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协议
RIP全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al(路由信息协议),它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而OSPF是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协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小型网络中。既然RIP是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所以我们好奇的是究竟什么是距离向量算法?不过在总结距离向量算法之前,我们先介绍点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
1.RIP中的距离以“跳"为单位,表示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RIP规定,一个路由器到其直接向量的网络的距离为1,距离为16表示目的不可达,16被定义为无穷大,也就是说RIP规定,一跳路径最多包含15个路由器。
2.RIP中每个路由表的表项包含三个内容:目的网络,跳数(度量单位),下一跳路由器。
3.RIP协议仅和相邻路由器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
距离向量算法:
假设路由器R0向路由器R1发送了一个RIP报文(显然R0与R1是相邻的路由器,根据预备知识1),则路由器R1收到R0发来的RIP报文后会根据自己的路由表和收到的路由信息中的每一条路由,来生成新的路由表。对于收到的路由信息中的每一条路由,都做如下处理:(R1收到R0发来的路由信息)
加入该路由项对应的信息为:(N1,K,Rx)
A.目的地址N1在R1中不存在,(N1,K+1,R0)新增加到R1的路由表中。
B.目的地址N1在R1中存在,且该表项下一跳的地址为R0,此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将(N1,K+1,R0)覆盖掉R0中的该表项。
C.目的地址N1在R1存在,但是该表项的下一跳地址不是R0,假设为(N1,M,Rt),此时比较K+1与M的大小。若K+1较小,则将(N1,K+1,R0)覆盖掉该表项,否则忽略该路由信息。
D.若在180s的时间内未收到任何某相邻路由更新信息,则将该将此相邻路由器的距离置为16,表示不可达。
RIP是基于距离向量的协议。
2.RIP中仅将路由信息发送给相邻的路由器。
3.当网络出现故障时,RIP通常表现为慢收敛,即“慢消息传得快,坏消息传的慢”!“收敛”指的是在自治系统中所有结点都得到路由信息的过程,即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
4.RIP2是对RIP的改进,使其支持无分类编址CIDR、广播、多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