多学员解决了燃眉之急,备受好评。“效率猛增十倍”算是夸张,那个案例当事人估计是之前拖太久了,刚刚完成时,的确兴奋。

 

本文是此方法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公开发布一个简化体验版。五分钟就能学会,一小时就能体验到效果。揭开神秘的面纱,告诉你一个快速入门的沉浸工作法。

 

废话少说,开始体验吧!这个方法的特点在于,如果你不去试用,压根就无法体会、也无法想象到任何效果!

 

步骤:

  • 找一件你现在就能开始,却拖延已久的任务。你的任务是:_______

  • 用手机定4个闹钟,每15分钟一个。即:分别设置在15分钟、30分钟 、45分钟和60分钟后。首次体验设置4个,平时你可以自定义闹钟个数。

  • 启动任务时,以及每次闹钟响起时,默念咒语1:“眼前的15分钟,我选择沉浸还是休息?”

  • 如果选择沉浸,就让自己专心做这项任务,15分钟内排除所有外界干扰。

  • 如果选择休息,就以“非参与”的方式完成15分钟休息,比如喝水、散步、听音乐、打电话、闲聊等。不陷入电脑或手机,即是“非参与”。

  • 如果太专心而没听到或者忘了闹钟,视为自动选择一次新沉浸。

 

提升自己:见效以后,怎样避免反弹?

你瘦下来了,可怎么确定不会胖回去?你炒股赚了,可怎么确定不会赔回去?

效率提高了,可怎么确定不会降下来?拖延症好了,可怎么确定不会再回来?

 

反弹是最令人恼火的现象之一,再也没有什么比反弹更令人沮丧了:半年含辛茹苦,一朝灰飞烟灭。在神话里,它也是神惩罚不听话的凡人的办法:西西弗斯日夜操劳,一次次把巨石推上山顶,又一次次看它从山坡滚落。

 

跟反弹有关的问题,最近半年接到的咨询案例中特别多。这跟中国股市很有关系。这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股市,曾经让无数人大喜过望,又埋葬了无数股民一夜暴富的幻想。“战拖骑士团”的一些学员也饱受冲击。他们在“正常”的日子里,本来能够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用上沉浸工作法以后更是效率嗷嗷高。可碰到牛市以后就特不淡定,分分钟想刷软件,看看自己选的个股有没有再涨(“争取年底买房!”),根本停不下来。好吧,大盘越是猛涨,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越是狂跌,于是老天都看不下去了,把熊市给他们送来了。可6月份以降的那一拨熊市,来得也太暴力了些,上下一片鬼哭狼嚎。幸好我的学生当中还没有跳楼的。他们终于死心了,不怎么在上班期间刷行情了,可内心森森的伤害,谁来治愈呢?幸好骑士团课程里,包含了三次一对一咨询的机会,于是我又承担起了“灾后心理重建”的伟大任务……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反馈了其他类似的问题:不小心胖回去了怎么办?状态波动怎么办?一段效率爆棚的时期过去,有些疲惫怎么办?我的拖延“症”是不是没有好踏实呢?

 

不知道你没有碰到类似的状况。这种局面不但让人恼火,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甚至会酿成绝望。“让我感谢你,赠我空欢喜”,还不如从来都没有过欢喜:从来没有过欢喜,至少还有个念想,还有希望。那么如何应对呢?总结近半年的咨询,也结合我们战拖与自我提升社群里,众多成员的收获,分享六条经验:

 

1 着眼于内在。

 

在很多领域,结果并不是跟你能力精确对应的,至少不是实时对应的。炒股就是一例。能力一般的人,在牛市就是会赚,在熊市就是会赔。两种不同的行情,结果就是会差很多。很多人碰到牛市赚钱时,就觉得是自己能力强,眼光好,一到了熊市就哭天喊地,统统怪罪于外部环境。蜂拥而入的新股民里,有多少人会进行基本的技术分析,又有几个人会认认真真去看财报三张表呢?退潮了才知道谁在裸泳,风口没风了才知道谁是真正的猪,把梦想全押宝在幸运上的人,不赔他们赔谁呢?

 

平心而论,你觉得能通过一个人赚了或者赔了,来判断他的投资能力高低吗?你的心如明镜,其实一直都清楚答案。

 

所以,越是外部化的指标,越是结果类的指标,就越是远离我们的控制,就越是跟我们的真实能力之间隔着厚厚的玻璃板。各种随机扰动太多了。如果我们只是紧紧盯住它们,成天患得患失,还不如别活了。

 

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指标呢?越是内部化的越好,越是原因类的越好。“能力”就是一个相对内在的指标。在《穷查理宝典》里面,查理·芒格说: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唯一的成功就是通过买股票发财,那么这是一种失败的生活。成功的投资只是我们小心谋划、专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我们要能够比其他人更快更准确地分析出任何种类的交易,能够在60秒内找出令人信服的弱点。”

 

跟“小心谋划、专注行事”所对应的能力,正是在炒股这个行为当中,我们致力于提升的真正指标。投资给我们的真正回报,不只是收益本身,甚至也不只是亏损时的教训,而是迫使我们形成的那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将来而精心筹划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而收益,是我们遵循原则以后,时不时地能收到的副产物。

 

听过我课的同学都知道,在自我提升当中,我们提倡你只去控制可控的部分,这样心态才容易放平。我曾经推荐过好友纪元的双闹钟无痛起床法,那个方法是为了让你早起,可你只需要做到,下床去房间另一头,关掉即将响起的第二个闹钟就可以了。关掉之后你是不是就一定能起床了呢?这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概率,不排除你又躺回去了。可实际结果显示,相比于只设置一个闹钟,这个办法的确能提高你早起的概率,而且是大幅度提高。这就足够了。

 

控制你的动作,而不是结果。你越是觉得目标可控,就越容易去实施。这就是很多高手偷偷采用的秘诀。有时我们把事情做砸了,不是因为不够努力,不够专注,而是因为方向不对,找错了关注点。选择更内在的指标,卯足劲儿去精进吧!

 

2 跨过真正的拐点。

 

你用过搜狗输入法吗?它的发明人——“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经常通电话讨论学习进展。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终身学习的力量,也更确信,学习这件事情,只是在被应试教育迫害多年的人那里,才是一件苦差事。对于稍微救过来的人来说,学习都是乐事,都是本能需要。

 

几年前刚认识占凯老师时,对他的印象就是典型的理工宅。你对IT工程师形成的各种刻板印象,都可以套用在那时候的他身上。当时他除了IT互联网技术之外,感兴趣的东西也不多。现在他已经跟当时判若两人,不但好奇心全面复活,对无数领域都充满了兴趣,而且喜欢组织活动、办沙龙,今天办一场知乎大小V的聚会,明天把在行行家拉到咖啡馆里。现在,他关注哪个新话题,就把(他认为)有共同兴趣的人拉到一个群里讨论,于是我也被他拽进过很多微信群。

 

当然,作为提倡断舍离和极简主义的人,我往往没过几天就把他的群悄悄退了。我这算是黑他么?

 

黑完占凯老师以后,我要分享的是他的“最速学习曲线”理论。他曾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了一个普遍模式,在很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重复出现:

 

一开始是空白期,你完全没有接触这个领域。第一次尝试过后,我们就进入了障碍期。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平均要经历3-5次失败,每一次失败都会让一批人打退堂鼓。越难的领域,障碍期越长,失败次数越多。经过反复的尝试,我们终于迎来了“拐点”。这是真正发生突破的地方,伴随着一个标志性的成果,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真正入门了。我们确定地意识到,我们掌握了。之后便是持续的高水平,可能还会有波动,会有第一次回落、新的障碍期、新的拐点、新的台阶等等。

 

在技能学习领域,许多人所谓的反弹,甚至算不上波动,因为波动是入门以后的事。很多时候我们连拐点都没越过呢。无论是游泳、骑单车还是外语听力,都有一个“学会了”的点。之前短暂地没沉下去、没掉下来,或者听懂一大段,也不能代表已经学会了,因为初学者有时就是运气好。

 

如果你还没有通过真正的拐点,就更没有必要因为反弹而气馁。不必谴责自己,真正的改变还没发生呢,急着谴责自己,都是自作多情。

 

3 坦然面对波动。

 

古代埃及的文明,就像是尼罗河这条巨龙背上的骑手。尼罗河会周期性地泛滥,过后会留下肥沃的土壤,古埃及人就在上面耕种作物,这就奠定了金字塔文明的基础。面对泛滥的尼罗河,那个时代的人又能做什么呢?能把大河给掐死不成?能做的,唯有预测、关注、接纳和等待。这就是大自然,这就是不可抗拒的波动。

 

在自我提升领域,跨过拐点之后,我们也常常碰到波动。波动并不是对你内在能力的否定,而是大环境的变化。有很多人在用任务管理工具,像是“滴答清单”等,我会在课上专门讲授一种特别的流程,帮你做出通盘考虑、准确估时、要事优先又灵活有弹性的每日计划。经过反复练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长期使用,尝到“朝梦夕圆”的滋味。连续两三个星期,按部就班地充分利用时间,是不是就意味着越过拐点了呢?基本上是的。是不是从此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了呢?也不是。有一些人反馈,每个月总会有那么几天,特别没状态,非常抗拒使用清单工具。但过几天状态恢复了就好了。这种现象不限于女生。不只是大姨妈会引发状态波动,很多时候,男生也会有“大姨夫”状态。

 

面对拐点之后的波动,甚至回落,淡定的态度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事先对它们有所预期,心情也会好很多。许多时候我们放弃一个习惯,不是因为我们的状态波动或者回落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态度。许多人把这个看得过重,呼天抢地,怪罪自己“没能坚持”、“没有自制力”、“三分钟热度”之类的。他们幻想,负罪感和压力能逼着自己重返“正轨”,殊不知负面情绪越多,人就越容易逃避,本能地逃避。如果一件事带给你的是负罪感,你就距离放弃不远了。

 

天才的小提琴手,或者职业运动员,在比赛前的日子里会有高强度的训练,来让自己保持巅峰状态。他们也会有伤病的时候,也会有休长假的时候,状态回落是正常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段恢复性训练。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系统崩溃了,就重启呗。尼罗河泛滥了,就等退潮呗。

 

以上三点,占据了主要的篇幅,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关于心态的。很多领域一旦你深入,就会发现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心态,最难提升的也是心态,因为它跟人心智的成熟有关。后面再分享三条技术层面的。

 

4 使用工具系统。

 

既然我们知道,个人状态就是会波动的,那么,在一些需要稳定发挥的领域,又该怎么办呢?要知道,人类是会利用工具、会发明工具的动物。我们还能把不同的工具搭配起来,形成系统。这才是“万物灵长”的看家本领。

 

就比如要对付“拖延症”。这个词其实不是医学或心理学的诊断名词,而是中文互联网里的网络名词,是一种俗称。绝大多数喊着自己有“拖延症”的人,根本没到生病的程度,只是在个人管理和自我提升方面,缺少准确的知识和有效的策略而已。

 

这其实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个人认为,最晚在大学三年级,就应该开设自我管理课程的,公共必修,把动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新成果教给大家,把大家的三观洗一洗。因为关于意志啊,学习啊,用功啊,努力啊,这些方面,有太多陈词滥调了,很多老话其实毫无根据,建立在过去对大脑工作过程的错误直觉上,把三观都给带坏了。这方面迫切需要修正。

 

大部分“拖延症”们不需要心理咨询,不需要催眠电击,不需要躺在长椅上跟精神分析师聊一个下午,抓到童年时的爸爸妈妈或某个坏人来顶罪。他们需要的是方法、方法、方法。而工具,则是凝固了的方法。从一款好的工具入手,通常是最快的学习路径。要实现日常工作生活的按部就班,告别忙乱,其实用两个工具就可以了。一款清单,一款笔记。用好这两个,个人管理领域70%的需求都可以满足了。

 

滴答清单、有道云笔记等,都是不错的软件。不过,想把它们用到最好,你还需要形成适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就像是你的宠物伙伴,它们需要被你驯化。在独立摸索,不向外界学习的情况下,密集使用一两年,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

 

5 新的人际圈子。

 

最苦逼的事,绝对不是加班,而是全世界都去high了,只有你在加班;最辛苦的不是跑步,而是一个人默默地跑步。当然已经喜欢上跑步的人例外。

 

孤军奋战这四个字,听起来挺昂扬的,做起来挺悲催的。所以刚开始跑步的小伙伴,很多都选择了约跑。一开始挺不错,可没几天小伙伴不坚持了,自己也被拖后腿放弃了。

 

如果你不是只跟一位小伙伴约呢?如果你是在一个约跑群里,人数足够多,就算概率低,总有一起的伙伴。如果大家再约好规则,事先交好押金,没参加的不退,钱就发红包了,就更容易坚持。这就是圈子的力量:小伙伴多重“备份”、制度约束,可能还会有榜样的力量、更密集更专业的知识,乃至于新的自我认同感。你会觉得,加入这个圈子的小伙伴,包括你自己,都是棒棒哒。

 

所以想想你要培养的习惯,在朋友圈发帖招人吧,定一个规则,只加接受规则的人。要是你想提升的领域,已经有了专业的俱乐部,像是演讲方面的Toastmasters等等,就直接加入他们。

 

6 分享。

 

说到自我认同,其实加入某个圈子还是比较间接的办法。最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还是跟人分享。

 

要学习任何东西,教别人都是最有效的刺激。为了教会别人,避免因为一知半解而丢脸,你会获得空前的动力。教会了别人什么,也意味着你真正掌握了什么。一旦你教会了别人,或者哪怕别人没认真学而效果不好,也很容易把你摆在专家的位置上,并对你产生持续的期待。期待是有魔力的,它往往会重塑你的自我认同。在小圈子里的领先者,可能会因此更加努力,哪怕他在更大的范围内并不是佼佼者。

 

2014年夏天,一位福建三明的同学,报名了我的战拖私教课。她当时面临会计考试的压力,却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于是我们约定,在课后每天的电话讨论中,她都有5分钟,要跟我讲清楚当天复习时学到的最有意思的一个点,讲到我这个一窍不通的人也能明白。这个办法立竿见影,不但帮她找回了兴趣,还提高了表达能力。我的会计学也有了基础。

 

很多小伙伴觉得愧对父母,远隔千里联系甚少,可每次跟父母打电话,又觉得没什么共同语言。其实许多父母都是愿意听孩子多讲话的,他们不理解你,只是缺少有关你世界的背景资料。不妨把你每天的收获,讲给他们听,思考一下用什么方式讲述,他们更能接受。这很可能是现阶段,你陪伴他们的最好办法。他们总要跟你讲话的,你不主动讲,就只能听他们讲,听他们唠叨、催婚、瞎担心。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不喜凡间女子,用象牙雕出了美丽的少女像,他把全部心力都用在了创作当中,盼望雕像获得生命。奇迹发生了,少女变成了真人,成为了他的王后。这就是期待的力量。人就是社会性的动物。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会给我们力量。

 

分享好东西,你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好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东西都要分享,也不是要让你被过多的期望所绑架。期望是一把双刃剑,所以请你只分享你真心认同的好东西,如此你才是真正的自己。对你分享的东西进行管理,其实是管理你的个人品牌,管理别人对你的印象,更是管理你的学习动力。选择那些你真心想提升的领域,多多卷入,也多多贡献经验吧。

 

 

规则:

  • 每15分钟一次,每次只考虑眼前的15分钟。在每个15分钟的过程里,只需要履行刚刚的选择。

  • 做决定时,务必只考虑眼前的15分钟。想象有一条青铜巨龙踩断了时光河流,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钟。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15分钟以外的未来。15分钟后的你,已经不再是现在的你。你有权利不对另一个你指手画脚。

  • 如果启动困难,就默念咒语2:“再可怕的任务,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1次。”

  • 沉浸的意思是:专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闹钟响起。尽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扰,比如手机静音、倒扣,告诉同事或家人你要专心一段时间等。

  • 如果遇到外界干扰,尽量告诉对方:“15分钟以内我来找你/给你打电话”;如果在沉浸中产生了其他灵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记在纸上或记事本程序里,然后继续沉浸原来的任务。

  • 如果在沉浸中难以坚持,就默念咒语3:“用不了15分钟,我就有休息的机会了。”

  •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数。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数则丝毫不重要。如果你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无论长短,请记住它,经常回味它。

 

好的,现在开始吧!在完成一次体验前,不要往下翻屏了。

 

 

posted @ 2017-04-01 10:42  CharyGao  阅读(48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