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课程总结
大二下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是我专业学习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学期,课程内容从基础编程逐渐过渡到系统化的工程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软件工程不仅是“写代码”,更是一门融合技术、管理与协作的综合性学科。通过理论学习、项目实践与团队合作,我对软件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工程化方法以及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以下从对软件工程的理解、知识技能提升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对软件工程的理解
软件工程的核心在于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其目标是高效地开发高质量、可维护的软件产品。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从两个维度深化了对软件工程的理解:
-
工程化思维的重要性
在早期的编程学习中,我更多关注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我认识到架构设计、模块化开发与设计模式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MVC模式时,我理解了如何通过分层设计降低系统耦合度,提升代码复用性。这种工程化思维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软件不仅是功能的堆砌,更需要从全局视角规划系统的生命周期。 -
全流程管理的必要性
软件工程覆盖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与维护的全流程。在团队项目中,我们采用了敏捷开发方法,通过定期迭代、每日站会和用户故事管理任务。这一过程让我体会到,需求变更和沟通成本是开发中的常态,而敏捷方法通过灵活调整计划与持续交付,能够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同时,版本控制工具(如Git)的实践让我认识到协作中代码管理与冲突解决的规范性意义。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本学期的课程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以下是我在三个方面的主要收获:
-
技术能力的提升
后端开发与数据库设计:我掌握了Spring Boot框架的使用,并基于MyBatis实现了ORM(对象关系映射)。在项目实战中利用MySQL进行数据库优化,学习索引设计与事务管理,提升了系统性能。
前端工程化实践:在课程中,我首次接触Vue.js框架,理解了组件化开发与状态管理(如Vuex)的价值。通过Webpack构建工具,我实践了代码打包与性能优化,认识到前端工程化对用户体验的关键作用。 -
软技能的成长
团队协作与沟通:在三人小组开发“会议视频”的过程中,我担任技术负责人,协调前后端接口联调与任务分配。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平衡技术决策与团队意见,并通过定期复盘改进协作效率。
问题解决能力:面对需求变更时,我们曾因未充分沟通导致代码冲突。通过引入Git分支管理策略(如Git Flow)和代码审查机制,我们逐步建立了规范的开发流程。这让我明白,技术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流程与管理的缺失。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本学期的学习让我明确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也为我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方向:
-
深耕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
我计划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深入分布式系统与微服务架构领域,学习Spring Cloud、Docker等技术,以应对高并发场景下的系统设计挑战。同时,我希望通过参与开源项目或实习,提升工程化编码能力与代码审查经验。 -
关注行业趋势,拓展技术视野
人工智能与云原生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软件工程领域。未来我将关注AIGC(生成式AI)在代码生成与测试中的应用,以及Serverless架构对开发模式的变革。例如,探索如何利用ChatGPT辅助代码优化,或通过AWS Lambda实现无服务器部署。
五、总结
大二下学期的软件工程课程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编程基础与工程实践,让我从“会写代码”迈向“会做软件”。我深刻体会到,软件工程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学科,其魅力在于不断解决新问题的挑战性与技术赋能社会的价值感。未来,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在代码世界中探索无限可能。
我想的三个问题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关于ai的方面是否可以增加一些内容,
第二问题是关于课堂上的时间可以多留一些
第三个问题是增加多一点的课堂互动。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