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高考(2)
好几节数学课没编出来的东西刚才编出来了,快马突袭,占尽先机!
以下忽略存在性证明,即我们必须承认可以在一条直线上找到费马点。
考虑加权费马点较为简单的一种情况:\(PA+PB+aPC(a<1)\)。考虑构造旋转角度 \(2\arcsin(\frac a2)\),将 \(AC\) 绕这个转一下不难发现可以找到费马点,同时根据 \(\sin\) 的局部单调性不难证明旋转角度不超过九十度。
如何构造出来的呢?这一部分相当于废话,可以跳过。我从一些较为一般的情况(\(a=\sqrt{2}\))入手,经过尝试后发现旋转需要满足线段不能放缩,这意味着转的一定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简单计算即可。
朴素情况 \(aPA+bPB+cPC\),不失一般性地令 \(a>b>c\),变形成 \(a(PA+\frac ba PB+\frac ca PC)\)。
下文:哇,三角
傻逼初中几何太难了,不妨来看一看远方的新高考二卷压轴。不过正如我不可能在中考写出二次函数最后一问一样,我不可能在高考中写出下面的证明,此事在 pmd 的 noi 游记中亦有记载。
前两问随便算算就好了。
设 \(P_{i,j}\) 代表在 \(i\) 轮伯努利实验中甲领先 \(j\) 分的概率,\(Q_{i,j}\) 同理。则有:
题目中所给出的 \(P_i\) 即为 \(\sum\limits_{j=2}^i P_{i,j}\)。
先予以第三问 \(P_{2m+1}-Q_{2m+1}<P_{2m}-Q_{2m}\) 证明,我们的目标是将 \(P_{2m+1}\) 和 \(P_{2m}\) 关联起来。
看上去就非常可以继续推。
注意到当 \(i\) 为奇数时,\(P_{2m,i}=0\)。
对称可得 \(Q_{2m+1}=\sum\limits_{i=3}^{2m}Q_{2m,i}+q\times Q_{2m,2}\)。作差:
显然,只需证明 \(-P_{2m,2}+p\times(P_{2m,2}+Q_{2m,2})<0\),首先变成比较好看的样子:
二项分布,启动!
扔掉没用的公因式:
由于 \(\frac12<p<1\),显然成立。
vp 了去年中考数学 106/120,感觉几何真是太困难了。
在定理熟练运用的基础上,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中考几何题的得分主要通过多试一试,不能凭借直觉地对一个做法做 dfs,而应对所有做法做 bfs。例如去年倒数第二题,当给出了辅助线后做法是显然的,当然这个辅助线的作法貌似也很显然,需要考生多去试。
去年的倒数第四题出的非常逆天,直接从哲学上观察无法得出任何有用的信息,需要去试。这种在 MO 中偏向 ad-hoc 的题目经常在全国初中生数学联赛中出现,也是很逆天了。
整张卷并没有十分困难的算数,如果在中考中在应用题遇到了十分令人急躁的算数,坚决不应当 skip,重新算一遍。
选择填空大概做了三十分钟,然后把应用题非常快的算完了,给最后四道题留下了 50min,最后四道题扣了 11 分,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分数。中考不应当在二卷的应用题扣分,不应当在选择填空扣过多的分。比较合理的速度是选择填空二十~三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