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2025年语文命题《我与我们》的深度解析
前言
6月30日,2025年广州中考开考,共有13.9万名考生报名参加中考。选聘考务人员约1.6万人,共设置考点184个、普通考场4742间、备用考场442间。开考首日平稳顺利,各考点试卷发放安全,设备运转正常,考风考纪良好,考试秩序井然。
基础分析
主题跃升:从“小我”到“大我”的辩证统一
-
-
过去题目(如《别担心,我可以的》《这里有我》)更多聚焦个体内在力量或个体在群体中的定位。
-
今年《我与我们》将视角拉升至哲学与社会层面,引导考生思考:
-
“我”如何被“我们”塑造?(家庭、班级、文化、国家的滋养)
-
“我”如何影响“我们”?(个体的行动如何推动集体进步)
-
“我”与“我们”如何共生共荣?(个人价值在集体中实现,集体力量赋能个体成长)
-
-
这呼应了新课标强调的“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命题思想性的重大飞跃。
-
思辨性增强:激发深度思考与多元视角
-
-
题目提示语(“树与森林”“人与国家/地球”)巧妙铺设了多层次关系网络:
-
个人 ↔ 亲密关系(朋友、家庭)
-
个人 ↔ 社会单元(班级、团队)
-
个人 ↔ 宏大集体(国家、文明、地球生态)
-
-
考生需自主选择关系层级,并辩证分析两者互动,极大考验思维的深度与灵活性。
-
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
-
“和合”文化基因: “我与我们”暗合中华文化中“群己统一”“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智慧。
-
当代青年使命: 在全球化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青年需理解个体对社区、社会、人类的责任。题目精准呼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
写作空间的精准把控
-
-
全命题回归,但内涵极开放: 不同于近年半命题形式(如2023、2024),今年回归全命题却通过提示语打开了无比广阔的立意空间。
-
素材选择高度自由: 考生可写友情磨合、家庭传承、班级荣誉、文化认同、抗疫担当、环保行动……任何能体现“个体与集体互动”的真实经历皆可成文。
-
命题思路的再认识
广州中考语文作为命题持续引导考生“向内探索”(认识自我、挖掘成长),更在2025年实现了“向外联结”(定位自我与社会/世界关系)的跨越。命题轨迹清晰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育人逻辑:
-
扎根生活(广州风格、照片)→
-
锤炼品格(适合、别担心、我能做点什么)→
-
确立价值(这里有我、热爱、不一样的我)→
-
升华境界(2024:他人引领 → 2025:个体与群体的哲学思辨)。
《我与我们》是连续多年来命题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要求考生将“小我”的成长体验,升华为对“大我”价值的自觉认知。
今年的《我与我们》题可以说出得极其出色
-
思想性: 直指核心素养(责任担当、人文底蕴)。
-
开放性: 不设立意枷锁,鼓励个性表达。
-
可操作性: 初中生能基于生活经验找到切入点(如班级比赛、家庭决策)。
-
区分度: 高手可探讨文化传承、科技伦理(如“AI时代的人机关系”),体现思维深度。
-
前瞻性: 回应了社会对“培养兼具独立人格与合作精神的新一代”的期待。
对考生的写作建议(补充)
-
避免空谈理论: 需用具体事件展现“我”与“我们”的互动(如:筹备班级义卖中的冲突与和解)。
-
突出情感张力: 描写从“自我中心”到“理解集体”,或“被集体温暖后主动回馈”的心理转变。
-
以小见大: 通过“一次社区服务”反思公民责任,比空喊“我爱祖国”更有力。
今年的命题《我与我们》堪称中考作文题的典范之作——它用最简洁的题目,承载了最丰厚的时代命题与成长哲思。这再次证明:广州中考作文命题始终站在启迪思想、涵养人格、回应时代的最前沿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