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文社科第四弹

无论是康德、叔本华还是黑格尔,他们提出的所谓“体系”“理论”都是服务于现实(国家、阶级)的假说。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是爱因斯坦最喜欢的哲学家,爱因斯坦本人也信奉斯宾诺莎的静态的、自然的物理规则(即上帝本身)。

“一切都是决定好的”,可以说他是后来机械决定论的奠基者。

康德

康德最著名的两本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诠释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世界:

  • 一个人自从诞生,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干预,也可以自发产生纯粹理性;

  • 纯粹理性包括但不限于理论理性(从经验世界所能企及的知识,由于受限于感官所以“不可知论”,无法观测“物自体”)和实践理性(是天生的、不被外人强加的美好的道德和责任感,是物自体界的);

有趣的是,按照这种不可知的也不可证伪的逻辑,科学规则不能证明灵魂转世、上帝等概念的不存在(称之“二律背反”)。

  • 因为存在不加功利的实践理性,即一个人能在心里察觉应当做什么而不去做的时候(即使这种美好的、正义的道德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康德说这种道德是通过普遍性原则等检验方法定义的,放到全人类的范畴也是对的),所以推导出人拥有自由(否则道德和责任感将失去意义),等价于人作为物自体的自由存在(否则受经验世界约束就不是自由);

  • 因为经验世界的道德未必能得到善果,而道德要求德福一致(如果存在道德,且德福不一致,那就与人的幸福欲求割裂,所以不存在道德,所以德福一致),所以推导出存在超越世界的“上帝”作为正义执行者,且人类灵魂不朽。

康德的证明很有趣,只要你承认存在道德,那么就能从逻辑上证明人类灵魂不朽。

很可惜,康德没有提出任何行为具体内容的合理性,也没有真正在经验世界可操作的自由。最大的易受攻击的点就是,康德的不可知论有过多的超验知识(不可证其明也不可证其伪呢)。

叔本华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表象,而最直接的体验来自于意志的冲动、欲求和渴望。

换句话说,没有纯粹的理性,一切理性都是为了意志服务。叔本华原话是“理性不是统治者,而是意志的仆人”。经验事实也倾向于这一点,比如我先打了人,事后才编出打人的理由。

在叔本华看来,康德的物自体层面的纯粹理性其实是为了更高层次的意志冲动。

是虚无主义代表。

尼采

前期尼采和叔本华的思想很接近(后续反叛);尼采的哲学在《论道德的谱系》说得很明白。

  • 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 康德的道德是奴性的、压抑生命力的怯懦者因本能恐惧的产物。

黑格尔

黑格尔提出的动态的绝对精神和斯宾诺莎的静态的自然有对立性的不同。康德的超验且不能应用在他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绝对精神是世界本身(说是“上帝”也行),自然界、生物、艺术、宗教、哲学等全部都是绝对精神(也可以翻译成“绝对理性”)展开的结果。黑格尔甚至在《自然哲学》帮你说明了化学方程式。

黑格尔的思想核心是“对立”(或者说矛盾/差异),对立导致一个绝对精神产生分化,出现新的概念(“量变产生质变”正是黑格尔的名言);比如自然界的物理规则没有发生矛盾性的错乱,所以就不会再分化了;咖啡的味道是好喝的,因为有不好喝的坏咖啡作对照,所以产生了好的概念。

黑格尔定义的自由是:以意志为根据,自己有理性的、自洽的、有内在必然性的“规定自己”(被感性、欲望驱使不是自由!这与其他人不同)。个体的理性是绝对精神的局部表现,个体理性展开就是个体自由实现的过程(或者说自由意志 = 理性意志)。

黑格尔的思想被马克思所继承。

萨特

自由先于一切,是人的本质。

存在主义的代表。

加缪

荒诞主义作家。

《西西弗神话》写道,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人无意义,为何不自杀?因为只有活着才是对荒谬的反抗,而不是屈服。

休谟

怀疑论的先驱。

posted @ 2025-04-26 18:26  rainrzk  阅读(3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